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心理學課程思政路徑

時間:2022-07-12 03:17:25

導語:設計心理學課程思政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設計心理學課程思政路徑

摘要:高校的課程思政以立德樹人為教育目標,結合各類專業課程與思想政治課程同向同行,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校專業課程教學,能增強課程思政的親和力,在讓學生具備專業能力的同時,以課程中的思政元素為指導,增強培養學生思想品德的力度。該文以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為核心目標,分析藝術設計類的基礎專業課——設計心理學思政教學的改革思路。

關鍵詞:課程思政;藝術設計;設計心理學

自2014年起,上海市在教育部的指導下,率先開展了“課程思政”的試點工作[1],把“課程思政”改革作為落實全員育人、全過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抓手。在高校的專業課中融入思政教學,提高了高校思政工作的質量,確保了“三全育人”教育目標的實現。2020年9月,上海新出臺《關于深入推進上海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的實施意見》,提出要以專業類別為基礎單位,結合各科課程特點、思維方法和價值理念,深入挖掘課程思元素,建立課程思政的專業課體系[2]。設計心理學作為藝術設計學院工業設計、產品設計、環境藝術設計等專業的基礎必修課程,主要針對大一、大二的學生開設。設計心理學屬于應用心理學的范疇,學生在該課教學中主要學習設計藝術領域中的心理現象和過程,且基于心理學的各方面相關知識,分析和解決設計藝術領域中的問題。該文以設計心理學的思政教學為主要目標,探討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和課程設計路徑,以期為設計心理學的思政教學改革提供參考,對藝術設計類課程的課程思政教育教學產生啟發作用。

一、設計心理學的課程特征與教學目標

設計心理學是一門融合心理學與設計藝術學科內容的交叉學科性質的課程。該課程建立在心理學基礎上,是研究人們心理狀態,尤其是人們對于產品、空間需求的心理及人的潛在意識如何作用于設計的一門學問。該課程在心理學方面,主要以設計心理學,設計心理學相關學科,設計心理學的發展,感覺、知覺與認知為中心;在設計應用方面,以設計情感、情感設計、基于需要的設計思維、環境心理、心理學研究方法及案例介紹為主題。在學習內容方面,學生從自我的視覺開始,能夠學習生理知覺影響下的各種行為與反應的產生,知識具備一定的趣味性,能夠增強學生的求知欲望。同時,學生能夠從設計師的角度更加深入地理解用戶的需求及用戶產生特定行為特征的原理。基于設計心理學的課程特征,其教學目標有以下五點:第一,在設計實踐中發揚良好的人文素養與無私奉獻的精神;第二,具備從家國的角度思考設計與實踐設計的能力;第三,掌握設計心理學理論原理并加以運用;第四,有效與用戶溝通,學會基于用戶的需求進行設計;第五,具備一定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設計能力。

二、設計心理學課程思政設計

設計心理學課程一共32課時,每周4課時,合計8周完成,教材采用戴力農主編的《設計心理學》(中國林業出版社2018年出版)。該教材的最大特色在于系統、全面地梳理了現代心理學的發展及其與設計學的交融過程、人類的行為模型、設計心理學的調研方法、基于心理學的設計方法以及應用案例等。筆者以此教材為藍本,結合國內設計心理學的最新成果,并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為課程教學挑選了一些輔助性的教材和著作,主要有柳沙主編的《設計心理學(升級版)》(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9年出版)、唐納德A.諾曼編著的《設計心理學》(中信出版社2010年出版)、王新華主編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程》(江西人民出版社2018年出版)。針對課程教學目標,課程內容劃分為“設計心理學概述”“感覺與知覺”“認知與學習”“設計情感”“情感設計”“心理學研究方法”與“基于需要的設計思維”7個章節,對應的教學方式課時分配如表1所示。在課程內容及方法的設計中,根據每一章節的內容和授課方式發掘專業課中的思政元素并加以整合。通過多元化的教學方式,組織和引導學生“能動學習”,從情感體驗和實踐設計中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幫助其樹立正確的個人價值觀,形成較強的社會責任感,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課程通過教學內容、教學方式及思政內容等方面的設計,補充與融合設計心理學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既能夠保證教學內容合理、學習方法良好,又能通過隱形的教育方式,將課程思政融入教學,讓學生主動、積極地接受思政教育,培養家國情懷核心素養。

三、設計心理學課程思政的路徑

設計心理學是一門介紹基于心理狀態的設計原理的學科,是關于用戶對產品、空間的需求心理特征和潛在意識如何作用于設計,且如何評價設計的學問[3]。筆者針對該課程的特征,對課程中的思政路徑提出以下幾點思考。第一,教師從設計心理學國內研究發展方面挖掘思政因素,以榜樣帶領的方式,讓學生感受到在中國學者和設計師的積極推進下,設計心理學課程不斷發展、不斷國際化,以及中國設計心理學領域的國際地位不斷提高的路徑,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共同建設國家的激情。同時,任何學科與研究的起步都是艱難的,設計心理學的發展歷程傳達出的無私奉獻精神,是學生必備的精神素養。第二,教師從“感覺與知覺”與“認知與學習”的知識要點方面挖掘人文元素和家國情懷,通過課程講解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與愛國情操。感覺與知覺會影響人對外界刺激的反應,教師通過講解人的本能行為,可以引導學生主動感受外界刺激,培養學生基于人文素養與愛國情感的認識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能力。第三,教師在“設計情感與情感設計”章節引導學生自主體驗各類設計中飽含的家國文化因素,鍛煉學生在未來的設計工作中從家國情懷的角度進行設計的能力。設計情感是用戶對外界刺激的綜合認識與情緒上的反應,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積極地認識潛意識中產生的情感,介紹引起情感共鳴的原理和設計方法,讓學生掌握針對不同用戶情感需求的不同設計方法。第四,教師將社會熱點問題導入“心理學研究方法”章節。社會問題能引導學生將學習的內容落實在生活實踐中,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作激情。教師通過心理學的觀察法、訪談法、實驗法、問卷法等研究方法[4],讓學生在學習心理學研究方法的同時,提高對現有設計作品的認知,掌握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第五,教師豐富課程中的思政案例,將其貫穿于整個課程教學。案例教學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教師通過案例渲染的方式,能夠加強教學中思政元素對學生的影響,并促進學生積極學習思政內容,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第六,教師在實踐操作方面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核心素養。此次課程最后采用設計實踐的方式評價學生的學習成果。教師以社會熱點問題或文創產品為中心,引導學生改進設計,通過解決實際問題的方式訓練學生的設計思維與創新能力,并通過設計實踐活動增強學生對祖國、民族、家鄉的熱愛。教師可以通過以上路徑改革基于家國情懷核心素養的設計心理學課程教學:從課程發展歷史上體會國家文化建設的發展,從情緒情感上感染學生的愛國情懷,從文化要素上激發學生對家國的眷念之情,從案例上激勵學生對祖國貢獻的熱情,從實踐上提高學生基于核心素養的設計能力。

四、課程思政教育教學的成效

教師通過課堂討論、課堂作業與最終課題的方式,評價學生的專業能力和對課程思政的學習程度。在課堂討論中,教師從學生針對社會熱點問題的解決方法、對案例中家國情懷元素的分析、對設計心理學基礎理論知識的學習情況、愛國情感和社會責任感等方面進行評價。教師通過教學中小課題設計、作品背景調查等課后作業,評價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人文素養及社會責任感。在最終課題中,教師通過對學生設計作品的背景調查、問題提出與解決、設計作品改良等全過程的實踐操作,評價學生運用設計心理學的綜合能力、實踐操作能力、家國情懷核心素養。

結語

筆者以家國情懷核心素養為核心目標,分析設計心理學課程思政的改革思路,通過課程設計目標、課程內容、課程方法及課程思政路徑等歸納與總結課程思政建設方法。設計心理學是一門以用戶的認知與情感為基礎的學科,對于設計心理學課程的思政改革,能夠在提高學生基于用戶情感與需求的綜合設計能力的同時,引導學生理解思政元素,并促進思政元素在學生未來設計作品中的應用,通過“學習—實踐—評價”的教學模式,提高課程思政的教育效果,做好全面的人才培養工作。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從“思政課程”走向“課程思政”[EB/OL].(2017-07-20)[2021-06-0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上海打造高效課程思政2.0版[EB/OL].(2020-09-21)[2021-06-01].

[3]柳沙.設計心理學(升級版)[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9:5-6.

[4]戴力農.設計心理學[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8:219-249.

作者:莊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