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國內外節目策劃區別
時間:2022-05-08 04:03:00
導語:小議國內外節目策劃區別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中國電視業作為一個潛力極大的電視產業市場,吸引了世界上眾多媒體的目光。美國是一個電視產業大國,早早地把目標鎖定中國,隨著相關政策的出臺,美國的電視節目開始陸續登陸中國電視市場,但因為地域文化差異及節目本身制作的方式的不同,受到了中國觀眾的不同對待。本文以央視從美國引進的電視劇《絕望的主婦》和2005年度中國收視率極高的《超級女聲》為例進行論述,從而分析外來電視在中國文化環境下的不同境遇,以此為以后的電視節目制作者在引進國外電視節目的過程中作為借鑒。
關鍵詞:中美;電視節目;電視制作
英國作家奧威爾在其著作《1984年》中寫道,由于電視的發明,到1984年,世界將成為一個由電視控制的時代。在這本書出版時,世界上只有英國和美國擁有電視播放和接收設備,當時能夠看電視節目的民眾寥寥無幾。作家的預言自然被當成無稽之談和異想天開。但是今天,電視的日益普及已使得電視強大的威力滲透到人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為人們生活中舉足輕重的一個組成部分。[1]目前,在中國國家級、省級、地方級電視頻道不斷涌現,電視節目的推陳出新,各種以滿足電視觀眾口味,取得電視臺高收視率為最終目的電視節目,層出不窮。要從中脫穎而出,吸引絕大部分觀眾的眼球,是中央電視臺、地方電視臺的努力方向,要從這場收視率的競爭中勝出,就需要不斷學習和改進。因此學習、借鑒和引進國外收視率高的電視節目,取其所長,提高本臺電視節目收視率成了現在各電視臺的首選。但是在這場“進口”的比賽中,并不是所有的引進節目都得到了預期的效果,在中國這個特殊的文化環境下,并不是外來的、打著madeinAmerica標簽的節目就會受到歡迎。
一、《超級女聲》節目對《美國偶像》的制作改版及比較
2005年度在中國極具影響力的電視節目《超級女聲》,是由湖南衛視主辦的一個民間選秀性質的電視節目,在全國產生了巨大的反響,“超女”、“PK”成了中國一個時代的特有代名詞。引起廣大觀眾如此高注意力的電視節目其實并非中國本土原創,《超級女聲》最原始的制作,到其節目環節的表現樣式都是模仿美國季播真人系列劇《美國偶像》。但是《超級女聲》在《美國偶像》原有的基礎上,考慮到中國的國情、傳統文化,從而進行了一定的包裝改造,變成了一個符合較多中國觀眾口味的電視節目,這就是《超級女聲》成功的關鍵所在。同時,這也給了中國電視一個很好的啟示。
(一)節目的流程設計
每年五月到第二年的二月,《美國偶像》節目組開始在全國報名參加比賽的數十萬人中選100人,然后在100人中選50人,第二階段的比賽開始在電視臺有選擇的播放,選手用的是清唱。在從50人到10人的篩選增加了音樂、燈光的舞臺,電視是全程播出,并對選手的家庭背景、日常生活都有介紹。到了最后10人不光是全副武裝的音響設備還有幾千名的現場觀眾,隨著整個比賽的進行,觀眾也從最初的年輕人逐漸延伸到各個年齡各個階層。最后10名選手的比賽是最牽動人心的,因為制作人把最后這10個人的生殺大權交到了觀眾的手中,在最后的10周,每周淘汰一個選手,這就不是由評委決定了,而是由觀眾電話投標選出,直到最后兩位對陣,而在他們對陣前的一段時間里,電視臺出資讓他們外出宣傳,聲勢很大,在他們最后較量的那一夜,兩小時內兩位選手的勝負由電話投票的票數決定。《美國偶像》已經成為了一種社會現象,收視率在美國達到28.0%。《超級女聲》的整個節目流程大致都是照搬《美國偶像》的流程設計。
(二)《超級女聲》同《美國偶像》節目制作的比較
《美國偶像》的巨大成功,使《超級女聲》的節目創作組意識到其創作理念在中國的可行性,在這同時也考慮到中國本土的實際情況,進而有選擇的借鑒學習。因此兩者間就存在著或多或少的差異。
1.節目設計的主旨不同
《超級女聲》主旨是將唱歌比賽作為載體來打造一個大眾娛樂的舞臺,首先強調的是大眾娛樂精神,其次是選出受觀眾歡迎的偶像。從海選到最后超級偶像的成形,全部以一種電視節目的方式呈現在觀眾面前,使觀眾在一個階段形成一種收視習慣,形成一種約會意識。這是一種全新的方式,觀眾們對此肯定是來者不拒的。另外,觀眾的電視視角,也從觀眾席改到了側幕旁,更加進了一步的了解參賽選手,使得選手更加貼切,視角變了,觀眾的心態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對于中國觀眾而言,這樣的視角只能從紀錄片中體會到,新角度的體驗會讓他們覺得新鮮、刺激、興奮。觀眾們從中體會到一種全新的樂趣,隨著觀看隊伍的不斷龐大,聽著身邊人群的談論,任何一方的異動都會引起他們的興趣,將自己置身其中忽左忽右根據變化調整自己的情感和立場。
2.節目設計的形式不同
《美國偶像》和《超級女聲》兩者相比較,《美國偶像》的目的是選出超人氣偶像,而中國由湖南衛視推出的《超級女聲》從其形式上可以說是一種大眾娛樂活動,一個合家歡的電視節目。它舍棄了《美國偶像》選偶像的本質,強調全民卡拉OK的大眾娛樂概念,使得節目本身表現得更加常規化,以滿足中國觀眾收視習慣和需要。在最后的決定性比賽中,觀眾還可以通過短信等形式給自己所鐘愛的選手投票支持,以一種現在比較普及的形式,拉近觀眾與選手之間的距離。
3.節目設計強調情感的加入
中國傳統的人文價值是捕捉生活中動情處,人與人之間講究溫情的體現,不像西方國家那么尖銳,事事都會以一種平和的態度面對,這明顯與美國的文化存在著較大的差異。因此,《超級女聲》節目設置組舍棄了“美國偶像”過于慘烈的淘汰賽制,在整個比賽過程中強調情感互動,即使是在淘汰選手的過程中,還是處理地比較溫和的。《美國偶像》的目的是通過高度關注的節目,選偶像,在節目中放大的是淘汰的過程和節目的慘烈,在海選和晉賽的過程中呈現評委的無情淘汰,在最后的淘汰賽中所體現的是更加殘酷的選擇,這樣的設計顯然同《超級女聲》這樣一個以大眾娛樂目的的節目不適合,再加上中國觀眾對純音樂的關注熱度的維持遠不及歐美觀眾,因此《超級女聲》對此環節進行了修改。中國人心向善,同情弱者,對一切煽情的東西從來都是來者不拒,《超級女聲》很好地把握了中國觀眾的心態,在比賽過程中,將選手與選手、選手與家人、選手與觀眾的情感部分放大呈獻給觀眾,這不僅滿足了觀眾在情感上的需求,而且能在最大程度上淡化因淘汰對節目所產生的負面影響。《超級女聲》學習了美國的先進方法,對其熱播節目通過操作實踐和市場考驗的經驗,有選擇的學習,避免走彎路,更快地找到了符合觀眾欣賞心理和市場效益的電視節目制作方向。
4.有選擇的借鑒《美國偶像》的評判模式
《超級女聲》的成功與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借鑒《美國偶像》獨特的評判模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在每年五月到來年二月,《美國偶像》劇組都會專門聘請一組評委在美國各地選材,評委們面見了數十萬報名者并聽了他們的歌,他們從幾十萬人里挑出100名來,在這個挑選過程中,評委只聽清唱,在電視上也只有選播。觀眾們都說四位評委絲毫不留情面。其中兩個是流行樂界有名的心腸冰冷,口齒刻薄的人物,另外兩位雖然偶爾唱唱紅臉,但也不常安慰參賽者。他們坐在評判桌后,面對著懷著夢想的年輕人,毫不留情,很多人在唱完第一句就被不客氣地打斷。許多歌手時哭著從考場出去的,觀眾認為他們太殘酷無情,但面對攝像機,犀利的批評是刺激觀眾,提高收視率的最好辦法。但是04《超級女聲》在設計之初采取的就是美國式的評判方式,但結果并不是太理想,中國觀眾普遍反映無法接受。因此,《超級女聲》在接下來的判定模式中,在《美國偶像》原有風格的基礎上,設計出一套適合中國標準的評判風格。
在安排評委的設置上,05《超級女聲》延續了《美國偶像》的個性風格,每個評委個性十足、性格各異,用最直接的語言來表達對選手的看法,但摒棄了《美國偶像》評委對選手的苛刻和調侃。畢竟中國的文化傳統講求含蓄,這同美國的開放式文化不同,如果照搬勢必會對電視節目造成負面影響。還有一點就是參賽者同觀眾的道德標準和心理底線是電視節目制作必須死守的東西,所以,這就產生了中國特色的評委設計:三個評委,一個扮紅臉,一個扮白臉,一個和稀泥。評委們根據自己的定位和本身的個性來點評選手,用的一定是最直白、最簡潔的語言表達,不拐彎抹角、不用專業術語、不會包容選手,話語尖銳不尖刻、直白不深奧、幽默不諷刺。在人數的設定上,三人既具有代表性,又有其公平性,人多了反而會偏離定位,個性就不會那么鮮明,就不容易被觀眾記住。評委往往又是兩男一女的設計,這也正抓住了中國人潛意識——女性天生就有愛的光芒。另外,“超女”借鑒美國式的評判模式,就是在選拔出來優秀選手進入決賽后,專業評委不再對選手的去留留有話語權,這種模式無疑給一直在側幕躍躍欲試的觀眾注入一支強心劑,借助場外觀眾的力量,來給他們所中意的選手投票,這可以所達到了一種商業炒作的及至,是“超女”成功的有一大制勝法寶。
《超級女聲》的巨大成功使得一系列電視跟風節目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出,從中央電視臺的《夢想中國》到上海衛視的《我型我秀》都在一定程度上照搬了“超女”的運作模式,同時也在全國有了一定的影響力,秀出自己,勇敢地站在舞臺上表演自己成了一種證明自己方式,從中可見“超女”的巨大影響力。
二、《絕望的主婦》在中美收視率差異的原因分析
2005年度,在美國周末檔電視劇收視率最高的,是由美國ABC公司推出的電視系情景喜劇《絕望的主婦》,中央電視臺將這部載著超高收視率的電視劇引進中國,希望得到中國電視觀眾的認可。但是,當這部電視劇在中央電視臺八套電視劇頻道播出后,收視率并沒有得到預期的效果,慘遭滑鐵盧。
央視八套自從在十點檔推出了韓國百集系列電視劇《看了又看》,得到了很高的收視率后,央視趁著勢頭馬上引進了美國熱播電視劇《絕望的主婦》。這部戴著艾美獎,全美收視冠軍頭銜的電視劇,在央視八套播完第一季23集,但是收視率并不理想,該劇在中國的收視率只有零點幾,這與在美國播出時的大熱形成了強烈反差。
(一)節目文化差異導致收視率的差異
中國是擁有悠久歷史傳統的國家,講求更多的是親情,這與美國等西方國家的智性文化存在著巨大的差異,這種差異使中國觀眾感覺到與該劇有很強的距離感。《絕望的主婦》之所以在美國走紅,是因為它集中展示了一些社會現象,劇情包含了謀殺、家庭暴力、婚外情、同性戀、吸毒、自殺等內容,中國觀眾看這樣的內容,缺乏共鳴和體驗,自然不能提起興趣。比起另類的美國主婦,與中國文化背景相差不遠的韓國主婦家中發生的事情更能引起觀眾的興趣,婆媳關系、母女之情以及死去活來的愛情故事看起來更能吸引中國的主婦們。其實就內容而言,《絕望的主婦》絕對不比韓劇差。該劇對情感等問題表現得比較直白,人物個性非常鮮明,與含蓄的國內劇和冗長的韓劇不同,這也是一部分觀眾熱衷于該劇的原因。
(二)播出的方式存在的差異
中國的電視臺播放電視具有連續的習慣,央視一天三集連播,一周左右,這部電視劇就播放完畢。《絕望的主婦》在美國的播出時間安排是每周一集,每集中隱含的秘密,給了觀眾充足的時間去討論劇情、猜測謎底。濃縮的劇情很快引起觀眾的熱烈討論,形成一個輿論環境。而央視這次雖然播的是美劇,但并沒有改變播韓劇的習慣,大批量的播出集數,不但削弱了電視劇的神秘感,還降低了觀眾討論的熱情和興趣。韓劇的宣傳在中國最重要的是“口口相傳”,隨便就是一百多集的韓劇,就是錯過幾集,也不會影響劇情發展的進度,觀眾也可以比較容易和之前所看的劇情接上。韓劇超長的劇集,讓觀眾們有足夠的時間相互推薦、討論。《絕望的主婦》的收視尷尬就在這里,每日三集的速度讓只有23集的劇集,在一周左右的時間就播放完畢,觀眾們還來不及去相互討論,目光就又被新的電視劇所吸引。如果能改變播出形式,相信《絕望的主婦》收視情況就會有所改觀。
三、中國電視節目在求同存異中發展
中美電視節目制作之間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現在,越來越多的國外電視節目開始涌進中國電視市場,面臨國外電視節目的沖擊,中國電視業的壓力越來越大。但這同時,中國電視業同樣也面臨著契機:中國五千年文化的積淀與美國等一些國家幾百年的歷史不可同日而語,一些載著國外文明和傳統的電視節目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中國電視制作人應當結合中國的文化和實際國情,設計出一批有中國特有文化特色的節目,在引進國外優秀電視作品時,對其進行適當改動,使之符合中國電視觀眾的品味。《超級女聲》的節目制作人員在這方面的改進是相當成功的。
對于中國的電視業來說,美國等西方電視發達國家,還有許多方面值得借鑒:如美國電視產業化操作模式、電視節目的特色編播和頻道的專業化運作模式等方面都值得學習。
(一)電視產業化操作模式
美國系列劇《絕望的主婦》在美國受歡迎的原因除了其比較有吸引國人的劇情,還有一個原因是因為其特殊的播出方式。雖然中國現在的電視片產量呈逐年遞增的趨勢,但電視精品少之又少,能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的杰出電視片更是屈指可數,國內的一些電視制作人只圖眼前利益,將電視片趕出了數量卻輸了質量。而在美國等一些國家,電視節目的制作已經成為一個系統創作的工程,創作周期都拉得很長,形成了一種產業化操作模式[8]。拍攝和制作過程精雕細做,制作周期要比中國電視節目長得多。一集戲的實拍,包括排練走向,帶著觀眾從頭到尾實拍,一般要七八天的時間,所以成本也相對較高。在電視產業化操作過程中,美國等西方電視臺一般都會開辟自己頻道的網站、積極發展合作單位。網站主要向大眾提供最新的播出內容、視頻畫面、頻道商店以及公共服務信息鏈接等。同時,還銷售與電視節目相關的系列產品、紀念品等,出售印有臺標體育用品如棒球帽、高爾夫球以及若干日用品如旅行包、鉛筆、雨衣T-恤衫、雨傘等;與合作單位推出共同商業產物。總之,美國電視的產業化操作模式還是相當成功的,中國電視業應當盡快向產業化的操作模式靠攏。
(二)電視節目的特色編播
《美國偶像》、《絕望的主婦》,走的都是精品路線。在美國,要真正完成一部高質量的精品,這種精益求精、長周期的創作模式必不可少。受這種創作方法的限制,節目只能采用季播方式,一周一集,每季共25集左右。《美國偶像》、《絕望的主婦》亦是如此,這樣的一種方式,保證一個播出長度,可以吸引觀眾的注意力,保證節目形成連續影響力,最終形成極品效應。一般來說,每年九月,美國的各電視網開始推出電視節目,美國人便急急等待著好戲上場。對于上一季播過的經典劇目,觀眾便會盼上整整一個夏天,急切希望看到劇中主人公的命運如何發展。這樣無形中就足足吊足了觀眾的胃口,在電視劇與觀眾之間形成一種約會意識,等到節目真正開播的時間,自然會掀起新一輪的收視狂潮。這也是美國電視劇都很“長壽”的秘訣所在。而相對來講,國內電視資源短缺帶來的后果就是,為填補電視播出空間,電視臺購買或制作了一部電視劇,盲目追求短期效應,一天幾集,播完再說。國外則更追求長期品牌效應,形成了品牌影響力,就可以保證第二季、第三季……都保持超高收視率。
季播方式在某種程度上符合了電視觀眾的生活方式和收視習慣。美國按季播出的節目,每年都會留出4個月左右的時間,即節目的空白期。這段期間,制作人可以有充裕的時間策劃和準備新一季的節目,對舊的節目形式、節目內容進行新的規劃,以期望給觀眾帶來新的驚喜,關注節目的觀眾也可以得到一個節目收視空白期,避免產生收視疲勞,對節目形成冷淡和厭倦的情緒。從各方面來說,季播的特色編排相當科學,考慮得比較周全,我國的一些節目,就是因為存在周播壓力,而且節目常年不斷播出,所以在某些程度上殘生了不好的后果:一方面節目質量迫于壓力而下降,另一方面觀眾也會因為出現審美疲勞不斷流失。今年的《夢想中國》、《我型我秀》、《超級女聲》吸取了類似的經驗,采取季播,所以在某些方面幫助了收視率和影響力的提高。
(三)電視頻道進行專業化運作模式
從長遠來看,世界媒體正經歷一場由“大眾”傳播向更加細化和專業化的“小眾”或“窄眾”傳播過渡,電視媒體在這場變革中首當其沖,越來越多適應不同觀眾需求的專業化頻道出現。所謂的電視頻道專業化,是指在現有電視頻道資源的條件下,以整個頻道為單位進行內容定位劃分,從而使節目內容能較為集中的反映某些特定領域的要求。其優勢是對廣告創收的上升有著直接的因果關系,同時會有一批較為固定的受眾群體。電視頻道專業化成了必然的選擇。[2]
因為電視頻道專業化的重要性,頻道的專業化成了許多電視臺的必然選擇,《美國偶像》是由美國FOX電視公司推出,在其本公司播放綜合性電視節目的專業頻道播出,該電視臺由于其專業性還有其品牌節目的存在,所以整個電視臺的運作都相當成功。
中國電視在這場改革中認識到其重要性,因此衍生了不少類似主題的專業化頻道,包括中央電視臺、一些地方臺。但是中國電視專業化頻道不夠專業,是中國電視的致命傷。以最早實行節目專業化的浙江電視臺為例,共設有新聞綜合、教育科技、影視娛樂、民生休閑等7個專業化頻道。但是,對于浙江電視臺來講,“專業化”界限并不分明,存在低水平重復的問題,這就使讓觀看電視節目的觀眾分不出觀看的主題,臺標上注明的是教育科技,卻出現了與頻道設置存在較大出入的電視節目。而專業化運作頻道是針對某些有共同興趣的群體一個專門的電視節目觀看平臺。
美國的COURT-TV(法庭頻道)就是一個比較成功的例子,它創辦于1991年,其宗旨是試圖展現一系列由“人”以及人們的“調查過程構成的精彩故事,并通過播出節目,使美國民眾可以更好的理解應用《第一修正案》,美國兒童從中可以學會更好的保護自己。對COURT-TV(法庭頻道)各欄目的時間進行一個對比統計,可以得出以下結果:首先,新聞欄目在所有播出欄目時間中所占40%,是該頻道最重要內容,主要播出案件報道;其次,專題欄目種類眾多,包括紀錄片、談話欄目、真人秀節目所占比例接近30%;再次,圍繞法律行業的精品電視電影所占比例為30%,如《紐約警察只藍色出擊》是以警探生活為背景題材的電視劇,并獲得了艾美獎。COURT-TV(法庭頻道)大量的播出電視精品,十分注重娛樂性強的內容。[3]它整個頻道的構成都圍繞著頻道設置的主題思想,將“專業化”進行完全,這是正中國電視節目所缺乏的,沒有抓住頻道設計的宗旨和專業化方向。因此,中國電視應當針對“專業化”的重點進行改進,打造出一批高質量的品牌專業化電視頻道,這對于整個中國電視業來說是很有創見性的。
結語
產業化運作、特色編播和專業化頻道運作,對中國電視來說只是很小幾方面的建議構想,中國電視起步較晚,在發展過程中應當更多的借鑒國外電視較為完善的運作模式,這樣可以避免走彎路,尋求一種捷徑。但是中國的國情、歷史文化環境與美國等西方國家存在很大的差別,因此,在引進國外優秀的電視作品的過程中,結合中國文化是一個必然的過程。這就需要充分發揮中國電視制作者的創造才能,創造出一批迎合中國觀眾口味的優秀作品。這樣,才能在激烈的電視業競爭過程中,創新發展,迅速推進中國電視的發展進程。
參考文獻:
[1]王宇.大眾媒介導論[M].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2003.
[2]王仲堯.文化市場與管理[M].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
[3]方潔.美國法庭頻道的專業化運作模式[J].中國記者,2005,(7).
[4]佘世紅.視覺盛宴與溫暖人情的有機結合——論中國文化背景下韓劇的魅力[J].新銳之思,2005(2).
[5]municationBetweenCultures[M].NewYork:ClarkBaxter,ThePublishingHouseOfCulture,2001.
[6]夏青.《美國偶像》與《超級女聲》[J].藝海,2005,(4).
[7]詹末.按季播出:美國電視節目特色編播分析[J].視聽界,2005,(6).
[8]王國平.廣播電視業美國的運作模式研究[J].求索,2004,(8).
[9]張檸.2004文化中國[M].廣州:花城出版社,2005.
[10]劉玉珠.WTO與中國文化產業[M].北京:文化文藝出版社,2001.
[11]Diana.Cran.TheProctionOfCulture:MediaAndTheYrbanArts[M].NewYork:SagePublishingInc,2005.
[12]柴志明.電視欄目制片人制度現狀觀察:以杭州電視臺為例[J].大眾電視,2005,(6).
[13]張豈之.中國傳統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