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職高專大學英語分級教學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10 05:42:00

導語:高職高專大學英語分級教學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職高專大學英語分級教學研究論文

論文關鍵詞】高職高專;教學質量;分級教學;教學模式

【論文摘要】隨著我國的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向“大眾教育”發展,英語成績參差不齊的大學新生給高等學校特別是高職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學提出了新的課題:如何行之有效的實施大學英語教學,提高英語教學質量?文章論述了大學英語分級教學的優點。

2000年10月,教育部頒發了《高職高專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以下簡稱“《基本要求》”),以完善和規范高職高專英語課程的教學要求和教學內容。突出語言應用,實行分級教學和分類指導是它的一個主要特點。2003年,教育部高教司《關于開展高職高專院校人才培養工作水平評估試點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03〕16號)提出:“近幾屆學生參加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累計通過率要達到55%”。這在一定程度上又對高職高專大學英語的教學質量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研究因材施教,進行分級教學,并在此基礎上對教學內容、教材、教學方法等進行調整,無疑是改變大學英語教學現狀,提高大學英語的教學質量,提高學生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重要保證。

一、實施分級教學的必要性

20世紀90年代末,高職教育得到了迅速發展,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制的改革和招生規模的擴大,高職院校的新生英語成績參差不齊,拿筆者所在學校為例:2006年入學新生2300余人,其中入學英語成績最高分有90多分,最低分只有20多分,相差竟有70余分!如果不采用分級教學,教師在教學中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將很難兼顧全面。

二、分級教學的做法

所謂“分級教學”,即在教學中依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根據學生的入學成績,確定不同的層次,進行不同層次的教學,實施素質教育,正確對待學生的個體差異,堅持分類要求、因材施教的原則,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不同層次,有差別地進行教學,努力解決學生入學時英語水平參差不齊的矛盾,力求使英語教學具有針對性,使每一個學生在原來的基礎上都有盡可能大的提高,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1.確定分級的標準和依據,在新生入學后進行統一測試,將學生的英語高考成績和入學時的摸底成績結合起來,根據平均分數進行編班。實行分級教學,合理安排授課形式,優化課程設置,增強實用性。水平較低、中等、較高三個層次的學生可依次分為A、B、C三個級別。

A級學生一般有較好基礎和較高興趣,而且具備較強的自學能力。在培養學生綜合應用能力的基礎上,還可以適度提高要求,對這部分學生應創立互動性課堂,引導他們積極參與課堂活動。在注重提高閱讀能力的同時,加強口語和篇章寫作教學,培養較高的聽、說和寫的能力。引導、輔導他們通過國家英語四級考試。

B級學生在課堂上教師仍需做較多的講解和示范,并簡要復習高中所學的基礎知識——適當的語音和語法教學。采用精讀、泛讀相結合的方式,加大語言聽和讀的信息輸入量。精讀不宜過難。教法中應設計適當的交際場景,以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語言能力的提高。注重聽說能力的培養,但難度和比例小于A級。寫作應循序漸進,從單句寫起,再逐步到段落和篇章。畢業時要求達到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A級的教學要求。

C級學生基礎較差,一般在基本語法和詞匯方面仍未過關。最好以較快速度將高中以前應掌握內容再學習一遍,打好基礎再求提高。教法可以注意將傳統語法翻譯法和交際法結合使用。完成補習任務后可按照B級一年級課程授課。畢業時要求達到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B級的教學要求。

2.每一學期進行一次A、B、C三個級別的學生進行一次測試,根據學生學期考試的成績對學生所在班級的層次進行調整,使學生在A、B、C三個級別的班級進行合理流動。

3.根據分級級別,調整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要做到:課堂講授內容分層次;課后作業分層次;考核內容分層次。三、分級教學存在的問題及解決辦法

(一)存在的問題

1.人才培養模式的不適應。目前我國高職高專學生的英語入學水平參差不齊,內地與邊遠地區也有很大的差別,但教學計劃卻是統一規格、統一標準,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學生積極性和潛力的發揮,有些超越了基礎差的學生的接受能力,以致學生喪失了英語學習的興趣。這種教學模式忽視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影響了學生個性的發展。

2.課程體系、設置和教學內容和學生知識結構、能力和素質不適應。

3.英語教學檢測體制和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脫鉤,教學檢測、考試制度與學生英語水平不相適應。

4.多媒體教室、語言語音實驗室較少,英語教育教學設備缺乏,不能滿足非英語專業學生的學習需要。

(二)解決的措施

1.轉變教學觀念,深化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改革。教學過程中應當首先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學習者的學習過程應當是一個積極的交際過程。除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還要重視建立起以學生為主體的互動式課堂教學模式。從教授語言、應試教育逐漸向英語實用能力培養和素質教育轉變,徹底改變“啞巴英語”、“聾子英語”的現狀。

2.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1)正確處理知識與技能的關系。教學中要把能力的培養放在第一位,既傳授語言知識又注意培養技能,做到知識的傳授為能力的培養服務。在課堂教學中,要真正做到精講多練,使學生通過不斷的實踐,把知識轉化為應用能力。(2)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教學中注意分析和研究學生的心理,幫助學生端正學習動機,克服不良的學習習慣和膽怯心理,充分調動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處理好教與學的關系。(3)正確處理聽、說、寫與閱讀、翻譯之間的關系,確保各項語言能力的協調發展,要特別注意加強聽說實用能力的培養。(4)在抓好課堂教學的同時,充分發揮開展課外教學活動的優勢。

3.加強語言語音實驗室言實訓室建設,加強計算機多媒體教室建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改變舊的教學模式,加快英語教學的多媒體化和網絡化。改進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充分發揮計算機多媒體、網絡技術等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作用。

4.完善英語教學考核制度,改革英語教學測試體制。考核與評價是教學活動中不可缺少的環節,也是教學活動重要的調控閥。教學考試和水平考試是測量教學效果的尺子。平時成績是學生學業考試的一個重要部分,對學生的英語學習具有極其重要的監督作用。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對學生的英語知識和英語技能及其實際運用英語的能力進行全面考核,因此英語考核的內容應該包括學生的平時成績、英語課程學習、高等學校英語應用能力考試等。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許芳梅.上海市高職高專英語教學現狀分析[J].教育發展研究,2004,(12).

[3]李常玉.改革實用英語課程教學體系,提高英語應用能力的研究[J].美中教育評論,2005,(2).

[4]于連順.談高師外語分層次教學.高師英語教學與研究[J].20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