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宋代工藝美術風格及其成因

時間:2022-03-11 03:45:00

導語:小議宋代工藝美術風格及其成因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小議宋代工藝美術風格及其成因

摘要宋代工藝美術以其清新、典雅而聞名于世,從美學角度講,是一種理性的美,幽雅的美,嚴謹含蓄的美。

關鍵詞工藝美術;清新典雅;明潔凈潤;質樸

宋代的工藝美術,以其清新、典雅而聞名于世。這一時期,工藝美術在隋唐的基礎上而有了飛速的發展,社會相對穩定、商品經濟繁榮、市民階級的興起、對生活需求和城市商品交流不斷擴大,對工藝美術生產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物質條件和消費市場,也給工藝美術在器物品種、造型及圖案紋樣、裝飾手法等方面帶來了一系列的變化,形成了自由奔放,簡練瀟灑,清新質樸的時代風格

宋代的工藝美術成就最高的就是陶瓷工藝,無論生產規模、制作技術,藝術水平,都處于高度繁榮和發展階段。陶瓷的生產遍及全國,南北各地均有名窯。北方之汝窯、定窯、鈞窯、官窯、耀州窯,南方之龍泉窯、景德鎮窯、建窯、吉州窯均負盛名,且產品獨具特色。

宋瓷依然以青瓷與白瓷為主。青瓷中最有名的莫過于汝窯和官窯;汝窯胎土細膩,多呈淺灰色,釉料稠潤清瑩,有如雨過天晴般的淡藍色,隱現出細碎的開片。早期多素面無裝飾,具有含蓄高雅之美;晚期有印刻花,常見有蓮花、萱草等樣式。官窯胎土呈鐵色,釉色以粉青為代表,又時顯如蟹爪紋的自然開片,口沿及足部因釉汁較薄而露胎色,稱為“紫口鐵足”,在勻凈幽雅中顯示色質的對比與變化。而白瓷中最有名的就是定窯和景德鎮窯,定窯在宋代達到極盛,定窯白瓷以白中泛黃、溫潤如象牙者為佳,胎質堅細,器體很薄,裝飾手法以刻花、印花及劃花為主。圖案紋樣及其豐富,常見者有牡丹、荷花、菊花、石榴、龍紋、魚水紋等,暗花在器表上因深淺不同而呈現出微妙的光彩變化,具有沉凈雅致而華美的藝術效果。而景德鎮的白瓷中最具代表性的莫過于影青瓷,釉色白中泛青,胎質致密,晶瑩剔透,純凈如玉,優雅而含蓄。

宋瓷無論紋飾題材,亦是裝飾技法都豐富多彩,附有生活氣息和裝飾美,無論是定窯的白釉印花,耀州窯的青釉刻花和劃花,磁州窯的白釉釉下黑彩和白釉釉上劃花,鈞窯的乳光釉和焰紅釉,景德鎮窯的影青,龍泉窯的粉青釉和梅子青釉;還是黑釉的兔毫、油滴、玳瑁、剪紙漏花等新興品種和裝飾手法的出現,都標志著宋代陶瓷工藝的巨大成就。它們相互間爭勝斗奇,異彩紛呈,鮮明的體現著宋代陶瓷工藝的明潔凈潤,趣味高雅的特點。

宋代工藝美術另一個巨大成就莫過于染織工藝成熟。具史書記載:南宋臨安有綾錦市、生帛市、枕冠市、衣娟市、麻布行、絲麻行等,城中的彩帛鋪里“堆上細匹緞,而錦綺縑素,皆諸處所無著”,貨色齊全。染織工藝普遍在民間發展,甚至出現了“千室夜機鳴”的局面。染織工藝中最富盛名的莫過于宋錦、緙絲和刺繡。宋錦花式繁多,有些具有很高的工藝水平。《嘉泰會稽志》載:“近時翻出新制,如萬壽藤、火齊珠、雙鳳、綬帶,紋皆隱起而膚理尤瑩潔精致。”可見宋錦的精美程度。

宋代緙絲技術也非常的高超。緙絲最重要的特點便是很重直接摹仿繪畫或書法名作,例如有崔白的花鳥畫和米芾的法書。定州是緙絲最重要產地。北宋的緙絲主要用于佛像幡帳及貴族服飾,如傳世的《紫鸞鵲譜》緙絲,禽鳥成對布局,間以蓮、梅、牡丹等花卉圖案,對稱中追求變化,色彩作平涂構成,典雅而無明暗變化。宋代緙絲仍然有裝飾性的,過去書畫著錄書中常稱道宋制緙絲之用于掛軸或卷冊的引首者。傳世的紫地鸞鵲錦,色彩及構圖都很美麗。

宋代的刺繡工藝以細密精致聞名于世。宋刺繡工藝開始獨立的朝欣賞藝術方面發展,紡織書畫,切針工細密,能妙傳原作之氣韻。董其昌在《筠清軒密錄》稱贊:宋人之繡,針線細密,用絨止一二絲,用針如細者為之,設色精妙,光彩設目,山水分遠近之趣,閣樓得深邃之體,人物具瞻眺之情,花鳥極綽約讒唼之態。佳者較畫更勝,望之三趣悉備,十指春風,蓋止此乎。”

宋代的漆器工藝,不如唐代華麗,而趨于樸直,樸實無華,以造型而聞名于世,突出表現在器物的結構美,比例美,韻律美。其實物涉及飲食、用具、文具和家具等。一般多用花瓣形式,《燕閑清賞箋》中記載:“盒有蒸餅式、河西式、蔗段式、三撞式、兩撞式、梅花式、鵝子式······盤有圓者、方者、腰樣者、有四面八方者、有絳環樣式、有四角牡丹瓣者,匣有長方、四方、二撞、三撞四式等。”宋代漆器工藝的繁榮,與宋代城市繁榮,商品經濟發展是離不開的,工匠們在制作過程中百芳爭鳴,爭奇斗艷,取得了燦爛奪目的效果。

宋代的雕刻工藝也形成了千秋之勢,其中有名的就是竹刻與玉雕。宋代尚文,涌現了一支龐大而有素養的文人士大夫階層,他們的審美思想與追求,直接影響了整個工藝領域的發展,特別為竹刻藝術的興起與發展打下了重要的基礎。竹子天生擁有平淡、清氣、樸實的特征,其虛心勁節、彎而不屈的品質,受到宋人特別是文人的喜愛。人們將竹比喻為君子。蘇東坡有“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之句,體現了宋代文人墨客在日常生活中對竹子所具品格的向往與追求。這一向往與追求,伴隨著竹刻藝術創始與發展的整個過程。竹刻不僅豐富了我國工藝美術的天地,同時也促進了其他工藝美術的發展。毫不夸張地說,竹刻藝術對中國竹文化內涵與外延的深入與擴展,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而宋代的玉雕工藝則趨于寫實,題材也趨向世俗化,應用范圍很廣。特別是多層透雕及其對人物、花鳥傳神上尤為卓絕。宋人淡化了古玉富于的品德特點,而更表現富于生活氣息的形象,技術高超,還發展了根據不同色澤的玉設計雕造形象的俏色玉,匠心獨運。

這自宋代形成的工藝美術典雅、平易的藝術風格,清淡雅致的美成為近千年來中國工藝美術審美取向的主流,充分的體現著我國勞動人民高超的藝術結晶。如果我們拋棄經典與傳統的價值,工藝美術就會失去生存的文化根基和發展方向。我們應該著眼于對社會環境、人與自然的深刻反思,繼承中國工藝美術優秀的傳統文化,創作民族特色的工藝美術作品,真正發揮工藝美術的功能與魅力。

參考文獻

[1]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美術史教研室編.中國美術簡史(M)中國青年出版社2002.

[2]楊冰,羅瑾.宋代工藝美術風格及其成因.景鈺織陶瓷,2003第13卷(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