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譯作洋涇浜英語論文
時間:2022-08-15 06:05:00
導語:學生譯作洋涇浜英語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平卡姆女士在其著作《中式英語之鑒》中指出“洋涇浜”英語只要是受漢語思維的影響而產生的。文章認為除此之外,對英文單詞意思理解不清和受現代中、英文不良文體的影響也是導致“洋涇浜”英語的重要原因。克服的方法包括弄清詞語的英文釋義,去掉意義重復的名詞,避免冗余的名詞,和注意過渡詞的正確使用。”,平卡姆女士主張英文中少用名詞是指反對濫用意義空泛的名詞,而非反對使用抽象名詞。而鼓勵和指引學生閱讀與實踐才是提高寫作和翻譯水平的最佳途徑。
關鍵詞:“洋涇浜”英語名詞過渡詞實踐
瓊•平卡姆女士在她的《中式英語之鑒》中對“洋涇浜”英語是這樣定義的:所謂“洋涇浜”英語就是那種畸形的、混合的、既非英語又非漢語的語言文字,也可稱其為“具有漢語特色的英語”。
例如,每個國家都有責任保護野生動物的生存環境。(Everycountryhasaresponsibilitytoprotecttheexistenceenvironmentforwildlife.)句子結構似乎沒有問題,但是抽象名詞“existence”卻是多余的。其實,作為英語教師,我們經常會遇到這樣的學生譯作。這種現象影響之深,傳播之廣,不能不引起重視。
一、“洋涇浜”英語產生的原因
1.對英文單詞意思理解不清
在上面所舉的例子中,錯誤的主要原因是對environment這個詞的英文意思不太理解。根據《新牛津英語辭典》(TheNewOxfordDictionaryofEnglish)和《韋伯斯特大學英語辭典第九版》(Webster’sNinthNewCollegiateDictionary),environment是指生存的地方。因此,就已經含有“生存環境”的意思,existence放在environment前面就是多余的。
由于我們學習英語單詞的含義時習慣通過背誦該詞的漢語解釋,而不是直接在閱讀中理解或記住英語釋義,那么受漢語思維的影響是不可避免的。而且中文的“范疇詞”,如“重要性”,“認知度”,“方面”等在漢語里比比皆是,但在英語里卻成了多余的詞。作為英語專業的學生,我們應該培養對英漢兩語修辭,文體之間的差別的敏感性,并注意了解英語單詞,特別是名詞的英文釋義。
2.受現代中、英文不良文體的影響
在現代漢語和現代英語中,政論或學術文章,為提高其學術性,大量使用高雅、抽象名詞,再加上一些形容詞語,顯得與眾不同;大公司為利益驅使,采用模糊詞語,為可能產生的糾紛埋下伏筆;在外交場合,為了避開敏感問題,往往采用一些模棱兩可的用語。
“洋涇浜”英語大量存在于主要仰賴名詞表達他們的意義的句子里。最常見的“洋涇浜”英語則是對名詞的誤用。
瓊•平卡姆女士在她的著作中提出了一系列克服“洋涇浜”英語的辦法,這里不再贅述。下面僅就名詞和過渡詞這兩方面來談談個人看法。
二、避免冗余的名詞
英國作家總是強烈譴責抽象語言的過度使用。美國學者雅克•巴森在其著作《簡單與直接》中表達他的觀點:“能寫作中能用具體名詞就不要用抽象名詞,這樣一來,你的文章就會顯得清晰有力。不必要的抽象化是現作中最糟糕的缺點之一——即依賴被動語態及由介詞連接的一長串的名詞。”為了更清楚的了解不必要的抽象詞是如何妨礙交流的,我們看幾個例子。下例中,A句是學生譯作,屬于“洋涇浜”英語,而B句則是改善的句子。以下皆同。
A:Youshouldhavetheappearanceoffriendlyself-confidence.
B:Youshouldappearfriendlyandself-confident.
A句包含兩個抽象名詞而B句沒有一個。A句里的抽象名詞不僅使陳述變得更長,而且也是句子內容更難了解。如何避免多余的名詞一般有以下兩種方式:
1.弄清詞語的英文釋義,去掉意義重復的名詞
如“現代化進程”里的“進程”是多余詞,因為根據《新牛津英語辭典》(TheNewOxfordDictionaryofEnglish)和《韋伯斯特大學英語辭典第九版》(Webster’sNinthNewCollegiateDictionary),revolution(現代化)本身就是一個建設過程。再如,“這是一場思想領域里的革命。”如譯成Thisisarevolutioninthesphereofideology.那么sphere就是多余詞,因為ideology本身就是思想領域的意思,這句話可譯成:Thisisarevolutioninideology.
2.改變名詞詞性
如果這個抽象名詞含有要傳達的必要內容,最先考慮的辦法是用動詞替代,如:
例1A:Hewassoengrossedinthebookthatheevendidn’tpayattentiontotheknockingatthedoor.
B:Hewassoengrossedinthebookthathedidn’theartheknockingatthedoor.
例2A:Readingofnewlypublishedmaterialsisalsoimportant
B:Itisalsoimportanttoreadnewlypublishedmaterials.
此外,用動名詞來代替抽象名詞也是常用的。動名詞部分是動詞,部分是名詞,兼具兩者的特性。它可能會像名詞一樣顯得厚重,笨拙,所以在上面例2中我們要把reading改作read。同時,動名詞像動詞一樣,能給一個僵硬,無生命的句子以動感。如:
例3A:Thereisnowaytoturnbacknow.
B:Thereisnoturning-backnow.
例4A:Thecompanybeganitsissuanceof1000millionforeigncurrencyBsharesyesterday.
B:Thecompanybeganissuing100millionforeigncurrencyBsharesyesterday.
三、正確使用過渡詞
英語寫作中一個基本的要求就是觀點之間要合乎邏輯。一個學生在詞匯和句法上沒有問題,但是他的翻譯或作文可能還是顯得不流暢。這主要是缺少連貫性,也就是缺少過渡詞或者使用不當。所謂過渡詞就是連接兩個信息之間的詞。英國翻譯研究界的元老彼得•紐馬克(PeterNewmark)認為“過渡詞連接兩個句子,使之從已知信息過渡到新信息”。句子結構因此隨著思考的軌跡,確保文中有時間,空間和邏輯順序。英語中常用的連接詞有“and”“but”“if”“also”“too”“since”“then”。他們是英語中最有用的詞。這類詞表達出作者的思路,使讀者更容易理解。除簡單句外,幾乎所有的復合句和復雜句都需要過渡詞來表達他們之間的邏輯關系。然而,漢語中的過渡詞不如英語的多。中國學生經常在翻譯,寫作中省略過渡詞,使英語為母語的讀者很難跟隨他的思路。往往漢語中只是暗示的邏輯關系在英語中必須要清楚的表達出來。本科階段的學生通常能意識到使用過渡詞,但是最常犯的錯誤是將“and”或“also”放在需要“but”或“however”的地方。例如:
Thegrown-upshadcoffeeandthechildrenwantedmilkinsteadofcoffee.(大人喝咖啡,孩子們沒喝,他們要的是牛奶。)
在中文句子里沒有出現“但是”這個詞,然而它暗示了這個意思:是的,大人的確喝了咖啡,但是孩子們不是這樣的情形。后半句對前半句起到的不是強調而是削弱的作用。因此正確的翻譯應該用“but”而不是“and”。
四、結論
從上述的討論中,我們知道不必要的詞是檢驗洋涇浜英語的標志。冗余的抽象名詞和錯誤使用的連詞是其中最常見的錯誤。平卡姆女士針對這一問題主張多用動詞少用名詞。從平卡姆女士書中所舉的例句可以很清楚地看出,她接觸的主要是政治經濟方面的文章。而這方面文章的原語言最大的特點是有很強的中國特色,有很多意思空泛的“范疇詞”,如“重要性”,“認知度”,“方面”。翻譯者在處理這些文章的時候,為盡量保留漢語特色,難免不出現名詞使用率過高。
但是,政論性文章不同于文學著作,要求文字簡練,不用那么多的修飾語。我認為,這里平卡姆女士是指反對濫用意義空泛的名詞,而非反對使用抽象名詞。
幾乎所有的專家都認為好的英文散文的風格應該是簡潔的。對此筆者深有同感。要翻譯或寫出好的英文文章,理論很重要,但實踐更為重要。多讀名家的精品,自己動手翻譯或寫作,才能提高翻譯和寫作水平。但是目前有一種傾向,有的大學把本科生當研究生看待,不是引導學生提高翻譯寫作水平,而是引導他們去學習高深的翻譯理論甚至是語言學理論,其實這樣的做法是不太妥當的,鼓勵和指引他們閱讀與實踐才是提高寫作和翻譯水平的最佳途徑。
References:
[1]Pinkham,Joan.TheTranslator’sGuidetoChinglish.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
[2]Rears,Judy.TheNewOxfordDictionaryofEnglish.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8.
[3]Dalgish,G.M.Webster’sNinthNewCollegiateDictionary.NewYork:Merriam-WebsterInc,1987.
[4]Barzun,Jacques.SimpleandDirect:ARhetoricforWriters.NewYork:HarperandRow,1975.
[5]PeterNewmark.ATextbookofTranslation.Shanghai:ForeignLanguages’EducationPress,2001.
[6]Strunk,William,Jr.,E.B.White.TheElementsofStyle.3rded.NewYork:Macmillan,1979
- 上一篇:語文演講稿管理論文
- 下一篇:新課標作業設計管理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