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探舞蹈教學啟思導行動作論內涵

時間:2022-02-18 11:10:00

導語:試探舞蹈教學啟思導行動作論內涵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試探舞蹈教學啟思導行動作論內涵

摘要:舞蹈教學途徑既是一門科學,又是一門藝術。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舞蹈教師既要重視舞蹈教學的理論體系,還要努力做到理論和實踐相統一,根據學生的年齡特征、理解程度等情況,靈活運用教學方法并不斷探索更優化的教學途徑,從而使得舞蹈教學向縱深發展,不斷創新,更趨科學化,把更快、更好地培養舞蹈優秀人才作為追求的目標。

關鍵詞:舞蹈教學啟思導行動作理論

一、用動作理論開啟學生在舞蹈教學中的實訓體驗

舞蹈教學模式是比較特殊的教學模式,一方面,教學中的語言不能過多,而通過語言引導的身體訓練卻不能少;另一方面,用人體作為舞蹈語匯的載體,給予的訓練必定要科學而又準確,盡量要避免傷痛產生的可能性。

舞蹈教學是以較強的實踐性為其特點的,在舞蹈專業課教學中,發表長篇演講是不適宜的,而是要通過教師簡潔的教學用語、專業術語、準確的動作理論提示,引導學生通過大量的舞蹈動作實踐練習,逐步掌握動作的要領和感覺及用力方法的學習,從而積累一定的動作意識和體驗。

首先,舞蹈教師要做到教學中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舞蹈教學在這個過程中,不僅要做到舞蹈動作理論上清晰準確,還要在備課時圍繞教學重點、難點,通過自己力所能及的動作實踐,檢驗舞蹈訓練組合中動作編排的合理性、實效性。然后在編排訓練動作時有步驟地安排好教學目的,從第一個舞蹈訓練動作開始貫穿始終。以低班教學為例,低班舞蹈訓練課程中的動作難度不大,訓練動作多以基礎動作規格為主,少量節奏變化、角度變化訓練為輔。舞蹈教師的教學要求和手段都要明確,在動作設計上用什么樣的節奏,什么高度,反復多少次,舞蹈教師都可以自己先體驗動作,確定下教學舞蹈動作內容的合理性、實效性,再教給學生練習,避免教學上的彎路,提高教學效果。

其次,培養學生主動用肢體動作實踐舞蹈理論的習慣。教師在教舞蹈動作時首要講清楚規格要求,讓學生明白動作的道理,不能含糊,再引導學生通過反復肢體實訓,建立起自己的舞蹈感覺意識。在舞蹈教學過程中,學生可能為了舞蹈訓練中對一個動作的掌握,要經過幾十次甚至上百次的練習,這個體會過程無論是失敗,還是成功,都必須達到真正身體和動作意識的完全熟練,才算是掌握了這個動作及規格。因此學生在了解舞蹈動作的原理之后,必須主動地思考、主動地練習,不能僅僅是心里明白,還要身體能完全配合思想意識的指導,達成行動上的展現。在中國古典舞基本功的訓練中,僅舞姿訓練就是元素比較復合的訓練,比如大掖步擰身舞姿,基本要求是在大掖步的基礎上,上身配合俯身+橫擰+仰胸,教師在講解這個動作時不能僅僅“從這里到那里”的舞姿模仿教學,而是先要盡可能地用身體方位、身體關節、肌肉術語、動詞、形容詞等比較準確和簡潔的舞蹈專業術語使學生完全明白動作的規格,然后引導學生反復體驗,也就是說教學中要給學生足夠的實訓機會來體會這些要求,直至他們完全掌握。

二、舞蹈教學與知識性、思想性相統一的思辨

舞蹈教學包括概念、規格、原理等方面的傳授,老師要圍繞學生的思想、感情、心態等潛在因素展開知識性教學內容,反之也就是用知識來引導學生思想方面的成長。

舞蹈教學在動作訓練的規格上具有嚴格、嚴謹的知識性。人體訓練是不容教學上的隨意性的,中專階段學習舞蹈的學生年齡小,骨骼韌帶肌肉都在成長期,對舞蹈動作正確概念的掌握,有助于學生鍛煉成為具有健康體魄、優美線條、高雅氣質的舞蹈演員。反之,教師講述的舞蹈運動的知識不正確,可能造成學生對動作掌握的不正確,從而造成學生關節、韌帶、肌肉等身體傷痛出現。比如,舞蹈教學訓練中對“胯根”關節的訓練,低年級訓練中,教師可以通過耗、壓胯根韌帶來幫助韌性的柔韌性,拉開胯根韌帶,也可以通過“打胯”訓練胯根韌帶的能力,還可以通過“轉跨”的練習解決胯根關節和韌帶的松弛。低年級的孩子骨骼韌帶都比較柔軟,這樣的訓練手段比較合適低班學生,但這個階段的訓練對于剛學舞蹈的學生來說比較辛苦,所以教師要通過鼓勵和引導培養學生的堅韌意志和刻苦學習的精神,養成學生主動克服困難學習的良好學習習慣,同時通過訓練和講解,使學生真正認識到這個關節的作用和安全運動意識,為中高班打下堅實基礎。

由此可見,舞蹈教學中教師要將舞蹈教學中的知識性與學生潛在的思想變化相統一,要關注學生成長期中思想變化,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和引導。根據中專學生處于生長發育期的身心狀態,及出現的學習狀態不穩定或學習目標不明確等問題,教師要有階段性、有步驟地不斷調整和明確教學知識量,或者根據知識性的教學內容恰當引導學生思想成長。注意觀察學生,關心學生,包括學生生理、心理和行動上的微妙變化,即時進行正確方向的引導,將“教書育人”和“文以載道”相結合,并運用在教學過程中。

三、以建構課堂教學與實踐表演的訓練平臺為導標

首先,從認識上明確舞蹈訓練性和表演性相輔相承的關系,應該將課堂訓練視為表演實踐打基礎,而表演實踐也離不開課堂訓練。課堂訓練內容與實踐表演內容應相結合,這是教學中要重視和提煉的環節,既是表演元素的提煉,也是表演元素的開發,由此搭建成二者的訓練平臺。課堂以身體訓練為主,更為強調動作的規范性,身體肢體語言和內心情感表現,人物心理和舞者心理等多種綜合性訓練。在教學中要讓學生明確身體的表達不是最終的目的,通過身體表達一種思想才是最終的訴求,要用真實的情感來打動觀眾。

其次,這種表演元素的提煉可以是具象的,包括隊形、表情變化、人物性格模擬等方面;也可以是抽象的,包括環境創造、情節創造、人物創造等方面。舞蹈表演時對音樂和情感的真摯動態的表現,是從生活中提煉出來的,要圍繞生活中的積累。教學中的表演元素提煉,目的是要培養學生能夠敢想象敢表達的能力,教學手段要多樣化。可以從音樂上啟發,給予比較歡快的、悲傷的、抒情的、剛烈的等各種性格來引導學生的情感體驗;也可以從動作處理上給予啟發,比如,用靈巧的動作體會“巧”,用抒情的動作感受“柔”,剛武的動作表現“帥”,跳躍的動作表現“歡快”等;還可以在組合中引導學生體會看天、看地、遠看、近看等,體會隊形中圓圈、三角形、斜線等變化時的不同感覺,或是體會看花、采花、聞花、戴花等情節發展中的感覺變化。在實際教學中,教師都會遇到這樣的學生,身體條件優越,舞蹈動作規格,學習思想都很好,可跳起舞蹈節目來像一張白紙,你只看到像木偶似的動作,看不到豐富的情感內涵。所以在教學中,教學不能只教動作,而是在嚴謹課堂規范的同時,還要主動幫助學生架構動作與情感表現之間的橋梁,多手段、多角度地給學生適當表演方面的引導,使學生能夠真正做到身動心動,用身體語言表現內在情感。

最后,在建構訓練平臺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握這樣幾個原則:通過訓練引發學生對舞蹈動作再創作的思維表現;通過訓練喚起學生對舞蹈表演的激情;訓練內容要結合學生的生活體驗,緊扣教學內容;年級不同,引導表演的教學任務也要不同,要由簡到繁逐步強化。

四、推行舞蹈教學中教學手段的多樣化

1.有序與超前相配合

有序體現在對教學進度的把握和教學規格的嚴謹方面,而超前體現在教學思路和因材施教上。有序就是由淺入深、由簡到繁、循序漸進實施教學進度和教學規格。舞蹈教學不能急于求成,如果基礎打不好,養成了不正確的身體運動習慣,以后克服起來十分困難。因此有序不只是指教學步驟要有序,教學內容及規格也要有序。而超前體現在教學思路上,老師不能走一步看一步,而要走一步看三步,甚至更遠,如果教學上沒有一個長遠的計劃,教學就不能步步為營。超前還可以體現于因材施教中,因材施教是教學靈活性的體現,一方面可以滿足尖子生學習需求,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因材施教給所有的學生一個高的舞蹈標準,學生的水平通過因材施教得到了提高。

2.老課與新課相交叉

老課和新課的交叉訓練方式在舞蹈教學中有這樣幾種:①動作相同要求不同。完全練習上次課的全部動作,但舞蹈動作規格和感覺要求要有明確的教學變化,這樣可以在動作熟練的基礎之上,體驗更多更新的規格和要求,從而真正鞏固動作的訓練質量。②動作不同要求相同。通過教學生新的舞蹈訓練動作或組合,既檢驗動作規格是否鞏固,又可以增加訓練動作難度,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③動作、規格相同,變換編排方式。將已學過的,并已經掌握熟練的舞蹈動作不斷重新組合或變化節奏,這樣既能檢驗這些動作,又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鞏固規格和方法。④保留部分動作,推進部分新動作。留下一部分熟悉但掌握不夠熟練的舞蹈教學內容,再推進一些新課內容,重點在新推課程內容的各種教學要求上,加強老課中不夠熟練的動作要求,目的在于加強教學內容的連貫性,既可以復習和加強訓練不夠熟練的舞蹈動作或技巧,又能保證新動作的訓練過程。

3.培養“舉一反三”的學習習慣

“舉一隅而以三隅反”是孔子提倡的教學方法。對于一類問題,教師可以抓住典型的范例,解釋舞蹈的動作規律,講清每個動作的用力方法,分析清楚舞姿的方向或線條等重點,然后把同類型的教材內容教給學生,引導學生自己去解決相同的問題,找出動作的體驗規律。

在實際舞蹈教學訓練中,教師可以把握:課堂上舉“一”必須有典型性;舉“一”必須講透、講清“一”;反“三”是為了調動積極性,把舉一的要領體會扎實;舉“一”的內容一定要簡練、清晰。中專學生年齡小,他們更善于模仿老師的動作,而不易理解動作的分析和理論講解。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從低班的舞蹈教學起,抓住每堂課的訓練重點和舞蹈動作中的訓練關系,逐步培養學生養成對動作規格的舉一反三,并不斷積累、體驗、運用。

4.利用“對比”幫助教學

舞蹈教學中“對比”教學是很重要的教學手段,有很多種方法:①新舊動作對比。將新學的動作和已經學過的動作進行比較,從而弄清動作過程,加深動作認識。比如,在舞蹈技巧開范兒時,可以將翻身類的訓練技巧相比較,踏步翻身、點步翻身、串翻身等,引導學生找到翻身訓練中的規格方法的共通性,區別它們之間的不同,從而掌握所有的翻身技巧。②相似動作對比。通過相似動作的比較,可以使學生明白動作力度、方向、變化等方面的區別。比如,舞蹈教學中的舞姿訓練,可以通過學生之間的舞姿對比,教師引導學生明確動作規格,區別不正確的舞姿。③動作異同對比。將兩個動作的共性和差異進行比較,讓學生明白動作之間的區別和聯系。比如,舞蹈訓練中環動和單腿變身兩大主干動作的對比,使學生明白動作中髖關節的要求和重心變化,區別腿部路線的不同,上身變化的不同。④正確錯誤動作對比,通過學生做錯和做對的動作相比較,讓學生明確動作的規格,避免錯誤的訓練。在這個教學環節中,可以用學生和學生作正確錯誤的動作對比,也可以由老師和學生作正確錯誤的動作對比,主要是對比度要大,能引導學生明確錯誤出在哪里,正確的舞蹈動作應該是什么樣的。

舞蹈是一門“動”的視覺藝術,有著嚴格的專業性教學訓練過程,尤其是對于十一二歲剛學舞蹈專業的學生,老師的每一個教學步驟、每一種教學方法、每一條教學途徑都影響著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所以探索更優化的舞蹈教學途徑是舞蹈專業教師的責任,是教學研究的重要部分,也是教師不斷加強教學科學性、系統性和有效性的關鍵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