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地名文化性及翻譯論文

時間:2022-08-23 11:25:00

導語:我國地名文化性及翻譯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地名文化性及翻譯論文

摘要:地名不僅僅是代表地理實體的一種語言符號,它還蘊含著極為豐富的自然或社會文化內涵,所以地名的譯寫不僅僅是符號的轉換,同時還具有傳遞各種文化內涵的功能。地名的譯寫應以音譯為主之外,“等效原則”則是實現文化有效傳遞的一種重要手段。

關鍵詞:文化內涵;音譯;等效原則

據《中國大百科全書》,地名是代表地理實體的一種語言符號,是人們在相互交流中為了識別周圍環境對位于地表特定位置上的地方所賦予的名稱,是由一定的詞和詞組構成,英語權威字典Webster’sNinthNewCollegiateDictionary對toponymy的解釋為:“theplace-namesofaregionorlanguageoresp.theetymologicalstudyofthem.”從以上中英文對地名的解釋來看,地名是代表地理實體的一種符號,具有一定的形態和意義,尤其是詞源意義。地名的命名都有其原因,或依據自然地貌特征,或依據某社會人文特點。如“海參葳”,其指稱意義是指前蘇聯與中國、朝鮮接壤的城市符拉迪沃斯托克,其詞源意義是“盛產海參的港灣城市”,又如Europe,其指稱意義是歐洲大陸,而其詞源意義來自希臘神話中的美女“歐羅巴”的芳名。可見,地名往往蘊含著極為豐富的自然或社會文化內涵,它還可以反映某一民族、某一地區及其某一歷史階段的地貌特征、物產、經濟、歷史史實(事件或人物)、生存范圍、歷史變遷以及宗教信仰等。中華大地地大物博,歷史悠久,對地理位置的命名更是豐富多彩。

一中國地名的文化內涵

1中國地名的歷史文化內涵

中國地名是不同歷史時代的產物。許多古老的地名往往負載著歷史時代的許多印記,地名可以告訴人們朝代的年號、官府的名稱、皇帝用字的避諱等。而且一般都會有著一定的歷史淵源。如:古城蘇州,有十幾個別稱:春秋時期是勾吳的首府,稱為吳中,也稱吳都。戰國時建立吳國,別稱吳門。秦屬會稽郡,郡縣連稱吳會。隋朝以后才以姑蘇山為由改稱蘇州。

在封建社會,皇權是至高無上的,如有地名與帝王及其皇族的名字相同,就必須更改,也就是避諱。這種避諱在歷史上非常流行,唐宋時期達到高峰。如河南省洛陽市的寧人坊,原名為寧民坊,因其諱唐朝李世民的名字,而更改為寧人坊;湖北咸寧縣,原名為永安縣,但在北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因避太祖父趙殷永安陵諱而更名為咸寧縣。

另外,地名還能夠折射出歷史社會經濟文化活動的各行各業,各種市集的集散地。如北京的馬廠、羊房等地名可以看出老北京興旺發達的畜牧業;北京的沙鍋劉胡同、豆腐陳胡同等地名可以看出老北京的手工業情況;北京的瓷器口、帽兒胡同等地名可以看出老北京的經銷的商品。北京的周口店、長城、天安門、紫禁城、十三陵等地名都能折射出古老北京的悠久歷史。

2中國地名的宗教文化內涵

中國自古至今曾出現過許多宗教,各種宗教名勝古跡的名稱均屬地名,是宗教文化產物。我國的宗教名勝大致可分四類:廟(如八仙廟、藥王廟、老虎廟等)、觀(如白云觀、玄妙觀、回龍觀等)、宮(如天寶宮、后天宮)、寺(如南山寺、少林寺)。廟是人們供奉祖先、佛、神、仙、歷史名人或進行祭祀的地方,如關帝廟、岳飛廟、土地廟等。這些廟名雖然簡單,卻反映出豐富的文化含義。有的廟名是以各種神、佛、仙名命名,如財神廟;有的是以歷史人物命名,如周公廟;有的是以其他神如動物神或山神命名,如老虎廟。觀,在上古,是作為宮廷或宗廟大門兩側的高大建筑物。如白云觀、產生觀、等。這些道教的“觀”名稱,有的表明道教的理想,如產生觀;有的表明道教的信仰,如朝天觀。宮,原用于指人們的住宅,后指帝黃的高大居室。道教興起,尊奉天上玉皇大帝、神仙,自然可用“宮”作為建筑物名稱,如太清宮、布答拉宮。這些道教的宮名稱,有的表明道教的理想,如萬壽宮;有的表明道教信仰,如奉仙宮。寺是佛教建筑名。禪院,佛寺的別名。“禪”的意思是“靜慮”、“思維修”,即心中寂靜、沒有雜念。這是苦修成佛的途徑。“院”本指宮室的圍墻,后來和尚、尼姑等主處稱院。明代以后,出現禪院。佛教的命名反映出所供奉的佛神、佛教文化追求的理想、倡導的修行理念以及對國家的態度。有的佛寺是以佛神命名的,如千佛寺、觀音禪寺;有的是以佛教追求理念命名的,如報恩寺、永泰寺等;有的是以佛教修行的理念命名的,如南華禪寺、觀音禪寺等;有的是以佛教教義命名的,如菩提寺、華嚴寺;有的是以佛教愛國觀念命名,如興國寺、報國寺等。[1]

3地名與社會心態

郭錦桴認為:一個民族的社會心態不僅有倫理觀念而且還有社會價值觀、社會共同心理,甚至有宗教信仰精神。[2]從文化倫理的角度來審視,地名不僅反映地理的自然景觀的種種特點,而且也反映人文地理景觀的各種特點,甚至還反映民族的社會心態。在我國地名中,地名往往折射出中華民族傳統的社會心理、傳統價值觀念、倫理道德精神等人們所共有的社會心態,這種社會心態實際上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種反映。如長安鎮、吉安縣、福建省等這些地名反映出人們對美好富裕生活的一種向往,對幸福長壽生活、富強昌盛的社會的一種追求;太平山、永安市、安定門等這些地名反映出人們希望天下太平,永遠過著和平、安定、平安的日子;順義縣、武漢市、五華山等這些地名則反映出人們重義、重武衛的社會心態。另外,中華民族的歷史社會是一個重宗族的社會,人們把宗族看成是社會構成的主要支柱。皇帝把天下當做自己的天,老百姓把本宗族的居住地當做本族的樂土,在地名上冠以族姓。如石家莊、李家彎、王家店等。除此之外,我國許多地名還反映人們對龍神及歷史人物崇敬和敬仰的社會心態。漢代《說文》介紹說“龍,鱗蟲之長,能幽能明,能大能小,能長能短。春分而登天,秋分而入淵。”由此表明,龍并非一般動物,它變換摸測,是了不起的神物。龍是多種動物的綜合體,因為其頭部像牛、馬或蛇,又有蛇軀、鱗身、魚尾、鷹抓、龜足,因此人們認為龍能反映中華多民族的融合,被作為中華民族崇拜、信仰的圖騰。因此中國許多地名都帶有“龍”字。如盤龍江、龍王廟、龍山等。

二中國地名的翻譯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從社會語言學的角度來看,交際的正常進行有賴于一定的語言環境和對象。源出者(originator,指作者或說話人)按照自己的意圖和目的傳遞信息,接受者(receptor指讀者或聽者)根據話語在特定語境中的功能來正確把握其意義。譯者只有忠實完整地再現原文,盡量做到譯語與原語的功能效果對等,才能使譯語讀者獲得與原語讀者同樣多的信息和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感受。[3]

關于地名的翻譯問題,中共中央馬恩列斯著作編譯局、新華社、中國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等單位。在20世紀中葉,各自制定了英、俄、法、德等語種的地名譯音表。1989年,中國地名委員會組織有關部門統一制定了《外國地名漢字譯寫通則》和英、法、西、德、俄、阿等語種的地名漢字音表以及羅、蒙、捷、匈等54個語種的地名譯章表草案.1993年,中國地名委員會頒布了英、俄、法、德、西、阿等地名譯寫規則.中國地名委員會撤銷后,這方面工作由民政部行政區劃和地名管理司負責.1999年我國又頒布了《地名標牌城鄉標準》,明確規定用漢語拼寫我國地名。

筆者認為“等效原則”(PrincipleofEquivalence)最適用于地名的翻譯。所謂等效原則并不是指源語信息和譯語信息的一一對應關系,而是一種動態對等關系,即“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只求保存原作的內容,用譯文中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對等語將這個內容表達出來,以求等效”。[4]等效原則強調的是兩種語言的接受者的感受應該大致相同,追求的是兩種效果之間的對等,而非形式對等。地名是某一文化中特有事物的名稱,屬于專有名詞。翻譯時究竟采取什么譯法,必須視具體情況而作靈活處理。

1地名的譯寫應以音譯(transliteration)為主,力求準確規范

過去我國地名、人名譯寫均使用威妥瑪式拼法。威妥瑪式拼法是由英國外交官、漢學家ThomasFrancisWads(威妥瑪,1818-1895)所創,他在中國從事了四十多年的侵略活動,與1888年創造的威妥瑪式拼法影響很大。威妥瑪式拼法拼法譯寫我國地名人名是不準確的,如用英語的清輔音“p,t,k”拼寫漢語的爆破音“b,d,g”,如青島(Qingdao)-Chingtao,北京(Beijing)-Pewking等。1979年后,我國政府規定使用漢語拼音譯寫我國地名和人名,這是符合“以標準音為依據”的國際通用慣例。音譯要嚴格遵守源語和譯語的標準發音規則,如英語發音要根據通用的國際音標,漢語發音則要根據《漢語拼音方案》;地名的音譯可參照《英漢譯音表》、《外國地名譯名手冊》(中國地名委員會編,商務印書館出版)或《世界地名譯名手冊》(辛華編,商務印書館出版)。如果一個地名的專名和通名都是單音節詞,翻譯是應根據漢語的讀音規則,將通名看作專名的組成部分進行音譯,然后再意譯通名,分開書寫。如:泰山(MountTai),長江(theChangjiangRiver),太湖(TaiLake)等;對于那些同字不同音的漢字,由于他們在具體的地名中讀音卻是固定的,在翻譯這類地名時,我們必須按照中國地名詞典標注的漢字讀音進行翻譯。如:洞庭湖(theDongtingLake),哄洞縣(HongtongCounty),六盤水(LiupanshuiCity)六合縣(LuheCounty)。

2蘊涵豐富文化內涵的地名應以意譯為主,音譯加意譯為輔

地名的基本義有著豐富的內涵,它能夠反映出該地名的地域特征意義,或表達人們對地域的吉祥期待,或人們對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的紀念等。[1]由于有的地名蘊涵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尤其是旅游點名稱具有濃郁的文化內涵,在翻譯地名時,為了引介地名的文化涵義,激發游客的好奇心理,引發人們對地名的聯想,所以地名的翻譯除了采用音譯法外,還采用意譯的方法。所謂地名的意譯是指翻譯時可將不易為英語讀者理解的地名先化解為意義相當的詞或詞組,然后再譯成英文。所以錢鐘書先生說過:“翻譯的最高標準是‘化’。”。許淵沖教授也認為“翻譯甚至可以說是‘化學’,是把一種語言化為另一種語言的藝術。”[5]由于英漢語言文化背景的差異,即使將我們所熟知的地名搬到譯文中去,英語讀者也會莫明所以。

如:祥子昏昏沉沉的睡了兩晝夜,虎妞著了慌。到娘娘廟,她求了個神:一點香灰之外,還有兩味草藥。(老舍《駱駝祥子》)施曉青將其譯為:Xiangziwasdeadtotheworldfortwodaysandnights,andTigressbegantopanic.ShewenttotheTempleoftheGoddessofFertilityandaskedformagicprescription,whichcalledforalittleincenseashandtwoorthreemedicinalherbs.

如果把娘娘廟按照音譯的方法譯為“LiangliangTemple”,則無法把我們崇尚神靈的宗教文化內涵表達出來,而施曉青將Liangliang轉化為theGoddessofFertility,國外讀者就會對中國這樣的宗教文化一目了然。又如“聚仁巷”體現了中華民族講仁義道德的心理所以PaulWhite將他轉化成“GatheringBenevolenceLane”;“妙峰山”轉化成“FantasyPeak”等。

三結語

由上可見,地名蘊涵著豐富的文化內涵,這一點已引起了語言學家、歷史學家、文化學家的重視,它可以幫助人類了解某一地區、某一階段的經濟、文化、地理.宗教等.在翻譯地名時.探析地名的歷史文化內涵具有很重要的實踐意義。地名翻譯的關鍵在于譯名究竟以何種合適的方式在目的語中指稱源語名稱之所指。由于地名解釋中,譯者實際處理的對象是源語名稱的所指而非名稱本身,因而可譯性在很大程度上與譯者的主觀能動性相關。譯者在翻譯的過程中實際上執行著一個對源語名稱的所指進行重新命名的行為,從而實現語符——所指關系在目的語的重構。

參考文獻:

[1]盧紅梅.華夏文化與漢英翻譯[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6

[2]郭鏡桴.漢語地名與多彩文化[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4

[3]楊曉軍.東西方地名文化比較及翻譯策略[J]湘潭師范學院學報,1999(5):109-122

[4]卞福英.中國古典詩歌中地名意象的英譯[J]安徽廣播電視大學學報,2006(3):89-92

[5]羅建平.地名的內涵與移譯[J]河西學院學報,2003(6):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