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英語教學論文
時間:2022-03-15 04:42:00
導語:研究生英語教學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目前我國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學習現狀不容樂觀。雖然中外外語教學法林林總總,但是,沒有任一個能對外語教學進行完整的概念化和解釋。文章根據折中主義教學理念,結合研究生英語學習的問題及成因,對研究生英語教學提出幾點建議。
[關鍵詞]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折中教學教學探索
一、引言
探索外語教學的有效方法是世界性課題,從最古老的語法翻譯法到目前比較流行的雙語教學法、整體語言教學法、互動式外語教學法等林林總總,卻沒有任一個可以解決外語教學的所有問題,也不可能有這樣的教學法。1981年W.M.Rivers提出折中主義教學理念,主張將各教學法中最好的教學技巧吸收到教學中來,用以完成它們最適合的教學任務。她雖未明確提出如何把各教學法的精髓融合起來,但“折中”理念卻迎合了很多語言教師的直感,對改善我國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教學效果肯定也大有裨益。
二、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存在的問題及成因
(一)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存在的問題
經過小學、中學、大學階段的學習,研究生已具有相當的英語功底,但仍存在嚴重問題:聽、說等實際交際能力差,讀、寫、譯等書面能力薄弱,英語國家文化背景知識缺乏,語言功底欠扎實,知識不系統,跨文化交際策略欠缺,而學習動力不足,興趣淡薄則是另一重大問題。
(二)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存在問題的成因探討
1.語言環境缺乏
語言不同于科學,實踐性很強,單靠語言課遠遠不夠。兒童學習母語之所以快是因為有一個可以讓他浸沒其中的環境。英語對我國學習者來說,不是第二語言,而是外語。除了在課堂上或學習者課外有意接觸外,基本上沒有使用的機會,課堂上學的知識由于不能復現和鞏固而很快生疏或被遺忘。雖然媒體技術發達了,接觸英語的機會大大增加,但由于學生自覺程度不一,又無有效的監督手段,對英語學習的促進作用并不大。雖然英語課時量在各階段都是各門功課中較多的一個,但由于缺乏語言環境,它的課時量不是多了,而是少了。2006年9月13日早晨,中央電視臺新聞,說一所公辦小學大膽改革課時設置,英語課從小學一年級開始開設,每周5學時。這一改革幅度之大,著實讓人吃驚,說明早就有一些教育者意識到這一問題,并敢于率先改革。增加課時無疑是對缺乏語言環境的最好補償。
2.應試教育的弊端
英語在我國是繼續深造的通行證,從小學始便被與語文、數學相提并論。大學對學生和家長的吸引力毋庸諱言,加之學校對大學升學率的追逐,高考指揮棒理所當然被奉為尚方寶劍。我國英語高考試卷多年來以客觀選擇題為主。由于選項中提供正確答案,有提示作用,學生根據模糊的相關知識也可猜對,而相同知識點在無任何提示的情況下以作文或口語方式正確產出的機率要低得多,導致師生更關注猜題方法,忽視基本功培養,結果是學生基礎知識不扎實,不系統,考試時尚可應付,實際使用中則錯誤百出。這種考試模式對新知識的導入可能比較有效,但對長效學習和系統化知識建構效果則遜了許多。隨著教育程度的提高,這種弊端日益顯現,導致學生高原現象的產生和學習興趣的下降。具體到研究生,問題又復雜了些。從形式上看,他們已到達教育這一階梯的頂端,絕大多數人畢業后不會再繼續接受教育,學習英語的工具性動機大大減弱,連帶努力程度和學習興趣自然下降。
3.教學模式的缺陷
語言是語音、書寫和意義的三位一體,而長期以來我國英語教學過分重視書寫與意義的統一,忽視語音與意義的統一,導致學生聽、說能力差。舊的教學大綱偏重閱讀,雖然新大綱提出要注重聽力、口語等實際交際能力的培養,但由于高考時書面分數占比重太大,各級教育部門仍傾向重閱讀,重語言知識,輕聽力、口語,輕語用知識,導致學生即使掌握了一定的詞匯和語法也常常無法恰當使用。語音、語法、閱讀、寫作、翻譯等被人為割裂,作為單獨的技能分開培養,搞混了語言本來的面目。加之教師講解多,學生操練少,創造性使用的機會更少,使學生好不容易學到的知識很難與已有知識
網絡建立聯系,要么很快遺忘,要么用起來很生疏,謹小慎微,惟恐出錯,且常常給人以根據語法規則造句子的感覺。
三、國外外語教學理念的啟示
數個世紀以來,國外對外語教學法的探索在嘗試中不斷發展,出現了語法翻譯法、直接法、口語法、聽說法、認知法、交際法、沉默法、全身反映法、暗示法、自然法、雙語教學法、整體語言教學法、互動式語言教學法等。新的教學法在對以往教學理念進行肯定、否定的過程中不斷發展,而某些重要的教學理念也出現了融合的趨勢,成為各教學法不可或缺的部分。總結起來,外語教學理念的發展呈現以下趨勢:從單純注重語言能力向注重交際能力再向注重綜合語言能力轉變;從過分依賴母語到完全排斥母語再到有意識地利用母語轉變;從單純以認知主義或行為主義學習理論為基礎向二者的有機結合轉變,簡單機械模仿被基于理解的有意識操練和知識建構所替代;從單一的語法翻譯法向利用現代媒體技術創設真實語境的立體化教學轉變;從單純注重學得或習得向二者的有機結合轉變;從把聽說讀寫譯作為單項技能分開授課向整體語言教學模式轉變;從以教師為中心向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轉變,等等。
四、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教學建議
外語教學理念的融合與折中教學理念正好不謀而合。文章立足我國研究生英語學習現狀,本著折中主義教學理念,對我國研究生英語教學提出以下建議。
(一)強化動機
動機強弱決定效果好壞。要想切實提高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學習質量,首先要強化他們的學習動機。必須讓他們有學習英語的需求,而且是長期的、一生的需求。通過全國性、強制性考試來創造這種需求顯然已不可能,就只有激發他們的實用性動機和興趣了。一方面加大宣傳力度,強化輿論的社會導向作用,讓他們明了英語在學術研究、就業、升職、出國深造、社會形象塑造等方面的價值,在耳濡目染中產生提高英語水平的渴望。另一方面要鼓勵他們在使用中體驗英語水平的提高,從而提升自我效能感,增強自信心,提升學習興趣。鼓勵(必要時強制)他們多參加英美人士主持的各種英語講座,多用英語寫應用性文章和專業論文,利用課余時間到外資企業實習,多組織英語學術討論和演講比賽,設小型英語角并分主題輪流主持,多看英語原版書報、雜志、電影、電視,多聽英語廣播,以英語為媒介去了解這個世界,獲取各種信息。大量的使用可以在不知不覺中使其英語知識系統化。而且,不斷的進步不僅可以讓他們體驗英語學習樂趣,還會進一步強化其英語學習動機,形成可持續學習動力。
(二)改革教學模式
雖然非英語專業研究生尚未實際達到英語學習的高級階段,但作為我國的高智力群體,他們具備大副提高英語綜合能力的潛力。這決定了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教學既不能好高鶩遠,又要力求再上層樓。要做到這一點,改革教學模式至關重要,應取消聽、說、讀、寫、譯課程的細分,把英語作為一個整體來教,以話題為綱,同一篇語料大致按聽——讀——大意把握——詞匯、句法講解——細節、結構講解——適當的翻譯——與主題相關的資料擴充——與主題相關的寫作、討論、模擬交際的順序呈現。具體實施過程中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1.聽領先。有條件的話,最好把所有語料都制作成聽力材料,再配上視頻,讓學生充分利用已有知識來推測、理解所聽內容,然后再讓學生讀文字材料,以促進音、形、義的統一。語音技能與閱讀技能有密切聯系是近年來有關閱讀研究的最一致發現。因此,無論是從提高聽說能力方面,還是從改善閱讀能力方面,語音技能都是必不可少的。
2.加大語料輸入量,保證語料真實、地道。
3.以任務為促動方式,以輸入語料為基礎進行說、寫、譯的操練,強化語言輸出,在語境中學句法和語用規則,關注語篇的整體結構和所要表達思想的完整性,從而把語言本身、有關語言的知識及經由語言表達的內容融為一體。培根曾經說過,閱讀可以使人充實,討論可以使人機敏,寫作可以使人精確。將各項任務融為一體既可提高英語水平,又可鍛煉學生智力,一舉兩得。
4.正視漢語的作用,適當進行英漢雙語對比,促進漢語向英語的正遷移,讓學生利用已有漢語知識提升英語水平,同時,避免或減少負遷移。
5.充分利用現代媒體資源,為學生提供類似母語的學習氛圍,多看經典原版電影、電視,多聽英文廣播、多看原版資料,選材以實用性和時效性為原則,讓學生多側面接觸英語,促進學生對所學語言知識的建構。
6.加強對學生元認知能力的培養,促進其學習策略的形成,提高其策略使用意識和對學習過程的監控與調節能力,在課上、課下,現在、未來之間形成自主、可持續的學習能力。
7.盡量擴大雙語教學的比例。雙語教學是強化習得、掃除英語語言盲點,促進學生綜合語言能力提高的有效途徑。尤其要有意識地提升專業課雙語教學的比例,實現基礎語言知識向專業英語表達的正遷移,強化英語的實用性,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工具性動機。
8.語料導入要始終符合“最近相鄰區”(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ZPD)的原則。兒童從現有獨立解決問題的實際能力,到獲得在成人、或更有能力的同伴的協助下完成工作的能力之間有一段距離,這段距離就是最近相鄰區。應用到學習上,學習就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在同伴幫助下從現有水平提升到目標水平的過程。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教育的目標就是就是為學生提供一個最近相鄰區,幫助他們將以前學過的知識形成有機的系統,并在此基礎上逐步提升語料難度,切實提高其英語聽說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并最終實現其綜合語言能力的提高。這一概念的意義在于: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教育一方面要保證鞏固所學知識,語料難度不能超出學生現有能力太多,以免打擊他們的信心,產生畏難情緒,另一方面,要有一定的新知識,讓學生感覺到挑戰性,并逐步推進學習難度,促進他們水平不斷上新臺階。
9.改革測試方式,改變以客觀選擇題為主的考試方式,改為以主觀題為主,且對各技能的考核結合進行。聽力測試可與口語測試相結合,在學生聽過語料后采取主觀問答題或闡發題的形式,主要考學生對語料理解和復現的能力以及即時組織語言對語料進行闡發和擴展的能力。口語考試還可與閱讀理解相結合,難度可適當增加,以檢查學生對整個篇章的把握。閱讀題也盡可能采取主觀題的形式,翻譯題盡量避免單句翻譯,而應有一定的語境支持。寫作題的要求不要限得太嚴,給學生留下創造性發揮的余地。評分標準要綜合衡量思想表達的完整性、充分性、語言的復雜性、適切性和準確性,對無關緊要的錯誤適當容忍,鼓勵學生敢于表達并提升所用語言的難度。對學生最終成績的評估要采取形成性評估方式,學生平時表現一定要按比例計入最終成績,以養成學生始終如一的學習態度。
10.鑒于教師講解比例過大效果并不佳以及學生對課堂討論等并不太熱心,可適當增加強制性、獨立完成任務的比重,如讓學生多看、多讀、多寫等,并采取教師按比例不定期、不定人檢查的方法督促學生完成任務。
五、結論
順勢而為,采各教學法之長以解決具體的教學問題成為自然選擇。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習階段越高,越是更多地涉及結構不良領域的知識,其學習,必須依賴很強的實踐性。但鑒于非英語專業研究生總體上并未真正達到英語學習的高級階段,因此應聽、說、讀、寫、譯并舉,加大輸入,強化輸出,擴大雙語教學比例,營造以互聯網、廣播、原版印刷材料等相互補充的類母語環境,形成四通八達的接觸目的語的網絡,促進學生英語水平節節提高。
參考文獻:
[1]Stern,H.H.FundamentalConceptsofLanguageTeaching.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83.478.
[2]李偉健.《學習困難學生閱讀元認知實驗研究》[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4.78.
[3]甘健.《維果茨基最近發展區理論及其對語文閱讀教學的影響》[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05.vol、20(3):131.
[4]傅東起.《學生需要與研究生英語教學——一次研究生問卷調查的分析》[A].袁錫興,馬瑛杰(主編).《研究生英語教學與研究》[C].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4.41-43.
[5]陳琦,劉儒德.《建構主義對學習的理解》[DB/OL].http:///200406/ca442534.htm.2006.09.16.
- 上一篇:英語語法詞匯教學研究論文
- 下一篇:城鄉統籌就業工作意見
精品范文
10研究性學習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