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戲創新分析論文

時間:2022-01-27 07:25:00

導語:地方戲創新分析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地方戲創新分析論文

一、東北地方戲新的地方化概念

現在所謂地方化,并非單指東三省的黑土地,隨著二人轉在全國的普及,尤其是在全國各大中城市的生根開花,地方化的概念也要與時俱進,過哪的河脫哪的鞋。

現在二人轉劇本的創作,也不再是東北劇作家的祖傳劍法,內蒙、河北、山東,甚至福建也有人寫二人轉。二人轉作曲早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山東、福建就有人為二人轉譜曲了。至于演員,東北流動到全國各地的就數不勝數,甚至在廣東、福建沿海開放城市有以二人轉為主的“都市大篷車”,并且具備編導演整套的原創人馬,也曾風風火火、風風光光地令人刮目相看。

因此,我們說二人轉的地方化,要有新概念,也就是入鄉隨俗,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與當地民間藝術談婚論嫁,當上門女婿,讓當地人喜歡,讓當地人留戀,并且把根給當地人留下。久而久之,二人轉就會從東北走出去,在各地建立根據地,形成新的地方化。如果二人轉的地方化能夠在九百六十萬平方公里的版圖上劃出許多條條塊塊,就會在不久的將來,形成五光十色、南腔北調的“多民族”的二人轉藝術。這種大視野中的二人轉,是我們東北地方戲導演應當追求的,丟下壇壇罐罐,打到全國去。

二、從“農民化”到“平民化”的轉變

過去一談起二人轉,首先提“農民化”問題,強調“一要合鄉情,二要合民意”。合鄉情,就是要有地方特色;合民意,就是要符合農民的審美習慣。

現在的農民也與從前大不一樣了,他們生活的小康模式,與城市的溝通,文化的提高,審美的嬗變,尤其是多媒體打破時空的廣泛傳播,特別是地方戲在大都市的獨領風騷,廣大市民與農民同喜同樂共同享有二人轉。

因此,東北二人轉“農民化”概念已經成為歷史,應該確立“平民化”概念。

不要說如今趙本山的“劉老根大舞臺”是固定的與流動的,錄像的與直播的,也不管幾十元幾百元一張的票價,也不論一場出場費十五萬還是五百萬,工農商學兵政黨都有人看。看二人轉已經進入平民化時代,甚至全民化時代。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黑龍江省雙城市的二人轉《豬八戒拱地》,不僅拱到西安,還拱到大上海,均引起極大的哄動。城市中的各個階層都有不少人熱愛東北地方戲藝術。

“平民化”概念的確立,實際解決的是一個為什么人服務的大問題,也是主創人員的立意問題。

三、從“喜劇化”到“悲喜劇”再到非戲劇化

過去一評論二人轉,從內容到審美,都認定二人轉的“喜劇化”,丑逗旦,招人看,逗人笑,有人要。看上一宿蹦子,樂上一輩子。所以二人轉喜劇基因是不可質疑的。

后來,二人轉的內容與審美相對擴展了,有了“悲劇化”的二人轉種群,劇目有《雷劈劉一》、《井臺會》等等。

綜合上述兩種審美類型,很自然地又有了“悲喜劇化”的二人轉(非指正劇)。

如今,隨著時代審美(尤其是城市審美)的變化,二人轉大小舞臺都出現了“非戲劇化”現象,其中尤以“魏三現象”為烈,說學逗耍鬧歌舞絕雜等,一個晚會連一個完整的二人轉都很難看到,甚至連一段完整的唱段都沒有。這種非戲劇化傾向不利于二人轉的發展,也非二人轉的正宗,但廣大城鄉觀眾就是愿意看,氣你肝疼,無可奈何。

這就要求地方戲導演既不要盲目隨順,也不要不屑一顧,而要因勢利導,拿出好東西、真家伙震住觀眾,引誘觀眾,領導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