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馬克思和恩格斯歷史觀

時間:2022-06-12 08:27:00

導語:解讀馬克思和恩格斯歷史觀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解讀馬克思和恩格斯歷史觀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學界,我們通常所稱謂的唯物史觀或者歷史唯物主義概念在馬克思本人那里是以新“歷史觀”(Geschichtsauffassung)的概念出現的。這一稱謂上的差異或許并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長期以來我們對這一新歷史觀的認識在某種程度上以教科書中的解讀模式為基礎,這種解讀模式很容易將唯物史觀中的“物”機械地解讀為不包含人的因素的“物”,而將人的因素排除在這一“物”的因素之外,從而產生了對馬克思恩格斯的新歷史觀簡單化和教條化的解讀傾向。蘇東劇變將人們從對馬克思主義教條式解讀的桎梏中解放出來,并且因此激發了人們回歸馬克思和恩格斯文本的研究熱情,而《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證版(MEGA2)①的陸續出版,為我們從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本中理解和認識其歷史觀又提供了一個更加堅實的路徑。本文嘗試以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本為基礎,借助于考證版提供的最新文本文獻資料,對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歷史觀做初步的分析。

一、新歷史觀在《德意志意識形態》未定稿中的集中呈現

無論就馬克思或者恩格斯來說,新歷史觀都萌芽于《德意志意識形態》產生之前,正因為兩人發現了彼此之間的共同點,才決定借助于《德意志意識形態》的寫作,聯手對當時德國的激進批判家、青年黑格爾派進行批判,并且同時厘析自己的觀點。然而,由于各種原因,馬克思和恩格斯當時并沒有完成《德意志意識形態》的寫作任務,他們留給后人的僅僅是一部未完成的手稿。我們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中看到的《德意志意識形態》是以蘇聯版為基礎,而蘇聯版又是以MEGA1、①阿多拉茨基編輯的版本為基礎的,為了表達上的完整性,該版本對第一篇即費爾巴哈篇進行了剪接拼貼。由于手稿文獻的復雜性,MEGA2的《德意志意識形態》至今沒有出版,《2003年馬克思恩格斯年鑒》②發表了包含零散手稿(未定稿)和費爾巴哈篇的歷史考證版試行版。我國1988年出版的《費爾巴哈》章單行本和1995年《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所發表的該章《德意志意識形態》,都是以重新根據手稿編輯的德文版為基礎的。這些零散手稿的原始位置或許無從考證,年鑒版將其置于主要手稿之后,我國《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2版將其置于主要手稿之前。這部分手稿形成于主要手稿產生之后,其中一部分是序言修訂稿、一部分是正文修訂稿,基本內容都已經在主要手稿中有所體現。從其內容的成熟性來看,這些手稿形成于主要手稿完成以后,這本身就體現了其重要性,它們是馬克思和恩格斯對自認為是重要的前期思想在反思基礎上的再一次提煉。從這一角度我們也可以說,在這些未定稿中凝結著馬克思和恩格斯唯物史觀的核心思路。現在我們就來梳理一下這些未定稿的基本內容。這些未定稿共由五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謄寫稿,這一部分內容寫于費爾巴哈篇形成之后,也就是第一卷三個部分即費爾巴哈、布魯諾、鮑威爾的結構形成之后。馬克思和恩格斯在這一部分手稿中對當時德國的批判者做出了這樣的論斷:德國的批判,仍然是哲學的批判,是黑格爾體系范圍內的批判,并且進一步揭示德國哲學的批判局限于宗教的批判,認為這些德國批判家們的哲學批判將矛頭指向宗教,并將宗教看成是世俗世界一切罪惡的終極原因,于是,宗教本身成為現實世界的罪惡之源。不過對于哲學與宗教,老年黑格爾派和青年黑格爾派的態度還是有所不同的,二者的分歧在于是回歸黑格爾的邏輯范疇,還是批判宗教觀念,是對現實世界本身進行辯護還是對其進行批判,至于是普遍的東西(黑格爾的邏輯范疇)還是宗教觀念統治著世界這一基本觀點,二者之間并沒有分歧。在揭示了這一現象之后,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這些哲學家沒有一個想到要將德國哲學與其現實、他們的批判與其自身的物質環境聯系起來思考問題?!?/p>

于是,與其不同,馬克思和恩格斯不再僅僅從觀念上、從哲學中尋找批判現實的出路,例如將現實世界的問題歸咎于絕對觀念、普遍的東西的統治,或者是宗教的顛倒等,而是從現實本身、從現實的物質環境中思考社會問題的根源。同樣是批判,路徑不同,由對觀念的批判轉向對現實的批判,這只是馬克思和恩格斯與青年黑格爾派區別開來的第一步,這一步已經展現了新歷史觀的端倪。在未定稿的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修訂稿中,馬克思和恩格斯描述了德國思想界史無前例的劇烈變化和空前變革,在他們看來,以施特勞斯為開端的對黑格爾哲學體系的解體運動,發展成為一場來去匆匆、沒有任何實質性結果的思想紛爭。與其相反,馬克思和恩格斯則進一步從現實社會的具體前提入手:“這一現實的前提是現實的個人、他們的活動和他們的物質生活條件,包括既有的和由他們的活動所創造的條件,這一前提本身是能夠通過人們的純粹經驗得到驗證的?!雹苓@一新歷史觀將激進批判家的批判指向由宗教、普遍觀念等轉向現實社會。在未定稿的第四部分,馬克思和恩格斯由人們的物質生活進入到物質生活的生產活動,提出了生產力和交往關系這兩個基本概念。又從分工的形式中理解生產力發展水平,分工被看作是一種與生產力直接相關的交往關系,進而在分工基礎上討論了財產或所有制概念。⑤在費爾巴哈篇的主要手稿中,馬克思和恩格斯對這一研究思路進行了這樣的概述:“這種歷史觀(dieseGeschichtsauffassung)從人們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闡述現實的生產過程,把同這一生產方式相聯系并由此產生的交往形式的發展,和各個不同階段存在著的市民社會作為理解整個歷史的基礎,并且同樣將市民社會的活動作為國家的基礎進行描述,對意識的不同理論產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學、道德從市民社會的角度進行說明,并且從市民社會追溯其產生的過程,當然,這樣就能夠完整地描述事物(同時也能夠描述事物不同方面之間的相互作用)。”①在未定稿的第五部分,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以分工形式、生產力水平、所有制形式為依據分析了資本主義社會以前幾種社會形態的生產方式以后,進一步對生產方式與社會關系作為社會結構的不同層次進行了區分:“事實是這樣的:以一定的生產方式進行生產活動的一定的個人,發生一定的社會和政治關系(verhltnisse)。”②至此,我們看到,馬克思和恩格斯新歷史觀的基本內容都已經在這些未定稿中得到了比較清晰和簡潔的闡述,至于這些基本內容之間的相互關系,則在相應的正文部分或者不同的文本中有所體現。

二、新歷史觀中所包含的基本要素

從這些未定稿及相應的正文和馬克思的相關文本中,我們看到這一新歷史觀的基本內容主要由以下這些基本要素所構成:第一個層次的概念框架是人們的生活,包括交往關系和生產關系,其中生產關系包括生產力和生產方式。以上可以統稱為人們的社會存在,與此相應的概念是人們的意識,這又形成了一對范疇。于是第二個層次的概念框架可以由社會存在與人們的意識這兩個基本范疇構成:社會存在→人們的意識。意識在這里是一個非常寬泛的概念,在《德意志意識形態》篇的陳述中,意識包含不同的理論產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社會意識”這一為教科書所采納的表述方式是列寧在1894年寫的《什么是“人民之友”以及他們如何攻擊社會民主主義者》一文中對唯物史觀基本原則以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方式進行的概括時的用語。然而,社會意識概念與人們的意識概念是存在著一定區別的,前者可以是脫離個體主體的意識形態等觀念因素的統稱,后者是個體主體的意識,含觀念因素和非觀念性因素,例如個體的自我意識等。當列寧用“社會意識”取代“人們的意識”概念時,從表述上來說是更加規范了、明確了,但是在一定程度上,這一“意識”概念的內涵已經發生了變化。

如果我們仍然以馬克思與恩格斯使用的人們的社會存在與人們的意識這對范疇來分析兩者的內容,那么是否可以這樣來對其加以進一步分析:社會存在包括政治生活(交往關系、國家)和經濟生活(生產關系、市民社會),人們的意識包括觀念性(理性)因素(哲學、觀念、思想、自我認識等)和非觀念性(非理性)因素(信仰、意志、欲望、自我意識等)。馬克思對市民社會與國家之間關系的分析和認識,產生于《德意志意識形態》之前,在《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中,馬克思就對黑格爾由國家概念到市民社會的認識方式進行了由市民社會到國家的顛倒,揭示了在市民社會存在著分裂的情況下,國家成為在經濟地位上占據著統治地位的階級的統治工具。在1859年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進一步對所有這些基本要素相互之間的關系從結構上進行了梳理:“人們在自己生活的社會生產中發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們的意志為轉移的關系,即同他們的物質生產力的一定發展階段相適合的生產關系。這些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社會的經濟結構,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相反,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①我們可以在這段闡述中得到新歷史觀第三個層次的概念框架:現實(經濟)基礎→上層建筑。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和恩格斯的闡述層面主要是第一個層次和第二個層次的內容,馬克思對第三個層次的內容認識于《德意志意識形態》之前、概述于《德意志意識形態》之后。從更加抽象的意義上來看,我們還可以概括出新歷史觀第四個層次的概念框架:人們的主觀(主體)能動性→客觀規律性。這一對范疇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哲學思想中有著非常寬泛而深刻的內涵,對于他們來說,改造既成世界的原動力,正是人所能夠發揮出來的能動性。嚴格說來,這一思想與德國古典哲學仍然有著淵源關系,不過在馬克思和恩格斯這里,人的能動性更加是從其與現實社會的關系方面來理解和認識的,人類在什么意義上能夠借助于對社會歷史發展形態的認識而左右這一形態發展的進程是這一對矛盾關系的焦點,人類在什么意義上能夠借助于對自身的認識而左右自身的行為是同一問題的微觀層面。以上這四個方面構成了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新歷史觀中由不同的矛盾概念所構成的基本內容,這里的箭頭指向沒有確定的涵義,或者說在不同的矛盾概念體系那里有不同的涵義,不可一概而論。

三、新歷史觀基本要素的相互關聯性

繼《〈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和《德意志意識形態》之后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已經是馬克思在系統地對政治經濟學進行閱讀和批判性研究基礎上,再一次用最清晰和簡潔的語言對新歷史觀的陳述,構成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人們的社會存在與人們的意識這樣一個通過不同層次來表述的、結構分明的新歷史觀理論體系。然而,陳述的清晰,同時也就為批評帶來了便利。這一理論體系不斷受到還原論、經濟決定論、生產力決定論等等的質疑和詰難,并因此而引發了各種爭論。這些質疑和詰難并非產生于純粹的理論問題,在某種程度上,是一定時代背景的產物。在馬克思去世后不久,恩格斯在晚年的一些書信中,用反作用一說對這些質疑和詰難進行了反駁。不過,這些質疑和詰難并沒有因此而偃旗息鼓。反作用的強調,在一定的政治歷史語境下,同樣受到人們的批評、詰難,它構成了與決定論相反的政治訴求方向,兩者在復雜的政治歷史語境中有著不同的涵義,在不同意義上被解讀。如果我們暫且撇開復雜的政治、歷史語境,僅僅從哲學的層面來看,究其原因,我們或許對此可以進行這樣的理解:反作用是相對于作用而言,這是一個解讀問題的思路,這一思路由既成的結構出發,以事物兩端(作用與反作用)既成的存在狀況為前提,一端對于另一端發生決定作用,由此而產生另一端對于這一端的反作用。對于該問題,還存在著另一個解讀思路,這就是建構說。建構說從事物的生存過程中去理解事物的形成,例如社會存在本身是人的有意識的實踐活動的產物,而并非外在于并且僅僅決定人們的意識,對于這一問題,可以通過進一步對兩者之間內涵和具體內容的分析,獲得進一步的理解和認識。

反作用和建構說并非是截然對立的,兩者側重的方面有所不同而已,前者側重于既成事物的相互作用,后者側重于既成事物的生成過程。如果我們回溯馬克思早期的文本、文獻,能夠看到馬克思的歷史觀在早期更加側重于建構說,或者說更加關注人在社會歷史生成過程中的內在能動作用。所謂的內在能動作用,是對社會關系的形成本身從人的能動性方面進行理解,這與借助于對社會歷史客觀進程的認識而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動作用,在層次上是不同的。后者是認識論層面上的,前者是存在論層面上的。兩者所涉及的意識內容并不相同,恩格斯晚年針對決定論所提出的反作用,是以認識論為前提的,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所涉及的意識內容在很大程度上是存在論意義上的,例如在人的對象性關系中發揮作用的意識內容同時包含非觀念(理性)性因素、自我意識等等?!兜乱庵疽庾R形態》第1卷第1章的《費爾巴哈》篇,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合作作品,雖然書寫筆跡是恩格斯的。該篇所涉及的意識內容主要是觀念性因素,而在馬克思獨自撰寫的第1卷第3章《施蒂納》篇中,所涉及的意識內容包含非觀念性因素。馬克思對激進的批判家、青年黑格爾派的批判,是針對其將人們的意識(觀念性因素、非觀念性因素)作為譴責的對象。在馬克思看來,這些觀念性因素是顛倒的、虛幻的,而這些非觀念性因素(自我)只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條件下,人們實現自我的方式(損人利己的方式),因此,需要批判的是這一現實的社會關系。馬克思對古典經濟學家的批判,是針對其所認可的經濟交往關系中的普遍原則(如果我們可以將其理解為觀念性因素)而來的,為什么這些普遍性原則在一定的社會條件下,走向自身的反面?例如普遍的、平等的原則,導致的是分裂和不平等的結果?這一分裂的現實,不僅使得所有權的原則發生了悖論,也使個人彼此之間勞動價值相互交換的平等原則發生了悖論,于是,從所有權到對所有權的交換原則都走向了自身的反面,普遍的原則成為虛假的觀念———意識形態。馬克思的這一批判性分析工具是剩余價值理論。

顯然,馬克思對激進批判家的批判與對古典經濟學家的批判,所涉及的意識內涵并不完全是相同的,不借助于這一仍然非常初步的區分,我們對馬克思和恩格斯新歷史觀中所涉及的社會存在與人們意識關系的認識就只能滿足于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層面。在這一區分的基礎上,可以進一步分析人的能動性在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的矛盾運動中的作用,生產關系由人與物、人與人之間的雙重關系所構成,生產力既是物的因素,又是人的因素。從既有的客觀條件來看,側重于物的因素,例如剩余價值的異化是以一定的生產力水平為前提條件的,從發展的潛能和動力來看,生產力又是通過人的因素體現出來的。在這一意義上,生產關系對于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滿足,正是通過人的因素體現出來的,不過在這里任何具體的分析同樣要借助于對人的意識中不同要素的分析。

馬克思的早期思想和政治經濟學批判研究都涉及這些問題,但是馬克思后來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性研究主要是沿著對剩余價值的論證和對資本主義經濟關系的認識這一思路發展的。無論從歷史條件還是個人精力來說,馬克思在有生之年不可能對于這一新歷史觀的方方面面都進行事無巨細的分析和認識。綜上所述,我們看到馬克思和恩格斯新歷史觀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但又不是無章可循的,它是在一定的歷史境遇下,針對一定的歷史語境而形成的,理解這一歷史境遇和語境是準確地解讀這一新歷史觀的前提。從這一角度來說,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本,特別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歷史考證版所呈現的文本文獻資料向我們呈現了新歷史觀是如何面對當時的社會現實、針對當時其他理論的弊端而逐步形成的,同時客觀真實的資料也呈現了這一理論在當時條件下難以解決或者沒有窮盡的問題。這些問題隨著歷史進程會逐漸呈現出來并且被人們所認識、并在新的時代背景下為人們所思考。從這一意義上來說,真實、可靠的歷史文獻本身不僅為我們提供了準確理解馬克思和恩格斯新歷史觀的內容和形成過程,同時更能夠展示它的當下意義,或許這正是閱讀歷史考證版所具有的獨特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