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屏時代”新聞報道心理學因素探析
時間:2022-03-16 11:10:08
導語:“讀屏時代”新聞報道心理學因素探析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讀屏時代的到來改變了以往的人們從報紙期刊等紙質載體上獲得信息的模式,它的來臨不僅僅是從紙到屏幕的閱讀介質和閱讀方式的改變,人們的閱讀習慣、閱讀體驗等似乎都在悄無聲息地發生變化。對于新聞從業者而言,新聞采訪寫作以及報道更是要隨著時代以及技術的改變而做出相應的調整。
一、讀屏時代
被人們視為互聯網預言家、世界互聯網教父、未來學家的凱文•凱利(KelvinKelly)在其著作《必然》一書中預測了未來社會的12個必然趨勢。在這12個必然趨勢之中,凱文•凱利就提出了屏讀(Screening)的必然性,即屏幕無所不在,未來社會,你能接觸到的一切信息、你與外界發生互聯的一切手段都必須借助于屏。凱文•凱利預測的未來,不妨說是已經到來的現實。我們目前接觸到的一切信息、與外界發生關聯的一切手段都要借助于屏。通過屏幕,我們與他人“共享”信息以及資源。在閱讀載體越來越簡潔易攜的智能化時代,“知化”處理,大數據又為我們的屏幕提供豐富的“流動”的信息,算法進而“過濾”掉其他的信息。“互動”和“追蹤”也使我們深深被屏幕上的信息吸引和掌控。未來就在眼前。2020年4月,CNNIC第45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民規模達9.04億,較2018年底增長7508萬,互聯網普及率達64.5%,較2018年底提升4.9個百分點;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8.97億,較2018年底增長7992萬,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比例由2018年底的98.6%提升至2019年底的99.3%,手機上網已成為網民最常用的上網渠道之一。由此也可以得出,我國網民已經從“大屏時代”(電視機)向“小屏時代”(手機、平板)轉變的時期。相應而來,小屏幕所帶來的更加快速的閱讀模式、更加高品質的畫面要求已經更吸引人眼球的標題,無不給我們的新聞業界也帶來了改變。
二、新聞采訪報道
毋庸置疑,人類已經進入“讀屏時代”,根據CNNIC的相關數據整理,“小屏”更為受眾所歡迎,由于小屏即手機的易攜性、便于閱讀性,手機已經代替了電視成為我們獲取新聞及一切信息最方便的途徑。對于新聞從業者而言,從電視屏幕向手機屏幕的轉變,掌握受眾心理變化,更好的分析受眾心理,也可以給我們的采訪報道以及評論注入了新的生機與活力。(一)更高品質的采訪報道畫面,塑造了“顯微鏡網友”——偷窺心理。現在的電視屏幕相對較大,但是觀眾與電視的距離較遠,而且往往不能隨心所欲的暫停放大;雖然現在也有高清超高清4K電視,但是對于電視這個終端而言,不可移動性、操作上的不便捷性還是不可改變的現實。在手機、電腦這種小屏幕的移動終端上,受眾離屏幕的距離可能只有不到1米,而且隨時可以拉近、放大、暫停等操作,隨著技術的發展,采訪報道畫質更加清楚,就更給了廣大受眾“發揮”的余地。“顯微鏡網友”本來是指網友們通過圖片或視頻中的不易引人注意的細節片段,發現疑點和線索,多在影視劇和飯圈存在,是一種調侃的戲稱。但是,在現在的媒體環境中,“顯微鏡網友”不僅存在于娛樂八卦線索中,對新聞事件也保持了極大的熱情。早期的“表哥”楊達才事件,本來只是一個普通的新聞報道,但是就是在“顯微鏡網友”的挖掘下,成為了一個反貪污腐敗的重要案例。本來只是一張正常的新聞圖片,陜西省安監局原局長楊達才面帶微笑出現在重大車禍事故現場,引發網友憤怒聲討。以這張新聞圖片為開端,“顯微鏡”網友又搜索出楊達才佩戴名表的各類新聞圖片。在巨大的輿論和徹查下,楊達才最終被撤銷陜西省第十二屆紀委委員、陜西省安監局黨組書記、局長職務。對于新聞從業者而言,采訪、拍攝、報道是本職工作,在紙質閱讀乃至電視新聞時代,根據一篇報道或者一張照片或者視頻就可以追蹤這么細微的線索,想來是難以實現的,技術改變生活。但是隨著技術的發展,更加超高清的采訪視頻和新聞圖片成為網友開啟“顯微鏡”模式的基礎支撐,通過“顯微鏡網友”的放大、劃重點,再加以新聞工作者的報道配合,未來的新聞采訪報道可能會更加真實,任何細枝末節都沒有辦法進行偽造。(二)快速播放帶來的連鎖效應——享樂心理。快節奏的生活節奏也要求人們觀看視頻報道的時候也要精準快。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立馬占領了人們的碎片化時間。截至2020年3月,我國網絡新聞用戶規模達7.31億,而網絡視頻(含短視頻)用戶規模達8.50億,其中,短視頻用戶規模為7.65億。從數據中我們可以看出,短視頻用戶已經超過了網絡新聞的用戶,這不得不給我們新聞工作者以啟發和反思,只有順應時代變化和人們的需求才能求得更好的發展。短視頻大量的受眾也體現了一個現狀,即受眾越來越傾向于短而快的閱讀視聽體驗,這也對新聞從業者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一篇新聞報道必須快速簡潔的切中要點,往常在電視新聞中“低于三秒的鏡頭即無效”的潛規則也被迅速縮減至兩秒以下的鏡頭。2019年兩會期間的《小姐姐帶你看兩會》采用了視頻Vlog的形式,加速播放配合快速畫面切換剪輯,正是新聞從業者適應快速播放的時代的要求。但是這還遠遠不夠,我們新聞工作者不僅應該從技術層面,精簡我們的畫面,調快我們的報道節奏,同時也不能忘記我們的使命和職責,在求快的同時,真實依然是我們的生命,不能顧此失彼。(三)屏幕下的即時互動帶來了豐富報道素材——受眾參與感。受眾通過屏幕獲得信息的同時,也廣大的信息,其中一些信息毫無疑問為新聞從業者提供了海量的報道素材。小屏幕的即時性互動性使每一條新聞線索都可以準確快速地找到者,通過各種大V的轉載,網友的互動,使新聞事件的影響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但是,讀屏時代的即時互動性給新聞從業者帶來資源的同時,也給新聞從業者帶來了巨大的挑戰,新聞的真實性不斷地被各種“反轉新聞”給沖擊,從2018年的“重慶公交車墜江”事件,2019年報道引起熱議的“芒果快遞員下跪”事件再次反轉。2019年6月11日,廣饒縣派出所出具的一紙證明引起了廣泛關注,該證明稱快遞員聶某某因快遞糾紛被張某兩次投訴,已被某快遞公司扣除工資2000元,10日晚請求張某原諒,最后甚至下跪。證明一經公開,迅速引起廣大輿論以及部分主流媒體的轉載報道和評論。2019年6月12日,飽受輿論攻擊的張先生接受采訪稱自己并不是無理投訴,事件一次反轉。2019年6月14日,下跪女快遞員聶某某承認,自己在求原諒時的罰款和開除等說辭都是為了引發同情而編造的謊言,事件又一次反轉。再到2020年疫情期間的“罰跑吐血”事件,一位媽媽在微博上表示自己的女兒被老師罰跑至吐血,引發了網友的大量轉發,在熱點爆炸引發了當局注意后,網友皆嘲諷表示“廣州省連夜成立教育局”。然而在消費了網友的愛心與消費了國家機關的公信力之后,該媽媽表示這都是她自導自演的一場鬧劇,所謂的“吐血”也不過是化妝品和水。(四)獵奇新聞的迅速傳播——僥幸心理。讀屏時代,超越年齡和知識文化水平,只要會使用智能媒體,任何人都能通過手中的屏幕迅速獲得海量的信息。而這些繁雜的信息相比較傳統媒體而言,缺少必要的把關和監督,但是由于其接近性和趣味性等因素,反而贏得了比傳統媒體更多的受眾,且以微信群中老年群體居多。《再見了,民辦學校!義務教育“大改革”,私立學校將全體退出!》《最怕的水果,九月一定要常吃,別怪我沒提醒你!》《剛剛曝光!快看你家有沒有!》,筆者隨意翻了幾個有家中長輩的微信群,此類的文章鏈接觸目皆是,基本每天都會有長輩在微信群中分享此類信息。稍加分析就可發現,此類新聞信息多是跟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且都以感嘆號結尾,從而引起受眾的注意力,使受眾產生點開鏈接的好奇心。這種獵奇新聞得以在中老年群體迅速傳播,究其背后的心理因素,主要就是老一輩人“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僥幸心理作祟,且在以傳統媒體為主要接受媒介的“互聯網遺民”群體來說,他們無條件的相信報道出來的新聞信息,不管其報道來源是如何,只要報道出來,就一定是真實的。這一方面,也顯露出來我國的媒介素養教育道路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對于我們新聞工作者而言,了解受眾的這種心理,在采訪和報道的時候恰當的利用這種心理因素,改變高高在上的論調,把語言和風格變得更加平易近人,從“新聞信息的傳播者”轉變為“受眾所想知道的信息的提供者”。在讀屏時代,點擊率是一個雙刃劍,如果萬事以點擊率為代表,那么毫無疑問,獵奇、黃色新聞將會占據整個信息市場;但是,主流媒體在新聞報道時有自己的底線和行業規范,它們進入下沉市場,會給整個新聞信息市場一個新的面貌,久而久之,將會在中老年群體中擁有自己的受眾群體,從而對黃色新聞、虛假新聞一個沖擊,營造出一個良好的下沉市場式的媒介環境。
三、結語
在讀屏時代,一個符合傳播規律和受眾心理的報道的,會迅速激起千層浪,形成巨大的影響。層層迷霧的新聞事件,只要抓住了受眾的“共情”心理,便很輕易地能夠傳播開來,形成熱點。這也給我們主流媒體以啟示,我們也應該研究受眾心理,改變傳播態度,由“我來傳達什么”向“受眾想知道什么”的態度轉變。其次,在熱點面前,主流媒體為了不錯過熱點,不經過初步的調查求證,迫不及待地報道,這也是新聞從業者應該反省的部分。如何準確快速而不急躁,在讀屏時代,也是一個需要思考和探究的問題。最后,主流媒體也要在中老年群體中繼續“加大火候”,不能讓震驚體取代官方消息,讓虛假的獵奇消息在“互聯網遺民”中得以傳播擴散。
參考文獻:
[1]丹飛.屏讀時代的“網絡文學+”:魅與祛魅[J].出版廣角,2018(23):33-36.
[2]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第45次中國互聯網發展狀況統計報告》,2020.
[3]王垚.數字出版生態體系的構成與完善——2018年我國數字出版盤點[J].出版廣角,2019(03).
作者:楊一帆 單位:渤海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