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人文視角下的外語教師教育
時間:2022-04-19 03:10:00
導語:深究人文視角下的外語教師教育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在“以教師為本”的教育理念下,可從教育內容、教育方式、外部教育環境三方面對外語教師教育進行完善:提高外語教師教育內容的“人性化”內涵、促使教育方式的人性化轉變、創建人文精神的外部教育環境以賦予教師人文關懷;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無疑能促進外語教師教育的質量。
關鍵詞:外語教師教育人文精神教師發展
外語教師素質關系到外語教學改革成敗的關鍵,這已成為廣大同行的共識。國內外語界上世紀90年代開始重視外語教師教育。之后,各種為提高教師素質的培訓或教育蓬勃發展,如名目繁多的教師培訓、繼續教育、脫產進修、相關專業講座等等。然而,不少接受培訓的教師對這些培訓課程或活動的效果不甚滿意,多數參與學習的教師覺得難以做到學以致用。本文從人文的視角,對外語教師教育進行新的診釋,并在教學實踐中體現人本的思想,從教育內容、教育方式汐卜部教育環境三方面探討如何構建“以人為本”的外語教師教育模式。
一、賦予外語教師教育內容人文內涵
筆者曾到過一些中小學進行講座,開展教研活動。所到之處,常為所在學校師生的一句問候語所震驚。該問候語即是,當筆者問候“Howareyou?”時,幾乎所有的師生都不約而同地回答:"Fine,thankyou.Andyou?"。該答語是中小學教材里的一個訓練句型,能做到如此嫻熟的回答,似應表揚才對,然而細想起來,覺得不應這樣。想象如果有一外國朋友在中國各地只聽到“Fine,thankyou.Andyou?”這句話作為對他的應答,那定會覺得希奇古怪,會不斷琢磨“中國人怎么老說這一句?”。筆者希望聽到有人以別的方式回答,如"Good","PrettyGood"、“Great"、“Iinok""JustFine"、“Notbad"等,但很少有人這樣作答。對如此千篇一律的答語,筆者感到失望。
與上述情況類似,目前的外語教師教育內容較為空洞、不實用、缺乏針對性、缺乏人性化的編寫理念。不少的外語教師教育內容是為了達到訓練目的,以知識和技能的講授為主,并不注重培養教師的認知內涵,沒有把教師當作構建知識的主體。換言之,受訓教師的態度和意識并沒有引起培訓者的關注,他們注重的是知識與技能的灌輸。而且,這些知識與技能往往脫離受訓者的教學實際,更遠離他們的教學生活,無法進人其個人理論創建范圍,進而難以內化為其教學參照系并引領他們的教學。究其原因,在于有些教師教育者忽略了受訓教師的“人”的身份,即他們是“學習者”。因此,應改變“以知識和技能為中心”,轉向“以受訓者為中心”的教育方式。外語教師教育內容應以有助于受訓教師素質發展的、能促進受訓教師的認知能力發展的內容為主,學習(培訓)內容要真實化、生活化、情景化、和諧自然,貼近受訓教師的教學、生活實際,促使其反思、對比和對照,切實感受學習素材的內在思想,進而吸收消化。
二、教育方式的人性化
傳統的外語教師教育方式為自上而下式,培訓者以履行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培訓要求為己任,對受訓教師實施單向的灌輸,使受訓教師產生一種被動的感受,成了“說教”對象的犧牲品。在此方式下,受訓者缺乏反思的環節并脫離真實的學習情景。在培訓過程中,培訓者始終掌控課堂,雙方地位極不平等。這是典型的“要我學”,常伴隨受訓者一定程度的抵觸和逆反心理,培訓效果(從雙方的立場)也就不甚理想。受訓者常反映,他們可從這種培訓中學到一些理論,但卻無助于其解決教學實踐中的具體問題。由于忽視受訓者的參與、態度和情感,結果往往是他們不會積極投身于教學改革或相關的學習活動中去。上世紀80年代美國開始第二次教育改革浪潮,對前幾次教育改革失敗的教訓進行了總結,發現60年代改革失敗的原因主要在于這些革新方案從規劃到執行面,都是采用自上而下的運作方式,忽略了教師、學校及地方改革的真正主角,這些主角因不受重視而冷漠應付教育改革。該例說明,教師應是教育改革的主導者、行動者、而不應被視為學校教育改革的對象。因此,要變自上而下式的一培訓為自下而上式,從受訓教師的心靈深處激發他們學習的激情,變“要我學”為“我要學”。
參與式培訓是外語教師教育的很好方式。參與式培訓的核心理念是:為受訓者創造環境,鼓勵他們對教學問題進行探究,在相對真實或模擬的教學環境中獲得真實體驗,并在體驗過程中領會教學理論的真正內涵。參與式培訓的目的是讓受訓教師在參與的過程中將教學理念內化,是構建個人教學理論的“過程教學法”。它是一種使受訓者在小組參與的氛圍中通過與他人的合作,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體系、發展技能,并形成一定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體驗式培訓模式。其培訓過程包括以下四個步驟;具體體驗、觀察反思、抽象概括和積極嘗試,充分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使受訓者在反思自己教學行為的基礎上將新的教育理念與自己的教學實踐相結合叫。參與式培訓體現了人本主義精神:注重以受訓教師為中心,在關系上雙方是合作平等的;受訓者原有的教學經驗和理論受到重視;在授課方式上采用多元的方式,如交流、討論、觀摩分析、辯論等;在問答互動上擯棄培訓者包辦代替的做法,鼓勵受訓教師反思、歸納、探詢和質疑。
三、創建人文精神的外部教育環境
認識到受訓者是構建知識主體的這一重要轉變,就應該從“人”的立場看待受訓教師的內心世界。培訓者不能再把受訓者看作接受知識和技能的容器,不應把他們當作一般概念上的學生,而應樹立平等的意識,發揮引導、啟發和協助的作用。由于受訓教師的個人清感和態度在很大的程度上受到外在因素的影響,所以創建積極向上的人文環境,對教師的教學思維和教學行為有直接的促進作用。為能讓教師有積極向上的自我發展意識,上級領導、培訓部門要時常關心教師的福利,為他們解決實際的生活困難,及時了受教師在工作、學習上的困惑并提供幫助,為他們創造更多的進修機會等等。所有這些,目的是為了讓受訓教師們有“家”的感覺,有成為“主人”的強烈意識。應為他們營造和諧、共榮向上的外部教學環境,從而促使其自愿為提高個人內在素養進行不斷的探索和思變。
據維果斯基的“最近發展區域”理論,擁有較高水平的同伴的幫助能使學習者進人下一個學習發展區。因此,要多鼓勵受訓教師們團結協作,合作互助,使相互間的知識、技能和意識得到交流與分享,促成同化和順應的自然完成,使潛在的“最臨近發展區”得到最有效開發。在協作學習、自我完善的過程中,受訓教師在心理上將得到滿足和愉悅,最大限度獲得幸福感。創建和諧的人文環境,關注教師的幸福指數,使教師獲得自我發展的源動力,是外語教師教育者必須思考的人文課題。
四、結束語
從本質來看,外語教師教育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這可從與“外語師資培訓”相對應的三個英語單詞teachertraining(教師培訓),teachereducation(教師教育)和teacherdevelop-meat(教師發展)的發展變化中看出。以上三詞蘊涵的人性化理念逐次“升級”,這表明,外語教師教育開始注重以人為本的教師發展,即注重教師內在素質的提升。這已由過去的注重知識和技能的傳授轉向教師個人能力的發展與挖掘,從靜態的培訓模式向動態的思想構建轉變。外語教師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使教師獲得內在的創造力和永久的綜合素質發展能力。
在“以教師為本”的發展理念下,可從三方面對外語教師教育進行完善:提高外語教師教育內容的“人性化”內涵、促使教育方式的人性化轉變以及讓教師充分感受來自外部教育環境的人文關懷。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教師發展,以人為本。
- 上一篇:透析公共危機管理中非政府組織作用探析
- 下一篇:公務員學習開班會議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