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創編與兒童心理適應性論文

時間:2022-08-19 11:44:00

導語:舞蹈創編與兒童心理適應性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舞蹈創編與兒童心理適應性論文

摘要:兒童舞蹈是兒童藝術教育中的一個重要部分。從事兒童舞蹈創編應抓住兒童的心理特點,把握兒童的心理要素,創造性地開展工作,編排出兒童喜歡看、愿意演且具有藝術性與觀賞性的作品來。文章指出研究兒童心理要求是兒童舞蹈創編的條件;適應兒童心理特點是兒童舞蹈創編的基礎;把握兒童心理狀態是兒童舞蹈創編的關鍵;開發兒童心理寶藏是兒童舞蹈創編的目的。

關鍵詞:兒童舞蹈創編兒童心理適應性研究

兒童舞蹈是兒童藝術教育中一個比較重要的部分。一件好的舞蹈作品,不僅能使兒童受到美的熏陶,而且還能起到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啟迪作用,從而促進孩子們的身心健康、全面發展。而目前,一些不顧實際、忽視兒童心理特征、生搬硬套成年人的舞蹈之現象,致使兒童舞蹈園地這塊沃土不同程度地受到了一些污染。因此,要使兒童舞蹈這塊園地充滿生機、充滿活力,富有個性、富有特色,所有熱愛兒童教育事業的工作者,尤其是從事兒童舞蹈創編的工作人員,都應該抓住兒童的心理特點,把握兒童的心理要素,創造性地開展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創作出兒童喜歡看、愿意演且具有藝術性與觀賞性的作品來。

一、研究兒童心理要求,是兒童舞蹈創編的條件

兒童世界,五彩繽紛,斑駁陸離。在這個世界里,兒童舞蹈則以其神奇的想象、美妙的意境、生動的形象、真摯的情感把孩子們帶進了一座藝術的殿堂,使他們在趣味高尚的氛圍中受到教育、得到啟示。作為兒童舞蹈的創作人員,不僅要有一顆純凈明亮的童心和對兒童赤誠的愛心,更重要的是要體驗兒童的心靈世界,明確兒童的心理要求,善用兒童的視角來洞察生活、觀察社會。只有站在這樣一個高度來認識兒童、認識兒童舞蹈,兒童舞蹈的創作才能達到最佳的效果。研究兒童心理要求,極大限度地做好兒童舞蹈的創作工作要切實把握好如下三個方面的原則。

1.個體性與整體性相兼顧的原則。當前,一些兒童舞蹈的創作有一個明顯的傾向就是忽視兒童整體素質的提高。有些兒童舞蹈教學、創編人員把眼睛只盯在極少數兒童的身上,只注重其中少數“明星”的培養,而忽視了整個兒童群體活潑好動、愛唱愛跳的心理要求。因此,兒童舞蹈教學的課程設置要堅持面向整體,充分體現兒童舞蹈教學的整體性;在培養“明星”的同時,要著眼于全體兒童的認知水平和心理要求,提高孩子們的整體素質。

2.持續性與階段性相統一的原則。兒童發展心理學研究指出:一切智力活動的形成過程,可以歸納為以下五個階段,即:“了解當前活動的階段”“運用各種實物來完成活動的階段”“有外部語言參加的、依靠表象來完成活動的階段”“只靠內部語言參加而在腦子里完成活動的階段”“智力活動過程的簡約化的階段”。掌握兒童心理發展的這一客觀規律,分析兒童智力活動的形成過程,同樣對兒童舞蹈的創作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這樣我們就可以把不同年齡段和不同年級的兒童的學習與表演的內容進行設計編創。從而做到知識的獲取和能力培養在有序中漸進。與此同時,要重視兒童不同發展階段的共性與個性,突出重點課程,避免重復,反映不同階段兒童舞蹈的創編特點,幫助兒童在一定的時限內了解掌握更多、更全的舞蹈知識和技能技巧。

3.先進性與實效性相呼應的原則。兒童無論在生理上或心理上,都是一個迅速成長的時期。兒童從出生時起,在社會生活條件和教育條件的制約影響下,經過一系列的發展階段,從一個幼稚無知的個體,漸漸成為一個有思想觀點、知識文化的社會成員。兒童這一心理特征告訴我們對兒童實施健康的、先進向上的文化教育十分重要和必要。同樣的道理,兒童舞蹈的創編,在作品主題的設置、技巧的安排、動律的設計等方面都應該堅持先進性與實效性相呼應的原則。只有這樣,才能更多地創作出有益于兒童健康成長的優秀作品。只有這樣,兒童舞蹈的教育教學、創作編排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適應兒童心理特點,是兒童舞蹈創編的基礎

在應試教育的影響下,教師是教學的主體,對學生采取的是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兒童被動學習,求知欲受到壓抑,積極性受影響,根本談不上什么“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兒童舞蹈本是輕松愉快的教學活動,其基本意圖是啟發兒童自由發揮,用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方式,激發兒童對舞蹈乃至整個學業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導兒童進行即興式地創造活動,開發兒童的創造潛能,激活兒童的創新意識,培養兒童的合作精神。但當前,兒童舞蹈的創作,同樣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一些教師一味地強調賽事與活動的參與,使創作存在舞蹈“成人化”、舞蹈結構“繁雜化”、舞蹈語言“怪異化”、舞蹈表演“模式化”等現象,因此,針對兒童的心理特點做好兒童舞蹈的創作應該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

契合兒童模仿的心理特征,進行兒童舞蹈的創編。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喜歡模仿是兒童的本性。兒童不到一歲的時候,就能模仿簡單的聲音和動作,到了兩歲的時候,能模仿復雜的動作,到三四歲乃至更大的時候模仿能力發展得更快了。解放軍與英雄是孩子們尤其是男生最喜愛、最崇拜的形象。“生活是創作的源泉”,兒童舞蹈《長大我也要當兵》的創作靈感來源于1998年抗洪救災中一個真實事件:一個被洪水圍困了三天三夜之久的小女孩,被武警官兵順利營救了。筆者在語匯設計上運用了大量的軍人集合、敬禮、列隊等操練動作,極大程度地激發了兒童對軍人的模仿熱情,排練積極性空前高漲,舞臺表演生動而成功。

適應兒童好奇的心理特點,進行兒童舞蹈的創編。兒童心理學家們認為,兒童生來是好奇的,五六個月大的嬰兒,一聽見聲音就要轉頭去尋,一看見東西就要伸手來拿。到了四五歲,好奇動作就格外多了,看見路上的汽車來了,他總要停下看看;聽見外面鑼鼓聲響,他也要去看看。柏拉圖說過,“好奇是知識之門”,兒童若不好奇,就不會去接觸事物,不與事物接觸,就明白不了事物的性質和狀況了。所以作為一名創作者,要注重培養兒童愛看、愛問、愛思考的習慣。在創作過程中,在舞蹈構圖的設計上要極大限度地滿足孩子們的表現欲與好奇感,這樣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

適應兒童好玩的心理特點,進行兒童舞蹈的創編。兒童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生來就好動,甚至以游戲為生命。兒童舞蹈的創作必須注意兒童好動的心理要求,用良好的教學方式來使兒童得到充分的運動;利用他們好動的特點,教以健康有益的舞蹈動作。“揚鞭策馬”這個詞對兒童而言比較陌生,但這種動作對兒童而言并不陌生,充滿了游戲性。根據兒童的這一心理特點,筆者創作了兒童舞蹈《耍戲》,表現了一群兒童對京劇中的馬鞭由最初好奇,到喜形于色的模仿,再到盡興盡趣的玩耍這一過程。饒有情趣地把兒童好玩的心理在舞蹈作品中流露得淋漓盡致。

適應兒童合群的心理特點,進行兒童舞蹈的創編。兒童喜歡群居,常與同伴游玩,到了五六歲,這個合群心理就發展得更強烈。兒童舞蹈的創作要積極利用這一特點,選擇良好的舞蹈題材,編排適合他們心理狀態的集體舞蹈,以安慰孩子的寂寞,促進兒童誠懇、忠厚等優良個性品質的發展。舞蹈《拔蘿卜》就是筆者根據童謠創作編排的一個舞蹈。龐大的拔蘿卜的隊伍,符合兒童合群心理特點。孩子們在排練時簡直是欣喜若狂。樸實的生活實踐與活潑的舞蹈語匯的巧妙轉換,不僅教育了學生要熱愛勞動,更培養了他們從小就樂于助人、樂于奉獻的良好品德。實踐證明,兒童對這類型的舞蹈特別感興趣。

適應兒童好強的心理特點,進行兒童舞蹈的創編。兒童做事喜歡成功,所以給兒童所做的事不可太難。太難,使其灰心,以致下次不愿再做而且阻礙其進步。兒童舞蹈的教學、創編人員應創造條件,充分培養兒童表演的興趣及自信心。通過良好的創作,帶動孩子們的積極參與,通過舞蹈的成功演出滿足孩子們好強的心理,激發學習興趣。三、把握兒童心理狀態,是兒童舞蹈創作的關鍵

所謂兒童心理狀態,是指兒童在心理活動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一種形態。兒童舞蹈題材是兒童舞蹈創作的源泉。因此,我們要把握兒童的心理狀態,挖掘和選取能體現審美體驗價值與創造性發展價值的兒童舞蹈題材。

選擇的題材,要合“童心”。兒童舞蹈的創作編排,要從確定主題入手。孩子們的生活豐富多彩,任何一件發生在他們身上的事都對他們有一定的啟示,這就成為了我們構思一部作品的素材。兒童舞蹈的選材應始終追尋兒童思維的奇特性,從孩子們喜聞樂見的心理狀態中,所想所做的形態中選材用材;在追求主題的新穎性及教育性的同時,依據“求童心,喚童趣”的原則來選材用材。在諸多素材中,我們最常見的是直接從兒童本身的形象中或從兒童本身的生活片段中來選擇,再經過提煉、加工,讓其成為反映兒童熱愛勞動、助人為樂、尊老愛幼等主題作品。或者通過擬人化的形象來體現人的思想形象。如:兒童舞蹈《可愛的企鵝》,借“企鵝”表現出可愛、笨拙、滑稽,等等。這些題材符合兒童心理狀態,兒童易理解,好模仿,也喜歡表演。

選取的音樂,要合“童意”。音樂是舞蹈的靈魂。兒童舞蹈的音樂選取要注意曲調明朗、簡單、形象化且節奏感強,歌詞要順口、好懂、押韻且富有感染力。這樣,孩子們聽后就能展開想象的翅膀,從而產生想跳、愛跳的欲望。屠洪剛一曲響徹云霄的《中國功夫》較好地體現出了中華民族以武強身,頑強不屈的精神。雖然是成人歌曲,但這首歌歌詞通俗押韻,瑯瑯上口,正好符合孩子們好動的心理狀態。筆者在《中國娃》的創作中,選取了此音樂。當音樂響起時,孩子們便即興舞蹈起來,一招一式有板有眼,興趣極濃。

選用的動作,要合“童趣”。兒童舞蹈的動作應從兒童心理、生理、年齡、興趣等特點出發,不應過于繁瑣,過于復雜。也就是說要盡可能地適合孩子們的心理狀態,盡可能地適應孩子們的接受能力。根據這一要求,在兒童舞蹈動作的選用上應該多動腦筋多想辦法。可以從現實生活中提煉、加工、美化動作,可以從民族、民間舞中提取動作,可以借鑒中國古典舞蹈或其他與舞蹈藝術有共同之處的一些藝術門類的動作。這些天然寶藏都是我們創作兒童舞蹈的極好素材。《龍舟樂》在創作中充分注意到了這一點,整個舞蹈從舞蹈形態上,首先從稀稀拉拉、散散漫漫的觀龍舟開始,再到嘻嘻哈哈、拉拉扯扯的嬉龍舟,進而到整整齊齊、認認真真的賽龍舟為止。這其中的動作大都取之于孩子們日常生活中經常見到的動作。從而讓孩子們在由散漫到擰成一股繩的動作表演過程中,體會到團結就是力量,團結就會勝利的重大意義。

四、開發兒童心理寶藏,是兒童舞蹈創作的目的

研究兒童心理發生、發展的特點及其規律,不僅對兒童教育、兒童醫保、兒童文藝等社會實踐領域有著十分積極的意義,而且對于開發兒童心理寶藏,促進兒童身心健康,同樣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因此,兒童舞蹈創作要在研究兒童心理的特點及其規律上下工夫,不斷吸收世界各民族舞蹈的文化精髓,不斷拓寬兒童舞蹈文化的視野,超越自我舞蹈文化的傳統。站在開發兒童心理寶藏的高度,極大限度地開啟兒童心靈的窗戶,拓展兒童思維的空間,達到提高兒童智商的目的。

開發兒童的興趣,讓兒童熱愛舞蹈。興趣,是兒童學習舞蹈的基本動力,是兒童與舞蹈保持密切聯系、用舞蹈美化人生的前提。日本音樂教育家鈴木認為:“興趣是能力的源泉,教育者的根本是使受教育者產生愛好。”但是,如何培養孩子們的學習興趣呢?在兒童舞蹈創作中,要根據兒童好幻想、好奇心強、好提問等心理特征,設計好趣味性多樣的教學活動,利用多種形式來激發孩子們對舞蹈的興趣。讓孩子們在玩樂中學到舞蹈的本領,在玩樂中享受舞蹈的美感,在愉快的心境與環境中與舞蹈建立密切聯系,并用舞蹈美化自己的童年生活。從而在愉快的舞蹈學習中提高藝術素養,在舞美的陽光沐浴下,不斷完善自己人格的建構,成為一個品德高尚的人。

調動兒童的情緒,讓兒童熱衷舞蹈。兒童的情緒體驗非常豐富。兒童心理學家們認為,在某種意義上來講,成年人能體驗到的情緒,學前期兒童就基本上已能體驗到。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自我意識的進一步增加,高級情緒活動也進一步發展。因此,兒童舞蹈創作的工作人員,要著意遴選一些能體現兒童風貌的優秀舞蹈作品,特別是一些在兒童成長過程中耳濡目染的優秀歌曲、地方戲曲、曲藝、民歌、童謠、民間故事、民間樂曲,以及人們熟知的舞蹈故事、享譽國內外的優秀舞蹈作品等。讓孩子們在感受這濃濃舞美的氛圍中,調動心理情緒,加深對舞蹈藝術的了解,對人生的熱愛,不斷營造健康向上的思想情緒。

啟發兒童的思維,讓兒童熱心舞蹈。就思維來說,兒童的思維在不同年齡階段具有不同的特點。孩子在三歲以前,思維是通過實物,伴隨著動作來實現的。心理學上稱之為動作思維。三歲以后,隨著經驗的積累,主要是具體形象思維了,借助物體形象或表象來思考。到了學齡前末期和學齡初期,孩子的抽象思維開始萌芽和發展。這個時期,兒童往往有豐富的想象力,能對事物做出直觀、具體的概括,能對生活中經歷的事物進行正確的推理和判斷。因此,兒童舞蹈創作,要注意掌握孩子們的思維方式,有針對性地進行培養和教育。要從絢麗多彩、生靈飛動、淳厚幽遠、積淀豐厚的文化中尋找啟發兒童思維的突破口,使他們能盡情地展開思維的翅膀,飛向藍天,塑造輝煌的人生。

參考文獻:

[1]李伯泰,燕國材.教育心理學[M].武漢: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2]皮亞杰,傅統先.教育科學與兒童心理學[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

[3]高玉祥.個性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

[4]朱智賢.兒童發展心理學問題[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82.

[5]胡爾巖.舞蹈創作心理學[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1998.

[6]金秋.舞蹈編導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