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論文學素材多層次積累

時間:2022-07-01 06:02:00

導語:略論文學素材多層次積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略論文學素材多層次積累

摘要:文學素材的積累是一種高級神經活動,它蘊含著多層次的活動:用眼看世界,增加生活閱歷;用心悟世界,豐富生活體驗;用口說世界,提升生活情調;用筆寫世界,提升生活情調。這個過程是動態、開放的,是不斷生成的,經過常態性的加工,學生的文學創作素材必然會得到美化,必然會更加有效。

關鍵詞:語文課堂教學文學素材積累

文學作品以它獨特的魅力吸引了大批的學生“粉絲”,他們也很希望寫出優秀的文學作品。但事實是,絕大多數學生為此而“銷得人憔悴”,他們并不知道如何積累文學素材。

心理學研究證明,人的高級神經活動具有一種接納條件刺激物的總和規律,這一規律來自條件刺激物的有效信息,隨著刺激信息的不斷傳入,信息總量在積累,表現為算術和式的遞增。文學素材的積累無疑是“人的高級神經活動”,它蘊含著寫作的主體——學生“接納條件刺激物”,產生相應的情感體驗,并隨著情境的變化不斷生成新的情感體驗等多層次的“高級神經活動”。

一、用眼看世界,增加生活閱歷

人們獲得信息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直接的,即通過自己的感覺器官,耳聞、目睹、鼻嗅、口嘗、體觸等直接了解外界情況;一種是間接的,即通過語言、文字、信號等傳遞消息而獲得信息。寫作實際上起源于信息的獲得,表現為信息的輸出。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和社會是寫作信息的主要的、直接的源泉,歷史則是其間接源泉。別林斯基說:“任何偉大的詩人之所以偉大,是因為他的痛苦和幸福深深根植于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他從而成為社會、時代以及人類的代表和喉舌。”[1]學生寫作不一定要達到“偉大”的高度,但用眼看世界,觀察自然、社會和歷史則是其寫作的必由之路。

對于學生而言,用眼看世界的方式有二:一是以校園為起點,以家庭、社會為延伸點,以自我為視角,飽覽自然風光,閱盡社會人情;二是以教材為起點,以圖書館為延伸點,以人物傳記為重點,融入滄桑歷史。

二、用心悟世界,豐富生活體驗

用眼看世界只是文學素材積累的第一步,還必須進入第二步:用心悟世界。心理學研究表明,作為人的生物的與社會閱歷的個人的見聞和經歷及所獲得的知識和技能,統稱為經驗,用眼看世界也只能停留于經驗層面;于經驗中見出意義、思想和詩意的部分,這是體驗,用心悟世界無疑屬于這個過程。馬克思認為:“人的感覺,感覺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對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產生出來的。”[2]用心悟世界實則上就是“人化自然”,典型化社會生活和歷史的過程。

德國著名學者伽達默爾說:“如果某個東西不僅被經歷過,而且它的經歷存在還獲得一種使自身具有繼續存在意義的特征,那么這東西就屬于體驗,以這種方式成為體驗的東西,在藝術表現里就完全獲得一種新的存在狀態。”[3]學生用心悟世界就是要在他們的經歷中尋求“繼續存在意義的特征”,梳理出激動人心的、久久不能忘懷、令人回味不已的經歷。根據經驗,我們可以發現,這些經歷一般不會集中于某一時間或某一個空間,它們可能瞬間出現,也很可能在再次回味時出現。因此,語文教師很有必要教會學生善于體驗這些過程,善于捕捉這些經歷。

對于學生而言,用心悟世界的方式有二:一是及時體驗,在“真”的基礎上,以“善”、“美”為準則,記錄下觸動靈魂、富有意義、令人難忘的經歷;二是延時回憶,以時間為過濾器,體味以往的經歷,記錄下令人感動的時刻和事件。

對于文學素材的積累而言,用眼看世界和用心悟世界只是兩個初等層次的行為,絕大多數學生只能達到這個程度。但是,大量的事實告訴我們,成功的文學創作所運用的素材往往是超出這兩個層次的,是有變異的。這就要求文學素材的積累進入更高的層次:用口說世界和用筆寫世界。

三、用口說世界,提升生活情調

作家吳伯簫說:“惟其是生活才有光,有熱,有運動,有發展,有未來。‘生活’這個詞里包含了真實,完美,新陳代謝,四季常青。”[4]青少年學生生活在一個“真實、完美”的世界里,感受著生活的美麗與豐富多彩,他們自然會有一種不吐不為快的沖動。體現在文學素材的積累上,這就是用口說世界。

馬克思說過:“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5]語文教師應該把學生置于不同的群體當中,讓他們開口說世界。在語文課堂教學中,乃至課外活動時,語文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寬松的環境,引導他們開口訴說世界存在與發生的形形色色的事物。在這個過程中,說的一方在說世界的同時,也會再現自我的生活世界,展現青春的風采,建立生活的自信,豐富生活的情調,從而更加覺得生活的美好、人生的多趣。聽的一方會受到濡染,自覺地加入這個行列,與其他同學共同歌頌生活,描畫未來,而且會用他人的生活豐富自己的生活世界,會給文學素材的積累帶來不可言喻的奇效。如果條件允許,語文教師還可以將學生帶到不同的社會大舞臺上,讓他們以各自積累的素材為基礎,參加作文大賽、朗誦比賽;還可以推薦發表學生的文學素材或作品。這樣,學生文學素材的積累會來得更加主動、積極而且有效。在這個過程中,語文教師理應注意到學生的差異性,照顧到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開展多層次的活動,并不斷根據最近發展區的原理,引領他們實現跨越式前進,從而使所有學生都能投入這項活動。

四、用筆寫世界,積累生活素材

對于學生而言,借助對自然、社會的描摹,抒寫真實的自我是他們最主要的寫作目的。在作品中,筆下的自然、社會等都是學生往日生活的記憶與再體驗。德國哲學家卡西爾指出:“在人那里,我們不能把記憶說成是一個事件的簡單再現,說成是以往印象的微弱映象或摹本。它與其說只是在重復,不如說是往事的新生;它包含著一個創造性和構造性的過程。”[6]可見,用筆寫世界不是一個機械的過程,它蘊含著創新,意味著情感體驗的不斷生成。以自然界草木蟲獸的形態和生活為例,作者的心境不同,寫出來的形態與生活也就不同。試想,杜甫在高興的時候,他筆下的花也不會流淚吧。正是因為處于一種“國破山河在”的心境中,花被他賦予了流淚的形態,于是創造與創新出現了。對于青少年學生而言,他們的寫作能力相對欠缺,于是幫助他們不斷地變換情境,用不同視角、不同情感態度描寫這些原本很“真”的事物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青少年學生的生活閱歷有限,要想使作品有料、有味,很有必要進行兩個層次的寫世界。一是初級層次的寫世界,這個層次以真實記錄為主,是原生態的記錄,這是絕大多數學生能做到的。二是高級層次的寫世界,經過一定時間后,由于情感體驗的復雜化、豐富化,那些原生態的東西被賦予了“虛”的元素,世界異樣了;再經歷過一段時間后,隨著生活閱歷的增加,隨著各種素養的具備,學生對原本的世界及已被初次“虛化”的世界再次“虛化”,再衍生出異樣的世界。如此反復,學生的文學素材會不斷“繁殖”,越來越豐富,越來越有詩意。對此,泰戈爾有著相似的感受,他說:“我發現,我一打開門,生活的記憶不是生活的歷史,而是一個不知名的畫家的創作,到處涂抹的五彩斑斕的顏色,不是外面光線的反映,而是出自畫家自己的,來自他心中情感的渲染。”[7]用筆寫世界的過程充滿了創造性與趣味性,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這項活動,而且應主動參與,不斷豐富自己的體驗,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積累文學素材。

用“眼”看世界會讓學生對生活有一個初步印象,用“心”悟世界會讓學生對生活產生深刻印象,用“口”說世界會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用“筆”寫世界會讓生活不斷“繁殖”,進而使文學素材不斷生成。這樣,文學素材必然會得到美化,而且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