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學優化和改革價值
時間:2022-06-16 04:00:57
導語: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學優化和改革價值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課程教育理念的更新與發展,教育心理學課程教學改革已經迫在眉睫。在教師資格證國考的背景下,教師應確保實際教學能夠緊跟教育發展潮流,讓師范生能夠將心理學的理論知識與實踐內容相統一,從而實現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目標。在高等院校各項教育教學機制日益完善和發展的形勢下,教育心理學在師范專業教學中發揮的作用越來越顯著。鑒于此,教育工作者應發掘教育心理改革的價值,讓更多師范生能夠產生學習教育心理學知識的強大興趣,從而促使高等院校教育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能力得到提升[1]。本研究從教育心理學出發,對其優化、改革的價值和路徑和進行探究。
1高等院校教育發展中教育心理學改革的價值分析
1.1促進教育心理學體系完善:
對師范專業學生而言,教育心理學課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不難發現,教育心理學是匯集了長期教育實踐和經驗的課程。從整體角度看,教育心理學教學活動是基于高等院校教學環境、教師和學生來開展的,需要教師對心理學中復雜的內容投入大量精力,為教育工作開展提供支持。在高等院校師范專業教學實踐中,教育心理學是一門專業特色十分突出的學科,為了全面發揮教育心理學應有的教育功能,教育工作者要綜合考量教學環境、學生等多方面因素,設法為學生提供新穎的教學環境、高效的教學模式,并加強教育心理學管理體系的建設。再者,專業和課程教師應發掘心理學理論和實踐教育意義,并將兩者進行充分結合。只有實現這點,才能促進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學得到穩定、健康發展。此外,對教育心理學內容的深入分析和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這就需要高等院校領導、教師投入更多時間進行研究。通過上述方式促使教育心理學的教學內容和機制得到全面發展[2]。
1.2促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高等院校是向社會輸出優秀人才的重要基地,通過高等院校師范專業的培養,能夠補足大量一線中小學教師崗位空缺。在師范專業人才培養中,教育心理學對其綜合素質提升具有重要意義,這門課程能夠幫助師范生在未來的教師崗位中了解不同學生的個性特點,使其開展針對性更強、更加深入的教學活動,拉近中小學師生之間的距離。其次,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學在教育實踐中具有極其突出的特征,不僅要求師范生能掌握復雜的教學理論,更要求師范生具備將理論付諸實踐的能力。在當前的教學實踐中,諸多教師已經注意到心理學理論教學和實踐活動的結合。鑒于此,教師應從時代教育理念和學校實際出發,只有全面了解師范生的實際狀況,才能科學地設置和調整理論內容和實踐活動的比例。在這一過程中,高等院校應抓住開展教學實踐活動的機會,在完善教育心理學內容的同時,讓師范生學會將課程知識運用到實踐中,進而達到高等院校人才培養的目的。高等院校教育中,心理學方面的實踐活動占據著較大份額。但是,以往的教學實踐中往往是圍繞教師講授為主,學生更多處于接收狀態,極大程度上忽視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并不能得到尊重,其學習和參與實踐活動的積極性也很難得到調動。在高等院校心理學教育機制的不斷發展和完善的形勢下,教育心理學教學方法也應進行發展,以更好地與社會需求相契合。
1.3推動評價機制完善:
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學不僅是培養師范專業人才的基礎學科,更是提升其他專業人才素養的課程。其中,高等院校的教育心理評價體系的構建對學生全面發展十分重要,通過科學、合理的評價,能夠使其更清晰地把握自身情況,只有建立起完善的教育心理學評價機制,才能針對性地學習和完善其技能。教育心理學課程教學是一項綜合性強、較為復雜的工作,其中實踐課程對學生基本素質、專業水平的提升具有重要影響。鑒于此,教育工作者要深入到日常教學實踐中,認真分析各個教學環節、教學細節和流程,結合學生實際制定評價標準,對學生理論學習情況、實踐活動情況進行評估,讓學生更好地發現在理論知識或實踐方面的欠缺。只有在新型、全面的評價體系的支持下,學習教育心理學知識水平和實踐能力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2教育心理學課程優化和改革的策略
2.1梳理教育心理學知識結構:
從整體視角看,教育心理學的關鍵就是將中小學生身心發展趨勢與學習特點相結合,對中小涉及教學心理與教師心理、心理發展與特點、學習理論、學習動機、學習遷移、學習策略、品德心理、課堂管理等多個方面。在教學心理與教師心理方面,需要進行課堂教學設計、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關注個體差異等。在心理發展與特點教育上,主要是基于關于皮亞杰、維果斯基、弗洛伊德、埃里克森等對心理發展特征的研究;學習心理主要是學習方式、知識體系構建、問題解決手段等方面的學習內容;在學習遷移、學習動機等內容,要求在兼顧基礎知識的情況上,聯系已有知識進行新知識的創新,使得先進教育思想和理念融入教學活動。簡言之,教和學兩者間在心理課堂中扮演著互相作用、相互促進的角色,促使教學活動實現有效發展。
2.2注重實踐能力培養:
從教育心理學開設的目標來看,主要是為了讓師范生能具備科學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師范生綜合能力得到培養,從而提高心理學教學效果。因此,教師應圍繞培養學習動機、學習品質、情感態度、問題解決能力為中心。例如,在帶領師范學習知識時,教師應注重綜合性、直觀性活動的開展,更好地觸動師范生內心,讓師范生能逐步地掌握教育心理學的基礎知識,使其主動關注知識點的產生,如學習的內涵和外延;在學習動機方面,教師應注重實際案例的引入,激發師范生的內在學習動機,也可以讓師范生們對成敗的原因進行分析,不斷在自我管理中展現自身價值。在情感態度學習方面,教師要設法關注師范生在品德尤其是師德方面的特點,讓師范生結合已掌握知識、經驗,對不同個體品質和社會行為進行分析。此外,上述內容需要導入教育心理學方面的案例,通過設定與之相關的問題,讓學生能夠從多角度思考、多方面學習,將理論知識融入到社會實踐中,使其深入地把握教育心理學的本質,熟練掌握課程方面的知識和技能。
2.3更新課程教學內容:
當前,諸多高等院校的教育心理學教材主要圍繞構建主義和人本主義進行研究,以師范生為教學出發點,構建心理知識體系,使其能夠從教材中獲得發展。在師范生的品德心理、心理發展和特點、學習心理等方面,教師要增強這三方面教學內容的有效性。在皮亞杰的心理學說的支持下,教師應結合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對不同學生心理發展情況進行全面了解。同時,教師的教學活動應面向全體學生,對學生的學習環境、認知過程進行研究,著力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此外,在教育心理學教學實踐中,教師要做好教學設計、教學理念和評價方式的更新,能夠主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實施教學活動[3]。比如,針對不同學生存在的個體差異,教師應樹立多元智能化教育思想,在教學中引入智慧教學、信息化教學等手段,幫助學生找到契合其實際需求的學習方式。在這樣的情況下,學生能夠自覺、自主地把握學習和自身發展的關系,主動在多個領域中提升對社會的認知,促使其學習水平得到提高。
2.4運用多元教育理念:
在高等教育教學理念日益更新和發展的背景下,教師應始終保持自身教育思想和教育手段符合時代潮流,及時更新和轉變,讓傳授式教學走向學生主體參與式、師生友好互動式,建立起師生間良好友誼關系。針對教育心理學中存在的基本問題,教師可以借助情景式、案例導入式、小組討論法等教學形式,讓學生主動去質疑,使得師生間產生互動交流的機會,讓學生能夠主動在融入教育心理學課堂。其次,教師可以圍繞某一特定問題,開展師生探究活動,在思想碰撞和交流中交換意見和想法,通過肯定和贊賞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讓課堂氛圍充滿生機和活力[4]。此外,教育信息化的視角下,教師應善于借助翻轉課堂模式、混合教學模式、虛擬互動教學法等,讓教育心理學案例、課程內容能夠以微課、課件形式呈現在學生視野中,喚起其對教育心理學知識的求知欲和探索欲,讓各個課堂教學環節更加生動有趣,便于學生專注地理解掌握重要內容,從而提升其學習技能。在混合運用多元教育理念的過程中,教師應注意到知識點的整合,注重精講力度,強調與教學主題相關的知識和內容,讓學生順利地掌握學習內容。
2.5構建全面評價機制:
當前,傳統的評價方式已經不再適合教育心理學教學。通過單一的閉卷考試形式對學生成績進行評價缺乏科學性,這一評價模式過于關注結果評價,學生的過程性評價被忽視。同時,單一的評價機制過于強調知識的識記,學生實踐能力難以得到重視。但是,高等院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是向中小學輸出一線教師,為確保師范生具有較強的教學能力,使其能夠達到教師資格證國考要求,教育心理學課程的考核機制應突破傳統理念輸出,注重過程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的有機結合,將學生的學習過程和學習結果放在重要地位[5]。例如,除了開展期末考試外,教師應著重關注學生在案例分析、合作學習中的參與度、學習狀態等表現,并將其納入過程性考核范圍,靈活地對學生表現進行評價,激勵其主動深入理解知識且加以運用。通過將兩種評價進行有效結合,切實發揮過程評價和終結評價共同作用,確保課堂教學質量得到提高,從而讓學生順利地掌握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綜上所述,對教育心理學課程的教學進行優化和改革具有重要價值。目前,我國高等院校教育心理學課程的教學體系仍有很大的完善和發展空間。因此,高等院校教育工作者應順應時代教育潮流,立足“國考‘背景,發掘教育心理學改革的價值,通過整合教育心理學知識、注重實踐能力培養、更新教學內容和教學觀念、創新教學手段、完善評價機制等方法,促進教育心理學的改革走上正軌,在人才培養中體現出教育心理學的教學效果,向社會和國家培養和輸出更多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張穎群.基于泛雅教學平臺線上教學的實踐與思考———以《教育心理學》課程為例[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20,36(5):15-17.
[2]劉海娟,肖博,赫子銘.基于團體動力學的班級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實踐與思考———以中國礦業大學(北京)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20(9):75-78.
[3]慧周.積極心理學視域下高校精準化資助育人長效機制構建研究[J].現代教育論壇,2020,3(8):32-33.
[4]戴可菡,呂曉慧.后現代主義時期高校教育心理學的發展對策研究[J].中國多媒體與網絡教學學報(中旬刊),2020(3):200-201.
[5]程澤.當代大學生心理特點與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的思考[J].中華少年(科學家),2016(14):10,27.
作者:彭艷
- 上一篇:農村留守兒童神經癥人格及啟示
- 下一篇:師范類心理學專業本科生核心能力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