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論文
時間:2022-08-19 10:32:00
導語: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柴可夫斯基的《降D大調第一鋼琴協奏曲》從誕生之日起,人們對其評價就存在著差異與爭議。文章從該曲的音樂素材運用、鋼琴與樂隊配合的音響效果及音樂表現魅力等視角入手,淺談了對該樂曲的認識及感受。
關鍵詞:第一鋼琴協奏曲烏克蘭民歌奏鳴曲式
俄羅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的作品涉及的體裁面極廣,數量也很可觀,他一共寫出十部歌劇、三部舞劇、七部交響樂、四套交響組曲、一系列標題性交響序曲、幻想曲和器樂協奏曲,還有上百首浪漫曲和大量鋼琴曲等。從他的作品特點上看,他首先是一位抒情詩人和心理戲劇家。他所創作的鮮明、深刻而有力的旋律形象,具有令人心馳神往的感染力,他在世時,他的作品便已受到聽眾非常廣泛的賞識和歡迎。
柴可夫斯基一生共譜寫了三首鋼琴協奏曲,其中以第一鋼琴協奏曲最為出色,最常演奏,是眾多同類作品中最受世人喜愛的名曲之一。此曲具有西歐風格,以及豪放的斯拉夫特性。那多彩的管弦樂法,以及艱深的鋼琴技巧,充分展示出非常鮮明的色彩,尤其是曲中優美的民謠主題,更是膾炙人口,感人肺腑。
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反映出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和對光明與歡樂的熱望,它的基本形象深具民族特點,作者在這里引用了一些烏克蘭民歌曲調,同時也特別表現出柴可夫斯基的協奏曲的特點,那就是巨大的力量、宏偉的規模同真誠率直的抒情性的結合。這部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形象非常豐富,它的主題呈多樣性的對置,緊張發展的樂思所具有的內在巨大力度,都是它那激動人心的魅力所在。作者曾多次把這部作品列入自己的交響樂會曲目,確立了它在音樂會舞臺上的地位。
柴可夫斯基《第一鋼琴協奏曲》采用的是古典協奏曲三樂章結構;他讓最交響化的第一樂章起一種主導作用,用它來確定這部作品的特點;第二樂章,乃是交響曲中的兩個樂章——抒情的慢板樂章同詼諧曲樂章的有機結合;而第三樂章則為全曲做了同前面兩個樂章相適應的、合乎邏輯的總結。
第一樂章用奏鳴曲形式寫成,它的音樂光輝燦爛、富麗堂皇、色彩變化多端,豐富的想象力獲得了充分的發揮,所以這些都是很多協奏曲所難以匹比的。樂章從一長段引子開始,在這里可以聽到全樂隊的四小節強奏,其中法國號的音響特別突出。接著,第一小提琴和大提琴用它那溫暖的聲音莊嚴地奏出這段引子的基本主題,鋼琴用密集洪亮的和弦伴隨著它。這個主題氣息寬廣、宏偉有力,閃爍著一種炫目的光輝,具有俄羅斯民歌旋律的特征,它是一支莊嚴壯麗的生活頌歌。與此同時,鋼琴遍及它的整個音域的活動,它那艷麗有力的音響、矯健的步調,創造了一種情緒飽滿而和諧的背景;鋼琴在這雖然只是處于陪襯主題的地位,但是它充分發揮了作為一種獨奏樂器的主導作用,即使在這個樂隊的全奏中,它的音響依然十分清晰、嘹亮和雄渾有力。當隨口哼出“SoMiReDo”時,就會立即想起這首作品,而這段曲調就成為此曲的“商標”,但是最讓人感到遺憾的是它只作為序曲的主題而出現,在第一樂章中沒有多加發揮。進入呈示部主題是烏克蘭民間的一支哀怨的曲調,柴可夫斯基并沒有改變這支旋律的音調結構,只是把這支悠緩的敘事性曲調納入一個出奇的節奏型,即在每一個三連音當中插進一個休止符,從而把這一個主要是抒情的形象瞬間轉換成充沛的詼諧性形象,簡直就無法認出它是直接從民歌旋律轉化出來的,柴可夫斯基發展主題的豐富想象力和膽識,由此可見一斑。第二主題是第一樂章的抒情的中心,充滿溫暖而誠摯的感情,它包含兩支互為補充的旋律,同前面出現過的主題素材形成鮮明的對比,第一支旋律是對幸福的向往、最初的內心激動,熱情的努力、憂郁和猶疑的形象先由木管樂器奏出,接著鋼琴再加以重復;第二支旋律同樣溫柔而抒情,但非常明朗,并沒有絲毫困惑的神情,它那輕盈搖動的音型顯然同第一支旋律同出一源。樂章的發展部主要發展的是第二主題,在這里這支溫柔的“慰安之歌”有時變成英勇的號召,鋼琴像激流一般的雙八度的大段進行,加強了音樂的英雄因素;有時它那憂郁的疑問式動機經過不斷的模進發展而引入戲劇性的高潮;樂隊與鋼琴之間的激烈競爭在開展著,主題的變化達到了難以復制的地步。最后,在再現部中,樂章的一些基本主題都有很大變化,靠近樂章結束處的一段華彩樂段,不但展示了鋼琴演奏的卓越技巧,同時也為整個樂章的音樂的發展作出了總結,集中表達出這一樂章的意志力和激情的力量。最后,尾聲的音樂具有充分活力,它以其急速奔馳的音流,輝煌地結束了“鋼琴交響曲”的第一樂章。
第二樂章是介乎前后兩個樂章之間的一首抒情間奏曲,其音樂怡神悅耳,具有文雅質樸的田園風味。樂章的基本主題是一支具有民族氣質的優美動聽的旋律,體現了人對大自然形象的靜觀和省察,反映了人同大自然永遠相親的感情。這一主題的反復有五次幾乎一成不變,只有樂器音色的變換而已,主題在最后一次陳述時,它的旋律才有所變化。
第三樂章是一首歡樂的頌歌,是充滿朝氣和生命力,樂章中出現的形象,全都在同一明朗、樂觀的氛圍中活動。樂曲的基本主題在樂隊奏出的一段簡短的引子之后由鋼琴獨奏奏出。像第一樂章的烏克蘭主題一樣,柴可夫斯基也賦予這個主題全新的特點:他用斷音奏法的干枯音響,和弦式的織體,以及小伙子的踏步效果,借以強調表現出這一樂章的狂放活潑的舞蹈性特點和毅力。第二主題先后由小提琴和鋼琴奏出。這個主題步調是在后來才把它所蘊藏的全部歡樂表達出來。這兩個主題互相對比、互相補充,共同表達這終曲的明朗而樂觀的基本思想。最后,尾聲的音樂更是高潮迭現,其雄渾的氣勢,亢奮的情緒、輝煌的效果都是前所未有的。
遺憾之處是此曲的性格非常男性化,盡管某些段落流暢優雅,但整體看起來是剛強的、雄勁的、魁偉的。因此,我們很少聽到女鋼琴家演奏它。對于學過鋼琴的人,雖然明知不容易彈好它,仍然有在鍵盤上試彈此曲的愿望。可是面對樂譜時,又會情不自禁地皺起眉頭,因此可以說,此曲從技巧上講真是“難中有難”。盡管鋼琴技巧艱深,甚至令人望而生畏,可它那極為光輝、燦爛而動人心魄的音樂效果和魅力,卻從該曲誕生之日起即吸引著一代又一代的鋼琴家為之而努力。
《第一鋼琴協奏曲》在柴可夫斯基早期的大型作品中,是開朗情緒和樂觀主義的深刻體現,它稱得上是19世紀俄羅斯鋼琴音樂的一個頂峰,也是19世紀歐洲音樂藝術中最有天才的創作之一。
- 上一篇:農機站站長愛崗敬業先進事跡材料
- 下一篇:藝術教學資源開發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