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海明威小說敘事視角

時間:2022-04-24 11:09:00

導語:談論海明威小說敘事視角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談論海明威小說敘事視角

敘事(narration)就是講故事,或者說按現實生活的本來面目和可能發生的狀況,按作者的寫作意圖,按本文(或文本,作品的另一名稱)的構成規律來安線索,理情節,設懸念,造結構,完成故事,是敘事類文學的主要表達方式。視角(perspective)也可稱敘述角度,是作者采用某種特定的人稱來觀察和感受世界,講述故事的角度。在海明威小說中很多文章用第三人稱“他”(或直呼其名)來敘事,也有不少用第一人稱“我”來敘事,當然還有一些為了創新的要求,變換敘事人稱,幾種視角同時使用的情況。本文對海明威小說的敘事角度研究主要根據敘事主體的敘事能力來分類,這也是西方許多理論學家和小說作者普遍推崇的敘事分析角度。一是海明威采用的全知性敘事角度,主要以第三人稱的視角來敘事,二是限制性敘事角度,包括第一人稱限制性敘事角度和第三人稱敘事角度。

全知全能性敘事視角探析

海明威的小說中大量運用第三人稱作為敘事的主體,其中利用全知全能性敘事角度的要求限制了其必須使用第三人稱來敘述。全知性敘事視角的運用在西方文學雖然沒有系統的理論介紹,但其發展卻有極其悠久的歷史。在西方文學的發展史上,希臘神話是西方文學起源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知道,對于神話故事的敘述,需要作者運用一個敘述角度,從這個角度來說,敘述的主體需要比那些神話故事中的“神”知道得更多,即“全知全能”的能力,所以其敘事角度大都采用全知性的第三人稱敘事角度。這種敘事角度的運用在中國明清時期的文學作品中尤為突出,在當時的封建制度下,作者需要比社會大眾有更高的認知能力才能把握整個敘事對象的發展方向,從而讓讀者有高于當時社會的認知,揭露社會的黑暗面。當然,從其發展的淵源中我們可以得知事實上有很多西方的小說家已經運用了全知全能性的第三人稱視角,然而,海明威運用這個視角的獨到之處就在于他把全知全能性敘事視角的運用結合到他的“冰山理論”中。海明威從來沒有將這個全知的“他”作為整個故事的主角,相反,和絕大多數小說家喜歡把“一切和盤托出,讓讀者被動去接收”的寫作技巧不同,海明威更愿意把“他”當做一個領路人,拋磚引玉,讓讀者自己去了解更多的“背后”內容。這種看似和全知全能性視角相矛盾的寫作技巧,恰恰是海明威在讀者心理變化和人之常情把握上的“全知”表現。

海明威創作時期的社會環境并不安定,其中第一次世界大戰對其作品的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反戰情節在海明威的作品中時有出現,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永別了,武器》。這部小說發表于1929年,雖然距離第一次世界大戰已有十年之久,但是小說中運用全知性敘事視角對戰爭的描寫卻讓人尤為記憶深刻,不同于一般作品中為了體現強烈的反戰情緒而對戰爭本身進行大規模的描寫,強調戰爭帶來的破壞性,海明威很好地運用了“冰山風格”,以其獨到的第三人稱全知性敘事視角來讓讀者對戰爭有更加深刻的印象。在《永別了,武器》中有這樣一段文字描述了軍隊對于疫情的控制情況,雖然當時疫情得到了控制,但是軍隊人員的死亡數目仍然達到了七干人,在對這段文字的描述中用到了一個副詞“只”(only),熟悉海明威作品的人都知道,海明威的作品很少使用形容詞和副詞,比起更加容易顯露寫作者觀點態度的詞語,海明威更加喜歡運用直接的描寫,特別是對人物對話的重現。這正是海明威“冰山風格”的獨特之處,這個“只”正是作者對于全知全能性敘事視角的運用,因為這個“只”本身包含了作者強烈的反戰情緒。或者說這個“只”并不是在強調瘟疫中死亡人數的情況,而是作者有意要把讀者的思路從“只”上面發展到“只”以外的內容,從這個“只”上面,讀者似乎看到作者是無所不知的,而他的目的就是要把隱藏在這后面的消息傳達給“有所不知”的讀者:如果說在防疫條件都不錯的軍隊中尚有千萬人感染瘟疫,那么對于平民百姓,瘟疫的破壞性又有多大呢?同時,也讓讀者隱隱感覺到政府用這個“只”來說明死亡人數,有刻意隱瞞平民死亡人數,避重就輕之嫌。這些“冰山”下的內容只被作者用一個“只”字做導火線,把讀者心中這顆對戰爭厭惡的炸彈給點燃了。在海明威的絕大部分作品中他使用了第三人稱的敘事角度,而這其中又有很大一部分海明威賦予了敘事者很大的能力來把握故事的發展方向,這種看似隨意,實則精細的敘事方式可以留給讀者很大的思考空間,正是海明威作品的獨到之處。

限制性敘事視角探析

海明威的作品以語言樸實無華,情節緊湊,細節生動形象見長,在很多作品中作者充當的仿佛是一個記事員的身份,其工作就是客觀地記錄下故事主人公所遭遇的情節變化、語言對話等客觀情況,甚至沒有直接描寫出他們內心的變化。海明威筆下很多人物都是站在一定的角度去理解和解釋他周圍的世界,海明威本人就非常認同黑格爾對于人類認識的觀點,認為個人眼中的世界就是他對于自己周圍環境的認識和理解。因此,客觀地講,海明威筆下呈現的就是故事中各個人物對于世界的認識。因此,這樣的敘事方式肯定帶有很強的限制性,正如同現實世界中不同的人對同一事物有不同的理解一樣。海明威在運用限制性敘事視角進行創作的時候,我們發現他不僅會利用人物本身的對話——人物對話是海明威寫作中的一個顯著特色——而且還能有效地利用人物本身的動作變化、位置變化、人物眼中的環境變化等限制性角度來控制故事情節的發展。雖然說,在當時,限制性敘事這個創作技巧并非海明威首創,但能夠利用限制性敘事角度來巧妙地描述人物語言、動作、環境的變化卻不是人人都能做到如海明威這般嫻熟。限制性敘事視角的運用在海明威的作品中處處可見,其中比較典型的是小說《大陸來的大喜訊》(GreatNewsfromtheMainland)中一對父子和一個醫生之間通過電話對于當時孩子所在醫院的災害性天氣——颶風的描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