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厭學體育積極性培養論文

時間:2022-06-10 08:29:00

導語:高職厭學體育積極性培養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厭學體育積極性培養論文

編者按:本文主要從問題的提出;高職學生厭學體育的成因分析;高職學生厭學體育的對策進行論述。其中,主要包括:厭學體育是指對體育活動的一種消極行為、學校體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缺乏學習興趣、學生不喜歡體育課有其自身原因、長期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重視文化成績、選用教材內容陳舊、重復、單調、教學方法簡單,組織形式落后、成績考核評價單一、教師因素、器材設施陳舊、簡陋、培養興趣、因材施教、結合專業選擇教材內容、課外活動、種輔導是體育課教學的補充,可以完成體育課授課計劃內無法完成的任務等,具體請詳見。

摘要:當前,高等職業學校中存在著為數不少厭學體育的學生。本文從轉變學生對體育的態度,根據學生個性特點,因材施教,區別對待;結合專業特點,調整教材內容、改革教學方法;以課外活動為突破,改革教學形式等幾個方面,提出了提高厭學體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措施。

關鍵詞:高等職業學校;厭學體育;對策

1問題的提出

厭學是指學生在主觀上對學校學習活動失去興趣,產生厭倦情緒和冷漠態度,并在客觀上明顯表現出來的行為。厭學體育是指對體育活動的一種消極行為。現階段高等職業學校體育出現了令人擔憂的局面,在教學實踐中,我們發現學生喜歡體育卻不喜歡上體育課,從而引發有的學生找出種種理由請假或逃課或者上課出勤不出力等現象,學校體育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促進身體的正常發育和發展、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增強社會適應能力、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而接受這樣教育的學生出現這樣的反常表現,其影響因素是什么?體育教師應采取如何對策?應值得體育工作者深思。本文從分析我校學生體育厭學原因入手,對造成學生體育厭學的原因進行多角度、多層次的深入分析,挖掘出造成學生厭學的根源所在,并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望與有關人士共同探討,努力改善學生對體育課的態度,提高體育課教學質量。

2高職學生厭學體育的成因分析

2.1缺乏學習興趣

根據調查發現,學生不喜歡體育課有其自身原因,61.7%的學生認為自身基礎差,由于身體素質不好,導致在上體育課時,不能按照老師的要求和標準完成鍛煉任務,在學習中被其他同學逐漸落下或無成就感,使其自信心受到打擊,從而引起體育課興趣的降低;思想不夠重視,有76.9%的學生認為自己怕跑步、怕苦、怕累。長期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重視文化成績,對體育不重視,缺乏必備的體育常識和基本技能技術。

2.2選用教材內容陳舊、重復、單調

調查結果表明,82.0%的學生認為選用教材內容陳舊、重復、單調。教材缺乏新穎性、系統性、科學性和趣味性,教學內容重復太多,水平接近或相似,或者只教給學生單個技術而無實戰應用與相關的理論。在新授內容上,現有教材的課時安排不能讓大多數學生真正掌握教學內容,造成學生完不成學習任務,逐漸對自己的能力產生懷疑,漸漸失去學好體育的信心,導致厭學情緒。

2.3教學方法簡單,組織形式落后

調查結果表明,67.8%的學生認為教學思想注重教法,忽視對學生的區別對待,71.5%的學生認為教學組織不好,缺少生動活潑的形式。在傳統的體育教學中,有些體育教師不注重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停留在“灌填式”與“強制命令式”階段,過分強調“教師中心”而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體育教學中“教者發令,學者強應,身順而心違”的現象比比皆是。或者搞“一刀切”而忽視學生個體的差異性,千人一面,一樣的要求,一樣的負荷。這種重技能的傳授式教學方法助長了學生學習的依賴性,壓抑了學生個性的發展,泯滅了學生的創造性,忽略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學習興趣的激發,造成許多學生喜歡體育活動,而不喜歡體育課。

2.4成績考核評價單一

調查結果表明,78.6%的學生認為現在的體育成績考核評價單一,不切合學生實際,忽視學生的個體差異。在體育考核中,有的學生不用怎么練習單憑身體條件先天優勢就能取得優異成績,有的學生無論怎么認真學習、刻苦鍛煉都無法達到較好的成績,體育成績變得與學生學習努力的直接關系越來越不明顯,這在某種程度上使體育考試失去意義。這種只注重學生的終結性評價,而忽視體育教育的過程評價和診斷性評價,以分數為衡量和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受到嚴重挫折,影響了學生上體育課的興趣,甚至產生厭學的情緒。

2.5教師因素

調查結果表明,有58.6%的學生認為教師應具有良好的綜合素質,體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起主導作用。傳統教育是“師本教育”,其核心是以教師為本,過分突出教師的主體作用,重視由教師單向傳授知識,再加上教師業務水平不高、教學方法不科學不新穎、責任心不強等因素,對學生沒有吸引力。有些體育老師甚至不僅吝于給學生微笑,而且經常諷刺、挖苦、斥責學生,甚至侮辱、體罰和變相體罰學生,于是,學生對體育課的學習興趣、信心以及樂觀豁達的態度等逐漸冷淡,這些都是造成學生對體育課興趣較差的原因,甚至造成師生公開對抗。

2.6器材設施陳舊、簡陋

調查結果表明,86.4%的學生認為學校的體育設施陳舊簡陋。本校體育硬件設施與在校學生比例遠達不到國家要求,這是由于各種原因導致的學校經費實力的差距所引起的。體育場地、器材是學生鍛煉身體陶冶情操的場所和保證,場地器材的陳舊、簡陋,使學生對活動項目的選擇受到了限制,各種體育器材的貧乏,常常導致教學內容的單調,學生自然不愿意學習。

3高職學生厭學體育的對策

3.1培養興趣

興趣是人的一種心理現象,是指一個人認識與掌握某種現象、事物或參與某項活動具有積極情緒的一種心理傾向。興趣是個感性的東西,是廣義的,和快樂是分不開的。當人們從從事的事物中能得到快樂的時候,才會產生興趣。

3.1.1溝通

學生是有感情需要的,從上第一堂體育課開始,他們就需要從教師那里得到尊重、友愛、溫暖、情誼和教誨。當這種情感需要得到滿足后,他們便會以更大的激情上好體育課。這種情感建立在師生情感交融的基礎上。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融通包括情感和信息兩個方面,感情融通了,可以增強師生之間的相互信任感。信息融通了,可以增進彼此了解。為培養興趣埋下伏筆,針對性的改進教學方法乃至教學形式。

3.1.2體驗快樂

興趣是以快樂為基礎的,它是培養興趣的前提。要“受之以趣”,教師樂教,學生樂學。教師要和學生共同學習,引導得到快樂和成功的情感體驗。摒棄教師傳授,學生練習的模式。激發學生的心智活動,使其達到在快樂中求發展,在發展中求快樂的目標。這種目標無疑是最先進的理念。

3.1.3激發興趣

“未見樂處,必不我學。”可見任何一門課程要獲得成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非常重要的。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如果教學方法呆板、機械,學生就會產生怠倦厭學行為。相反,如果教師教學中,語言風趣而含蓄,形象而生動,精練而帶有鼓勵性,并結合教材內容,根據課堂實際,講一些有趣的小故事,就容易出現活潑的局面。

3.2因材施教

由于學生家庭、生長發育、興趣愛好、接受能力、身體素質及運動技能等方面的差異性,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注意區別對待,因人而異。科學合理地安排教學內容、練習密度和強度。例如在跨欄教學中,素質好、跨欄技術好的學生是越跨越有勁,但那些體質差的學生,怕跨不好,被同學笑話,怕教師指責,總是躲在別的同學后面或站在一旁觀看。此時教師要因人而異,對跨欄技術好的同學提高欄架高度,提出改進和提高動作技術的要求;對體質差的學生降低欄架高度,增加一些輔助練習和誘導練習,并耐心和藹地鼓勵、幫助輔導他們。對于他們在鍛煉中表現的一些不足之處,不諷刺挖苦,奚落嘲笑,而是及時注意發現他們身上的“閃光點”,哪怕是微小的進步,都隨時加以肯定,公開進行表揚,這樣就能大大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消除對體育的厭學傾向。

3.3結合專業選擇教材內容

在高等職業學校體育教學中,對教材內容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考慮較少,往往只從項目的搭配上作些簡單的調整。從目前實施的體育教學大綱中,我們不難發現,所安排的教學內容重復的比較多,針對性、特殊性不明顯,這勢必會影響學生對體育的興趣。特別是中專生階段,隨著學生生理、心理的成熟,一種綜合實用的體育價值觀在學生中逐漸形成,興趣廣泛而講求實效。根據學生的這一特點,在體育項目和課時搭配上就不能簡單化,而要用深入、周密的分析和研究,提供豐富多彩而又適合學生特點的項目,來滿足學生對體育的各種不同需要。在體育項目的配置上,作些靈活而有效的安排。

3.4課外活動

課外活動既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養成自覺、主動學習習慣的重要內容,目前也是改變學生厭學體育的重要手段。從現狀看,學生對課外活動重視不夠,缺乏必要的引導和組織。這不僅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部分學生對體育活動的興趣,而且還使一些學生把體育課當成了一種累贅,從而導致了厭學傾向的產生。因此,豐富課外活動是引導學生投身體育、培養興趣、消除厭學行為的重要方面。

(1)應根據體育場地、器械、設備的能力,開設田徑、體操、球類、棋類等各項體育活動,配備有體育專長教師或學生分工負責,現場輔導,學生可憑自己的興趣和愛好,自主選擇參加各種體育活動。

(2)進行課外體育輔導。這是學校輔導體弱學生進行體育鍛煉的一種很好的教學形式。這種輔導是體育課教學的補充,可以完成體育課授課計劃內無法完成的任務。從而大大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和興趣。

(3)學校組建體育代表隊,進行課余體育訓練。這也是課外體育教學的重要形式,是提高學校體育水平的主要手段。選拔具有體育天賦的學生,打破年級、班級的界限,根據年齡和運動項目,組成各個專項體育集訓隊,由體育教師任各集訓隊的教練,逐步形成自己學校體育的傳統。充分發揮體育的窗口作用。

(4)開辦體育俱樂部和成立單項體育協會。由協會牽頭,經常地組織一些比賽,不僅可提高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而且還可以培養學生的組織能力。

參考文獻

1鮑冠文.體育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

2劉志敏.對我國普通高校體育教學俱樂部的比較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