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武術教學和美育融合的路徑

時間:2022-02-14 03:58:00

導語:探索武術教學和美育融合的路徑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探索武術教學和美育融合的路徑

摘要:武術具有健身性、技擊性、藝術性,其實用功能與審美功能相統一的根本特性。而它所具有的美學特征主要是通過動作姿態、勁力、節奏、精神、造型等特有要素顯示出來,美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武術教學中,教師應通過理論指導、形體美的培養、音樂融入、語言、心靈美的培養等有效途徑,將美育滲透到武術教學的全過程,從而更好地發揮體育的育人功能。

關鍵詞:武術美學特征美育滲透

一、前言

早在1884年馬克思就曾提出“勞動創造了美”的科學命題,并且指出:“人也是按照美的規律來塑造物體形態。”(馬克思《188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美是人類社會活動實踐的產物,是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而產生、隨著社會實踐活動的深入而發展的。人類通過自身的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創造出了一個擁有輝煌燦爛的文化的美的世界。美育是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任務,通過學校教育將人類文明傳統文化傳授給青少年一代,是體育教師的神圣職責。在武術選項課的教學中,如何充分利用武術所具有的獨特的美學特征的優勢,去培養當代大學生正確的審美觀,感受、鑒賞和創造美的能力,塑造他們的形體美、行為美、心靈美,是一個值得我們去認真探討和研究的課題。筆者試就在武術教學中滲透美育這一課題進行研究和探討。

二、美育的性質與武術美學的根本特性

美是人的本質和力量的對象化,美育就是審美教育和美感教育,目的就是培養和提高青少年對自然美、社會美和藝術美的鑒別、欣賞和創造能力,從而陶冶其思想情操,提高其生活趣味,使他們在思想情感上全面健康地發展。

體育教學的特點就是寓教育、教學于娛樂之中,它不是單靠理論上的講解,而更多是靠人體形象、音樂旋律、動作節奏、體育精神影響感染受教育者,在潛移默化中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塑造美的心靈。

人體美,即體形健美,它是美之精華,是最自然、最基本的美,形體美以其勻稱的體態和柔和的線條,以形動人,以情感人,成為大自然中最為完善的一部分,標志著人體的健康和尊嚴。因此,形體美是人類最崇高的和被熱切追求的目標之一,青少年尤其如此。

我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有著悠久的歷史。我們的祖先是崇尚形體美、崇尚力量、崇尚英武的,孔子主張“盡善盡美”,墨子也講“善美”,“善”是好的意思,即又好又美;荀子更進一步論述了外形的身體健康美和內在的精神之美的辯證關系。武術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的社會生活和生產實踐中豐富和發展起來的一項寶貴的優秀文化遺產,在長期的演進發展過程中凝聚著中國哲學的智慧、美學的意境、藝術學的神韻、文化學的精神。這些極大地豐富并發展完善了武術自身的文化形態,使武術最終成為一種相對穩定、獨立和具有中華民族特色的武術文化體系。它所具有的健身性、技擊性、藝術性三位一體的綜合特性,使它同時也具有了強烈而鮮明的精神表現性和藝術審美價值。武術這顆在中華大地上生發起來的璀燦明珠,它長久不衰地生存繁衍在中華大地,以及各民族的民眾之中,長期地被廣大人民群眾接受,尤其是深受青少年的喜愛,并得以極其廣泛地流傳、繼承和發展,而且以它特有的魅力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人們,并正在逐步走向世界。武術正是因為所具有的這種健身性、技擊性、藝術性集實用功能與審美功能于一體的根本特性,所以在培養和塑造學生美的心靈和健美的形體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充分認識武術所具有的美學特性,利用它教育、感染學生,塑造美的心靈和健美的形體,也是武術教學和重要任務之一。

三、武術美學的基本特征表現

中華武術發展到了今天之所以經久不衰,不僅是因為它具有健身自衛的實用價值,而且因為它是一種獨特的表演藝術,能給人以美的享受,使人賞心悅目,激發人類美的情操。武術的全部內容傾注著中華民族的氣質、民族心理、民族美感和民族精神,它通過動作姿態、勁力、節奏、精神、造型等特有要素來顯示自己獨特的美學特征。

3.1動作姿態美。

武術項目十分講究動作姿態,如長拳展現的是一種姿態舒展、動作靈活、快速有力、節奏鮮明,并包括竄蹦跳躍、閃展騰挪、起伏轉折等動作和技術的拳術。長拳動作除了要體現攻防技術外,還要講究骨法,動作要求規格,姿態優美。如拳譜中所要求的“五體稱”,即四肢與軀干五條線要像寫字一樣,結構勻稱、工整,或撐拔張展,或勾扣翹繃,無一處松軟,充滿骨力,呈現健美之勢。

3.2動作勁力美。

動作勁力即武術中的勁法和力度。武術中的勁力均從“發勁”和招式著眼,如長拳講究“勁力順達”,富有“寸勁”,其用力過程協調順暢,力點清晰;南拳講究發力剛猛而純透,有力而不僵,其特點是步穩勢猛,上肢功夫尤為突出,動作剛勁有力,富有一種“陽剛之美”;形意拳勁力整齊簡練而又充實,筋肉隨之鏗鏘而動,富美于勁健之中。

3.3動作節奏美。

武術套路節奏鮮明、氣韻生動、富有美感,尤其是現代自選套路的發展在節奏的變化上尤其突出。特別是給人們留下深刻印象的集體表演項目,在富有民族特色的音樂伴奏下,運動員們以古樸而有特色的拳法,節奏鮮明,時而單練、時而對練,動作整齊而有難度,內容新穎而不落俗套,緊緊抓住觀眾的心弦,以其獨特的風格、精湛的技藝、清新的音樂,使人們賞心悅目,深切體驗到武術給人們帶來的美的享受。

3.4動作精神美。

武術運動極為重視精、氣、神的作用,并將其列入“八法”之內,講求形神兼備、心動形隨、意發神傳,運用這一藝術手段,創造一種傳神美,使人不知不覺地進入和偕的意境美中。如扣人心弦的對打演練使人緊張得透不過氣來,一旦結束,方覺淋漓酣暢之快;單練動作所表現出來的氣勢神采,滲透出一種堅韌不拔、機智勇敢的精神美,使人入忘我之境,引起觀眾與表演者心理上的溝通,產生內摹仿。

3.5動作造型美。

動作造型美也就是人的動力定型美。武術的造型藝術美可分為動造型和靜造型,通過動造型和靜造型在空間和時間上的運動形成了連續不斷的畫面。如“金雞獨立”、“白鶴亮翅”、“金雞報曉”、“朝天一柱香”等,這些取自于生活中的典型形象有機地聯系在一起,形成動的畫面,自然就顯示出了迷人的藝術魅力,給人以美的感染和享受,同時也充分體現出了武術運動造型美的個性。

四、武術教學與美育滲透的途徑

美育是全面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學校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在武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美育滲透于教學的始終,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運用上要做到新穎多樣、豐富多彩,要充分利用武術運動所表現出來的特有的美去教育、感染學生,使學生的心靈、形體在教學過程中得到美的熏陶和塑造。其途徑主要有以下幾方面:

4.1重視理論指導,提高學生對體育美的欣賞能力,培養正確的審美觀。

武術理論內容十分豐富,教師要充分利用武術理論課的講授和專題講座等形式,使學生學習和掌握一定的武術理論基礎知識,使學生認識到武術運動中的美有動態的,也有靜態的;有瞬間,也有永恒;有重點地介紹在武術套路的編排過程中綜合了造型藝術、音響藝術、形體藝術的精華,通過人體的運動給人以優雅、清新、和諧對稱和驚險等美麗無限的享受。

體育運動的最大魅力在于體育精神,而武術體現出來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的民族精神,向著更高、更快、更遠,挑戰極限、超越自我的精神,給人以激勵和奮發向上的斗志。在競技場上,如散打運動員那融智慧、技能與意志品質的較量,頑強拼搏、爭取勝利,為國、為集體爭光的精神,以及在賽場上表現出來的公正、誠實、謙虛、禮貌的作風,運用這些內容來教育學生,可使他們樹立健康的審美觀,心靈得到凈化和美化。

4.2將形體美的培養滲透于武術教學的始終,獲得體育與美育的綜合效果。

對形體美的認識因人的文化素養及審美觀點的不同而不同,現代體育教學追求的形體美主要體現在:體型勻稱、骨骼堅實、肌肉發達、膚色健康,經常進行武術鍛煉能有效地達到上述目標。在武術教學中注意發展學生健美的體態對學生的一生具有特殊的意義,在武術基本功和套路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武術美學的基本特征,同時更要利用自身的武術專長,運用自身的健美身姿,莊重大方、精神飽滿的儀表,準確優美、熟練協調的示范動作,使學生獲得清晰的動作表象,同時也感受到武術的美,在知覺意向中產生連鎖式的心理反射過程:欣賞—羨慕—向往—實踐,從而產生學習和掌握動作的強烈欲望,收到提高生理機能、掌握武術技能、增強體質、優化身體形態、獲得體育與美育的綜合效果。

4.3將音樂融入武術教學,陶冶心靈情操。

在武術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依據針對性、藝術性和趣味性的原則,將音樂融入武術教學中,并使其貫穿于課的準備活動、循環練習、放松活動等。如在武術套路訓練中融入音樂《男兒當自強》、《中國功夫》等,使音樂的節奏和人體活動達到適宜的協調。這樣不僅能促進學生對武術技術動作的掌握、練習水平提高,而且能給予學生以美的享受,陶冶情操,使學生在美的情境中得到學習和鍛練,同時使學生對音樂的欣賞能力得到提高,獲得汗水加歡樂的綜合效果。

4.4以身立教、注重語言,培養心靈美。

體育教師的言行舉止是學生最直接的模仿對象,教師要以身立教,以自己的良好形象感染學生,在教學中,講解要言簡意賅,詳略得當,力求達到生動形象,富有趣味性和幽默感。用美的語言傳授知識和技能,能學生以美的感受并喚起美的情感。如在武術套路節奏教學中形象地描繪:動如濤、靜如丘、起如猿、落如鵲、立如雞、站如松等,可加深學生對技術動作的理解和掌握,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心靈美,是指一個人內心世界在實際語言和行動中美好的表現,在武術教學中教師應以愛崗敬業、團結進取、吃苦耐勞、英勇頑強的優良品質和良好的職業道德去激發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堅強的意志品質、良好的道德觀念、建立正確的審美觀。

五、結語

武術教學每一個環節都有美的因素,而美能使人得到滿足感和愉悅感,它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和積極性,使教學收到良好效果。教師要根據學生愛美、追求美的特點,充分挖掘武術中的美,采用多種方法和手段,去創造美的氛圍、美的環境,使學生在武術學習過程中展露才華,體驗到健全身心、運動技能高超的樂趣,感受到美的熏陶,從而更好地發揮體育的育人功能,使體育教學改革不斷走向成功。

參考文獻:

[1]《武術理論基礎》編寫組.武術理論基礎.北京體育學院出版社,1993.3.

[2]遲興華,吳楓桐.青少年形體美練習.北京體育大學生出版社,199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