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論文
時間:2022-07-28 03:24:00
導語:試析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高校體育教學工作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關鍵。現階段普通高校體育教學工作的要素是堅持“健康第一”為指導,以發展學生身體、心理健康為主要依據,進而對高校體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思考如何才能讓高校公共體育課朝著更加健康、更加符合學生興趣、更加培養學生體育能力的方向發展。
1原有的公共體育課程教學問題分析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進步,我國教育與體育事業的發展也日益深人,原有的學校體育教學的體制與現代培養人才的方式不能相互融合,出現脫軌現象。由此發現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改革迫在眉睫。主要問題總結如下:
1.1教學主體不明確
在過去的體育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是體育課的組織者、決裁者,學生則在被動學習中感受體育運動所帶來的痛苦,完全忽視了學生的興趣愛好問題,學生的主體性和創造性難以得到發揮。
1.2教學內容枯燥無味
公共體育課程教學內容主要以發展學生身體素質為中心。教學形式主要集中在田徑運動項目中,教學手段比較單一、教學效果不明顯,在學習安排的內容上顯得枯燥無味,毫無趣味可言,完全不適應現代教育的觀念和現代教育發展的需求。
1.3課程評價體系單一
體育課程評價是學生體育課總結性的評價指標,課程評價分數的高低直接反映學生體育成績的好壞。在此評價的過程中忽視了過程性的評價,而是單一的達標性評價,使學生對體育課產生了錯誤的認識:體育課考試只有素質好的同學才能通過,給學生心理上產生了很大的陰影。
2.當前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的重點
2.1明確體育課程指導思想與目標
體育是育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育體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學校公共體育的建設與改革,對學校自身的發展起著促進作用。在實際建設過程中,堅持貫徹落實《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和《高等學校體育教學指導綱要》,在教學過程中,本著“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把學生的興趣、愛好與運動項目結合起來,始終將“興趣”和“終身體育’,放在教學的首位,培養學生終身體育意識,養成終身鍛煉習慣,掌握終身鍛煉方法,發展終身鍛煉的能力,促進個性健康發展,提高學生身心健水平作為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的首要目標。
2.2轉變教學觀念,實行學生主體教學模式
高校傳統的公共體育教學是以教師為主體,“灌輸式”的教學模式,這使得學生始終處于被動接受知識狀態,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受到了遏制。首先,必須改變體育教師自身不利于教學的傳統舊模式,每位教師在長期的教學實踐過程中,都形成了一種符合自己特征的教學模式,這些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使教學順利進行,但卻束縛了體育教師的思維方式,影響了體育教學的改革和創新。如在準備過程中體育教師一般采用慢跑,跑完之后做徒手操的方式,無論遇到什么課都是如此。這種因定的模式會給學生帶來很大負面影響,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和想象力,失去對體育課的興趣,達不到體育課所要求的多種教育的作用。其次,必須轉變過分地強調課堂結構的舊作風。受傳統習慣的影響,體育教師在上課時一般采用“三部分”的結構模式:準備部分一基本部分一結束部分。這種結構由于對課的構成限制過死,從形式和內容上過分突出了基本部分的作用,忽視了其它部分的教育和培養作用。再次,高校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改革,必須充分強調適應學生個性發展的要求。以發展學生的主體性首要目的,尊重學生的權利,了解學生學習的需求,促進學生全面的提升。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該為學生提供展現自我、發展自我、提升自我的平臺,使學生身體和心理得到全方位的促進,體會實踐體育教學帶來的愉悅心情,消除傳統體育教學所產生的錯誤認識。
2.3加強學生體育意識的培養,形成終身體育觀念
在體育教學中不光是對學生進行體育知識、技能的傳授,同時還需培養其對體育的正確的價值觀,對體育有正確的認識和理解以及參與體育的意識。重視學生的合理要求和興趣,提倡學生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并創造條件使學生體驗學習的樂趣,成功的滿足,從而引導學生增強體育意識。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應該重視對學生體育意識的培養,關鍵在于對學生興趣的培養,在體育教學中還應培養學生獨立鍛煉身體的能力、身體娛樂能力以及體育欣賞能力,為學生的終身體育奠定基礎,這是當前體育教學改革的趨勢,培養他們參加體育活動的興趣,并在體育活動中獲得愉快的享受,激發其長期參加身體鍛煉的興趣和欲望,建立愛好鍛煉的生活方式。這對體育課的內容、設計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內容豐富、新穎,課堂設計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必須要把興趣放在學生學習的首要位置。
2.4與社會接軌,開設新型時尚體育運動項目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學校體育與外界體育運動項目也呈現出交匯的現象。公共體育由過去的行政班授課轉化為選項班授課,選項課的開設也越來越豐富。學校體育強調對學生身體、個性、心理的發展,學生在學習這些體育運動項目的同時,增多了對新型體育運動項目的接觸和了解。新型時尚項目的滲人無疑對學校體育的發展注人了新的活力,為學校培養社會應用型人才打下了基礎,提高學生社會交往能力,豐富學生校園文化生活。
2.5推行體育教師再教育,提高業務水平
搞好高校公共體育教學改革,關鍵在于提高師資隊伍的總體水平,高校體育師資隊伍是高校體育科學研究的主力軍,也是體育教學改革促進高校體育科學化的主力軍。21世紀世界高科技發展和綜合國力的競爭,歸根到底是高素質人才的競爭,高素質的人才取決于高質量的教育,高質量的教育決定于高素質的教師。因此,未來高校體育的成敗,對人才的培養最終取決于教師的素質。高校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的業務水平,是改革和發展高校體育的前提。公務員之家:
2.6完善課程評價系統,注重過程性的綜合評價
傳統的公共體育課程的評價主要集中在運動技能的評價,把運動技能評價作為了衡量一個學生體育成績好壞的唯一指標。從實際評價效果來分析,這種單一性的評價是極為不公平的評價方式。學生個體存在著差異,而評價方式確是統一的,無疑使得部分學生在學習中喪失信心,久之則對體育課程產生了放棄的思想。此外,評價方法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學生的學習評價是以教師為主。盡管有時教師也會讓學生去組織上課、組織比賽,但很少考慮讓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其實,如果教師指導學生和幫助學生去正確地進行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讓每個學生能更全面地看到自身的進步或不足,能激勵學生更有效、更積極地進行學習。要把教師的評價與學生自我評價和相互評價結合起來。因此,必須做好多功能的評價系統,從運動參與、運動情緒、提高幅度、個體適應能力、社會交往能力等諸多方面去考慮學生的個體評價,將以往的單一的終結性評價模式向多功能的過程性評價模式的轉變,形成真正適合學生個體評價的模式系統。如此科學合理的評價系統不僅僅對教師的教學起到一定的導向作用,而且給為學生參與體育鍛煉樹立了信心,促進學生參與體育鍛煉,達到終身體育鍛煉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