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翻譯忠實性原則分析
時間:2022-01-26 08:48:36
導語:文學翻譯忠實性原則分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學是一種源于語言卻又高于語言、以審美為目的、具有豐富內涵的表達形式。因此,文學翻譯相較于其他翻譯具有更高的創造性和靈活性,旨在追求譯作不僅要與原作相媲美,而且要在表達藝術方面超過原作。然而,這并不意味著翻譯要脫離原作進行創作,翻譯始終是“戴著鐐銬跳舞”——忠于原作是貫穿于整個翻譯過程的重要原則。根據這一原則,筆者發現張培基教授對于中國現代散文《漸》的英譯中存在偏離原文主旨的問題。本文將通過漢語原文和英語譯文的解讀與對比,闡述譯文與原文在語義、邏輯和情感上產生偏差的現象,旨在引起當前譯界對文學翻譯的忠實性原則的重視,從而為實現更高質量的譯文奠定堅實的基礎。
關鍵詞:文學翻譯;張培基;《漸》;忠實性原則
一、漢語與英語的語言特征
漢語屬于漢藏語系,與印歐語系相比,現代漢語有著鮮明的特征??傮w上,漢語是分散型“意合”語言,其語法具有隱含性,具體體現在漢語詞素黏著構成詞組,句子多為單句、短句,句子之間沒有明顯和嚴格的邏輯關系,而且句子以“主題”為中心,圍繞一個話題展開,即“形散而神不散”。英語屬于印歐語系,是一種綜合型“形合”語言,其語法特征呈外顯性,句子多為復雜句、從句,句子各成分之間以及句子之間強調嚴密的邏輯關聯,句義通常是一個完整的整體,即“一以貫之”。簡而言之,漢語與英語的造句法可分別表示為“黏合法”和“榫合法”,如圖:
二、文學翻譯的特征和原則
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文學翻譯的核心就是不同語言之間的轉換過程。由于漢語與英語之間本身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因此漢英文學翻譯實際上是漢語和英語兩種語言之間的各種差異、各種矛盾互相調和,彼此呈現,最后達到異曲同工之妙。這樣的翻譯不僅完成了對原文內在語義的深層理解,還以一種符合譯文語言文化習慣的形式呈現了原文的藝術效果,表達了原文應有的情感。文學翻譯過程起于對原文的理解和對源語言的揣摩,終于譯文的合理創造以及對目的語恰如其分的駕馭。古今中外眾多翻譯家都對這一過程進行過不同層次的探討。18世紀英國翻譯理論家泰特勒認為:“好的翻譯要求原作的長處完全移注在另一種語文里,使得譯作文字所屬的國家的人能明白地領悟,強烈地感受,正像用原作的語文的人們所領悟的、所感受的一樣?!狈g大師尤金·奈達認為:“翻譯就是在接受語中復制與源語信息最切近的自然等值物?!?9世紀末我國著名翻譯家嚴復提出“譯事三難”分別為“信”“達”“雅”。不論泰特勒的“移注”說法、尤金·奈達的“動態對等”概念,還是嚴復的“信、達、雅”標準,古往今來翻譯大師們對于好的翻譯的定義都要求譯文以忠實于原文的內容為首要原則。全國MTI系列教材《高級文學翻譯》里面也提到,“文學翻譯的模仿說是以原作為中心的,翻譯家的任務就是在譯入語中摹寫原作,其最高標準就是忠實于原作”。
三、張培基英譯散文《漸》中存在的問題
在漢語散文《漸》中,作者豐子愷以樸素自然、流利干練的語言以及豐富多樣的形象,生動地描述了時間漸變無形、不易為人所感知等特點,展示了個體生命在時間流轉過程中的漸漸變化和演進。全文的主旨即:“使人生圓滑進行的微妙的要素,莫如‘漸’;造物主騙人的手段,也莫如‘漸’?!苯又髡咭院⒆印⑶嗄辍⒗项^子的漸變,紈绔子弟逐漸衰變成乞丐和小偷,四季、晝夜漸變,兒女漸漸長大,水仙花漸漸開放等例子來論證時間漸變過程的微妙和不為人知。其中,兒女漸漸長大的事例為:“兒女漸漸長大起來,在朝夕相見的父母全不覺得,難得見面的遠親就相見不相識了?!睂Υ?,張培基教授的英譯為:“Whileparentslivingtogetherwiththeirchildrenallthetimeneverperceivetheirgradualgrowth,theymayfailtorecognize,however,adistantrelativewhomtheyhavenotseenforquitesometime.”
(一)漢語原文句意解讀
首先,漢語原文在結構上是由三個分句構成的讓步+轉折的二重復句。分析如下:“兒女漸漸長大起來①,在朝夕相見的父母全不覺得②,難得見面的遠親就相見不相識了。③”其中①為主謂/起述結構,是全句的中心話題;②為省略了賓語的介詞短語結構,在語義上是一個讓步分句;③為省略了賓語的主謂結構,在語義上是一個轉折分句。①和②是省略了“雖然……但是……”的關聯分句,偏重于強調③的內容。這同時也符合了漢語重心放在句末和逐層深入的習慣。根據句子成分省略原則,句子成分省略是句法結構上必不可少的成分省略,而且多是承前省,即后面的分句承接前面分句的主語、賓語、定語等;也有蒙后省。例句中,②③分句的動詞“覺得”和“相見不相識”都是承前省略了賓語成分“兒女漸漸長大”。因此,例句補全省略的成分后完整說法如下:“兒女漸漸長大起來①,(雖然)在朝夕相見的父母全不覺得(兒女漸漸長大)②,(但是)難得見面的遠親就(與漸漸長大的兒女)相見不相識了。③”按照這一完整的句意,再結合原文的主旨——時間漸變于無形,不易為人所知,作者引用此例的意圖就十分明晰了:兒女的漸變式長大難以被父母察覺,難得見面的遠親見面的次數和時間減少,壓縮了這一漸變的過程,才能發現兒女們的變化。所以這個事例依然緊扣“漸變不為人所知”這一主題。
(二)英語譯文句意解讀
張培基先生對于兒女漸漸長大的事例的翻譯如下:“Whileparentslivingtogetherwiththeirchildrenallthetimeneverperceivetheirgradualgrowth①,theymayfailtorecognize,however,adistantrelativewhomtheyhavenotseenforquitesometime.②”首先,譯文是一個由“while”引導的讓步狀語從句①+主句②構成的復雜句。主句中間插入“however”作為轉折,形式上與原文整齊劃一。其次,譯文中張培基先生用了四個代詞“their(children)”“their(gradualgrowth)”“they(mayfail)”“they(havenot)”。按照英語代詞照應規則,凡是指代對象出現在上文,代詞出現在下文,并指向前文,形成的照應關系為“前照應”;反之,則為“后照應”。在特定語境中,只出現代詞而不出現指代對象則為“語境照應”。經分析,譯文補全代詞省略的信息后完整的表達為:“Whileparentslivingtogetherwiththeirchildrenallthetimeneverperceivetheir(children’s)gradualgrowth①,parentsmayfailtorecognize,however,adistantrelativewhomparentshavenotseenforquitesometime②.”由此,譯者表達的核心意思為:“Whileparentsneverperceivetheirchildren’sgrowth,parentsfailtorecognizeadistantrelative.”按照以上解讀,英譯事例中圍繞parents展開,主語parents雖然不會發現自己兒女的成長,卻認不出難得見面的遠親。
(三)原文與譯文對比賞析
根據對原文以及譯文的解讀,一方面,漢語原文把“兒女漸漸長大”分離出來作為一個獨立的分句,不僅體現散文句式分散的特點,而且在語義上緊緊圍繞“時間漸變”這一核心話題,后面兩個分句的讓步和轉折強調時間壓縮之后變化才能為人所感知的特點。作者運用此事例進一步強化了全文主旨“時間漸變難以被人們所感知”,表達了作者對時間漸變的感慨以及不可知論的認識。而另一方面,英語譯文以父母(parents)為主語,圍繞父母不知其兒女的長大卻認不出遠親而展開。這樣的翻譯雖然通過深究后仍能發現父母對變化的認知差異,卻偏離了全文論述的話題中心,即“時間的漸變”。而且,漢語主題“兒女漸漸長大”是一個客觀的發展過程,無論何時何地都在發生的變化,其本質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全文作者引用了眾多事例,最終都體現一個共同的哲理,即“變化無處不在,個體感知深淺不一”。而時間上的無限延長,使變化過程變得緩慢,短時間內的變化程度被弱化,從而導致人們難以感知客觀變化。原文的核心依然是變化(兒女漸漸長大),父母、遠親只是用以對比論證的兩個參照物而已。這就好比作者引用的前一個例子:“黎明憑窗,不瞬目地注視東天,也不辨自夜向晝的痕跡?!弊砸瓜驎兊暮圹E這一變化才是全句的中心話題,黎明、憑窗、東天這些都只是輔佐論證的參照罷了。這一句張培基先生的翻譯就很美妙了:“Whenatdawnyoustandintentlygazingoutofawindowintotheeasternhorizon,youneverfeelthetransitionfromnighttoday.”由When引導的狀語從句囊括了參照物,主句揭示全句的核心“neverfeelthetransitionfromnighttoday”,即“不能感知由夜向晝的變化”。然而,接下來在兒女漸漸長大這個事例的翻譯中,張教授卻把參照物之一的“父母”作為全句的主語,貫穿整句,這就偏離了原文的核心,違背了“忠實于原文”的翻譯原則,而且父母作為人化主體具有明顯的主觀性。再者,父母不能認出難得見面的遠親,這一現象到底反映了由于時間的延長使得客觀變化不為人所知,還是主體的認識能力或者認識意愿導致主體不能認識到客觀變化?這就顯得“不能感知變化”這一結果有更大的隨意性,與原文始終緊扣主題的風格相迥異,與豐子愷先生嚴密的哲理思維相背離。自然,豐子愷先生對于時間延長后世界的微妙變化難以感知的感慨在譯文中也沒有得到很好的體現。
四、譯文偏離原文的原因
張培基先生作為北大的資深教授,當代著名翻譯家,迄今為止翻譯的文學作品數不勝數。其行云流水般的語言駕馭能力、極高的文學造詣,以及對翻譯作品高度負責的態度為當代翻譯界所認可。然而,為何張教授會在這一個事例的翻譯中偏離原文呢?其一,漢語本身相較于英語就具有意合和隱晦性特點,散文更是讓人捉摸不透,在翻譯中就難以恰如其分地表達。散文翻譯并不是翻譯單詞孤句,而是翻譯篇章,因而這是一個以篇章為導向的語言轉換過程。一方面,譯者要領會原文的內容和要旨,而另一方面譯者又要兼顧文章風格和藝術效果。所以散文的英譯就必須跳出英文嚴密邏輯的束縛,讓譯文有類似于原文的“散”的特點。其二,英語具有形合的特點,而相較于漢語略顯呆板。因此,要讓英語充分體現漢語散文的“形散而神不散”就變得難上加難,要么譯文味同嚼蠟,難以傳神;要么偏離原文,語義游離。其三,譯者對于藝術審美的過度追求。翻譯是一個把源語言轉化為目的語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信”即忠實于原文是貫穿翻譯始終的重要原則,翻譯是一個“戴著鐐銬跳舞”的再創作過程,這就要區別于其他創作。過度追求翻譯作品的藝術價值,則容易顧此失彼,失去原文最本真的內容。
五、如何做好文學翻譯
文學翻譯是具有高度創造性的復雜藝術形式。因此,譯者不僅要具有極高的語言資質、文學造詣、藝術感悟,還要有良好的職業精神,才能充分理解原作,并創造出同為藝術品的譯作。教材《高級文學翻譯》對文學翻譯者提出了四項要求:“1.對待文學的正確態度、嚴謹作風、堅韌的精神和追求完美的品質。2.扎實的語言功底、熟練的語言駕馭能力、高屋建瓴的語言視野。3.豐富的文學知識、較高的文學造詣、了解相關文學理論。4.良好的感悟能力,即豐富的生活經驗和高度的藝術修養所培養出的創造性思維和靈感。”譯者個人的能力隨著翻譯實踐的增加會不斷提升,但是翻譯的偏誤并不完全取決于譯者的能力和文學水平。文學翻譯不僅需要爐火純青的技術、高屋建瓴的視野,更需要時刻警醒的態度和忠實的原則。無論是翻譯新人還是翻譯大師,首先要做到的是充分解讀原作,傳遞原作者的真實意圖,其次才是追求藝術價值和文學造詣。忠于原文和原作者,避開翻譯陷阱,堅持在“信”的基礎上傳遞原文最本真的信息和價值追求,堅持在原文高保真的基礎上再追求“雅”的最高境界。
六、結語
文學翻譯區別于純粹翻譯之處在于創造性以及審美價值的提升,同時又區別于完全文學創作之處在于其以原文為中心。好的翻譯作品首先在于對原文合理細致的解讀和對原作者的充分了解,然后以流暢的目的語再現原文的內容和情感,譯文的審美價值和藝術效果為翻譯的最高追求。然而,張培基教授在翻譯兒女漸漸長大的事例時將參照物“父母”作為主語,偏離了全文的主旨,失去了原文引用此事例論證“時間漸變難以被人們感知”這一核心觀點的作用,脫離了原作者嚴密的哲理思維。因此,作為譯者,應該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始終忠于原文的內容和情感,只有在傳遞好原文信息的基礎上才能追求更高的藝術和審美價值。
參考文獻:
[1]魯川.漢語語法的意合網絡[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1.
[2]張斌主編.現代漢語描寫語法[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3]章振邦.新編英語語法教程(第5版)學生用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3.
[4]張培基譯著.英譯中國現代散文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5]何剛強.筆譯理論與技巧[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2).
[6]何其莘,仲偉合,許鈞主編.高級文學翻譯[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9(6).
作者:卿莫愁 單位:湖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
- 上一篇:微課在高中信息技術高效課堂的應用
- 下一篇:高中物理小組專題作業教學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