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校公共體育武術教學論文
時間:2022-08-02 03:17:00
導語:普通高校公共體育武術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論文摘要:本文運用文獻資料、問卷調查、數理統計等方法,對安徽省l8所普通高校公共體育武術課進行調查與分析,發現安徽省普通高校公共體育武術教學還存許多問題,嚴重影響武術教學效果,必須實行改革,其重點包括在教材內容、教學方法及手段、師資狀況、以及場地器械等方面。
論文關鍵詞:大學;公共體育課;武術;教學;研究
1研究對象與方法
從合肥工業大學、安徽理工大學、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宿州學院等l8所高校,隨意抽選600名大一、大二學生為研究對象。其中男女生各300名。
2研究方法
發放問卷共650份,其中教師問卷50份回首5O份有效46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別為100%和92%。學生問卷600份,其中男生300份,回收297份,有效問卷292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別為99%和97.3%。女生300份,回收294份,有效問卷287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別為98%和95.7%。
3結果與分析
3.1安徽省普通高校公共體育武術課程開展的現狀表述
目前安徽省許多普通高校未能開展行之有效的武術教學,遠未達到教學課程標準所規定的任務和要求。另外,其教學內容和教材一般采用多年一貫制的辦法,教法簡單、陳舊,教材內容也很少進行日漸的充實,并且大部分內容是解放初期50到70年代制定的教材,同現代體育教育的改革和開展全民健身體育運動的理念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似乎有些跟不上現代武術發展的步伐。
3.2安徽省普通高校公共體育武術課程開展中存在的問題
3.2.1武術教學目標的短期性
目前在高校實際體育教學中,教育目標只是定位在身體形態的完善、技能的提高和發展上,忽視了終身體育這一體育的最高目標。普通高校大學生的武術課程教學目標更是對自然科學理論探討得熱烈而深入。在實踐中,教學主要目標往往被確定為提高身體素質和傳授“三基”,因而,運動負荷理論、技能形成理論倍受重視,教師在課上過分強調運動負荷的控制和技術教學的精雕細刻,這種現象體現出了極強的科學性傾向。這里不是不提倡對基本知識、基本技術、基本技能的教育,而是要實現終身體育鍛煉就得讓學生在掌握了這些基本的技術方法之后,培養他們成為終身愛好者,為終身體育目標的實現而顯得更為重要。于是“見物不見人”的教學,使學生“身順而心違”的現象大量存在。學生日益難以忍受這種只求身體操練的精確,而漠視個體價值和意義的武術課了,進而大量的學生游離在課堂之外,結果教學培養人的價值也就遠未達到效果,使學生對武術終身喜愛的興趣打了大大的折扣。
3.2.2教學內容不夠完善,不能適應當前大學生需要
武術技術教學內容雖然突出了健身性,但忽視了技擊性眾所周知,符合學生實際的教學內容是培養學生學習興趣以及養成學生終身體育習慣的重要條件。調查結果顯示各高校規定的武術技術教學內容主要集中在長拳與太極拳類項目上,這說明學校在增強學生體質的同時,也考慮到學生健身的長遠利益,特別是太極拳類項目,即符合學生未來健身的實際,又有長遠的社會效益。在調查中我們很容易地發現各普通高校采用的大多是沒有符合學生興趣的教學內容,而且教學內容是一直沿用了很久的初級類拳械,楊式簡化24太極拳為主(在調查問卷中問到是否學校教師教你們的是初級類拳及楊式簡化太極拳,有82.1的學生回答“是”,)而且極少教有學生喜歡的攻防(散打)技術。由于內容上的吸引力不夠,學生對當前武術教材的滿意程度顯而易見不會高。而且在調查問卷里面有15%的大學生在填最喜歡的項目中,選擇了陳式太極拳來填,而只有3%的學生填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這也說明喜歡二十四式簡化太極拳的學生并不比陳式太極拳多。所以講學生并非不是不喜歡套路教學,而是對教學的套路內容有所要求,學生喜歡的是順應他們年齡特征的,有剛柔相濟的,易于掌握的,能展示勁、力、美風采的套路內容。然而,從學生的選項內容來看(見表1、2),卻呈現出明顯的多樣化趨勢,除了太極拳類項目被學生選取得較多外,突出武術技擊性的散打項目也普遍受到學生的青睞,這說明學生對武術健身、防身價值的認識比較深刻。同時也反映了武術散打是學生非常喜愛的一項運動,但它卻被許多院校所忽視。
3.2.3武術教師水平有限,理論落后
專業特長教師不足。師資隊伍的數量和質量是提高教學水平的關鍵。武術教師在教學中不僅要技術動作規范,而且還要熟知武術各流派的風格特點及其文化內涵,只有這樣才能達到感性與理性的融合。然而,據調查可知,在各院校擔任武術選項課的教師當中,有武術專業特長的教師只占63.04%,他們經過大學武術專修課的系統學習,有較豐富的理論知識和較高的技術水平,對教學內容相對熟悉,能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而有36.96%的教師是非武術專修的,他們無論是在理論知識方面,還是在技術水平上都明顯不足,在教學中感到有些力不從心。這種現象反映了高校加強專業教師隊伍建設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在調查中發現,高校基本上沒有理論課,在579名學生中,有412名學生說是沒有武術理論課;有113名學生說偶爾有。在部分有武術理論課的高校,他們也認為老師講解的理論落后。在訪談中,大多數學生喜歡養身,健身的武術理論,武術的這些理論也正是與現代終身體育和提倡“健康第一”理論相吻合。而教師講的基本是老一套的武術功法與技術的理論,對這些對學生易形成終身思想的健康理論忽視了。高校面對的是認知能力、理論層次較高的大學生,應突出理論教學的特點。在別的文獻調查中也發現,所有的高校都缺乏專項理論教學的比重,具體表現在理論教學量偏少和理論教學的實用性,科學性不高兩個方面。
3.2.4對普通高校武術的宣傳與重視力度不夠
發展高校武術運動,必須取得更多大學生對武術的共識,做到家喻戶曉,進而實現人人參與。為此,我們必須加強宣傳工作,造成強大的輿論聲勢,引導學生選擇適合各自特點的武術項目進行鍛煉。在所調查的學生中有82.9%回答學校根本不舉行武術活動,有10.1%回答偶爾有,只有7%回答是常有的。雖然高校相繼成立了武術協會,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一定的組織作用,但大多都是學生自發地在一起練習,極少有武術教師進行有組織的訓練。因此,在高校未能形成同事武術鍛煉的良好風氣和氛圍。
3.2.5場地器材的增加滯后于高校擴招改革的步伐
調查表明:有25%的院校其場地、器材能勉強應付上課使用;有45%的院校其場地、器材明顯不足,上課爭奪場地、器械的現象時有發生;有30%的院校其場地、器材嚴重不足,致使教學計劃成為紙上談兵。這就說明高校擴招導致學生人數不斷增加,而場地、器材的增加嚴重滯后,使本來就不充裕的場地、器材更加缺乏。所以,加強場地、器材建設工作刻不容緩。
4安徽省高校公共體育武術教學改革的思路及對策
4.1高校武術教學目標要促進大學生武術終身思想的樹立和終身能力的形成
現代體育教學目標具有導向性、層次性、系統性、靈活性和檢測性特點,認識這些特點,是準確把握體育教學目標的內涵,提高教學效果的基本要求。既然社會對武術需求的強烈程度已經得已證實,學校在教學大綱與教學計劃中盡量把學生喜歡的武術考慮進去,問題就會容易解決得多。終身體育思想的樹立是現代社會對體育的客觀要求,體育教學目標應當反映體育教學效益的長期性、延續性,為學生的終身體育奠定基礎。體育教學是實現學校體育目標任務的基本途徑。學校體育教學的基本組織形式是體育課,它是學校教學計劃中所規定的必修課,因此,在通過武術教學增強學生的體質,提高他們的健康水平的同時,為大學生步人社會以后能自覺地對武術繼續科學鍛煉、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奠定基礎要成為現代高校武術教學目標的重要內容。在教學中,要培養大學生對武術的直接興趣的基礎上,采用各種有效的方法,引導大學在此基礎上使之成為武術終身化愛好者。生對武術的間接興趣,使他們能主觀能動地去學習、掌握和總結正確的、適合自己的武術鍛煉手段與方法,使他們既能樹立對武術的終身思想,又能形成對武術終身鍛煉的能力。
4.2進行武術教學內容改革,優化教材
眾所周知,體育教學需要不斷地進行教學內容改革,提高教材的實用性,以適應時代不斷發展的需要。高校武術教學在不斷發展,教學內容的合理化是提高學生興趣的關鍵,教材是教師的指南針。
高校武術教學內容應切合大學生的興趣進行合理安排,在武術教學中應插入攻防技術明顯的散打與內家傳統等內容,通過體現武術的技擊性來激發學生習武的興趣和動力。在采用的教學內容中,要遵循終身教育的規律,對這項工作的長期性要有充分的認識,制定出一套切實可行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掌握武術動作的技擊方法,提高學生的防身自衛能力并在對抗教學中,使學生學習武術技術得到運用和發揮,同時能夠培養學生勇敢頑強的拼搏精神和敢于實踐不怕吃苦的意志,使學生在精神上,意志品質上和身體素質上都能得到全面的鍛煉和提高。讓他們在功法練習中得到內外兼修的體驗;在攻防的對抗中體驗動作的實用性,以此來增加學生習武的興趣與愛好。
4.3加強師資力量,在課程改革之下呼喚高素質的武術教師及提高他們的教學水平
隨著我國課程理論研究的深入發展,我國課程的政策將發生重大轉變,這是我國課程改革史上又一次歷史性進步。但目前安徽省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現狀存在諸多問題。教師的專業素質提升與體育課程的改革創新及實施休戚相關。安徽省公共體育武術教師的素質應在以下3方面迅速得到提高:第一是明確武術課程意識。喚醒武術教師正確的課程意識是提高武術教師素質的基礎性工作。第二是積極的課程問題意識和責任意識。體育課程的改革需要教師主動發現現行課程實施與學生需要、社會發展需要之間的差距,及時了解課程問題,這是體育課程改革的前提。然而教師還要有課程改革的責任意識,有課程改革責任意識的教師,不僅會積極主動注意課程問題,而且會積極去解決問題。相反,一個認為課程改革不是自己“分內之事”的教師,他很難主動地有意識去注意課程問題,更談不上積極改革體育課程了。武術教師在這問題也普遍存在。第三是具備武術課程改革的能力。首先要提高教師的學歷層次。其次要樹立自我提高教育能力的理念。
4.4加大場地、器材的投入,完善教學手段
場地、器材是教學活動的物質基礎,是提高教學質量、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保障。武術套路動作變化多、路線復雜,因為沒有示范鏡,教師為了讓學生看清楚動作變化路線,只好一遍一遍地示范,才能讓學生看清楚。一堂課下來,教師很辛苦,而學生學的東西也很少,同時運動強度、密度都明顯降低,達不到上體育課的目的。而一些條件好的學校,室內場館、地毯、示范鏡齊全,自然武術課就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室內場館和一定的現代化教學設施是必要的。南部地區雨天較多,而又無室內場地,體育教學活動只好“聽天由命”。若碰到了梅雨天氣,有的學生1個月上不到1次體育課。另外,如果有為體育課準備的多媒體教室,就可以把有些不宜做或做不清楚的騰空動作演示給學生看,既使學生有了直觀的認識,又增加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公務員之家:
5結論
武術屬于體育,武術作為我國優秀的傳統體育項目,它具有獨有的健身功能和內在的內省功能。在大學生中傳播武術的精髓,并讓學生學習和掌握這一技能不僅能滿足學生運動興趣,形成體育鍛煉的習慣與終身愛好的需要,也是身心全面發展的需要,尤其是傳統體育中東方文化的內涵——德、仁、禮、道和武術的“明禮修德”對樹立他們良好的道德品質和為人處世都有積極的推動作用。養成良好鍛煉習慣的過程大致也可分為幾個環節:宣傳教育,激發學生興趣及欲望——進行練習,掌握運動技能,在艱苦鍛煉中體驗其中的樂趣,保持對其的興趣與欲望——參加比賽與活動,體驗成功,繼續努力——根據特點參加興趣小組,從中不斷地學習、研究、探索、創新——進一步明確其目的,掌握和運用科學的鍛煉方法進行自主的鍛煉,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在培養大學生武術終身化過程中,領導與教師要對以上各對策加以靈活運用的同時,不能把養成良好習慣過程的規律忘掉。當然,良好的武術場地與器材對學生的興趣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我們只有綜合與靈活運用一切有利條件,尋求對高校大學生武術終身化培養的突破點,牢牢把握住主要的對策進行下去,高校大學生武術的終身習慣一定會養成!
- 上一篇:統計局上半年黨建工作匯報
- 下一篇:做好市人大代表工作調查研究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