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與時代政治同步的文學

時間:2022-06-27 04:40:55

導語:談論與時代政治同步的文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談論與時代政治同步的文學

《人民文學》是與新中國同生的國家級文學刊物,但創刊至今,其發展并不是一帆風順的。1966年爆發后,刊物被迫停刊檢查。1976年1月重新復刊,復刊當年的《人民文學》繼續受政治干預,為政治權利服務??梢哉f,此時的《人民文學》是一面反映當時時代政治的“鏡子”,是一種表達政治思想走向的工具。而其文學特征表現甚微,成為輔助政治的手段。下面就《人民文學》1976年一年的期刊為文本進行分析,研究復刊當年《人民文學》的期刊狀況。

一、《人民文學》的復刊背景

雖然《人民文學》復刊于1976年,但在1972年,復刊工作就已經開始啟動。這年夏天,由于和的鼓勵,有關部門開始準備《人民文學》刊物的復刊工作,原《人民文學》副主編李季從湖北咸寧調回北京,主持籌劃復刊工作,但當時“”對其工作萬般刁難,不予以批準通過。最終,這次復刊工作被擱淺起來?!度嗣裎膶W》復刊的重議是到了1975年間,此時的文藝領域,早已不是“百花齊放”時代,各種文學形式不見蹤影,革命樣板戲充斥著整個文壇,當時的文壇一片沉寂。面對這種狀況,、提出了嚴厲批評。1975年,在對電影《創業》審批時,明確提出了“要調整黨內的文藝政策”。這一批示促進并影響了全國文藝政策的重新調整,指明了文學前進的正確方向,無疑給當時的文藝界帶來一股和煦的春風。的這次批示,立即得到了當時文化主管部門的回應,并迅速提出了調整文藝政策的措施。自此,《人民文學》的復刊工作再次提上日程,并于1976年1月正式復刊。

二、復刊后《人民文學》的期刊內容

復刊后1976年的《人民文學》共出刊9期,上半年為雙月刊,出刊3期,下半年為月刊,出刊6期。在首期扉頁上有在創刊號的題詞:“希望有更好的作品出世”,表達了對文藝領域寄予的美好期望。而縱觀這9期期刊,幾乎篇篇文章或作品都是以文學形式來傳達政治走向的。《人民文學》從第三期開始刊登重要的政治文件,如第三期的《中共中央關于同志任中共中央第一副主席、國務院總理的決議》《中共中央關于撤銷鄧小平黨內一切職務的決議》,第四期全文轉載兩報一刊社論《在斗爭中建黨》,第八期轉載兩報一刊社論《偉大的歷史性勝利》等重要文件、決議共計14篇。同時,《人民文學》開設了許多緊跟時代的專欄,如“堅決反擊右傾翻案風”“憤怒聲討黨內走資派”“領導偉大的黨”等專欄。還有“抗震救災”“紀念魯迅誕辰”及“慶祝粉碎‘’”等眾多主題。從這些專欄及主題中,可以看出刊物與政治事件是遙相呼應的,與政治生活是密切關聯的。此時的《人民文學》已不再是表現文學的刊物,而是對社會動蕩及政治話語演變的抒寫,成為傳達國家政治聲音的載體。1976年《人民文學》跟隨國家文藝政策調整的方向,其發表的作品形式也豐富起來,大體可分為小說,詩歌,散文、雜文、報告文學,評論等四類。作者組成不僅有老一輩作家茅盾、冰心、郭沫若等,還有在新時期成為主力軍的蔣子龍、陳忠實、陳建功等人,大量的工農兵作家也是其重要組成部分,他們的創作原則基本緊跟當時的政治走向,發表了一系列應時代要求的作品。

(1)小說類文章共計36篇,其中轉載各地作品4篇,革命故事小說7篇,兒童文學作品2篇。在第二期的《堅持文藝革命反擊右傾翻案風》中明確指明了當時的寫作方向,“堅持以階級斗爭為綱,努力反映階級斗爭的重大題材,努力反映兩條道路、兩條路線的斗爭,特別是把反映無產階級專政下和黨內走資派的斗爭作為創作課題”[1]。隨后《人民文學》相繼發表了反映這一文藝政策的眾多小說作品,如第二期的《嚴峻的考驗》,第三期的《無畏》《暴風雨》,第四期的《鐵锨傳》、第五期的《占領》等。雖然這些小說內容各異,但在敘述“階級斗爭為綱”的政治觀念中基本是統一的模式,即新舊兩大陣營的斗爭。例如在《嚴峻的考驗》中,明顯出現了兩大陣營:一個是以年輕人許長山和局黨委書記張樸為代表的新陣營,一個是以副書記李福章和機動科組長董志平為代表的舊陣營。在斗爭剛開始,一直是舊陣營占上風,最終經過許長山不斷努力斗爭以及張樸的幫助,革命斗爭獲得勝利。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基本都有一位“無產階級英雄人物”。例如《無畏》中敢于造反、年輕無畏的公社黨委書記杜樂,《機電局長的一天》[2]中堅持執行黨的政治路線的局長霍大道,《暴風雨》中帶領廣大群眾,向走資派和專修主義路線發起猛烈攻擊的青年工人王海鷹等。這些主人公都是階級斗爭的中堅力量,正是他們的堅持和努力使斗爭取得了最終的勝利。

(2)詩歌類共計69篇,但這眾多詩歌幾乎沒有一篇完全表達自我感情,大都是對政治態度的表達和政治事件的敘述,作者大都是工農兵。由于首期刊發了詩詞《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和《念奴嬌•鳥兒問答》兩篇,并組織全國人民認真學習,文藝界隨即將這兩篇詩詞看成是階級斗爭、路線斗爭和反修防修的思想武器。詩歌雖然眾多,但表現內容、形式較為單一,大都以反對修正主義、走資派,反對右傾翻案風的戰歌與歌頌黨和、社會主義及當時時代的頌歌兩種形式表現出來。例如上海工人組織賽詩會,表達了“一首詩歌一門炮,萬炮齊轟走資派”[3]的強烈感情;大寨農民表達了“鏟除資產階級舊基地,保衛無產階級新天下”[4]的決心。除此之外,還有歌頌共產黨“為無產階級專政斗爭,前赴后繼無阻擋”[5];歌頌“與日月同光,永遠照耀著我們的錦繡大地,與山河并存,永遠培育著無產階級的萬代兒女”[6]等。這些詩歌運用“民歌體”形式和大量的口頭語言組織詩句,語句簡單凝練,讀起來朗朗上口,易于掌握和流傳。

(3)散文、雜文、報告文學類共計75篇,其中,散文49篇、雜文21篇、報告文學5篇。散文的政治特征依舊突出。其中有表達年輕紅衛兵對無限崇拜之情的《火紅的袖標》;紡織女工在反擊右傾翻案風斗爭中獲得勝利的《幸福車》;洞庭湖畔人民學寨運動、大寨人精神的《洞庭波涌》。除了這些主流題材外,還有贊揚中贊兩國在修建鐵路時筑起兩國友誼之路的《回國之前》以及贊美在戈壁灘上不畏艱險為邊疆人民看病的青年女醫生的《駱駝背上的醫院》等。而從第7期開始,則掀起了頌揚、華主席以及慶祝粉碎“”的散文創作小高潮。此時散文表現出的文學特征較為明顯,作者運用了較為優美、舒緩的語句描繪了“滾動著茫茫無際的大地綠?!钡膬让晒糯蟛菰把┌椎脑贫湓谏綆p飄繞”的黃土高原,這些美麗的景象給讀者帶來了為之一新的視覺審美享受。雜文部分從第三期開始開設專欄《投槍集》,作者的創作基本保持非正即反的一元論,態度較為偏激、激進。如三、四期中《妖風、臺風及其他》《做夢、說夢及其他》等雜文,批判了鄧小平的修正主義以及他在經濟、教育等各領域的整頓,將其看是“股冷颼颼、陰冷冷、充滿殺氣”的“妖風”,是“地地道道的右傾翻案風,資本主義的復辟風”[7]。雜文語言鋒利的特點充分表現出來,但依舊保持了強烈的語言風格,批判“”的陰謀是“一場群魔亂舞的復辟丑劇收場”;批判是“一個進行了充分表演的風流丑角”將“被永遠趕下了歷史舞臺”[8]?!锻稑尲分械碾s文篇幅短小精悍,語言尖刻犀利,繼承了雜文一貫的特點,但文中所特有的語言風格值得進一步思考。報告文學是以一種文學手法真實反映和評價現實生活中的人和事,共5篇。第一期的《踏上地球之巔》敘述的是1975年5月27日,我國9名登山者克服困難登上珠峰的事跡。第五期的《強震嚇不倒英雄漢》和《來自唐山震區的動人報告》,這兩篇關于唐山大地震的報告文學記錄了災后軍民救災的過程。文中雖然有眾多政治性話語,但作者以文學形式將真人真事展現給讀者,給讀者以精神上的鼓勵。

(4)評論類文章共計48篇,文藝評論文章內容廣泛,樣式繁多,總體可分為四類。第一類是為當時文藝領域指明創作原則的文章,如《要重視反映無產階級同走資派的斗爭》《高唱繼續革命的戰歌》等;第二類是為迎合當時批判修正主義路線的批評文章,如《統治階級為什么有時禁<水滸>》《從宋江看現降派》等。第三類是作家的創作體會,如革命現代京劇《磐石灣》劇組創作的《努力歌頌人民戰爭,塑造民兵英雄形象》。第四類是評論具體詩歌、小說、散文、電影文學劇本的批評文章,如《重讀<暴風雨>》《革命故事好》《飛吧,英雄的海鷹》等。

三、復刊后《人民文學》的歷史評價

1976年是不同尋常的一年,而復刊當年的《人民文學》同樣肩負著重要的職責和使命。政治氣候的敏感變化影響著刊物刊登文章的批判方向,使得作家或主動或被動地改變創作方向,創作出眾多配合政治權利斗爭的文學作品?!度嗣裎膶W》儼然轉變成了一種表述政治話語的輔助性工具。然而,研究《人民文學》的歷史,又不能無視其復刊的重要意義和作用,它畢竟為“”時期精神生活極度匱乏的人們帶來了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同時也為眾多新時期作家提供了創作文學作品的機會。因此,這段特殊歷史時期的記憶也成為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文學創作的重要來源,為“”后文學走向復蘇、新時期文學即將到來提供了展現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