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與習語翻譯分析論文

時間:2022-12-15 05:43:00

導語:互文性與習語翻譯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互文性與習語翻譯分析論文

論文關鍵詞:習語翻譯;互文性

論文摘要:互文性是20世紀由德國翻譯家JuliaKristeva提出的。這一理論在翻譯中的并不太多,文章從互文性的定義出發,論述了其在習語翻譯中的具體運用。

一、概述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指文本間的相互關系。它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存在與文本之內的相互關系(內互文性);第二類是存在于不同文本間的關系(外互文性);第三類是通過滑稽模仿提出相反觀點的反互文性指涉。

JuliaKristeva于1969年首先提出這一概念。她認為互文性即包括文本之間空間的組合關系,又包括此時文本與彼時文本在時間上的聚合關系,它體現空間與時間、歷時與共時的統一。在分類方面,Hatin和Mason將互文性分為積極互文性和消極互文性兩種。當互文性能引發超越文本之外的知識和價值系時稱為積極互文性;只是為了讓文本連貫時稱為消極互性。

習語是英語的重要組成部分。它作為一種表達方式,在功能上相當于一個單位,其意義不能從各個組成部分得出。習語大部分情況下是固定結構,并且有的結構違反正常的語法規則,但同時習語的意義具有可分析性,但同時由于源語與目的語間的文化差異而造成了它的不可譯性。

二、互文性的類別分析

在前面曾提到過互文性分為積極互文性和消極互文性兩種。現舉例說明:

Taiwan-sofarattimes,butgettingcloser.InSeptember98,weheldourfirstannualTaiwan-Xiamenfishingcontest.Andafterwards,likefishermentheworldover,bothsidesheadedhometoexaggeratethesizeoftheircatchesandbemoanthebigonesthatgotaway.

Itwasnicetoseebothsidesanglinginsteadofwrangling.They’refamilyafterall.ButweLaowaiareanotherkettleoffish.

句尾的“anotherkettleoffish”的應用不僅是形容在臺灣和大陸的交往過程中扮演旁觀者的人,而且可以形容并不介入其中的外國人。“fish”一詞既是對上一段關于“fishingcontest”的描述的照應,又是為下一段中繼續描寫外國人做出一個靈巧的過渡,可謂是承上啟下,達到了使文本連貫的目的。“fish”一詞體現了消極互文性,兩次出現。

另外,在“Wehopeyouwillenjoyourenchantingisland,whichforcenturieshaswovenherspelloverLaowaiandLaoneialikewithherbalmyclimate,herrollinggreenhillsdottedwithgardensandpagodasandtemples,and…”這句中,沒有閱讀前文本的讀者不一定能意會到Laowai和Laonei的意思。其實前文已經給出了說明:

GetusedtohearingLaowai.It’sChinesefor“venerableoutsider”or“foreigner”.Ioftenrespondwithmyownterm,Laonei!Or“venerableinsider”.

這被稱為內互文性。

“SowheninRome,wearasandwichbag.”這句話則是對內互文性和外互文性的雙重體現。

三、互文性的實際運用

英、漢民族文化有很大差異,但并不是說它們之間就沒有共同成分。兩族人民在觀察同一事物時,也往往產生相同的認識和感想,這也體現了文化之間的包容性,反映在習語翻譯方面就可以在某種意義上用互文性來處理。

在研究顏色詞混合習語里的應用時,我們強調了它們的文化差異,但也應注意到它們也有許多共同之處,看到差異的同時,也應注意到民族文化也有相同的一面。比如漢民族把紅色當作“喜事”、“熱鬧”、“吉利”的象征,而在英美民族里“紅”也有某些相同的象征意義。

hangoutthewhiteflag認輸/投降

whitelie善意的謊言

swearblackiswhite顛倒黑白/強詞奪理

pink-eyed嫉妒

以上的幾個例子中,第一個里面的白色同漢語中的“白旗”有著幾乎相同的比喻含義,所以可以運用內互文性來處理它。第二個里面的“white”在英語中的比喻含義在漢語中是沒有的,所以這時同樣使用內互文性來處理這個習語的翻譯。

翻譯界所提倡的直譯法在習語翻譯中使用的非常多,它就是在不違背漢語語言規范的前提下,盡可能將英語習語的民族特點和地方色彩真實地、形象地體現出來。采用直譯加上互文性的運用,可以處理那些英語和漢語在習語的比喻和形象方面基本相同的部分。

tobemindfulofpersonalgainsandlosses患得患失

tobeonthinice如履薄冰

Misfortunesnevercomesingly.禍不單行

toturnablindeyeto熟視無睹

Wallshaveears.隔墻有耳

韋勒克在《文學理論》第十五章中曾講到“意象、隱喻、象征、神話”四個概念,他認為:“意象是一個既屬于心理學,又屬于文學研究的題目。”其實,意象是通過語句構圖的能力,是語句中的關鍵詞匯。讀者讀到詞語會產生詞語聯想。會聯想到詞所指本身。也會聯想到這個物象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和特殊意義。而有些習語還含有比喻意義、象征意義或是歷史典故等等,在翻譯的時候如果采用加注的方法,便會讓這個翻譯太過累贅,特別是在口語中很難做到順暢和快速。如果這時用互文性,借用英語與漢語中都有的并且相通的意象來翻譯這種比喻,那么就能高效地達到翻譯目的了。

ablotfromtheblue晴天霹靂

adropintheocean滄海一粟

atsixesandsevens亂七八糟

toburntheboat破釜沉舟

tofishintheair水中撈月

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

Manproposes,Goddisposes.謀事在人,成事在天

toshowone’struecolors原形畢露

tospendmoneylikewater揮金如土

四、譯者的能力和任務

由以上的例子我們可以看出,缺乏足夠的兩種文化的了解就無法正確完整的傳達作者的原有意圖。所以譯者在面對翻譯文本時一定要認真揣摩,處理好互文段落。根據HatingMason的觀點,在互文文本面前,譯者面臨的第一個問題是尋找互文性標記,然后尋根溯源,找到互文性標記所在的文本,譯者跨的這一步稱為“互文性空間”。此時譯者應該問這樣幾個問題:

找到的指涉有什么交際價值(語場、語式、語旨特征、時間、地點等)?

該指涉在前文中有何語用價值?

作為符號,該指涉在與其他符號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居什么地位?

最后,譯者還應重新評價該符號在原語中的作用,特別是它在文類、話語和語篇方面的特征。這些特征應該盡量在譯文中得到保留。

MarySnellHornby則認為:“我們把文化視為知識、技能、觀感的綜合體,這對于我們怎樣研究翻譯非常重要:如果語言是文化的組成部分,那么譯者就不但要能夠把兩個語言都運用自如,而且必須熟識兩個語言的文化。換句話說,他不但具有雙語能力,還要掌握多重文化。”值得注意的是,奈達也強調:“如果因譯者對原作的文化背景不了解,而把原文中可能含有兩層或多種意思的表達法含糊其辭的譯出,那譯文不能通過”。由此可見,除了在理解文本過程中的認真細致,譯者本身的文化底蘊也是極為重要的。這是譯者一個基本素質,只有具備了這一素質,才能擔當起“將一種文化介紹給另一種文化(tobringonecultureintoanother)”的重任。

五、結語

具有互文特征的文本是譯者在翻譯過程中經常遇到的,如何處理好源語言信息和目的語信息之間的完整傳遞,盡量減少文化缺損是每個譯者都面臨的問題。互文文本的翻譯難度客觀存在,但一個具有良好雙重文化修養的譯者是應該而且能夠克服這一困難的。

參考文獻:

2、蔣驍華.互文性與文學翻譯[J].中國翻譯,1998(2).

3、譚載喜.新編奈達論翻譯[M].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