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鑒賞與語文教學關聯思索
時間:2022-05-17 03:50:00
導語:文學鑒賞與語文教學關聯思索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中語文是職業中學學生的必修課程,教育要求進一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使學生具有較強的語文應用能力和一定的審美能力、探究能力。要求通過高中語文課程的學習,閱讀優秀作品,品味語言,感受其思想、藝術魅力,發展想象力和審美力,通過閱讀與鑒賞,深化熱愛祖國語文的感情,體會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陶冶性情,追求高尚情趣,提升道德修養。因此,在閱讀與教學中,對文學作品的鑒賞是具有重大實際意義的。
一、文學鑒賞是一種精神活動
隨著社會物質生產和精神生產的發展,文學鑒賞已日益成為愈來愈多的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尤其是歷年來詩歌鑒賞被引入語文高考中,文學鑒賞更是備受人們的關注。文學作品有時甚至會影響整個人的一生。比如,《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作者奧斯特洛夫斯基,青年時代就熱烈地仰慕著堅強不屈的牛虻和勇敢的斯巴達克斯,他從這些人身上受到了影響,以自己的斗爭經歷為基礎,創造性地刻畫出了保爾•柯察金的英雄形象,使這個共產主義戰士的光輝形象又成為無產階級年輕一代斗爭中的引路人,革命征途上的第一個同伴。由此可見,文學鑒賞有著不可低估的社會意義。
二、文學鑒賞是一種社會活動
從文學藝術的特殊功能上來講,文學作品一旦呈現出來,它便具備了認知和教育的社會作用,這些作用必須通過客體的鑒賞過程才能完成。或者說,文學只有通過欣賞才能產生一定的社會作用,沒有欣賞,再好的文學作品也不可能發揮它的社會作用。客體也就是閱讀者在文學作品的鑒賞過程中才能體會到文學作品發揮的陶冶情操,改造心靈的功能,并提高閱讀者自身的審美能力。離開了對文學作品的鑒賞,一切都無從談起。因為作為一個鑒賞者在鑒賞過程中,希望得到的是情感上的滿足,知識的深化,和美學的享受。文學鑒賞是一種審美活動。文學藝術作品是人類的一種特殊創造,它比直接的物質活動有更大的自由。它是按照美的規律來進行創造的,所以它本身就具備美的特性。在鑒賞活動中,當我們感受到某種美的事物、美的言行、美的情操時,就會產生一種興奮、愉悅和滿足,進而激起我們向往和追求美好生活、高尚情操的理想和愿望。思想性強、藝術性高的作品,特別能夠滿足欣賞者的審美要求,并給人以深刻的教育。文學鑒賞中的審美享受,為歷來的許多文學家所重視。《毛詩序》說,詩有感動和感化的力量,“風以動之,教以化之”;古羅馬詩人賀拉斯說“:詩人的愿望應該給人益處和樂趣,他寫的東西應該給人以快感,同時又對生活有幫助”,“寓教于樂,既勸諭讀者,又使他喜愛”。
以上所說就是文學鑒賞在閱讀過程中的實際意義,這無論對于作者還是讀者來說,都是十分重要的。那么,文學鑒賞在語文教學中又有什么作用呢?語文課本中選有不少小說、詩歌、戲劇等文質兼優的文學作品。一個有經驗的語文教師對這些作品的處理絕不能讀讀講講了事,而一定要通過對藝術形象的分析去引導學生思考、比較、想象,使學生有所感悟,有所發現,從而獲得更多的啟迪,這就是文學鑒賞的作用。例如,我們讀魯迅的《祝福》,首先進入眼簾的是聲聲爆竹、家家殺雞宰鵝,為過年而忙碌的象征。在這充滿祥瑞之氣的年景中,忽然見到了滿頭白發、臉色灰黃、眼神呆滯的淪為乞丐的祥林嫂,接著又聽到的她的死訊。對于祥林嫂這樣悲慘的遭遇,我們究竟怎樣來閱讀它呢?方法很多,但鑒賞性的閱讀效果最好。因為在邊讀邊讓學生感受封建宗法思想和制度對勞動婦女的殘酷迫害時,可以加深讀者對舊社會的冷酷的認識,產生出一種“動情力”,激蕩著自己認識舊社會的感情。
當然,語文教學中的文學鑒賞還不僅僅停留在感知形象上,更重要的是要對藝術形象進行分析,進行思考,使讀者在自己的頭腦中形成形象的完整性,深刻領會作品的內在意義。而非鑒賞性的閱讀只能停留在單純的感知階段,只能獲得孤立的形象的直覺。這就是鑒賞性閱讀與非鑒賞性閱讀的區別。還以《祝福》為例。小說情節中的高潮是祥林嫂的第二個丈夫賀老六病死,兒子阿毛又被狼叼走。對于這樣一個情節,一般的閱讀最多是對祥林嫂亡夫失子的悲慘遭遇灑上幾滴同情的眼淚,不會再去尋找什么。而以鑒賞的眼光來讀這一情節時,卻要思考這樣一個問題:祥林嫂亡夫失子的大不幸,作者為什么沒有正面去描寫,而是出人意料地把它拉到幕后去處理?這個問題問得好!因為在魯迅看來,亡夫失子,這是大家一眼就能看到的,而中國勞動婦女的痛苦,卻不是這些看得到的不幸遭遇所能包括的。他必須去尋找更獨特、更內在的東西來表現。于是魯迅先生借用了衛老婆子的口,以祥林嫂本人平靜的追述來呈現祥林嫂的亡夫失子的經過。這不是一般的追述,而是反復咀嚼過的痛苦,表現了一種已經沒有感情變化的麻木遲鈍的精神———深重的苦難留下的深刻的創傷,有力地昭示了作品的主題。之所以有上述的認識和體會,就是因為閱讀是結合描寫的生活現象進行認真思考的結果。如果沒有這種分析,就不可能深刻領會作品的意義從而作出審美的判斷。
因此,我們的語文教學絕不能停留在“只以曉義為滿足”的“兒童文學”上,“須著重意旨所在”,去充分發揮文學鑒賞的作用。況且,當今中學生已經對作家作品有了一定的認識,積累了一定量的語匯,基本上熟悉了作品用以塑造藝術形象的語言;感情較為深沉、穩定和含蓄;思維已經能夠有獨立性、批判性,能發現事物的本質方面和主要細節等。這樣,在教學中我們完全可以利用文學作品塑造的藝術形象,去引起學生情感的激動,去讓學生認識思考,從中受到教育和陶冶。語文課本中所選的都是文質俱佳的文章,這為我們文學鑒賞創造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只要我們不把作品中完美的藝術形式或表達手段肢解成教條式的名詞術語,也不把學生從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生動形象和情節中硬拉出來,那么,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就不是一件困難的事。
- 上一篇:微博客文學發展現狀檢視
- 下一篇:副縣長在信息分析會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