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論文學本質與意識形態管理

時間:2022-06-30 09:59:57

導語:談論文學本質與意識形態管理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談論文學本質與意識形態管理

本質基本釋義為本身的形體,本來的形體;指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根本的屬性。同義詞為實質,反義詞為現象、本體、內部、內心、里面、表面等。本質可使人們脫離具體的形象進行創新活動。意識形態(英文:Ideology,也寫作“意識型態”)是指一種觀念的集合。可以被理解為一種具有理解性的想像、一種觀看事物的方法(比如世界觀),存在于共識與一些哲學趨勢中,或者是指由社會中的統治階級對所有社會成員提出的。Ideology這個詞是德崔希伯爵(CountDestuttdeTracy)在1796年所創造的,被用來界定一種“觀念的科學”。拿破侖稱帝之際,發現歐陸的哲學家多數對他有所批評,高傲的拿破侖遂以“意識形態家”輕蔑地稱呼他們,自后在言語的使用上,“意識形態”偶爾會表現出負面的意涵。在廣義的意識形態概念的系譜上,其可追溯至柏拉圖《理想國》中的“高貴謊言”(thenoblelie)的思想。由定義上來看,文學本質意識形態之間必定存在著一定的不可置否的關聯。并且,這一關聯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其強大程度,將文學的本質與意識形態緊緊捆綁在一起,二者之間相互的作用力是造成文學對世界影響的重大原因。也是在文學作品當中,二者的交互影響,使得文學作品在道德、哲學、倫理等方面具有更高層次的現實存在意義。

一、文學的本質

文學,以語言文字為工具形象文字化地反映客觀現實的藝術,包括戲劇、詩歌、小說、散文等。其中諸子原創文學網站的內容最為全面,包括從兒童文學到詩歌、劇本、學術等一切形式和內容。由此可見,文學的表現形式以及所涵蓋的范圍是非常廣泛的。要探究文學的本質,我們首先應該將文學看作一個整體,通過對其歷史進程的縱觀以及對其涉及范圍的橫觀,加以對文學特質的把握,在全面客觀的分析下,得出我們對文學本質的理解。在這樣的視野下,我們可以很容易的看到,從文學出現以來,經歷了從幼稚到成熟、從單一到多元、從宗教到純文學的成長,并且在現代快速發展的網絡環境下,有了更多更新的表現手法和表達形式。在這樣的發展之下,我們可以通過更加清晰地表達,更加透徹地理解,更加順暢地成長。當然,表現手法和表達形式的多元化也為文學的純粹凈化提供了更多的便利。文學創作不再圄于過去單一的表達思路,有了更多更好的方式,這樣一來,創作者能夠更加順暢地將自己內心所想表達于字里行間,文學創作也就不再是作者在某幾個文體之間徘徊,試圖向框架妥協,從而極有限地表達。文學在這一方面的成長,能夠更好地激發創作者的創作靈感,更好地提升文學作品當中的精神層次,也有了更加成熟的蛻變刺激源。這不僅有利于文學的發展和壯大,從受眾上來講,也能夠更加有利地提升人們的思想覺悟層次,讓讀者接收到更多的信息,從而達到更加透徹的讀者與作家之間的共鳴和思想沖擊。

二、文學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是一個屬于哲學范疇的概念,在它所攜帶的信息當中,包含了當下社會所存在的普遍價值觀、人生觀,以及當下大眾普遍承認的世界觀等多方面的內容,是非常廣泛、非常深刻的。意識形態與文學本質一樣,由產生開始直至如今,經歷了由幼稚到成熟、從單一到多元的成長歷程。不同于文學本質的地方時,意識形態并不取決于某一個特定的領域,它是由大多數人的意識集中所形成的觀念集合,是整個人類社會對于這個世界上的許多存在所持觀點的交集。意識形態的存在,使得人們在思想共鳴這一方面達成了可能,也使得人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人類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是會隨著人的際遇、個人性格等方面的差異而產生巨大的差異的。在當下文學環境當中產生的文學作品中,表現出來的意識形態充分展示了創作者在看待這個世界時所持有的視角,更加有利于人們剖析自己在看待和處理世事的過程當中正確和偏頗的部分。文學的最終目的是利用作者有限的文字表達,引發讀者無限的聯想和思考,引發讀者的自省,進而達到修正讀者人生觀、引導世界意識形態的目的。由此可見,文學作品當中意識形態的存在肩負著改變世界的重大責任,而這一責任,是通過我們對于文學作品的充分理解和剖析,并且在透徹的解析過后充分的自省才能夠完成的。

三、文學本質與意識形態的關系

(一)相互統一。從上文中的探討我們可以看到,文學本質與意識形態具有一個非常顯著的共同點,那就是在其成長過程中,都經歷了由幼稚到成熟、由單一到多元的成長歷程。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角度來看,一切事物均是在歷史的進程當中不斷發展變化著的。文學本質與意識形態的成長是兩個相對獨立的過程,但其成長的方向是統一的,這一特點,保證了二者能夠在同一歷史時間軸當中前進,進而達成二者在成長腳步上的相對同步。另一方面,文學本質的發展趨向是隨著文學作品的愈加多樣化而變得更加的純粹,相應的,意識形態的發展趨勢則是隨著人類價值取向的愈加多樣化而變得更加的和諧統一。這一方面的統一,注定文學本質與意識形態在表現形式上趨向于更加的多姿多彩,而在其本真核心上趨向于更加的統一純粹。文學本質和意識形態在現場和本質之間的同向發展,保證了文學作品當中文學本質與意識形態的完美統一,讓二者形成更見牢不可破的貼合,進而達成二者的相互促進、相互激勵。當然,在這里我們必須注意到的一點是,文學本質和意識形態二者都是與人類的活動密不可分的,二者都必須依賴人類的生產活動存在著,并隨著人類活動方式、活動關系的變化而不斷變化著。也就是說,文學本質與意識形態一樣,是人類為更加便利地表達和研究世界而創造的虛擬概念,屬于物質以外的范疇,無法離開人類活動而單獨存在。

(二)相互矛盾。文學本質與意識形態之間的差異,首要表現在他們各自依賴的載體上。也就是說,文學本質是依賴文字而存在的,而意識形態是依賴人類意識而存在的。二者在載體上的矛盾,決定了二者在交流時,由于文字表達力度和讀者理解程度的不同而產生巨大的障礙。這一矛盾可以隨著文學本質和意識形態的不斷發展和成熟得到一定的緩解。從更加本真的角度上來看,文學本質始終局限于文學這一范疇,是一個范圍較窄的概念,而意識形態則存在于人類意識的各個方面,是更加寬泛和廣闊的。這一涵蓋范圍的矛盾,不僅表現在存在形式的差異上,也表現在接受人群的范圍上,即:文學本質以文字作為載體,通過作者的表達和讀者的閱讀這一鏈鎖行為來完成信息的傳遞;而意識形態始終存在于人們自覺或不自覺的意識當中,對象包括所有存在于人類社會的人群,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人群中間。因此可見,文學本質比起意識形態來說,在范圍上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另一方面,文學本質的終極目的是要通過文學這一存在形式來警醒世人,是要通過作者的書寫和挖掘、讀者的參詳和領悟,最終達到提高世界精神層次;而意識形態的存在確實沒有明顯目的的,也就是說,意識形態的存在是無指向性的,它是當下價值觀念的集合,并不為著某一特定目標而存在。

(三)和諧發展。無論是從文學本質與意識形態的統一還是矛盾來看,二者的和諧發展是顯而易見的。從以上兩點中所闡述的內容我們可以看到,文學本質與意識形態在發展方向、進化趨向、依賴受眾等方面達成了高度的統一,而在依賴載體、涵蓋范圍、終極目的等方面則有著較大的矛盾。但正是這些矛盾與統一特點的存在,通過二者發展中形成的巨大的內在驅動力的作用,使得文學本質能夠與意識形態相互促進,共同成長。具體來說就是,文學本質與意識形態二者在統一點上,能夠通過共同的發展步調,進而達成共同成長、相互激勵的作用,而在矛盾點上,二者能夠通過矛盾過程當中所產生的沖擊火花尋求到各自的突破點,進而在沖突中尋求全新的統一和成長。矛盾和統一從不同的方面產生作用,共同達到了相互促進共同成長的作用。由此可見,文學意識與意識形態實質上是密不可分的,由于二者之間的相互作用,不僅提高了二者自身的成長與發展,也從對另一方的沖擊作用達到了相互的推動和蛻變。從這一方面來看,文學本質與意識形態是已然達到了和諧發展的相互關系的。

四、結語

在文學的本質保證文學作品的純凈度、而文學作品當中所表現出來的意識形態展現現世價值觀的情況之下,文學本質與意識形態注定是一對相生相克的孿生體。文學本質與意識形態的矛盾與統一,保證了二者的和諧發展,并通過在文字背后所構建的理想世界來完成。我們必須承認的是,在這樣的一個國度當中,文學的本質與意識形態有著極其劇烈的沖擊,通過這一沖擊所產生的火花,即是孕育出文學在表現形式、書寫視角、講述起點等各方面的全新手法的原初動力。由此可見,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文學本質與意識形態之間的關系,對于文學的發展具有不可否認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