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英語教育安全問題探討

時間:2022-07-20 04:10:54

導語:高校英語教育安全問題探討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高校英語教育安全問題探討

1高校文化與意識形態安全的內涵

文化安全與政治安全,經濟安全一樣,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指保護本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價值觀念不受外來文化的滲透和侵蝕。其內涵可總結為本國的文化形態和本國文化固有的繼承性與民族性不受別國不良文化的影響與傷害[1]。作為文化安全的一個重要分支,高校文化安全是指在文化交流過程中,高校大學生所堅守的文化傳統與價值觀念,不因受外來文化的影響而發生改變,而繼續保持創新與發展本國文化的好勢頭[2]。高校聚集了各個領域的精英和人才,如果高校文化安全沒有保障,就意味著國家安全失去了前沿陣地。因此,高校文化安全是國家安全的基礎。意識形態安全也是國家安全的重要組成部分,決定了民族和國家的興衰成敗。意識形態安全主要是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不受來自外部或內部因素的威脅,侵蝕以至于通化,并能保持穩定存在和健康發展[3]。高度重視并切實加強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對維護高校穩定,促進社會和諧,鞏固中國共產黨的執政地位,確保我國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始終立于不敗之地,培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4]。

2高校英語教育中的文化與意識形態安全問題

近年來,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格局下,各國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之間的聯系日益密切,人們確實感受到了“地球村”的節奏。客觀地看,國與國之間日益密切的交往一方面為我國更好地學習和借鑒世界優秀文化成果提供了有利條件和保障,另一方面也使我國傳統文化發展面臨西方文化資本、文化產品和意識形態的嚴峻挑戰,給我國文化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帶來嚴峻挑戰。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利用英語在我國高校中的重要地位,試圖對大學生進行“西化”,以此進行文化滲透和政治滲透。高校作為培養青年一代的重要陣地,其根本任務決定了意識形態教育的重要性和特殊性。高校英語教育由于其教育內容和環境的特殊性更易受到文化帝國主義的滲透和侵蝕,英語在我國高校的快速發展和重要程度已經在某些方面對我國的傳統文化構成了潛在的威脅。

2.1西方文化與意識形態的滲透

英語在我國高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由于很多就業單位將大學畢業生的英語四、六級成績作為考核的重要標準,因此很多大學生從入學之日起就將英語作為重點,甚至于比專業課花費的時間和精力都多。眾所周知,高校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定型的關鍵期,其所接觸到的信息與文化對他們有重要的引導作用。大學生在學習英語這門語言時,勢必會受到西方國家的文化與意識形態的影響,有時這種影響是潛移默化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面對英語帶來的“新鮮感”,很多學生對其文化頂禮膜拜,照單全收,認為只要是西方的就是先進的,西方文化與意識形態不費吹灰之力進入大學校園,很多人稱此為“沒有硝煙的戰爭”。

2.2中華文化失語癥

很多中國人在與西方人交往過程中,往往不能做到用英語準確流利地闡述中國文化,甚至于詞不達意,只能被動接受別國文化信息的輸入,而無法做到母語的文化輸出,這種現象稱之為中華文化失語癥。究其原因,首先是由于高校英語教材對于中國傳統文化介紹的內容偏少,偏向于系統全面的介紹西方文化而忽略中國文化,學生缺少此方向的文化輸入,導致其表達能力受到影響。其次,現代社會科技的發達帶來的信息大爆炸使得當今大學生對于西方文化耳濡目染,對新鮮事物的好奇心使得他們盲目崇拜西方文化,向往西方文化,而對本國文化視而不見。每到圣誕節,萬圣節等西方傳統節日,校園里總是彌漫著濃濃的節日氣氛,而商家一系列的推銷活動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年輕的大學生已過“洋節”為榮,以看“美劇”為榮,以崇拜“洋明星”為榮,以穿戴“洋名牌”為榮,這已經成為部分大學生的生活方式;相反,他們覺得本國文化“土里土氣”,不時髦。另外,高校的傳統文化教育發展滯后,學生普遍重視大學英語課程的學習,但大學語文卻遠遠未得到重視。大學生不知道四書五經,沒讀過四大名著,不會寫毛筆字,這些老祖宗留下的財富被西方人視為經典,但在當代大學生眼里卻可有可無。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已經離當代大學生越來越遠。長此以往,其價值觀勢必會發生改變,民族觀念也會淡化,及其不利于大學生的思想道德建設和高校的文化安全建設。

2.3英語教師自身意識形態安全意識的淡化

人們對于英語教師的期望是一口流利的英語,滿腹的英語語言文化知識和英美文化背景知識,至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則認為是漢語老師的工作。因此,英語教師形成了課堂上只重視西方文化的教學理念。由于其自身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不重視和不了解,就難以培養學生課堂上用英語學習本國傳統文化的興趣和能力,助長了中華文化失語癥。一些英語教師自身對西方文化沒有一個較為客觀的認識,向同學介紹西方文化時存在“打包式”導入的現象:即對一些文化現象不分良莠,不做客觀分析和評價,“原汁原味”地講授給學生;在教學中較少進行中西文化的對比與分析,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沒有同時跟進獲涉及,使中西文化導入存在不平衡,不對稱的現象[5]。甚至于有的英語教師在課堂上肆意夸大我國經濟發展進程中的一系列問題,為學生灌輸一些負面信息,對其錯誤引導。“學高為師,身正為范”,英語教師不能僅僅傳授英語語言文化知識,還應加強自身意識形態安全意識,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我國發展進程中的現實問題,幫助其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要做一名全面發展的合格的英語教師。由此可見,我國的高校英語教育就像一把“雙刃劍”,雖然提升了我們在國際大舞臺上的競爭力,但也使部分在校大學生被西方文化“劫持”,甚至動搖了幾千年的傳統文化的“根基”,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

3高校英語教育中的文化與意識形態安全問題的應對

3.1文化自信

在2016年5月17日指出,“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自信”。中華文化優勢,在于有生生不息、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為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的泱泱大國,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精神命脈,是給予我們文化自信的源泉,中國人更要保持對自身文化的自信。只有這樣才能在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中保護文化的獨立性,在“百家爭鳴”的大背景下獨樹一幟。文化自信不同于文化自負,對待東西方文化差異應采取客觀態度,取長補短,使各自文化都能持續地繁榮發展下去。高校是精英聚集的大舞臺,高校的教育者和學習者更應認同本民族的文化價值,形成共同的文化自覺理念,在本民族文化中尋找精氣神。

3.2高校英語課堂中的意識形態培養

單純的介紹英語及其文化的英語課堂,不能稱之為真正的英語課堂,高校英語課堂更應在客觀的基礎上講解西方文化及其意識形態,既要取其精華,更要棄其糟粕。要及時跟進中國傳統文化的介紹與講解,引導學生跨文化學習與研究,促進學生對文化并存及文化多樣性的理解,樹立多元文化理念。將民族文化貫穿于英語課堂教學中,強化跨文化的對比學習,提升文化自覺,增強民族自信,實現文化自強。以高等教育出版社的《綜合英語教程2》為例,Unit14NewYorkCity以紐約城為主題,主要介紹了紐約城的政治、經濟和文化,讓學生對紐約這個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有了進一步的了解。教師的課堂講解可以補充我們的歷史名城北京的英文介紹,讓學生具備用英語表述北京傳統歷史文化的能力,培養他們的本民族文化自信,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讓學生體會到每個城市的歷史傳統、文化積淀、基本國情不同,其發展特色必然不同。每一種文明都延續著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脈,要薪火相傳,代代守護。再以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英語泛讀教程2》為例,Unit7NumbersandOmens(數字與吉兇)講述了數字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文中曾多次提到《易經》,這也是中國古典文化的源頭。學生對于這部遠古先民哲學著作的認識是模糊和零散的,只知道“陰陽”“八卦”等一些基本概念,不知道18世紀著名的德國數理哲學大師萊布尼茨曾認為《易經》的陰爻和陽爻,曾是世界上數學進制中最先進的。學生也很少知道耳熟能詳的句子“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出自《易傳•乾•象》;“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出自《易傳•坤•象》。英語教師應利用此次學習機會,向學生深入挖掘傳統文化經典的魅力。《易經》被人稱為經典中之經典,哲學中之哲學,智慧中之智慧,是我國最古老、最有權威性,也是最著名的一部經典,是中華民族聰明智慧的結晶。這部中國古老的哲學典籍,深刻的影響著歷代中國人的文化和日常生活。西方早在17世紀就掀起了一股“易經熱”。它所表達的人生智慧和思維方式對于我們當今人類把握現實與面向未來仍然具有極為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這些知識的導入會大大提升學生對于經典的興趣和關注。英語課堂對于民族文化經典的這種深入學習模式勢必會提高當代大學生“中國文化英語說”的能力,提升其文化自信,為傳統文化的延續與傳播做出貢獻。

3.3第二課堂中的意識形態培養

課堂對于英語教學具有引導作用,但課外的鞏固與實踐是提高英語能力的關鍵環節。與其它學科相比,英語教學可以充分利用英語角、影視劇、英文演講等學生喜聞樂見的第二課堂。但這些教學輔助手段也要加強對學生意識形態的引導。例如學生在欣賞西方影視作品時,教師既要引導學生看到西方社會的先進性,也要警惕西方價值觀中的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資本主義毒瘤腐蝕學生思想,讓他們看到事物的兩面性,并對比中華傳統美德,培養學生的文化自信。加強學校社團的建設。眾所周知,學生社團是我國校園文化建設的重要載體,有利于團結興趣愛好相近的同學,發揮他們在某方面的特長,開展有益于學生身心健康的活動。但一般來說,英文系的社團以提升大學生英語的提說讀寫譯能力為宗旨,相對而言比較受歡迎,而中文系的一些社團例如唐詩宋詞社團則相對冷清,學生一般興趣不高。高校可以加強兩大系社團之間的互動,開展“中國傳統文化英語說”一類的校級演講比賽,這樣才能讓更多的學生喜歡上傳統文化,形成高校的傳統文化氛圍,讓社團“接地氣”,充分發揮其弘揚本民族價值觀的平臺作用。另外,英語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微信、QQ等學生喜愛的網絡媒體,傳播正能量,將意識形態安全教育寓教于樂,事半功倍。微信是當代大學生喜愛的交流平臺,很多班級都建有微信群。對于英語專業大學生來講,語言學是一門專業必修課,英語教師可以將微信公眾號“語言學午餐Ling-Lunch”推薦給大家,語言學午餐是語言學愛好者的學術交流平臺,每日午間推送語言學入門知識、語言學家介紹、研究進展、以及講座、會議和招聘信息。由于將語言學深奧的理論與大學生感興趣的時事新聞和熱點相聯系,該平臺是大學生學習語言學專業知識的有力幫手。在2016年8月16日的微信文章中,該平臺介紹了三個拯救語言的動人故事,其中就講到了新一代的語言保護工作者參與的白族語言文字的保護和推廣。文章讓大家了解了我國少數民族語言保護及傳承的情況,激發了讀者保護中國少數民族語言和文化的愛國情感。此外,《中國日報》英文版和《二十一世紀報》既是學生學習英文的有效途徑,也是培養學生意識形態的好方法。這些報刊從中國人的角度觀察世界,內容包羅萬象,涵蓋國內外重大事件,報道有深度,稿件更新及時,既提升了學生的語言能力,又讓學生擁有了國際視野平臺。互聯網高度發展的當今社會,以上各種形式的英語語言學習模式都已經成為大學生課外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高校教師應充分認識到第二課堂的重要性,緊跟時代潮流,充分認識到第二課堂的重要性,并利用好第二課堂。

3.4高校英語教師的意識形態培養

要應對高校英語教育中存在的文化與意識形態安全問題,英語教師的意識形態培養是關鍵。只有教師合格了,才能培養出合格的學生。作為教育關鍵因素的教師,在英語教育中引領著主流文化與意識形態及核心價值觀的導向。教師的情感底色、思維方式,以及對主流意識形態的認同,是文化安全工作的關鍵之一。英語教師要嚴格要求自我,不僅要掌握西方文化知識,更應精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具備用英語地道表達中國文化的能力,不斷拓寬自身的知識廣度和深度;認識到自身文化修養對于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意義;尊重文化差異,樹立正確的文化立場,平等客觀的對待不同文化;通過參加相關教師培訓及研修,開闊眼界,不斷提升自身跨文化交際素養。

3.5高校英語考核方式的科學設計

高校英語考核方式對大學生的英語學習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近幾年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和專業英語四、八級考試都逐漸加入了中國文化的元素,獲得一致好評,這也明確了高校英語培養目標是引導學生能夠運用英語進行有效地文化交流。以2016年6月大學英語四級翻譯考題為例,三篇漢譯英的原文分別圍繞“烏鎮”“功夫”和“風箏”展開,考查學生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翻譯能力,如果平時沒有這一領域的知識輸入,學生很難準確得翻譯原文。高校英語平時的期中期末考試也應借鑒此模式,科學設計考試內容,加入傳統文化知識和家鄉文化知識的考核,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揮命題的積極導向作用,引導學生注意平時的積累和沉淀,養成文化對比的英語學習模式,提升文化自信。

4結語

在互聯網高度發展的當今社會,我國的文化與意識形態安全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高校英語教育由于其自身教育內容的特殊性和教育對象的重要性成為高校意識形態工作的重要陣地。高校英語教學應從第一課堂、第二課堂、英語教師自身及英語考核方式等各個方面入手,最終提升大學生的民族文化自信,為高校文化安全和意識形態安全筑起一道堅固的長城。

作者:陳勇 單位:濟寧學院

參考文獻:

[1]子彬.國家的選擇與安全[M].上海:三聯書店,2005.

[2]鄧超.高校文化安全的內外挑戰及其體系建設[J].黨史文苑,2013,(6):74-75.

[3]袁三標.從文化軟實力看當代中國國家意識形態安全[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2010,(3):152-155.

[4]鄧國林.高校意識形態安全建設研究[D].蘇州大學,2013(10):26.

[5]楊維東.外語教育中存在的文化與意識形態問題及應對[J]外語教學,2015(9):73-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