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英國文學課教學
時間:2022-03-19 10:38:00
導語:談英國文學課教學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文化認知能力和文化傳遞能力的提高日益成為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對外語人才的切實要求,正確而全面地了解和把握西方文化已經是高校英語專業學生的實際需要,加強英國文學教學中的文化傳遞則是達到以上目的的必要與有效手段。本文在論證文化傳遞在外語以及文學教學中的作用、文化研究在文學研究中作用的基礎上,提出了英國文學教學中如何加強文化傳遞的具體建議。
關鍵詞:文化傳遞英國文學教學
高校英語專業英國文學課教學中存在著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那就是如何處理文本閱讀與文學史介紹之間的關系。他們之間的時間如何分配?重點應放在哪里?若要兼顧又怎樣或在哪些方面將二者結合起來?隨著文化研究在文學界的興起和蔓延,文學課教學又面臨著如何處理文學作品的文化背景問題。這些問題一直困擾著站在講臺上的許多教師,甚至延伸到這門課程的教材編寫,乃至波及到學習這門課程的本科生和準備報考英美文學方向的碩士考生,使他們常常感到無所適從;因此,對這一問題展開研究,理應成為高校英語教學研究中的應有話題,在我國高等學校教學改革不斷向縱深發展的當下更是如此。
這個問題牽涉到如何處理文學作品與其產生背景之間的關系。粗略考察一下,在這個問題上大體存在著兩種傾向:一種是在文學為無產階級政治服務的方針指引下,在文學是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觀念的制約下,過分強調文學作品的政治功能、教化功能和反映功能,過分強調社會生活(實際上是社會的政治生活)對文學的決定作用,夸大文學作品產生的背景對作家及其作品的制約作用,將焦點或重心對準作品產生的背景,將文學文本看作是一定時代社會生活的記錄,將文本解讀的參照系限定在其背景之內;另一種情況一反文學的“鏡子說”,將文學看作是一種自在與自為的一極,雖然承認文學與社會生活的聯系,承認一定的時代背景對文學的影響,但不主張文學從屬于政治,更不主張文學文本必然是社會生活的直接反映,而將文本看成是一種封閉自足的體系,主張對文本的解讀只能以文本為中心,而不應以文本產生的社會背景為參照系。
筆者認為,以上兩種傾向各有偏頗,不是一種科學的態度。正確、合適而可行的辦法是尋求英國文學教學中的“第三條道路”,即將歷史文化背景的介紹納入文學史的學習與經典文本的細讀之中,以文化作為連接文學史和文學文本的橋梁。具體做法是:以重大歷史文化事件為經,以文學史發展線索為緯,以經典文本為連接點,構建英國文學教程的總體框架;以重大歷史文化事件為參照系,以文學發展史為脈絡,以文本細讀為基礎,在對文本進行語言、文體、思想等方面闡釋的同時進行文化內涵的闡釋,以其達到多維度、深層次、全方位把握文學內涵的目的。在文學“無政府主義”和“自由主義”盛行的當下,強調文化傳遞和文學研究在文學課教學中的作用顯得尤為緊要。因此,本文試圖在論證文化傳遞在外語以及文學教學中的作用、文化研究在英國文學研究中的作用的基礎上,提出英國文學教學中如何加強文化傳遞的具體建議。
一.文化傳遞在外語以及文學課教學中的作用
文化傳遞在外語教學中的作用應該說是不言而喻的,但是,長期以來文化因素在外語教學中卻一直不被重視,這其中的原因很多。首先是理論上的誤區:索緒爾和喬姆斯基這些語言學大師都認為語言學研究的對象只是語言本身,這種觀點使許多外語教學者誤以為外語教學的任務就是傳授語言知識。其次,在上述觀念的指導下,認為傳統外語教學的目標只是培養語言能力,忽視培養學習者的社會文化認知能力。再次,外語教學中往往注意母語干擾而忽視源語文化因素的干擾,致使學習者經常陷入語言文化信息的泥淖卻不自知。這諸多原因使外語教學中的文化傳遞被置于可有可無的位置,影響了教學效果和質量。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隨著經濟全球化浪潮的向前推進,越來越要求外語人才既要有嫻熟的語言能力又要有得心應手的社會文化能力,因此,外語教學就既要注重語言知識的傳授和語言能力的培養,又要注重源語文化的傳遞和交流,注重社會文化能力的培養與提高,在當下尤其應將文化傳遞及其文化認知能力的培養放在更為重要的位置。這是因為:
其一,長期以來,文化傳遞和文化認知能力的培養在外語教學中一直受到輕視和忽視,在我國外語教學工作者和學習者中還遠未形成對語言文化信息的重視,更不用說敏感,因此可以說,要想達到新時期外語人才的要求,即既有過硬的語言運用能力,又有較強的文化傳遞和認知能力,還需要下很大力氣。一方面需要從理論和觀念上弄清加強文化傳遞和培養文化認知能力的重要性與緊迫性,另一方面在教學實踐中把文化認知與傳遞能力的培養放在和語言能力培養同等重要的地位。我們雖然不主張矯枉過正,但當下在外語教學中強調文化傳遞的作用和文化認知能力的培養是必須而且緊迫的任務。
其二,文化與語言的關系決定了外語教學中文化傳遞的重要性。文化與語言相輔相成,學習語言的過程同時也應該是學習其語言文化的過程;只注意語法和發音規則,只注重詞匯的積累而不注重文化因素,不可能真正掌握該門外語。語言是文化的一面鏡子,是文化的載體,它豐富的文化內涵和文化負荷傳遞著無窮的文化信息,重視這些文化信息才有可能學好語言。對源語文化了解得越深刻細致,就越能正確理解這一語言。因此,學習外語必須同時了解和認識制約、影響此門語言的文化,了解該語言傳播和運用的文化氛圍,了解該民族文化的特異性;不了解這種民族特異性,就不能正確地理解語言。
其三,學習外語的目的決定了文化傳遞的重要,因為語言學習是為了交際。文化制約著人類的一切行為,任何一個行為都是在一定的社會文化中進行的,語言運用也不例外,它必定要受到文化的影響和制約。在外語教學中,如若僅傳授外語基礎知識,訓練學生的基本語言技能,忽視文化的傳遞,就會產生許多問題,影響教學質量,充其量也只能培養出一些語言知識嫻熟、語言能力全面,卻不能完成跨文化交際任務的單一型外語人才。可以毫不夸張地說:不了解所學語言的文化,即使學好了這門語言,也無法正確理解和運用它,無法使之成為“人生斗爭的一種武器”,無法適應新時代的需要。
文化傳遞在文學課教學中的作用就更是不言而喻。
首先,文學的本質決定了文化傳遞幾乎是文學作品與生俱來的特征。我們知道,文學的本質是以藝術的形式再現一定時代的社會生活,其手段是語言,而文學的上層建筑屬性使它天生就受制于一定的意識形態、政治觀念、文化制度與話語體系。社會生活的大背景就是一定的文化氛圍,語言本身就是一定文化的載體;因此,文學作品中必定包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無論是學習文學史還是研讀文學作品,要想脫離開文化的解讀,即使不說是片面和不得要領的,也至少是不能抓住其全部本質。
其次,文學的功能也決定了文化傳遞是文學課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眾所周知,文學的功能在于教化、愉悅和審美。要發揮這些功能,文化傳遞或解讀是必要的途徑。如果說文學的愉悅與審美功能很大一部分可以通過對文學作品的語言、結構、意象、韻律等要素的欣賞和分析來實現的話,教化功能的實現則在很大程度上要依賴于文化傳遞,因為無論是對作品主題的開掘,還是對情節的分析,抑或是對內容的闡釋,都離不開對蘊含其中的文化信息的解碼,都是要將對象語文本中的文化編碼傳遞給目的語的讀者,使他們得到教益。
還有,文學課教學的目的也決定了文化傳遞在文學課教學中的作用。2000年由國家教委授權、由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頒發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教學大綱》的課程描述中對文學課的教學目的做了如下闡述:“文學課程的目的在于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1]
二.文化研究在文學教學中的作用
要使文化傳遞真正成為文學課教學中的重點之一,充分地發揮其文化解碼與交流的作用,除了文學課教師在思想和觀念上做出必要調整并在實踐中加以重視以外,加強文化研究是達到這一目的的有效途徑。
當代意義上的“文化研究”是在英國的“伯明翰學派”推動下發展起來的一種多學科或跨學科的文化批評理論話語。它的特點是,注重探討各種文化實踐與權利之間的關系,即文化現象和文化實踐中的權利運作對文化實踐的影響和干涉作用,文化研究的旨趣與社會和政治制度有著密切聯系,其使命就是分析在具體的社會關系和環境中文化是如何表現自身和受制于社會與政治制度的。現在,在主要的英語國家,文化研究作為一門獨立學科己確立了自己的地位,與其他人文學科一樣逐步實現了規范化和體制化。文化研究把“大眾文化”、“社會”、“性別”、“階級”等社會學理論引入文學文本的研究,打破了傳統美學和純文學批評的規范。文化研究與英國文學研究的結合和相互借鑒使后者把英語文學作品的分析同社會、歷史、文化制度、政治背景相結合,獲得與以往截然不同的研究結果。同時,多角度、多層面和注重政治批判的文化研究使傳統的英國文學研究獲得了新的生機和開放的視野,擴大了文學研究的領域,使其更具深度和廣度。[2]卡勒指出,“迄今為止文化研究的發展一直與文學經典作品的擴大相伴(盡管還不能算起因)。如今教授的文學面很廣,包括婦女作品和一些歷史上的邊緣群體成員的作品。這些作品或被增補到傳統的文學課程中,或被認為是單獨傳統(“美籍亞裔文學”、“英語后殖民文學”)。”[3]
過去的十余年,文化研究在中國大陸學界也成為了熱門話題,許多學者和批評家開始從文化視角去透視和闡釋外國文學現象和經典作品,使外國文學研究取得了長足的進展和一系列成就,但是,這樣的研究還是少量的、局部的、分散的,遠未形成一個獨立的學科。僅以我國一年一度的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的立項指南為例,文化研究只是散見于各門學科中間而并未成為單獨門類,這足以說明文化研究的現狀。一如上述,形勢發展的客觀要求迫使我們加強文化研究,尤其是加強文化研究在文學課教學中的體現,其意義或者說必要性大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文化研究能夠將文學研究引向深入。傳統的外國文學研究通常著眼于作品的歷史背景,或作家的生活經歷,或作品的主題、結構、情節、人物、敘事視角、風格、意象、韻律、沖突等要素,或作品的語言技巧與風格,或作品的美學蘊涵,或以上這些要素之間的相互關系,或讀者對這些要素的解讀與反應。這樣的研究從文學要素的本身出發,立足于作家、作品、讀者以及三者之間的相互關系和他們與其所處背景之間的關系,可以發現文學的規律及其本質,但卻難以為文學提供宏觀的文化圖譜,難以將文學實踐納入人類的大文化背景加以考察,難以從本體和發生的角度厘清文學思潮和流派產生的因緣與發展的脈絡,作家創作變化的成因,以及作品的豐富內涵。文化研究卻能從這些方面來推進外國文學的研究。
第二,從文化視角研究英國文學,還因為英語文學如同其他文類一樣,文化是其賴以生長發育的最接近的“生態環境”。探討文學在特定時代、特定的民族和特定社會環境下的生發和創新更能呈現文學的本質特征,有利于表現文學主題、意象、語言和風格的文化內涵。文化研究與英國文學研究的結合可以為文學文本的文化透視和文化提升創造條件。以開放的視野考察英國民族間乃至廣大英語世界不同民族間文學的接觸和影響,就不難看到其相互沖突、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各種情形,領悟出更多更豐富的文化意義。[4]
第三,文化研究能拓寬施教者和學習者的視野,將他們的興趣和關注點從文學的內在要素延伸到文學的外部因素,諸如歷史沿革、社會運動、政治體制、文化制度、思想潮流等等方面,并通過對文學內在要素與外部因素的影響研究,通過對文學內驅力及外驅力的比較研究,通過對作品的“細讀”以及對其背景的“審讀”,提高他們對文學現象和文學作品的文化感知力與審悟力,提高對英國文學與文化乃至整個西方文學和文化的透視力與把捉力,從而提高其人文素質。
三.對加強英國文學課程教學中文化傳遞的建議
要加強英國文學課程教學中的文化傳遞,至少要從以下幾個方面抓起:
第一,要編撰出以文化信息傳遞與解碼為主要教學目標之一的英國文學教材,在教學內容上有所變化更新。這套教材與傳統模式之下的教材應有所不同。首先,“史”不再只是通常意義上的文學史,而是以文化信息飽含度為標準之一的文學史。其關鍵是要對文學史進行重構,而重構的主要參數之一應該是文化含量,即,文學史的選材要以文化信息的含量、在文化傳遞中的地位和作用、對主要文化觀念以及價值形成的影響等因素為考量依據,不再只是根據通常的政治、藝術、審美等標準。一些在傳統的文學史上并非必定收入的史實,如,“大憲章”、“威爾克斯事件”、“勞工運動”、“議會改革”、“費邊主義”等,就應該作為對英國文化觀念有重大影響的事件加以介紹。其次,“讀”雖然仍是通常意義上的“選讀”,但確定篇目的標準也不再只是作品的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還要考慮其文化價值。一些按照傳統標準原本無足輕重的作品,從新標準出發就應收入進來。以笛福為例,《魯濱遜漂流記》是一般的選本都必選的,但若從表現殖民文化的角度看,《辛格頓船長》也許更能反映出早期殖民者的兩面性。再次,基于文化信息含量,要關注原來被文學史忽略和遺忘的邊緣性作家及作品,因為這些作家或作品往往是被主流意識形態以及話語體系所有意無意冷淡、擱置甚至排斥的,但在他們那里也許恰恰蘊含著某一時代或階層的非主流文化信息;對這些作家作品的介紹和研究能夠極大地增加英國文學的豐富性與多元性。
第二,在教學內容有所改變的同時,教學目標與方式也應有所改變。既要將文化研究的內容貫穿于文學課的教學,將文化傳遞作為教學的目標之一,大文化背景和歷史背景就不再只是可有可無或無足輕重的輔助內容,文學史的介紹與學習應由輔助地位上升到與文本閱讀同等重要的地位。應該從發生學的角度去解釋文學史,從文化學、歷史學、政治學、哲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的角度去解讀作品,不再只是局限于語言、風格、主題、情節、結構、人物、意象、韻律等這些文學的內在要素,不再局限于文學文本本身,尤其是要將文學作品文化信息的解碼作為一項重要的內容。與此同時,教學方式也應由一般的介紹、閱讀和解讀、討論、評價過渡到以介紹和文本細讀為主,以影片觀看、相關文獻閱讀、主題討論、網上交流等手段為輔,以期達到文字文本與文化文本并重、語言傳遞與文化傳遞并重、藝術審美與文化觀照并重的目的。
第三,建立起與教學目標和教材內容相配套的試題庫、評價標準和課外輔助手段。試題庫分為兩部分:第一,圍繞教學內容而設立的思考題系列,附著于每個章節之后;這些思考題應以上文的三個“并重”為指標和導向。第二,為檢測和鞏固教學效果的試題系列,分為自測和他測兩部分。自測題供每章節教學完成后供學習者在教師的指導下自我掌握使用,他測題則作為期終和課程結束后的考試和考查使用。這些試題的基本要求是必須緊緊圍繞教學目標,尤其是文化信息的解碼與傳遞應作為重要的檢測內容。評價標準的建立應堅持兩條原則,一方面要堅持“內”、“外”并重,即上文所說的文學內在要素和外在要素并重,將教、學雙方的關注點引導到文學的整體,尤其是文化層面,避免當下經常會出現的“見木不見林”的弊病;另一方面堅持評價標準的盡可能細化,要將文化傳遞與解讀落實到作家創作實踐研究和文本閱讀之中,以避免大而化之的毛病。此外,利用校園網絡建立課外討論網頁,為教與學、學與學之間的溝通,為課堂內外的信息交流,為圍繞教學內容的思想磨礪和觀點交鋒提供平臺,以鞏固課內教學效果。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英國文學教學中貫穿文化傳遞與解碼是全面把握英國文學及其文化內涵的需要,是提高學習者文化認知能力和人文素質的需要,是培養新時期外語人才的需要,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文化建設的需要。但是,由于歷史的原因,西方文化要么一概被斥為資產階級糟粕而拒之于門外,要么外國文學研究只是蝸居于文學的內在要素而與文化相距甚遠,因此,要使文化能夠貫穿于英國文學課堂,無論是教材內容、教學方式,還是教學觀念與教學目標,還是從教者自身的文化審讀力與把捉力,都與客觀要求存在著較大的差距,亟待從事英國文學和外國文學教學的工作者付出更大的努力。
注釋:
<!--[if!supportEndnotes]-->
<!--[endif]-->
[1]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年,第26頁。
[2]參見張平功“文化研究語境中的英國文學研究”,載《社會科學戰線》,2003年第6期,第111-115頁。
[3]喬納森·卡勒:《文學原理》,李平譯,遼寧教育出版社、牛津大學出版社,1998年,第31頁。
[4]同注2。
- 上一篇:淺談情態隱喻功能
- 下一篇:語言文化因素及翻譯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