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體育活動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時間:2022-04-28 04:33:00

導語:深究體育活動與心理健康的關系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深究體育活動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本文運用了文獻資料法和調查研究法等方法闡述了現代中、小學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以及什么是心理健康,體育活動心理健康的關系。表明了積極參加體育活動對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作用。體育活動可以促進智力的發展,提高自我知覺和自信心,增加社會交往,減輕應激反應,消除疲勞,治療心理疾病。

一、引言

現代社會的發展和競爭性的增強,使得家長和社會對青少年的期望水平愈來愈高。中小學生除了日漸加重的學業和考試負擔之外,來自社會、父母、友人以及生活環境等方面的精神壓力也愈來愈大。長期的心理壓力困擾會導致各種心理障礙和行為異常現象的產生,如:厭學、棄學、離家出走、焦慮、抑郁、早戀、自卑,甚至犯罪、自殺等。過重的心理壓力不僅影響他們的身體發育,還會嚴重影響他們心理的健康發展。

近年來,關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的研究時有報道[2]。據中國遼寧省教育研究院的專家在1994~1995年所做的調查表明,在北京、上海的獨生子女中,心理變態率竟高達50%以上,有35%的中小學生和20.3%的大學生存在有心理異常現象。香港也有調查指出,58%以上的青年學生試圖自己來對付日益加重的心理壓力,然而,3.8%的人在過度壓力的情況下想自殺。《新民晚報》1995年12月4日刊載張弘的文章“人才濟濟處,心病何趨多?”調查表明,大學生中30%的人都有“心病”。這些現象正在引起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和高度重視。

在國內外有關青少年心理健康的調查研究文獻中,對于心理壓力的誘因還缺乏較全面的分析,同時,關于如何指導和克服青少年的心理障礙,怎樣促進他們心理的健康發展,已經成為當前社會的熱點問題之一。為了探討解決當前青少年心理壓力的有效途徑并努力促進他們身心的全面健康發展,很多人在不斷研究體育與心理健康的關系。

二、心理健康的標準

現代社會所需的人材,不單要求有健壯的體魄,而且要求要有健康的心理素質。我們的社會,各種競爭日趨激烈,「優勝劣敗」的機制被廣泛運用,訊息流動大大加快,整個社會的進行節奏急劇加快,與此同時,各種消極、腐朽的社會現象也在充分暴露。我們培養出來的學生,如果不是身心全面發展的人,在當今社會上就難有所作為。

心理健康包括下列五個方面[1]:

(1)智力正常。所謂智力,就是人認識客觀事物并運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正常智力水平是人們從事各種活動最基本的心理條件。觀察能力、記憶力、思維能力、想象力和分析判斷能力、操作能力是智力的主要組成因素。從智力測量角度來衡量,智商在60至90以下的都是智力低常,即心理不健康。

(2)情緒健康。情緒穩定是情緒健康的重要標志。情緒穩定表明一個人的中樞神經處于相對平衡狀態,意味著機體功能的協調。喜怒無常是情緒不健康的表現。心情愉快是情緒健康的另一個重要標志,還是導致癌癥和其它疾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3)意志健康。行動的自覺性和果斷性是意志健康的重要標志。自覺性是指一個人行動中有著明確的目的性。果斷性是指能適時作出決定并加以執行,與優柔寡斷和草率決定相悖。頑強是意志健全的表現。意志的頑強性與我行我素的頑固性是不同的。意志薄弱也是意志不健全的一個表現,這種人常常碰到困難和挫折就氣餒、心灰意冷。

(4)行為協調。一個心理健康的人,其思想與行為是統一協調的。他的行為有條不紊。心理不健全的人行為是矛盾的,做事有頭無尾,思想混亂,語言支離破碎,注意力不集中。心理健康的人格特徵,是在正確人生觀和信念的支配下,樹立遠大的理想,使思想、認識、行為相一致。

(5)人際關系和協。人的交際活動能力反映人的心理健康狀態,人與人之間的正常、友好的交往不單是維持心理健康的一個不可缺少的條件,也是獲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家庭教育中的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引導兒童與其他兒童交往,這對兒童的心理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三、體育活動促進心理健康

健身活動作為一種有效的增進身體健康的手段也必然會促進人的心理健康。對這一假設進行的檢驗首先來自于臨床心理學,一些疾病(如消化性潰瘍、原發性高血壓等),在通過體育活動輔以治療后,不僅生理疾病減輕,心理方面也得到了顯著改善。目前,對體育活動促進心理健康的研究己取得了一些有新意和有價值的結論,概括如下:

1、體育活動能促進智力發展?

體育活動是一種積極、主動的活動過程,在此過程中練習者必須組織好自己的注意力,有目的地知覺(觀察)、記憶、思維和想象。因此,經常參加體育活動能改善人體中樞神經系統,提高大腦皮層的興奮和抑制的協調作用,使神經系統的興奮和抑制的交替轉換過程得到加強。從而改善大腦皮質神經系統的均衡性和準確性,促進人體感知能力的發展,使得大腦思維想象的靈活性、協調性、反應速度等得以改善和提高。經常參加體育活動還能使人在空間和運動感知能力等方面得以發展,使本體感覺、重力覺、觸覺和速度、高度感等更為準確,從而提高了腦細胞工作的耐受能力。蘇聯學者M•M•科爾佳娃用電腦測驗法對出生6個星期的嬰兒進行試驗,結果表明,經常幫助嬰兒屈伸右手指活動能加速嬰兒大腦左半球的語言中樞的成熟。此外,體育活動還能緩解肌肉緊張和日常生活的緊張,能降低焦慮水平,緩解緊張的內在機制,改善神經系統的工作能力。

2、體育活動能提高自我知覺和自信心

體育活動在個體的健身活動的過程中由于活動的內容、難度、達到目的,與其他參加活動的個體接觸,不可避免地會對自己的行為、形象能力等進行自我評價,而個體主動參加體育活動一般都會促進積極自我知覺。同時,個體參加體育活動的內容絕大多數是根據自我興趣、能力等選擇的,他們一般都能很好地勝任健身的內容,這有利于增強個體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并能在體育活動中尋求到安慰和滿足。對我校隨機抽取的205名小學生調查研究表明,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學生比不經常參加體育活動的學生有更高的自信,這說明健身活動對樹立自信心有影響。我校積極鼓勵學生參加單雙杠、跳馬等項目的運動,則會使學生在運動中不斷地克服害怕摔倒等膽怯心理,以勇敢無畏的精神去戰勝困難,越過障礙,克服和消除靦腆、膽怯和自卑的心理障礙。鼓勵學生參加乒乓球、網球、羽毛球、跨欄、跳高和跳遠等活動,可克服猶豫、徘徊、優柔寡斷的心理障礙,經常鍛煉個性會變得堅強、果斷。

3、體育活動能增加社會交往

體育活動能增加社會交往,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際關系。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以及生活節奏的加快,許多生活在大城市的人越來越缺乏適當的社會聯系,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趨向冷漠。因此,體育活動就成為一個增進入與人接觸的最好形式。通過參加健身活動,可使人與人之間互相產生親近感,使個體社會交往的需要得到滿足,豐富和發展人們的生活方式,這有利于個體忘卻工作、生活帶來的煩惱,消除精神壓力和孤獨感。并在體育活動中,找到志趣相投的知音。從而,給個體帶來心理上的益處,有利于形成和改善人際關系。在我校體育教學和活動中,一般說來,二人結伴進行運動的較多,多進行羽毛球、乒乓球、籃排球和足球等運動。學生有了進行某項運動的興趣,也就會去尋找合適的伙伴。通過鍛煉,不僅增進球藝,更增進了同學之間的友誼,提供了交往和了解的機會。我校體育教學和活動中注重培養學生的集體主義觀念,關心和愛護集體的榮譽。積極組織各種體育比賽,學生不管是否上場參加比賽,重要在“參與”,符合體育的精神。在賽場上,可以看到同班同級乃至不同學校的學生,為了觀看或參加比賽,可以拋開平時怨恨、隔閡和距離,一起喜怒哀樂。這種非言語性的間接交流,對于相互理解和信任、合作和溝通等都是極為有利的,而且是重要的。可借助體育競賽的形式,卸脫平日過重的心理負擔,平衡心態,促進人際交流。

4、體育活動能減輕應激反應

體育活動能減輕應激反應,這是因為體育活動可以降低腎上腺素感受體的數目和敏感性:再者,經常進行體育活動可以由于降低心率和血壓而減輕特定的應激源對生理的影響。Kobasa(1985年)指出,體育活動具有減輕應激反應以及降低緊張情緒的作用,因為體育活動可以鍛煉人的意志,增加入的心理堅韌性。在體育活動中讓一些高應激反應的中小學生參加散步或慢跑訓練,或接受預防應激訓練。結果發現,效果很好。

5、體育活動能消除疲勞

疲勞是一個綜合性癥狀,與人的生理和心理因素有關。當一個人從事活動時情緒消極、或當任務的要求超出個人的能力時,生理和心理都會很快地產生疲勞。然而,如果在從事體育活動時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和保證中等強度的活動量,就能減少疲勞。有研究表明,健身活動能提高諸如最大輸出和最大肌肉力量等生理功能,這就能夠減少疲勞。因此,健身活動對治療神經衰弱具有特別顯著的作用。

6、體育活動能治療心理疾病

根據(1983年)的調查,1750名心理醫生中,有60%的人認為應將體育活動作為一個治療手段來消除焦慮癥:60%的人則認為,體育活動是治療抑郁癥的有效手段這一。就目前而言,盡管一些心理疾病的病因以及體育活動為什么有助于心理疾病消除的基本機制尚完全清楚,但體育活動作為一種心理治療手段在國外己開始流行起來。(1993年)曾調查兩種體育活動方式對于醫治嚴重抑郁癥住院患者。一種活動方式是散步或慢跑,另一種方式是踢足球,打排球及練體操等體育活動結合放松練習。結果顯示,慢跑組患者報告在抑郁感覺和身體癥狀方面明顯地減輕,并報告自尊感增強,身體狀態明顯好轉。相反,混合組患者未報告有任何生理或心理的變化。可見慢跑或散步等有氧運動更有利于心理健康。1992年,拉方丹等人對1985年至1990年涉及有氧練習和焦慮、抑郁之間的關系(實驗控制十分嚴格的研究)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有氧練習可降低焦慮、抑郁;對長期性的輕微到中度的焦慮癥和抑郁癥有治療作用;鍛煉者參加鍛煉前的焦慮、抑郁程度越高,受益于健身活動的程度也越大;健身活動后,即使心血管功能沒有提高,焦慮、抑郁程度也可能下降。我校在課余時間安排的體育活動興趣小組和各種體育比賽,可以給郁積的各種消極情緒提供一個發泄口,尤其可以使遭受挫折后產生的沖動通過參加體育運動得到轉移,可消除情緒障礙,減緩和治療某些心理疾病,而且能培養學生不回避矛盾,敢于面對現實,奮力奪取勝利的良好心理素質,也有利于適應現代社會的競爭形勢。而下棋、打太極拳、氣功等運動項目對調節神經活動,增強控制能力,克服急躁沖動的弱點有一定的益處。在我校的教育中,體育課堂即德育課堂,通過體育活動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四、結論

通過加強對學生體育活動的鍛煉,對學生的身心發展能起到積極作用。體育運動能促進身體形態的發育,改善人體機能,提高運動能力,并對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培養良好的情緒和意志品質,形成優良的性格特征起到積極作用。由于體育促進學生身心發展的作用是通過學生自己的身體運動而實現的,所以,在學校體育教育過程中,應充分加強體育課和學生的群體活動,并配以教師的指導和啟發,使他們通過體育鍛煉,為自己的心理打下良好的物質基礎。

參考文獻:

[1]林少娜:《體育與心理健康》.[R]。

[2]王新平:《上海教育》.[J].12月/2004.4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