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地方民居建筑裝飾造型研究論文

時間:2022-10-09 07:47:00

導語:我國地方民居建筑裝飾造型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我國地方民居建筑裝飾造型研究論文

內容摘要:文章通過對浙江民居中建筑裝飾的調查分析,論述了隱含在民居建筑中傳統符號的文化價值,闡明了新型民居建筑應從國情出發,而不僅僅是從“構圖”出發,強調設計者的社會責任,提倡“整體思維”的思想方法,才會在面臨社會的巨變和時代要求時不致困惑,才會在延續、創造、揚棄、發展中華民族新時期的農村民居傳統建筑文化的廣闊天地中大展身手。

關鍵詞:民居建筑裝飾自然和諧文化價值

當我們漫步在浙江各大鄉鎮,看著一幢幢略帶歐式風格的民居時,深深地感受到浙江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在高興之余,卻感到一絲不足與擔心。不足的是走在這樣的鄉鎮不會使人感覺是在浙江的農村,那種江南水鄉的意境已不存在。擔心的是當肯德基等洋文化在走進我們的生活時,農村的民居、農民的思想也正在被外國文化所影響,傳統的民族文化在我們的生活中越來越淡泊。農村因民居的現代化而毀滅文脈,毀滅地域特色。崇尚歷史、自然的我們,更應該重新審視我們民居中傳統符號的文化價值。

浙江省位于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這里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足,水網密布,獨特的自然環境,使這里幾千年來一直為全國經濟、文化發展最快的地區之一。江南人憑借著靈山佳水,以自己的聰明才智,利用和改造自然,發展了世代生活,營造出農耕、漁獵、商埠并存的村鎮。“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那種江南水鄉的意境,是多少人所夢中向往的。浙江民居在我國的傳統文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民居,也稱民宅、住宅、家屋,是各類建筑中數量最大、分布最廣的,品類也是最多的。由于我國各地區的自然環境和人文情況不同,各地民居也顯現出多樣化的面貌,各地民居的形式、結構、裝飾藝術、色調等各具特點。江南水鄉古鎮,像一本無言的古書,記錄著歷史與人們的生活,以其獨特的建筑風格和裝飾韻味,吸引著成千上萬生活在城市中渴望回歸自然的人們到此觀光游覽,享受生活的寧靜與回味古鎮的滄桑。

在浙江眾多的古村民居中,經常可以看到一些不起眼的小屋,雖然有些破舊,但依然在風雨中見證著人類的發展。小屋的小窗、門檻,院落的水井、石磨等建筑符號,極具傳統文化價值。民居由白墻、灰瓦和栗色的門窗裝修,構成素靜的色調。白墻黑瓦在叢林溪流映照下,給人以明快的感覺,素雅清淡,韻味無窮。

浙江民居的裝飾藝術,無論是木雕、磚雕、石雕,還是壁畫、彩畫,都各具特色,匠心獨運,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水準,其中以木雕工藝最為突出。我國四大著名木雕中的東陽木雕和黃楊木雕都在浙江。東陽木雕在傳統民居建筑中得到廣泛的運用,從梁架、檁條到斗拱、駝峰等大木構件,從門窗、欄桿到牛腿、雀替等小木裝修,隨處可見構圖飽滿、層次豐富、繁而不亂、富有立體感的精美華麗的雕刻。雕刻的內容有花卉、飛禽、走獸、人物、山水、植物及幾何圖案等。

以東陽盧宅為例,無論是建筑上的斗、拱、昂、梁、牛腿或隔扇,還是家具的細部裝飾中,都體現了木雕之鄉的濃郁特色。在隔扇的裙板和絳環板上,有各種戲劇題材的雕刻,如“八仙過海”“姜子牙遇文王”等,雕刻手法有透雕、浮雕,內容或人物、或山水、或花鳥魚蟲,無不雕工精細,形態傳神,令人叫絕。牛腿上的多層雕刻人物神態自然,花鳥活潑動人,祥獸栩栩如生,恍若神品。東陽木雕據傳說起源于唐貞觀元年間的立體圓雕木俑,現存實物最早的是北宋初的一尊童子像和一尊殘損的佛像。有記載稱,清代中期僅浙江東陽和嵊縣就有400多名木雕藝人去北京紫禁城從事雕刻。盧宅各種雕刻藝術品見證了東陽木雕的興衰與變遷。明代以前,由于工具的限制,雕刻作品的形象多嚴謹生動,線條粗獷、豪放。而清代以后,木雕工具迅猛發展,刀具就達300余種,木雕的彩繪技術也得到了良好的發展,二者充分結合,使盧宅的木雕開始呈現出華麗、精致,更富藝術感染力。在寧海、寧波、諸暨、嵊州、蘭溪、龍游、武義、衢州等地的民居中都保存了許多精美的木雕藝術珍品。

磚雕、石雕以浙東一帶、浙北杭嘉湖、寧波、諸暨、龍游等地民居比較突出,雕刻細膩,造型生動,藝術價值較高。龍游石佛鄉三門源村葉氏住宅的磚雕門樓,以戲劇故事為題材,有“過江殺相”“白猿教刀”“渭水訪賢”“三氣周瑜”“劉備招親”“義釋黃忠”“雪里訪普”等,內容非常豐富,雕刻技法嫻熟,是金、衢地區清代晚期民居建筑中的磚雕代表作。

除了建筑本身的裝飾外,室內裝修也是構成建筑空間的重要部分。一直以來,工匠們都把建筑裝修與建筑整體的處理結合起來。柵欞搭接輕巧爽朗、柱枋構造素潔簡練,體現了民居內斂、寧靜、明快的生活氛圍。因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室內裝修多采用靈活、通透的結構構件,裝飾也多表現在出挑、窗戶、檐部等經常使用、或視線比較集中的地方,以起到點睛的效果。木雕在民居建筑裝飾上大量使用,豐富了建筑面貌的地方特色。此外,廣泛采用樓房懸挑結構,使用桐油、清漆防腐,突出了浙江農居的地方特色。

江南民居體現出與北方民居的明顯區別,就是雕刻裝飾極為繁多,卻極少彩畫,墻用白瓦青灰,木料則為棕黑色,或棕紅色,與北方的絢麗色彩相比十分淡雅。浙江民居建筑裝飾造型的傳統符號為:白墻、灰瓦和栗色的門窗裝修。

浙江民居的白墻、灰瓦,以其簡潔的外觀和樸素的色調,將中國裝飾元素、傳統建筑風格觀念與人文思想相融合,充分體現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意境,營造出典型的江南水鄉民居風格。中國人對居住環境和居住建筑的選擇,基本上是由兩種觀念相互作用的結果:一是道教的“天人合一”思想,與其他建筑體系更強調人工與自然的對比不同,中國傳統建筑基于與自然高度協同的中國文化精神,表現出熱愛自然、尊重自然的氣質,將建筑鑲嵌在自然中,仿佛是大自然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二是儒教的禮制,粉墻黛瓦是中國傳統民居的色彩選擇,白黛兩色的單一和協調,恰到好處地抒寫了江南淡靜的詩情畫意和“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率真自然。浙江民居的境界反映了中國人那種淡泊、寧靜、悠閑的人生態度,素面朝天,以其怡然淡定的建筑風格,引導人們以回歸自然為本,以自我修養為悟,與自然進行著多層次的對話。

從人居環境的視角看傳統民居,“天人合一,物我同一”的中國哲學思想反映著人與自然環境的協調關系。在民居的選址、布局,住宅的設計和營建中追求天、地、人的和諧,強調人與物的同構,從物質的層面到精神的層面把“外適內合”當成居住環境和居住品質的最高境界。

浙江農村傳統民居是傳統建筑文化極富特色的歷史遺存,正在日益受到重視和保護。在傳統文化遺產不斷受到重視的當代,給廣大設計者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我們應該從國情出發,而不僅僅是從“構圖”出發,要強調設計者的社會責任,提倡“整體思維”的思想方法,才會在面臨社會的巨變和時代要求時不致困惑,才會在延續、創造、揚棄、發展中華民族新時期的農村民居傳統建筑文化的廣闊天地中大展身手。

參考文獻:

[1]余英.中國東南系建筑區系類型研究.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1.6.

[2]張樹林.中國傳統建筑中的色彩.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12.

[3]朱淳.室內設計教程.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3.9.

[4]貝聿銘.同濟大學出版社,2001.9.

[5]田自秉.中國工藝美術史.東方出版社,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