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教學改革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8 08:13:00

導語:體育教學改革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體育教學改革研究論文

【摘要】隨著社會改革的不斷深入,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斷提高,學校體育教學工作也在適應著社會的改革潮流,不斷進行著嘗試,一度出現了很多的體育教學思路和教學模式。究竟怎樣改革既適應社會發展進步,又不失體育的本質,這是大家值得思考的問題,本文就從體育的本質出發談體育教學改革

【關鍵詞】學校體育教學本質體育教學改革

一、體育的產生

就體育產生的動因而言,除了勞動需要以外,還有適應環境的需要、對付同類襲擾的防衛需要、同疾病作斗爭的生存需要、表達和抒發內心各種情感的需要等。

二、不同時期的體育思想研究

通過對不同歷史時期體育思想、體育理論和發展進行研究,從而得出體育本質特征,為體育教學改革和發展,提供科學依據。

1.先秦時,《呂氏春秋·古樂》記載:“陶唐氏之始,陰多滯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氣郁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舞以宣導之”。陰康氏之始由于陰雨積水,氣候潮濕,影響人們氣血不活,肌肉腫脹,而采用“舞”的辦法,使氣血疏導暢通。相傳堯的時代,這種以肢體活動來消除病痛鍛煉身體的思想已經出現。荀子有“養備而動時,則天不能病,養略而動罕,則天不能使之全”的學說。

2.西周時有文通武備的思想。《說苑君得》記載:周武王對伯禽說:“有文無武,無以威下,有威無文,民畏不親,文武俱行,威德乃成”。孔子曾說,“有文事必有武備,有武事必有文備”。這就說明培養人才必須文武兼備,這樣才能治國安邦。

3.戰國時期崇尚射御。《墨子尚賢》中墨子關于射御之事說:“凡我國能射御之士,我將賞貴之;不能射御之士,我將罰賤之。”

4.秦漢時的道教導引,東漢時期的華佗《五禽之戲》,說明“動搖則谷氣得消,血脈流通,病不得生,譬猶戶樞不朽是也”。

5.明末顏元主張人人能兵知禮樂,“凡禮必射,奏樂必舞,使家有弓矢,人能干戈,成文治之美,而具武治之室”(《習齋言行》)

6.到了近代軍國民體育,提出:“軍人之知識,軍人之精神,軍人之本質,不獨限之從戌者。凡全國國民,皆亦具有之。”主張全民學軍練軍具有軍人的氣質。同時,1903年《奏定學堂章程》制定“各學堂一體練習兵式體操,以肄武事。”

1932年,中央執行委員會制定學生義勇軍教育綱領,規定:“各校組織青年義勇軍及童子義勇軍,實施軍事訓練,冀達雪恥救國之目的。”

1952年,“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制”。1982年教育部何東昌部長提出“要堅持三個為主,以增強學生體質為主,以普及為主,以經常鍛煉為主。”

2007年中共中央7號文件,提出“全面實施《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廣泛開展‘全國億萬學生陽光體育運動’,確保學生每天鍛煉一小時。”“全國高校體育工作座談會”倡導健康的生活理念,“每天鍛煉1小時,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輩子”。三、體育本質

日本學者前川峰雄說:“體育是通過身體活動(作為手段、媒介)所進行的體育”。美國學者布擬爾認為:“體育是以身體活動為媒介,在培養身體、精神、情操等方面與社會相適應的公民”。在世界上極有影響的美國《韋氏大辭典》對體育的定義是:“體育是整個教育的一個方面,它采用運動活動和有關經驗從心理上、體力上、道德上、精神上和社會上來使個人充分發展,使他成為國家和世界上的一個有用的公民”。前蘇聯《體育百科全書》也有類似的界定:“體育,整個來說,是教育的一個方面,是體能全面發展,形成和提高人的生活中主要運動技能和本領的有計劃過程”。在我國,“體育,一詞最貼切的解釋就是,身體教育,是增強體質的教育”。體育學院通用教材《體育理論》中,對體育的定義是:“體育是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以增強體質,提高運動技術水平,豐富文化生活為目的的一種社會活動”。我國1995年出版的高等學校教材《體育概論》中對體育作了如下定義:“體育是以身體活動為媒介,以謀求個人身心健康,全面發展為直接目的,并以培養完善的社會公民為終極目標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或教育過程”。劉德佩認為:“體育是人類為促進自己身心發展和滿足自身高級需要,而主動采取的以各種身體運動形式為主要表現特征的一種社會文化現象”。

從體育的理論、思想、發展來看,我認為體育的本質屬性,首先是人的肢體活動。沒有肢體活動,又何談身體發育、體格健壯。單純的腦力活動不應在體育其列,如:各種棋牌等。其次,應有一定的強度,只有通過一定的強度練習,才能起到呼氣器官、神經系統、骨骼系統等臟器的鍛煉效果。另外,通過強度練習,產生的汗液起到排毒的作用。第三,必須有一定的鍛煉手段,在體育表現為一定的運動項目,通關對這個項目進行系統的學習,可以達到科學的、系統的、循序漸進的鍛煉效果,并且掌握“三基”,為終身體育奠定基礎。

總之,體育以強身健體、陶冶情操、鍛煉意志、塑造人格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面向全體受教育者,使之掌握科學鍛煉身體的方法,強身健體,終身受益。

四、體育教學改革思路

教育部副部長趙沁平說:“面對當前的高校體育狀況,我們必須高度重視高等學校體育課程的改革,努力實現高校體育與終身體育相對接,讓大學生通過體育教育,至少掌握兩項運動技能,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在體育鍛煉中品味健康向上的高質量生活。”

認為,“體育者自養其生之道也”,運用各種技藝手段,進行“有規則,次序”的目的,“體育之效,至于強筋骨,因而增知識,因而調感情,因而強意志”。在論述體育價值作用時說:“勤體育則強筋骨,強筋骨則體質可變,弱可以轉強;身心可以并完。”同時他認為:“堅定在于鍛煉,鍛煉在于自覺”。

我認為,學校體育教學改革,必須立足于保持體育本質的基礎上去改,可以從項目上改,增加學生感興趣的體育項目,如瑜伽、跆拳道、體育舞蹈等時尚前衛的體育項目,在增加體育項目時,必須修訂好教學大綱,在教學中必須完成大綱規定的教學內容,鍛煉強度、鍛煉方法。不能一味的將體育作為娛樂、游戲、玩耍、百戲等形式,實際是將手段當目的,缺少了體育應有的使命,從而達不到鍛煉身體,增強體質的目的。

參考文獻:

[1]金欽昌.學校體育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06.

[2]鮑冠文.體育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03.

[3]體育史教材編寫組.體育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06.

[4]喬克勤,關文明.中國體育思想史.甘肅民族出版社,1993,06.

[5]張洪潭.體育之理論結構新解(續一).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7,(3).

[6]亞里士多德(出隆譯).形而上學.巖波書店,1962.

[7]周愛光.體育本質的邏輯學思考.武漢體育學院學報,1999,2(19).

[8]李力研.體育的哲學宣言/人的自然化.天津體育學院學報,1994,(1).

[9]李桂玲.學校體育本質論[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04,(4).

[10]唐健.現代社會發展與體育本質的確定[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999,(4).

[11]趙立軍,韓孝棟.體育本質的人文學思考[J].上海體育學院學報,2003,(5).

[12]任兵,劉彤偉,王正樹.對體育本質的再認識[J].體育學刊,2000,(3).

[13]季瀏.體育是國家的文化利益[J].體育文化導刊,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