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銅鑼的審美研究論文
時間:2022-09-22 05:16:00
導語:作銅鑼的審美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遠在中國美學中既代表一種距離又代表著一種思維方式。中國的音樂在遠的距離中空靈而無垠。本文結合近千年積淀的地方民樂《作銅鑼》,從美學的角度切入,就遠來探析其深厚的文化內涵和審美情趣,以引起大家對這一民樂的關注與認識,并有一個更深層次的了解。
中國的美學始終追求人與自然的統一,個體與社會的和諧發展。遠在中國美學中既代表著一種距離又代表著一種思維方式,它是一種距離概念。中國的音樂在遠的距離中空靈而無垠。在音樂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民樂,其許多作品中都蘊涵著中華民族高尚幽雅的精神情操和追求含蓄、自然、流暢的藝術審美情趣。《作銅鑼》是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和深厚群眾基礎的民間音樂,它也在其千年漫長的歷程中逐步形成自己特有的不同于其他地區的藝術特色,黃巖縣志中稱其為“歷代相傳,為浙東罕見”。筆者就“遠”來探析《作銅鑼》,進一步拓展樂曲的視野,以更好地感受其審美情趣和獨特的藝術魅力。
一、樂曲概況
我國各地鬧花燈一般都在農歷正月十五,浙江省臺州市黃巖區寧溪鎮卻在二月初二。“二月二”為寧溪的傳統節日,相傳始于南宋。這一特殊的喜慶日子至今依然成為小鎮一年中最盛大的節日。燈節中的絲竹鑼鼓樂《作銅鑼》的藝術內涵極其豐富,在表演藝術上更是別具一格。隨著夜色漸深,熱鬧的燈節接近尾聲,觀看的人群漸漸散去。在大街上空徐徐飄蕩著古樸典雅的樂曲聲——這就是被稱為“歷代相傳,為浙東罕見”的著名民樂《作銅鑼》。
據傳,《作銅鑼》是南宋度宗趙禥咸淳年間(1265-1274)曾做過高郵(今江蘇高郵市)知軍的進士王所作曲帶回寧溪的。絲竹鑼鼓樂是由板胡、笛子為主奏樂器,加上各種絲弦樂器和竹管樂器并配以打擊樂器一起演奏的音樂。《作銅鑼》是鑼鼓絲竹的大合奏。樂曲呈現出下行的音調特點,委婉的曲調似乎是輕輕的描寫與淡淡的訴說,使本鏗鏘有力的大合奏變成幽遠動聽的催眠曲。更具特色的是同樣的樂器在此卻有著獨特的演奏方法。鼓是筒形高腳大鼓,兩人合奏,其中一人用密節的竹鞭打邊鼓,發出“作作”的聲音,俗稱鞭(邊)鼓,起著節奏的作用;另一人用槌敲鼓,敲出空音和實音,同時兼敲小銅鑼,在樂隊中起著重要的指揮作用。兩面銅鑼的演奏方法也與一般的樂隊有所不同,大銅鑼也叫做云鑼,直徑為38公分,重7.4斤,由兩人扛著,后面的人打節奏,發出“斷斷”的洪音;小銅鑼又稱為錚鑼,發出“登登”的脆音。和著小云鑼、小鈸、木魚、碰鈴的音響,通過打擊樂器豐富多彩的節奏處理和力度變化,并與眾多的絲竹樂器緊密結合,形成“打”樂與“吹”樂相互襯托、交相輝映、相得益彰的和聲組合,悠揚清越,氣韻婉約,纏綿不絕的樂聲繚繞在山村阡陌間,給人以極大的審美享受。
“二月二”燈會是寧溪人民喜聞樂見的民間文藝活動,《作銅鑼》則是燈會中最具特色的一個節目而深受廣大群眾的歡迎和喜愛。
二、遠與樂曲的本質聯系
遠是一種距離,它創造了巨大的空間,使人關注性靈的超越,在遠的距離中使生命的本質得以升華。生命復返,生生不息,形成了一個循環往復的圈,構成了遠與返所形成的圓。人類歷來視圓為吉祥之意。它是人類心靈的圖騰,是人類精神的一種寄托和慰藉。歷代藝術大家的至德,不朽之至文,千古之絕唱,無不以圓為工做到圓轉流暢,跡跡無痕而后才可登峰造極,達到不可言喻的圓妙之境。①
《作銅鑼》也正體現了這一思想。據當地老人說,此曲原名為“祝同樂”,幾經諧音訛傳后演化為“作銅鑼”。從此曲原名我們可以看出當時人們對于圓滿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從樂曲結構來看,伴隨銅鑼特有“作同、作同”的節奏出現之后,起句是絲弦樂器在弱起的節奏中奏出了由四個樂句所構成的委婉曲調,經過不斷的重復,周而復始,最后在漸慢中結束,簡潔的音樂與織體營造了一定的空間感,樂聲隨著月光漸漸消失在夜空中。樂曲的循環反復,和諧流暢的旋律,無不體現著圓之精神,同時在“反復其道”、“極則復反”的大化意識中,使人們領悟到遠而返、返而圓的真意。
唐代王維《山水論》寫道:“遠人無目,遠樹無枝,遠山無石,隱隱如眉;遠水無波,高與云齊。”從遠處觀之,提出了“遠”的審美效果。宋代郭熙《林泉高致》提出了著名的“三遠”說,即“高遠、深遠、平遠”,他說:“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②這是山水畫家在觀照山水時的三種不同的遠觀的審美觀照方式,同樣也適用于音樂,提出審美中距離的重要性。音樂強調“音至于遠,境入希夷”(明·徐上瀛《溪山琴況·論遠》)的境界。以清遠古淡為美,有了這種和淡、恬淡、靜淡和古淡的審美意識,從而達到高逸、深遠的意境。
《作銅鑼》樂曲古樸優雅,是每逢燈會活動結束后,萬籟俱寂之時,演奏樂隊徐徐沿著街道游奏。這一特定的時間與獨特的表現形式,表達了一種平和、悠然、幽靜的意境。《作銅鑼》音樂在以鼓的獨特演奏方法首先奠定“作同”、“作同”的音響節奏,再伴之以各種打擊樂器、絲弦樂器。隨著銅鑼聲,眾多鐘鼓鈸磬的聲音融合在一起,音律悠揚,徐徐飄蕩于大街上空。如月光下跳舞的天使,將柔和的月光輕輕灑在人們的臉上,溫柔舒適,恰似一首恬靜抒情的催眠曲。從樂曲旋律來看,《作銅鑼》呈現出下行的音調特點,旋律質樸平和,優美如詩;節奏流暢豐富,速度平穩緩慢,每一拍42的速度,更加傳神地描繪出優美靜謐的鄉村夜景——樂聲音淡、聲稀,樂意得之于聲外,正是言有盡而意無窮。樂曲在平和恬淡中使人心平和,讓人感受音樂與自然的融合,在淡淡中領悟幽靜的外在環境與閑適內在心境的配合,追求心物相合、主客合一的藝術境界。為何會產生如此美妙的情感呢?因為是遠在距離中產生美感。美是一種距離,一種心靈與外界、心靈與心靈的距離。
三、遠與樂曲的審美體驗
西方美學家在對審美經驗研究中發現,“距離”在審美經驗中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對空間距離在審美經驗中的作用提出論述,當代的解釋學美學大師伽達默爾認為時間距離是審美理解的一個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因素。其中影響最為深遠的是瑞裔英國心理學家,美學家愛德華·布洛(1880-1934)在1912年出版的《心理距離》一書中提出的著名的“距離”說。布洛所提出的“距離”不是實際的空間距離或比喻意義上的時間距離,而是心理距離,即指介于審美主體與主體感受的客體之間的距離。他提出,審美主體與客體對象之間保持適當的心理距離,是審美活動的一項基本原則。③人與音樂之間存在的這種天然的適中距離,是審美功能在音樂藝術中比其他藝術中占據更顯著的地位之原因。④
“距離產生美”這句話是人們常常提起的。它說明在審美過程中對審美對象一定保持特定的適當的距離,如保持一定的時間、空間、心理距離等,否則會影響和削弱審美效果。在審美活動中,審美的空間距離是審美經驗出現的必要前提。據現代心理學分析,距離會使人產生朦朧感,而朦朧又為想象提供了足夠的“空間”,想象則最終產生美感。我覺得《作銅鑼》除了和諧流暢的曲調本身所帶來的美感之外,更重要的一點是樂曲所獨特的表現形式正體現了遠距離的美感。游行式的演奏體現了審美的空間距離,因為有了一定的距離時就會給人以各種意象,引起人們豐富的想象,就會感到格外的美。人們在遠的距離中感受審美體驗。樂曲《作銅鑼》它不僅讓人感受到時空之遠,更能體會到心靈之遠。夜深人靜,當你躺在床上,仰望明月或是微閉雙眼,帶著濃郁鄉土氣息的《作銅鑼》樂聲從遠處飄來,忽近忽遠,忽遠忽近,靜寂幽遠之美,散發著一種特別的魅力,讓你感受到音響的流動,聽覺上得到了豐富和滿足,同時展開無限的想象空間,暢游于情感的起伏,從而得到精神上的愉悅,產生了豐富的美感體驗。此時人與樂聲及自然和諧地融為一體,寧靜而幽遠。讓心靈在漸遠漸無的境界中諦聽自然的奧妙。樂曲以緩慢的節奏講述著鄉間恬淡優美的生活和心靈的向往,加上打擊樂具有力度的強弱變化,形成不同音色音量的對比,產生豐富的節奏,讓那種含蓄而綿長的幽遠之美,滲入聆聽者的心中,久久不散。《作銅鑼》樂曲對時間與空間的特殊處理,及所產生的適當的心理距離,以時空、心靈之遠使音樂本體產生了優美的意境和美學取向,給人以清新的美感,蘊涵了個人情感的宣泄與釋放,體現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對美好的精神家園的尋覓與追求⑤。
遠作為中國美學的一個話題,它給予了我們深遠的意蘊,也為對《作銅鑼》的內涵探究和審美體驗提供了一定的參考。我們現在正處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民族傳統文化越來越受到外來文化的強烈沖擊,大量原生態珍品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消失在歷史風塵之中。包含著豐富的民俗文化內涵的《作銅鑼》也不可避免地遭受到壓力,逐步面臨最終退出歷史舞臺的危險。筆者堅信,越是民族的,也就越是世界的,所以,僅以此文對《作銅鑼》作粗淺的探析,以期讓更多的人來關注認識、了解和欣賞《作銅鑼》,努力使這一千百年來以口傳身授方式傳續于民間的藝術樣式得以代代相傳,長盛不衰。
①馬建勛:《圓點哲學》,廣東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
②俞劍華編注:《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人民美術出版社,1998年版。
③愛德華·布洛:《作為藝術中的因素和作為審美原則的“心理距離”》,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④王次炤:《音樂美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⑤王偉群:《浙東鑼鼓樂〈作銅鑼〉探析》,《民族論壇》,2007年第10期。
- 上一篇:綠色環保文藝晚會主持詞
- 下一篇:市直部門學習實踐活動匯報會上的講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