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公共藝術的文化關聯性表現特征
時間:2022-02-25 04:53:00
導語:淺析公共藝術的文化關聯性表現特征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本文立足于公共藝術的概念及特征,區別于一般的私人性質的純藝術或架上藝術,重點介紹及分析了公共藝術的關聯性,即:與大眾權力相關聯、與城市相關聯、與藝術家個體相關聯等三方面,意在強調公共藝術存在于大眾空間并為大眾服務,體現其公共空間中文化開放、共享、交流的一種精神與價值。
[關鍵詞]公共藝術關聯性
公共藝術(PublicArt)又被稱為公眾的藝術或社會藝術,它不隸屬某一類藝術流派或藝術風格,也不單指某一類藝術形式,它存在于公共空間并為公眾服務,與社會中存在的各個因素相關聯,體現了公共空間中文化開放、共享、交流的一種精神與價值。
一、公共藝術概念的理解
現階段,很多人對公共藝術的理解都比較陌生。其實,公共藝術沒有一個固定的、簡單的定義,它的定義具有易變性、積累性和滲透性等特點。但它有其明顯的公共性和互動性的特質。它也許會和建筑物合為一體或會導致一個新的建筑學空間誕生;也許是新的公共空間、景觀美化、藝術圍墻和藝術柵欄、藝術磚砌、藝術大門、藝術窗戶、休閑空間、游樂場所或結構;或許只是藝術字體雕刻及墻面裝飾的薄金屬板或瓷片等。它也有可能是采用織錦掛毯等纖維藝術;也有可能是藝術雕塑、陶瓷;此外還可以是大地作品、攝影、版畫、影像、高科技藝術、表演、事件、詩歌朗誦、音樂舞蹈等等;公共藝術也可以表現一個故事或文章,可以是裝飾性的、幽默性的、敏感性的或有爭議性的;可能事反思我們的歷史遺產或是對未來的憧憬,也可能是強調地方特性和特殊問題等等。可見,它所囊括的范圍之大,關聯之大,不一而足。
二、公共藝術的文化關聯性體現
所謂公共藝術的文化關聯,是指它的生存、發展與其外在文化因素之間的連帶性及互動關系。
與之相對立的獨立的私人性質的純藝術或架上藝術存在,更顯出它與外在社會因素的關聯特性。如:從呈現的內容上看,純藝術作品的表現內容可以是個人的、具體的、情緒化的、偏激的,同時也可以是公眾的;但公共藝術作品通常在內容上更加接近公民的思想和地域的文化,它總是平等的、公開的,整個創作過程就是一個開放的過程。客觀事實證明,當一種藝術的存在方式與其所在時代的社會公共生活產生了廣泛的關聯,它才可能在歷史中產生實在的影響和深刻的記憶。
總的看來,公共藝術的關聯性具體體現在四個方面,第一,與大眾權力相關聯;第二,與城市相關聯;第三,與藝術家個體相關聯。
第一,與大眾權力相關聯
公共藝術與大眾權力的密切關聯,是社會中普遍存在的現象。
權力,是一種強制性的社會支配力量,是一個人或許多人的行為使另外一個人或其他許多人的行為發生改變的一種關系。現實中的權力有很多種,其中重要的使政治權、經濟權和話語權。公共藝術是一種話語權,但這種話語權與其他一切話語權一樣,要收到政治權和經濟權的制約和支配;創建公共藝術的過程就是運用權力隊社會成員進行控制和影響的過程。
大眾權力,是指普通人應該具有的基本權利。
由于體制、觀念等多方面的原因,我國公共藝術的實施過程中,大眾權力容易被忽視。而大眾權力是我們國家發展公共藝術不容忽視的一個條件。
公共藝術所涉及的領域,正屬于大眾福利的一部分——和諧的公共生活和文化享受。“公共藝術開始逐步自覺的伴隨著城市經濟和公共環境等社會福利化建設而強調了藝術——為人們大眾服務;為多元化的當代市民文化和社區生活服務。”從社會生活的本質看,只有精神享受才是人類最高的福利,而大眾想獲得這種最高的幸福,離不開公共權力的保障。
在公共藝術中,大眾權力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享用藝術資源,一個是參與藝術生產。這意味著人民不但有權欣賞公共藝術的創作成果,還有權參與公共藝術的創作過程,也就是體現了公共藝術的參與互動性。也只有決策者(政府或投資人)、公眾和藝術家共同攜手,才能創造出完美的公共藝術作品。因此公共藝術能促進市民之間、官民之間的對話,拓展積極、民主的公共生活,提升人民的環境藝術和審美素質。“正因為如此,公共藝術符合社會的迫切需要,提供了一個重新定義我們時代藝術的機會。”
第二,與城市相關聯
城市是公共藝術的載體,公共藝術屬于城市,它隨城市而生,為城市而存。
如果城市是一本書,公共藝術只是書中的插圖和花邊,它沒有主導閱讀的力量,但卻能夠增添美好的細節,讓我們的心靈豐富而敏感。
1.從發展的角度講,城市是變化的,公眾對城市的需求也是不斷變化的。在現代城市的發展歷程上,以經濟為核心的現代主義世界觀使許多城市失去了他們曾經擁有的人文精神資源,而新興的城市由于缺少文化的積淀,也逐漸淪為環境和精神的沙漠,而對自然資源的過渡開采和對環境的無情破壞,使得城市變得更加無情與冷漠。城市的擴展已越來越遠離藝術化生存的理想,越來越遠離令人愉悅的美感,越來越遠離它建設的初衷。正因如此,城市的片面發展已經引發了人們對文化的訴求,喚醒了人們對藝術化生存的回歸。文化內涵逐漸成為城市的核心要素,藝術開始走向更廣大的人群,走向生活本身,而公共藝術則代表了藝術與生活、藝術與城市、藝術與大眾的一種新的取向與融合。
2.從功能的角度講,公共藝術是現代城市發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城市文化和現代城市生活理想的一種體現。相對于純藝術和架上藝術,公共藝術的公共性特質必然使得公共藝術的文化表現性要強烈得多,它承載著更多的社會的、文化的乃至政治上的功能。藝術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現代公共藝術就是還城市以美感,讓人體會生活于其間的真正樂趣,讓城市成為人詩意棲居的理想場所。
3.從文化本身來講,文化是一個城市的靈魂和內涵,是一個城市的品格的象征。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生動寫照,反映著它所處的時代的社會面貌、經濟狀況、科學技術、生活方式、哲學觀點、審美取向、宗教信仰所有文化問題,城市也成為當代人觀察世界、完善自身、展現自身的天地和舞臺。
沒有文化的城市是沒有靈魂的城市,世界上的城市千差萬別,根本的差別就在于城市文化的不同。一座城市中有沒有富有創意與代表性的公共藝術和公眾參與的相對寬松的藝術氛圍的存在,有沒有適當比例的充盈著藝術氣息的文化交流與審美及休閑娛樂的公共空間,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城市文化品質高低的重要指標,它們的多寡和繁榮與否往往體現著這個城市居民的生存樣態、審美趣味乃至整體的文化精神。如果說建筑是城市里的“面”,道路是城市里的“線”的話,那么公共藝術就是城市中的“點”,它們凝聚著它們特有的靈性,展示著它們特有的語言,訴說著每一個城市的每一個觀念,讓人們品味著一種獨特的價值觀念、審美情趣和文化情懷。
第三,與藝術家個體相關聯
從上面可以得知,公共藝術是當代社會公共文化領域的藝術的參與和存在,它的精神和價值取向,一般并不僅僅代表純個人化的意志。然而作為藝術的思維創造和具體作品的完成過程,又不可能離開藝術家的個體作業和各種選擇,這無論從公共藝術的題材風格的把握還是到精神內涵的詮釋,皆與藝術家個人存在著密切的關聯。公共藝術的理想境界或所期望的社會效應,是通過許多個別的、具體的藝術作品去感召整體人類在不同時空片段中所共同擁有的審美經驗與智慧。
藝術創作的源泉和原動力,首先在于藝術創作者對一切可能經歷的審美體驗和非審美體驗,在于它的自由自在的想象和實踐性的嘗試。簡單的說,公共藝術是藝術家個體藝術勞動及傳播的社會化、群體化的結果。藝術家個體在公共藝術創作中,凝聚和回應了他所直接或間接面對的社會、環境、民族、歷史、藝術觀念及公眾意識而形成的藝術作品。因此,我們不能忽視了藝術家個體在藝術題材、風格乃至藝術價值觀念的選擇和探索,他和公共藝術并不存在著天然的、不可逾越的沖突。我們要充分尊重藝術家個體的藝術創作和藝術個性的發揮,才能真正領悟到公共藝術作品想要表達的公共內涵。
本尼迪克特說過:“整體不是它的所有部分的總和,而是一種由部分之間獨特的組合和相互聯系而產生的新實體。”那么,公共藝術恰是這種關聯一切、卻讓人回味無窮、記憶猶新的新實體。這種新實體鼓勵人們“進入”藝術品之中,穿行攀爬于鏤空的構架間,觸摸和感受著藝術家的思緒,或靜思或嬉戲,或攀爬或休憩。在互動之中,公共藝術深入了人們的生活,引發著人們的話題,引導著人們的思想,并使之前進。
參考文獻:
[1]王洪義.公共藝術概論.中國美術學院出版社,2007.
[2]諸葛雨陽.公共藝術設計.中國電力出版社,2007.
[3]翁劍青.公共藝術的觀念與取向.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4][英]科林伍德.藝術原理.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5.
- 上一篇:高職院校完善人才培養思考
- 下一篇:勞動權的憲法保護及其完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