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路徑
時間:2022-05-27 03:20:41
導語: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學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作為高職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教學實效性直接關系著青年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塑造、關系著高職院校思政育人目標的實現。當前“基礎”課受教學理念、學生觀念和社會環境等多重因素影響,其教學實效性并不是十分理想,實現教學實效性的有效提升,應不斷強化以生為本理念、深化教學模式改革、優化外部教育環境來增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助力大學生成長成才。
關鍵詞:“基礎”課;教學實效性;提升路徑
高職院校肩負著培養具有工匠精神的技術技能型人才、促進青年就業創業的重要職責。高職院校開設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思政課教學承擔著為國育才的重要使命,通過系統講授,引導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理論成果,了解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展史,認識世情、國情、黨情,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爭做實現中國夢的生力軍。“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簡稱“基礎”課)主要圍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這條邏輯主線,著重從思想、道德、法律三個層面,展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和法律觀教育,著力解決學生成長過程中遇到的現實問題。如何提升該課程的教學實效性,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這是擺在授課教師面前的新課題。
一、對高職院校“基礎”課教學實效性的科學認識
“基礎”課是集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理論性與實踐性于一體的思政課程,只有深入鉆研課程的教學改革與建設,對“基礎”課有科學理性的認識,才能在教學中有的放矢,用正確的觀點引導學生思想,用真情互動打動學生心靈,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品德修養,增強學法用法的自覺性,使學生具有明確的職業理想、良好的職業道德、科學的職業價值觀,最終為高職院校各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實現及學生成長成才打下堅實的基礎。
(一)“基礎”課教學實效性的內涵
指出,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1]。思政課只有不斷增強思想性、強化理論性,展現親和力,突出針對性,才能在多種社會思潮的社會環境中更好地感染學生、說服學生、武裝學生,更好地實現高校育人的目標。教學實效性指的是教學目標與教學實際效果之間的契合程度,即通過教學活動的開展,是否實現了既定的教學目標和育人效果。思政課程其教學實效性還要兼顧智育與德育的雙重特點。因此,“基礎”課的教學實效性,即授課教師在系統掌握高職教育教學規律及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媒介,以提升學生思想道德素質與法治素養為教學目標,按照課程的教學內容和要求開展教學活動,使學生接受、認同所學知識,并將知識內化為自身信念,具備在實際生活中用正確的方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所達到的實際效果。這種效果既包括學生所掌握的理論知識,也包括學生正確運用所學理論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
(二)“基礎”課教學實效性的基本特征
1.教學內容的綜合性“基礎”課教學活動不僅涉及馬克思主義理論相關知識,而且還涉及現實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是一種綜合性知識的運用和體現。講好“基礎課”,需要整合、調動多種學科的知識、方法和能力,做到道德素質教育與法律意識培養的有機融合,要打破以往的道德與法律教學內容簡單相加的理解模式。“基礎”課教學的綜合性體現的是認識與行為、主觀與客觀、個人與集體、思想政治素質與法律素養的內化和應用,關注和促進的是大學生的知識、方法、能力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綜合發展。2.解決問題的針對性“基礎”課是與大學生生活聯系極為密切的一門思政課程,對解決大學生日常學習生活中面臨的困惑有較強的針對性,其教材內容涉及時代方位、使命擔當、人生觀教育、理想信念、中國精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道德修養教育和法律意識教育。每一章節內容都是高職學生應認真思考的問題,對這些問題進行梳理,用科學的理論進行引導教育,幫助大學生形成客觀、理性的觀點和立場,使其逐漸建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從這個角度來看“基礎”課教學實效性,對解決高職學生的人生規劃與發展有一定的指導作用。3.知識應用的實踐性“基礎”課教學強調理論與實踐的有機結合,要在知行合一上用力。大學生所遇到的問題與困惑大多來源于現實生活,但要想解決這些問題與困惑,僅依靠純粹的思辨是不行的,必須有將所學理論運用到社會實踐中去的能力。實踐性要求“基礎”課教學過程必須緊密聯系社會生活和學生實踐,零距離接觸社會,了解中國進入新時代的各方面情況,觀察和分析社會問題,與此同時,教學結果也要在實踐中加以運用和檢驗。因此,“基礎”課教學實效性不能僅停留在試卷考核上,還要探索多種考核形式,綜合考察學生的情感、思想和行為的轉變,讓學生不僅有所信、有所知、更要有所行。
二、當前高職院校“基礎”課教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高校思政課建設發展,先后多次召開會議、出臺多項改革舉措,親自主持召開全國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為新時代思政課的有效開展指明了方向。站在嶄新的起點上,如何更好地把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融入高校思政課,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是每位思政教育工作者都要著重思考的問題。目前,各高校在思政課教學方面都做了許多有益探索,也取得了一些研究的成果;但要想上好思政課,特別是面向高職學生群體的“基礎”課,還面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
(一)教師在教學上存在的問題
時代要求和形勢需要,“基礎”課教師應不斷調整、完善知識結構和教育綜合能力。目前,過于傳統守舊的教學模式不能更好地適應“基礎”課的新發展,較為常見的仍是以教師為主的一言堂灌輸式教學形式,缺少師生的有效互動和學生的自主思考,無法有效帶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部分教師在將教材體系轉化為教學語言的能力有待提升,過于局限教材,單純的說教難以激起學生學習的興趣[2]。部分教師還存在重理論講解、輕實踐教育的情況,導致學生無法消化吸收所學的理論知識,也不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形成。簡單來說,在日益發展的現代化條件下,傳統陳舊的教學手段缺少靈活性,教學設計缺乏整體性,教學內容缺乏針對性,大班授課缺乏師生互動性,實踐教學缺乏系統性,這些問題制約了“基礎”課教學實效性的發揮。
(二)學生在學習上存在的問題
高職學生在高中階段成績大多在中等偏下,學生理論底子薄、知識基礎差,學習能力不強,對于理論性的人文社科知識理解消化起來比較吃力。部分學生也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上課專注力不夠、惰性較強,自我約束能力較弱,學習主動性不高。同時,受社會功利主義思潮影響,部分大學生入學即以職業為導向,一切學業活動往往圍繞就業而展開,學習功利性強,在思想意識上認為“基礎”課與自己關系不大或可有可無,于是將精力更多地放在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上,學習“基礎”課的動力不足,忽略了“基礎”課這門教大家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時代新人的課程,忽視了自身思想道德修養、法治素養的塑造,從而導致“基礎”課教學實效性較低,沒有達到理想的育人效果。
(三)社會環境的影響因素
紛繁復雜的國際環境給缺乏社會經驗和辨別能力的青年學生帶了思想碰撞、價值觀念的沖擊和對立。與此同時,我國正處于改革的攻堅時期,在發展的進程中,難免會出現一些社會問題,激起一些社會矛盾。大學生是非辨別的能力不強,容易受外界錯誤意識和不良思潮的影響,在思想上容易引起困惑甚至產生錯誤的傾向。另外,隨著網絡等新媒體技術的高速發展,網絡平臺為大學生提供了方便快捷的與社會接軌的途徑。然而,網絡信息豐富,但內容良莠不齊;網絡平臺自由,但網絡謠言層出不窮;網絡空間趣味性強,但自律不夠容易沉迷其中。網絡環境中的消極因素使部分大學生出現了道德滑坡。社會中的不良現象,無形中消解了學生對于“基礎”課學習的內生動力,導致授課教師從外界推進時阻力較大、實效欠佳。
三、提升高職院校“基礎”課教學實效性的有效路徑
鑒于當前高職院校“基礎”課教學面臨的問題和挑戰,我們意識到“基礎”課教師的職責不能單單局限于將思想政治理論知識講述出來,還要結合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更新育人理念、創新教學方法;不僅注重教育過程,而且將過程轉化為實效。面對新時代的教學任務,我們要跟上時代革新的步伐,采取有效措施,不斷提升課程的教學實效性,結合新時代新情況,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
(一)深化教學模式改革創新,提高教師素養
講好“基礎課”。首先,授課教師始終要在政治立場、方向、原則、道路上同以習為核心的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模范踐行高校教師師德規范。要有堅定的政治信仰、深厚的愛國情懷、辯證的思維方法、寬廣的眼界視野、嚴格的修身自律高尚的人格魅力;要做到言傳和身教相統一,課上課下相一致、網上網下相一致,成為學生的表率。其次,要加強對國家統編教材的研究,深耕教材內容,吃準吃透教材基本精神,把握教學重難點問題認真學習研究2018年版“基礎”課新修訂教材和教學大綱,把握教材的思想主旨和邏輯結構,切實推動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轉化。最后,要按照思政課改革創新堅持八個“相統一”的要求,不斷探索專題式教學、互動式教學和案例式教學等有效的教學方式,改進“基礎”課教學方法,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提高課堂學生參與度,融入現代化教學手段,積極拓展思政實踐渠道,進而提高“基礎”課的實效性。
(二)強化以生為本教育理念,激發學生興趣
“基礎”課要樹立以生為本、服務學生的思想和理念,尊重學生的獨立人格和個性特征,以平等的態度與學生真誠交流。在日常生活中對高職學生的教導更需要有耐心和耐性,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進行合理疏導,關心、愛護學生,真正為學生指點迷津,做好學生青春成長的助力者[3]。要把以生為本作為基本出發點,教學活動要堅持問題導向,貼近學生、貼近生活、貼近社會,不斷創新教學的形式加深學生對“基礎”課的學習體驗,提升學生參與教學活動和實踐的興趣,優化教學效果。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加強對“00后”學生的學情研究,通過問卷調查、走訪寢室、座談會等方式了解學生的興趣愛好,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和現實需求,深入分析高職學生的思想觀念、價值取向、行為方式,從而設計有針對性的教學活動,有助于學生對“基礎”課內容產生情感認同,有助于正確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只有正確的認知才能轉化為正確的行為規范,最終實現思政育人的目標。
(三)優化思政教育外部環境、營造德育氛圍
思想政治教育是在現實社會生活中進行的,必然會受到各種環境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并隨著環境的改變而不斷調整[4]。面對國內外的復雜社會環境,國家層面要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導向作用,發揮其凝聚力,調動整個社會的有效力量,優化高校思政課教學的社會環境,努力構建全員全過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形成教書育人、實踐育人、服務育人的有效機制。要時刻防范與社會核心價值觀相背離的社會思潮的傳播與發展,針對社會中出現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和等不良思潮,必須敢于亮劍、敢于斗爭,抵制其不良影響。黨和政府以及高校務必須及時有效地發出正確的主流聲音,把握意識形態工作的話語權和領導權,為“基礎”課教學實效性營造一個良好社會環境。此外,要用好網絡這把“雙刃劍”,完善網絡監管,凈化網絡環境,保障信息安全,加強青年網絡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牢牢掌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動權,傳播主流思想觀點,傳遞向上正能量,真正優化學生思想道德修養的網絡環境,實現網絡和現實聯動,促進“基礎”課教學實效性的真正提升。
參考文獻:
[1].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3-19(1).
[2]雷燕飛.新時代增強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路徑探析[J].改革與開放,2019(19):84-87.
[3]李國娟.增強“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教學實效性的幾點思考[J].呂梁教育學院學報,2019,36(3):57-59.
[4]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36.
作者:張子奇 單位:溫州職業技術學院
- 上一篇:高校基礎課程網絡教學質量研究
- 下一篇:小區居民活動中心建設實施方案
精品范文
7思想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