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采桑女與采蓮女文學形象對比

時間:2022-06-28 10:38:41

導語:詩歌采桑女與采蓮女文學形象對比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詩歌采桑女與采蓮女文學形象對比

中國遠古文學的發端都與人類的勞動聯系密切。采桑詩歌與采蓮詩歌同樣都是由日常勞作而入詩歌。在詩歌中,采蓮女與采桑女都同樣有著豐富的文化意蘊,同時也表現出不同的文學氣質。

一、北山南水造就多情兒女

作為文學源頭的農業勞動,采桑與采蓮既是中國古代社會女性的典型社會勞作,同時帶有濃厚的先民神靈信仰特質,覆蓋著神秘復雜的面紗。

(一)根植于北方山地的采桑

在傳統農耕社會里,男耕女織是基本的生活模式,其中采桑養蠶是女織活動的一個重要環節,“采桑”是遠古時代北方地區常見的農業勞動。古代北方主要是指黃河流域諸地,那里山體環繞,整體上水體較少,氣候干燥少雨,以山地耕作為主,“桑”一度成為主要的經濟和生活作物。采桑在民眾的生活勞作中也占據著重要地位。蠶桑業在殷商時期就相當發達,桑蠶的豐收情況對國家經濟和民眾生活狀況有直接影響。正因為如此,采桑活動在古代社會不僅是農業勞動,在采桑時還要舉行隆重的祭祀活動,這不僅是一種祈求豐收的愿望,深層次上是一種遠古先民古老的神靈信仰,桑已經神化為生命之樹,在先民看來,桑樹是一種生殖力量的象征,因為桑葉采了之后又可再生。累累桑葚和再生不衰的桑葉使古人對桑樹產生了對之的生殖能力的原始印象。在始祖神話傳說中,有不少“生于空桑”的例子,比如少昊、顓頊、伊尹,甚至包括孔子。作為社祭的桑林,男女“奔者不禁”,在桑林中野合以期達到人口繁衍的行為在當時看來是一種虔誠和莊重的習俗,帶有遠古的神巫意味。《墨子•明鬼》載:“燕之有祖澤,當齊之社稷,宋之桑林,楚之云夢也,此男女之所樂而觀也。”所以采桑詩歌最初就帶有濃厚的男女情愛主題。所以以“桑”起興,來表達男女愛情的詩歌在《詩經》中達20多篇。《詩經•桑中》寫道“期我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明確地表現了桑樹在古代社會男女幽會中扮演的重要角色。甚至當言及愛情的失落之時,《衛風•氓》說道:“桑之未落,其葉沃若。桑之落矣,其黃而隕。于嗟鳩兮,無食桑椹,于嗟女兮,無與士耽”,也要借助“桑”來表達一種愛情退潮后的失落和生命隱退于灰色的悲哀。晉代《搜神記•馬男》篇中,一位女子想念外出的父親,向家中豢養的一匹馬許諾如載她找回父親就嫁給它,后來女子不僅違背了自己的誓言,還惱羞成怒殺死了馬,并把剝下的馬皮曬在庭院中。一日大風吹來馬皮裹挾著女子飛走,眾人最終在桑樹上發現了化為蠶的女子和馬皮。在這個傳說故事里,桑樹成了悲傷愛情故事的最終歸宿,承載著背叛者和癡情者的化解以及合生。《馬男》的故事演變同樣可以看出先民原始信仰中“桑”的獨特內涵。

(二)發端于南方澤國的采蓮

“采蓮”是江南水鄉獨具特色的農事活動,仲夏時節,少女三五成群采蓮戲水,在采蓮的勞動過程中產生了采蓮民歌。隨著蓮這種南方植物被越來越多的文人墨客所喜愛,她逐步在古代文化中被賦予了豐富美好的含義。古人常把女人的容貌比喻成美麗的蓮花,“蓮”同時被賦予了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貴品質,所以往往用蓮來指稱那些貌美貞潔的女子,同時芙蓉諧音“夫容”,又有異名為合歡蓮、同心蓮,因此還傳達著男女之間同心之愛。不僅如此,“蓮子”也諧音“戀子”,“憐子”,也是暗指男女愛情之語。所以南朝民歌《西洲曲》的妙齡女子才會在思念情人時“低頭弄蓮子,蓮子清如水。”在當時的南方一帶,采蓮既是一種日常勞作,同時跟端午節的祭祀活動有著緊密關聯,帶有濃烈的祀神色彩。在凡俗中,蓮女們與魚兒嬉戲對唱于采蓮勞動中,而在祀神的意味上,民俗學家認為采蓮女的戲魚其實是對男女狎戲的隱語,魚和蓮則分別代指男女生殖器官,這讓采蓮在原始崇拜中具有類似于采桑一樣寄托著原始欲望和生殖崇拜的內涵,所以后世詩文中描寫青年男女在采蓮時相會甚至歡合的例子屢見不鮮。在最早的采蓮詩歌漢樂府詩《江南》中,有研究者就認為“其中的‘魚’字并非‘魚蝦麋鹿’之‘魚’,而是人稱代詞‘吾’、‘余’、‘予’等的借字,它們因音同而相通。”《江南》中的“魚”實是那些天真爛漫的采蓮少女們的自稱,那些“戲”于蓮葉之間的不是“魚”而是“人”。魚兒本身在水里及其警覺,只怕采蓮船還未及接近,它們就逃遁無蹤了。所以在這里,“戲”其實既指少女們自己的玩鬧,也指她們跟心愛的少年郎在碧波蕩漾中的調情。可以說,無論采桑還是采蓮詩歌的發端都跟遠古時代民眾的生活相關,最初都帶有濃厚的先民原始信仰成分,其中不乏巫術的意味。這也是洪荒時代民眾思想發展的一個必然過程。這也使得這兩種南北方典型的日常勞作活動具有著深沉的愛情和生命力內涵。榮格說:“神話是揭示靈魂現象的最早和最突出的心理現象。”又說“集體無意識既不來源于個人經驗,也并非從后天中獲得,而是先天地存在的,它與個性心理相反,具備了所有地方和所有個人皆有的大體相似的內容和行為方式。它組成一種超個人的心理基礎。”所以當采桑女和采蓮女開始進入文人的視野,開始表達的都跟樸素的男女情愛有關。盡管如此,來自于北方山地的采桑女和南方澤國的采蓮女們有著自己不同的文學形象的表現。

二、文學表現各領風騷

在文壇上,采桑與采蓮兩種女性題材作品在文學的發端和傳承上各不相同,在具體的文學創作上也有不同表現。

(一)從文學形象的出現時間來看,采桑女比采蓮女在詩歌中出現得更早。跟中國農業社會由北逐步向南推進的發展路線相對應,文學領域的采桑女形象出現得更早。先秦時期的《詩經》中,就出現了美麗多情的桑女形象。譬如《詩經•風•桑中》:“爰采唐矣?沫之鄉矣。云誰之思?美孟姜矣。期我乎桑中,要我乎上宮,送我乎淇之上矣。”《魏風•汾沮洳》:“彼汾一方,言乎其桑。彼其一子,美如英。英如美,殊長乎公行!”描寫的都是女子采桑時跟男子發生的愛情故事。采桑女的題材在詩經發端之后,在漢魏時期仍然經久不衰。其中為人所熟知的包括劉向《列女傳》中三位采桑女的故事,還有著名的漢樂府詩歌《陌上桑》,到了六朝隋唐,采桑女仍然活躍在文人的筆下。一般認為采蓮詩歌的出現要晚于采桑,這主要是因為南方在先秦時期應該說是被長期排斥在中原主流文化圈之外。當時地處西和南的秦楚兩國在文化上都是被輕視的對象。楚國作為當時文學背景中南方的主要區域,文人對之的印象,幾乎主要來源于楚辭當中迷離夢幻的描繪。一直到東漢末年中原動蕩,士大夫不少避亂南方一帶,加上由三國開始對南方的開發,當地的政治和經濟地位提高,遠離中原文化圈的南方才逐漸融入文人的世界。所以文人對于“采蓮”題材的創作在時間上要后于“采桑”。采蓮活動和采蓮女形象的描繪應該說是隨著南方經濟的發展而漸漸得到了文人的關注。相比采桑的出現,采蓮題材在《詩經》中難覓身影,目前的漢樂府《江南》一詩被認為是最早可見寫作采蓮活動的古代詩歌。在《詩經》傳唱采桑女優美詩歌的年代,中原文明是文學創作的主要背景。而采蓮是南方水鄉的典型勞動,相對南方水路交錯的地理而言,蓮在北方的生長就較為稀少,采蓮活動也甚為少見,對文人而言,無論來自于宮廷還是民間,這種農事活動的文學影響力自然低微。隨著南方經濟的發展,采蓮作為南方常見的一種農事活動也逐漸被帶入到了文學的視野,文學家們也開始關注到了這種南方特色的勞動之美。

(二)從文學的歷史傳承演變來看,在對原有文學傳統的傳承上兩者顯示了不同的發展軌跡。采桑女在完成從愛情主題到道德主題的轉變之后離我們漸行遠去,采蓮女卻在桑女逐漸隱去的光環中繼續著愛情的傳奇。在文學形象的塑造上,對采桑女而言,從先秦到魏晉,她完成了從歡愛桑林的民間少女到捍衛夫君尊嚴拒絕挑逗的堅貞妻子這一形象的轉變,在內心世界中也從對愛情的自由追求過渡到對愛情的執著堅守,不變的是兩者都跟愛情相關。先秦詩歌中,采桑女對待愛情大膽而熾烈,可以和愛人在桑林之中自由約會嬉樂甚至媾和。不僅《詩經》中有大量此類采桑詩歌,宋玉的《登徒子好色賦》中也描寫了章華大夫與采桑女的嬉戲,詩中借助大夫的口吻不厭其煩的贊美采桑女的迷人體態和艷麗容貌,還有兩人歡會的熱烈和美好。到了漢代,枚乘《梁王菟園賦》也展示了貴族子弟與桑婦調情的場面,采桑女與男子沉迷于纏綿中,已把采桑養蠶之事拋到了九霄云外。采桑女形象發生轉變的第一個重要變化見于漢樂府《陌上桑》中。“秦羅敷”義絕使君的光輝故事為后世的桑女形象奠定了一個重要的轉型基礎。詩歌從重點描述純潔美好的桑林愛情轉變為渲染采桑女子不畏權勢的貞潔道德為主。到劉向《列女傳》記錄了陳辨女、齊宿瘤女和魯秋胡妻三則與采桑有關的故事。其中陳辯女言辭拒絕了晉國大夫解居甫的調戲,并唱詩諷刺、拒絕大夫的惡行,得到了作者貞潔守禮的高度評價。齊宿瘤女長相丑陋,脖子生有巨瘤,有天齊閔王出城游玩,百姓圍觀,唯宿瘤女采桑如故,閔王很奇怪,問女原因,女以禮答之,閔王以為賢而聘為妻,女入宮后遭到眾妃嘲笑,即以儉奢興亡論不修飾,閔王深受感動于是立女為后,并倡導節儉,國勢遂強。魯秋胡娶妻五日,出外為官,五年后回家,路遇一采桑女,秋胡上前調戲并誘之,被女嚴詞拒絕,至家方知是其妻,妻嚴厲指責了秋胡后,憤而投河死。可以說后世文人對采桑母題進行了一個文人化、雅化的過程,使得采桑逐漸淡化和脫離民間采桑的勞動背景與野合風俗,隨之采桑女的形象也發生了很大變化,說教的意味變得濃厚。我們可能很難想象到了六朝唐人的筆下,采桑女與復仇潔身自愛以及生活苦難等主題聯系了起來,曾經卓越多姿的采桑女們搖身一變,成了唐人筆下形容枯槁、風餐露宿,向世人哭訴生活苦痛的普通農婦。在“詩經”時代,采桑女和其他女性文學形象一樣,率真而大膽,帶著生命本原的淳樸氣息。隨著社會的改變,尤其是儒家禮樂之邦的治國理想的宣揚,現實生活中的女子們走進了各種社會道德束縛的囚籠,帶有濃厚的原始婚戀情愛色彩的桑女形象也被文人們進行著改造,人類情感的原始力量被禮教所規范。采桑女正在逐步朝道德的方向轉移,她們成為了道德說教的代言人,身上來自于山川的毓秀和靈動被逐漸抽離。應該說,這種轉變的發生非常微妙而耐人尋味,正是因為對傳統采桑女命題的歷史大挪移,使得很多研究者發現至宋,采桑女的題材在文學的世界中已經難覓蹤跡,文人們對采桑女的形象進行了喧囂的道德宣教經營,卻使得這最初表達著生動人性和生命力的純真少女們不堪其累,也使世人看得倦乏,桑女們終于隱歸到茫茫的濃霧桑林中。反觀采蓮女們,她們從一汪碧波中,腳踩舢板,口吟棹歌而來,從最初的一往純真到后續的一往情深,始終不變的是采蓮女們的多情和美好。在最早可見的采蓮題材詩歌漢樂府《江南》中,采蓮與愛情就被緊密聯系在了一起。這首民歌流傳千百余年而不衰。由此開始的多情嫵媚的采蓮女形象得到了延續的發揮。南朝時候甚為流行的《采蓮曲》,首作者就是梁武帝蕭衍。“梁天監十一年冬,武帝改西曲,制《江南上云樂》十四曲,《江南弄》七曲:一曰《江南弄》,二曰《龍笛曲》,三曰《采蓮曲》,四曰《鳳笛曲》,五曰《采菱曲》,六曰《游女曲》,七曰《朝云曲》。”在當時,采蓮已經成為了一種成熟的宮廷舞蹈曲目,一般都是由宮中佳人演唱表演的暗示或直接表達男女情愛的歌舞曲。從南朝開始,這種“采蓮”舞曲流行于宮廷及其它享樂場所。而且總體上這個時期的采蓮詞有了更加濃厚的香艷氣質,打上了男歡女愛的烙印。即使到唐宋詩詞中的“采蓮”描寫,大多數都是騷人墨客在欣賞妙齡少女歌舞時的創作,當時的著名詩人如王勃、賀知章、李白、王昌齡等人都有相關的作品。可以說采蓮女們的愛情歡歌在澤國的荷蕩中回響,仍在近代余波有續。而詩人們對采桑題材的處理卻越來越遠離原有的詩情畫意氛圍,而不斷加在她們身上的道德宣講和日益枯燥的程式化語言描繪,最終導致采桑女這一形象在詩歌作品中的消亡。

三、情歌一曲綿唱千古

相比采蓮女作品的豐富而言,采桑女形象在詩壇的淡出無疑令人嘆息。在《陌上桑》出現的那個文學瞬間,詩壇開始了對桑女題材民間性和愛情主題逐步淘濾的一個過程,當她們完全變成了說教工具的時候,也就不可避免的走向了衰亡。首先,文學創作中不能處理好勞動與愛情的平衡關系,從而導致勞動苦痛感受的強化和愛情美好體驗的弱化是采桑女形象式微的直接主觀原因。勞動與愛情在詩歌中的結合需要平衡。桑女和蓮女最初都是在淳樸的勞動中凸顯了女性本身和男女愛情的美好。勞動與愛情結合在文學作品中能喚起讀者的愉悅和美感。勞動的本質是簡樸繁雜而充滿艱辛,愛情卻是勞動中的潤滑劑,中國的俗語中都說“男女搭配,干活不累”,淳樸的日常勞作本身和勞作者們的愛情結合起來,讓詩歌在現實和理想兩個世界中達到了一種巧妙的平衡。但是從漢代開始的對桑女題材的雅化,使之承載了太多社會問題的思考,導致愛情主題的不斷淡化,卻正在破壞勞動和愛情之間的平衡距離。對桑女們勞動的描寫也失去了往日的輕快美麗筆法,詩歌中呈現的是繁瑣的勞動細節和不堪其累的呻吟。采桑女們身上完全消磨掉曾經所有的愛情意味,而變成了控訴社會弊病的哀傷勞動者,正是傳統詩教觀下這種改造讓采桑母題走上了不歸路。相比較而言,采蓮女們在文學的千淘萬漉之后仍然活躍在詩人筆下,應該說跟作者們始終保持著采蓮主題的愛情性有密切關系。傳統文學中,文人一直在“有益于政教”的儒家詩文觀中難脫窠臼,由此帶來的是中國傳統詩歌中純美愛情主題的淡薄和表達舞臺的狹小,而“蓮”由于它本身所蘊含著得豐富而美好的寓意,以及相關的審美內涵而加強了自身的純文學性。所以在詩人筆下,采蓮詩歌雖在曲辭上有了雅化的痕跡,但是在民歌特色的意味上始終保持著對情愛世界的吟唱。采蓮女們與少年郎在“卷簾天自高,海水搖空綠”的西洲訴說著衷情,她們在采蓮的同時心里都懷揣著愛情的夢想,由此而快樂歌唱。而此時采桑女們已經褪去了前朝所給予的活力和美好,轉變為蓬頭垢面為生活所困的采桑農婦向世人大倒生活的苦水,給人一種壓抑的情感體驗。而采蓮詩的作者們始終對生活保持著一種相對克制的態度,讓采蓮女們跟現實生活保持適當距離,而放在文學純美的天地中。我們可以把采蓮詩看成是備受教化禁錮的古代文人內心一塊能夠自由抒寫的純美圣地,暢想愛情的詩意家園。其次,傳統詩歌對音樂的依賴性是采桑女題材詩歌逐漸消亡的一個客觀原因。中國詩歌從產生之初就是“詩、樂、舞”三位一體,尤其是來源于民間的詩歌。采桑和采蓮本身都來源于民歌,兩類詩歌從流傳之初就跟音樂有著密切聯系。在文學發展的歷史長河中,因為音樂的流傳變化而影響對應詩歌發展轉變的例子并不鮮見。不少人也認為采桑母題消失的主要原因之一正是與采桑相關的樂府曲子后來在初唐的失傳密切相關,音樂性的折翼也讓文人失去了一部分創作熱情,所以采桑母題在中唐以后便淡出了詩壇。而采蓮相關曲目在經過南朝統治集團的推重之后得到了很好的流傳,讓后世詩人有曲可依。最后,我們還可以注意到經濟發展格局對地域文化的影響。

經濟的發展影響著社會的方方面面,而地域經濟在不同時期的強弱程度影響著地域文化(學)的發展態勢。可以說采桑主題的衰落其實也是北方文化衰落的一種表現,當作為文化基礎的經濟重心南移之后,北方的相關文學母題也都面臨著不同程度的衰落,這可以說是采桑女題材以及采桑女形象衰落的深層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