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學傻子形象
時間:2022-05-21 09:27:00
導語:現代文學傻子形象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首先,受中國古代文化和西方外國文化的影響。“愚”在中國古代的藝術作品中,是一個屢見不鮮的主題。莊子說過:絕圣棄智,大盜乃至。這是他對“智”批判和對“愚”的推崇,道家的思想則提倡以愚治國、以愚治人。中國古代文學的思想對現代文學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即使現代文學提倡結束古典文學,但是現代文學也是在古典文學的基礎上發展的。文學革命即現代文學的出現是文學發展自身孕育的結果,是社會變革與文化轉型的產物,而外國文藝思潮的影響,也是不可忽視的重要外因。在文學革命的醞釀過程和發動初期,許多文學者都是從外國文學運動中得到過啟示。例如,塞萬提斯的《堂吉訶德》、拉貝的《愚蠢與愛情的辯論》、穆爾納的《愚蠢的請求》等勾畫出一個個生動鮮明的傻子形象。其次,“傻子“形象的塑造較為隨意,作者能夠在創作時把人物的形象歸零,還原到原始人類最本真的那種狀態下創作。小說中的人物要做到形象鮮明,就要對人物外貌、神態、身材、服飾等作一番具體的描繪,以及對人物進行行動描寫,即對人物行為、動作的描寫。如魯迅先生的《阿Q正傳》中對阿Q的描寫,阿Q是一個落后的雇農,作為一個落后的流浪的雇農,他的個性是非常突出的,他的生活方式、個性、心理活動和精神面貌不僅與趙太爺迥然不同,就是與王胡、小D等也顯然有別。正像魯迅先生所說的,阿Q有著“農民式的質樸,也沾染了游手之徒的某些油滑”。如阿Q的日常生活就是“割麥便割麥,舂米便舂米,搖船便搖船”。這不僅正面說明了阿Q作為一個流浪雇農的貧困生活,而且從側面表現了阿Q從本質上說來那種勤勞、老實、淳樸的農民性格。再次,從敘述學的角度來說,在現代文學中,在故事中勾畫傻子的人物形象,而在讀者的心里卻是別人世界的傻瓜,即從外在的形式在閱讀過程中引起讀者的注意。而在故事描述中卻是傻瓜自己的心理狀態去看待這個世界,即以“傻子的視角”去敘述故事。小說本身不能體現傻子的氣質,用傻子的視角,使整個小說在人物的刻畫、闡述中充滿了活力。在小說的敘述里,傻子反而顯得比正常人更為真、善、美。
二、現代文學中“傻子”形象的評析
首先,傻子基本處于一種弱勢的狀態。傻作為社會存在的特殊主體,常常會讓正常人聯想到悲劇的形象。如魯迅筆下的阿Q赤貧的雇農,社會地位低下,受壓迫受剝削,被侮辱被損害,生活十分悲慘;孔乙己總希望自己是個穿長衫、坐著喝酒、永不欠賬的闊人君子,可他的結局總是事與愿違,是典型受封建社會和科舉制度愚昧的犧牲品。作者以極儉省的筆墨和典型的生活細節,塑造了孔乙己這位被殘酷地拋棄于社會底層,生活窮困潦倒,最終被強大的黑暗勢力所吞沒的“讀書人的事,能算偷么”的落魄書生形象。孔乙己那可憐而可笑的個性特征及悲慘結局,既是舊中國廣大下層知識分子不幸命運的生動寫照,又是中國封建傳統文化氛圍“吃人”本質的具體表現。中國封建社會里人們之間的隔膜、冷酷、麻木到了何等觸目驚心、令人戰栗的地步!這是小說的高潮所在,也是作者匠心獨運特別照亮主題的地方。其次,身體障礙是傻子的典型形象。在現代文學創作中,常常會以口吃、反應慢來表現“愚笨”和“癡呆”的傻子本身的缺陷。他們常常會因為古代封建社會的近親結婚而導致身體方面有各方面的障礙。再次,傻子在語言方面的缺陷。他們在正常人面前明顯是沉默的,沒有話語權的。因為他們所說的在正常人看來,是所不能接受和覺得幼稚的。他們的世界里只會有“餓”、“渴“、“爸爸”、“媽媽”等他們連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意思的詞語。語言是思想和文化的載體,是社會交流的手段,是社會交流的工具,但傻子卻在交流中和社會已經全部或者部分脫節。同時,由于社會對他們的歧視,導致他們的話語和語言交流的弱化和缺失,也讓傻子們永遠都無法滿足這個社會的基本需要,永遠處于孤獨的狀態,從而反映出作品中傻子人物形象的悲劇性。
三、通過“傻子“形象進行反思
首先,一個優秀的作家,他的心是同時代的脈搏一起跳動的,因此了解小說創作的時代背景,對理解小說的主題有不容忽視的作用。仔細閱讀現代文學作品中的傻子形象,如魯迅的《狂人日記》、《阿Q正傳》,曹禺的《原野》、田漢的《獲虎之夜》等,都產生在動亂不安的歷史背景下,而且這些傻子形象大多處于中國近現代的歷史背景下,在中國的社會正在轉型的動亂時代,那時候中國正處于被列強瓜分的水深火熱之中。中國需要進行改變,那時候小說就反應中國的弊端,或者激勵中國人民覺醒。例如,《獲虎之夜》里人物形象的初步描寫:蓮姑是作品的女主角,也是作品中最有亮色的人物。她善良、堅強、勇敢,敢于大膽地追求婚姻自主和個性解放。她不愿意嫁到高門大戶的陳家去,是因為她已把心悄悄地許給了貧窮的表兄黃大傻。當她見到黃大傻因思戀自己而身受重傷后,不顧父親的阻撓,一定要好好看護黃大傻。當父親反對時,她公然告訴父親,她早就和黃大傻相戀,并打算和他一起逃跑。當父親憤怒地告訴她“我把你許給陳家了,你就是陳家的人了”的時候,她勇敢地告訴父親:“我把自己許給了黃大哥,我就是黃家的人了。”面對父親的威逼,她勇敢地宣布:“世界上沒有人能拆開我們的手。”表現出了蔑視父權、蔑視封建傳統思想,勇于追求婚姻自主的進步意識。流浪漢黃大傻對愛情的追求也非常執著,但是由于貧富懸殊,封建勢力的強大,他對蓮姑的愛情最后還是以悲劇結局。黃大傻最后以自殺結束自己的生命,表示了對封建傳統勢力的大膽反抗,對純真愛情的忠貞。作品通過塑造蓮姑和黃大傻這一對勇敢追求愛情的青年,向人們展示了在青年一代身上有著的強烈的反封建思想是一股不可扼制的進步力量。貧窮與困苦是一鋒利刃,它不僅無情地割裂著黃大傻賴以生存的生活空間,而且深深刺痛著標示著人之為人的尊嚴和感情,他只能在夢里尋找安慰,但卻因夢境而時時悲哀。在躁動的暗夜里,黃大傻終成“寂寞”的旅人。“寂寞”對于他來說是雙重的:“肉”的“寂寞”和“靈”的“寂寞”。而后者的無序遞增尤令人恐懼,這是一個敏感孤傲、有壓抑—叛逆傾向的詩人對自我認知的生命價值的不斷探尋過程中必然出現的情緒,具有強烈的時代表征感。魯迅的孔乙己是“對封建教育和科舉制度又作了進一步的揭露和批判”,倒不如說作品最后通過他殘害孔乙己在社會上竟然間無反響這一點進一步顯示主題,向讀者提出了一個提高人民群眾思想覺悟“改變他們的精神”的迫切任務更確切些。其次,傻子作為現代文學作家寫作的主體形式,見證了近現代史的發展。阿Q雖然是一個貧苦農民,在封建社會地位低下,受壓迫受剝削,被侮辱被損害,生活十分悲慘,當辛亥革命爆發的消息傳來時,他就想“投降革命黨”,希望從此能夠改變自己的命運,但他對革命毫無認識,甚至盲目地“深惡痛絕之”。但是辛亥革命的風剛剛吹到未莊,趙太爺就威風掃地,連城里的舉人老爺也悄悄地連夜把家私運到鄉下來。阿Q從他的階級地位出發本能地感到,革命既然使統治者驚恐萬狀,那么革命對他肯定有利,于是,他就強烈地“神往”革命。但是阿Q對革命并沒有正確的認識,他認為革命就是“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喜歡誰就是誰”。在他的心目中,革命就是把地主的財產轉變為自己的私有財產,可以闖進趙太爺、錢太爺的家里隨意地占有他們的一切財物,還可以選一個女人做自己的老婆。另外,阿Q的革命還包含著農民式的狹隘報復,要把自己的仇人都殺頭,取統治者而代之,當然,這是一種落后的農民革命觀。但如果革命黨能正確引導,他們是會真正覺悟起來的。但是,阿Q在對革命“神往”之后,還是那么糊涂。直到臨死之前,他那可悲可笑的精神勝利法和封建正統觀念依然沒有改變。阿Q至死也沒有覺醒。
四、結語
傻子形象在現代文學中是一種新穎的題材,其在現代文學發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傻子本身身份的非正常性、軀體上的缺陷、混亂的邏輯思維、語言能力的缺失,決定了傻子在文學作品中作為“特殊現象”的存在。關注現代文學作品,也揭示出傻子形象是探索人性、站在傻子的角度去看待世界,反映出中國近現代史發展歷程中所面臨的各種問題。
- 上一篇:區政辦電力消費調控方案
- 下一篇:區政辦地質災害防控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