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經濟環境與文學創作研究

時間:2022-02-17 10:07:21

導語:市場經濟環境與文學創作研究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市場經濟環境與文學創作研究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市場經濟環境在對文化娛樂行業產生影響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對目前的文學創作產生了一定影響,文學似乎與利益的聯系過于密切,文學創作為了迎合市場環境,不斷向商業化發展,導致其“文學性”難以完全保持。部分人認為市場經濟使文學創作走向新的方向,但更多的人認為市場經濟環境和商業化發展對文學創作產生了無法磨滅的不良影響。然而社會和經濟市場的進步和發展是必然的,創作者應站在當下的角度對文學的創作進行思考和分析,從而找到屬于自己的創作道路。

一、文學的作用

五四時期的文學,作家寫作的使命更多的基于社會責任感,將寫作與啟蒙相結合,該時期的文學作品具體表現在對個性的解放,打破傳統思想中的“存天理,滅人欲”的理論思想,如丁玲在《莎菲女士的日記》中,將女性意志作為主題思想,在作品中明顯的表達出反叛的精神與對個性的尊崇。建國后作家所進行的文學創作,更多的與政治緊密聯系。如《保衛延安》、《上海的早晨》、《紅日》等一系列作品,在該時期作品被賦予特殊的政治含義。該時期的作品中,對于人物形象的描寫具有較為鮮明的特點,往往通過現實矛盾來對其性格進行表現,題材中往往通過“重要題材”來表現人物的“英雄主義”,體現主角保家衛國、視死如歸等高尚情操。但同時也是由于建國初期人們的思想尚未開發以及國家剛剛成立,人們的思維較為單純,對于較為鮮明的情感更加推崇,這使得該時期的文學作品中具有高昂的革命熱情。改革開放時期,文學被置于市場經濟體制下,作家的創作表現出新的特征,有的作家注重寫改革開放后經濟環境的變化,人們的經濟水平得到了提高,而有的作家是將注意力轉向改革開放對人們思想上的影響。到了21世紀,文學已不再承擔著啟蒙的使命,文學的發展也呈現出了分化的特征。從文學類型上看,電子化的閱讀方式和網絡文學的自身優勢,使網絡文學有了大量的讀者群。但由于網絡文學的媒介是互聯網,所以可能存在一些弊端,比如:作品容易受到資本的影響,如作者唐家三少的系列小說,僅在2016年其收入就已過億,而相似的文學作品的收入遠遠不如唐家三少。通過對IP的炒作與運營,網絡文學作品得到了廣泛的推廣,但同樣也對網絡文學創作產生了較大的影響。作者在銷量和文本價值間抉擇時,往往更易受到市場的影響。這使得一大部分網絡文學作者窺探到“商機”,通過書寫讀者喜歡的故事、描寫讀者喜歡的情節來獲取更多的收入,而忽視作品的文學價值。

二、文學發展對作家創作的影響

時代的發展影響了作家的創作。有一些作家是針對市場的需要來寫作。文學是作者創造的產物,是作者表達感受的渠道。而讀者則是接受者。讀者閱讀的過程就是接受作者感受的過程。所以作家應該堅持自己,遵從自己的內心,表達自己想表達的東西,這樣的東西才可能具有文學價值,而不應該只是隨著市場的需要去寫作。也有一部分作家是堅守自己的傳統進行文學創作,堅持文學價值,寧愿犧牲銷量和收入,也想要將他們自己的態度表現出來,這樣的作者依賴的是基數并不大的讀者群體。如作家王波的作品《北上廣偏流》中,使用濃重的筆觸,對普通人的平凡人生進行記錄,充分展示了平凡人的追夢之旅,通過展示主人公在生活中“垂死掙扎”來展示現實主義風格。另一個方面就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藝術形式越來越豐富,作家的作品被改編成不同的藝術形式,比如一個作家的作品可以以電影的形式呈現給觀眾,這方面最突出的例子就是作家劉震云,他的作品是具有價值的,多部作品都被進行了改編,甚至2016年被稱為劉震云年。

三、對作家創作變化的看法

可以看到,在市場經濟環境下,作家的文學創作呈現出這樣的趨勢,但是這樣的方向到底好不好?首先我們應該肯定:這個方向應該是歷史發展的一個方向,這個方向不是一成不變的,在不同時期,文學發展的方向也是不同的,在當前的社會條件下,文學已不需要再承擔文學啟蒙的作用。其次,作家雖然進行文學創作,但也要進行日常生活,這離不開日常開銷。同時,當今社會評判一本作品是否具有文學價值,很大程度上都與它銷量的高低直接掛鉤,作品的商業價值已逐漸取得了與文學價值并重的地位,甚至在某種程度上要高于它的文學價值。在這種情況下,對作家創作文學性的要求已經有所降低,相應地,商業性就被抬高了。這是社會發展的方向,作家想要在這種環境下創作,就應該適應它而非排斥它。但有了文本也是不夠的,有很大一部分作家創作是想表達感受或見解。作為一個創作者,他們希望他們能通過文本的形式與讀者建立起連接,讀者作為接受主體是不能被忽略的,作品的完成必須要有作者、讀者和文本。只有作者和文本也是不可以的。所以文學作品應該走向市場,接受讀者的檢驗,如果不接受市場的檢驗,那它的價值只能被埋沒。所以文學創作走向市場化的趨勢其實無可厚非。而且,作家進行文學創作的市場化方向在促進文學消費的發展的同時,也適當地帶動了相關產業的發展。我們不可否認的是,這對文學的發展也有促進作用。但是我們也應該注意到,文學創作的市場化方向有可能導致作家的盲從,即只注重文學的經濟利益,而忽視了自身的社會責任。這樣寫出來的作品很可能是只具有經濟效益而無文學價值。作家應該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在寫作過程中應該時刻提醒自己,作家是社會中的一分子,應該為這個社會盡一定的責任,對這個社會抱有一定的關切。因為作家的寫作其實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夠影響讀者的選擇。文學對人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所以作為作家,首先應該有一個正確的價值觀,這樣寫出來的作品才是有正能量的。其次,作家的價值選擇也應該是正確的,這樣寫出來的作品才能夠情真意切,使你的讀者受到感染,并不自覺地影響到讀者。作家要保持自己的獨立性和主體性,作為創作者,要將自己的意見表達出來,把自己的意見和感受表達給讀者,而不是寫一些市場樂于接受的東西。作家也應該保有生命力,作家全部創作生命力的來源應該是生活,想象力固然在一個作家的文學創作中占有很重要的一部分,但是一個天天坐在辦公室里想象的作家是寫不出感染人的好作品的。中國現當代小說的發展史,在某種程度上可以說是鄉村文學的發展史,這種充滿鄉土氣息文學的創作,很大程度上是靠作家親身經歷來寫的,比如柳青所寫的《創業史》。《創業史》可以被稱為一部文學巨著,而柳青為了寫作創業史,更是在農村生活了14年之久,那一代作家對土地,對國家是有深厚感情的。而市場環境下,作家的創作越來越體現出同質的特征,他們失去了對生活的體驗,他們的大多數作品也多集中于描寫城市的生活,而缺乏對城市美的審視和發現。作家應該去體驗生活,生活是變化的,不同時代的生活也有不同的特征。在體驗生活的過程中,思維方式就隨之發生了一個轉變,這也能影響創作。文學是有時代性的,那么相應地,作家也應該有時代的特征,作家堅守自己的創作傳統固然很好,但是如果一味地堅守自己的傳統,那么這個作家的生命力也不會很長。只有轉變自己的思維方式,去接受新的東西,作家才能延長自己的創作生命力。作家的意識不應該滯后于時代,一個作家至少應該是與時代保持同步,好的作家可能會站在時代的前沿,遇見社會的發展方向。對于文學作品是否應該接受改編這個問題,我們應該意識到:文學一直是以語言文字為表達方式的。雖然它有可保存時間長等優勢,但是它對于大多數不熱愛文學的人來說,是比較枯燥的。而對文學作品的改編,其實是對文學作品的再創造過程,尤其是由作家親自參與改編的作品,對文學作品的改編能夠提高作家對自身作品的理解,進而有利于作家進行新的創作。而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不同的表現形式也為文學作品的改編提供了平臺,比如以電影的方式進行改編,有一部分觀眾是由于對原作品的閱讀而去觀看電影,另一部分觀眾則可能是由于觀看電影之后而有興趣進而讀了原著,這樣來看,無論是對文化相關產業的發展還是文學自身的發展都是有益處的。但作家也不應該沉浸于改編之中,而是應該運用改編而來的經驗,創作出新的作品。新的環境的變化,新的傳播方式的快速崛起對作家的創作也有一定的沖擊,生活在社會中的作家很難不受到社會生活的影響,這種影響有好的地方,也有不可取的地方,所以作家進行文學創作的時候也應該避免受到這種不良影響。文學在新的時代環境下,地位已經受到了沖擊。所以我們的作家如何面對這種情況進行創作,也是值得作家們思考的。

四、結論

文學創作是在目前的社會條件下,所以其就不能不受到當前條件的影響,社會條件的變化使得文學的角色也發生了轉變。市場經濟環境下,作家面對的是自我生存與現實文學的雙重困境,只有堅定自己的價值選擇,融入生活,感受生活,在創作過程中面對真實的自己,才能創作出優秀的作品。

作者:孫永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