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宗教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影響
時間:2022-07-18 11:37:00
導語:漫談宗教對構建和諧社會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宗教工作是黨和政府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大局中有著重要地位。在當前形勢下,要在黨的宗教政策和理論指導下,多從正面把握信教群眾與不信教群眾在根本利益上的一致性,積極引導宗教為構建和諧社會服務。
一、正確認識宗教的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
世界各國有不同的歷史傳統、文化背景、社會制度,宗教方面的情況也各有特點。因此我們要正確認識宗教,就必須分清宗教的積極面和消極面。
(一)宗教的積極作用。
1.心理緩解作用。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尋求的是自身價值的實現以及滿足感和幸福感。宗教恰是對于人在現實中這些不得已的情況下,找出合理的解釋,從而可以使矛盾被臆想地解決了。
2.行為規范和價值導向作用。一切宗教都通過宣揚和加強某種社會規范和價值觀促進社會的有序化。宗教把某些教義以道德戒律的形式體現,使信眾遵守,使其在宗教教義、社會規范范圍內從事活動。
3.群體整合作用。宗教使不同的個人、群體結成統一的整體,并促進其內部團結。同時形成各自的文化圈。在群體內,共同的宗教使人們相互團結,使族群成員內部團結在統一的信仰和價值觀上。在不同群體間,同一宗教有利于保持聯系和促進相互的認同。
4.社會控制。宗教往往借助神靈的威名進行自上而下的絕對控制和自下而上的絕對服從。這種控制是具有感情色彩的,更有自愿、自律和持久性。宗教可以通過其神圣性來增進國家、政府、領導人、家庭等社會制度、社會結構的權威,使社會目標神圣化,使人們樂于遵從,去追求帶有神的色彩的價值觀所推崇的社會目標。
以上四個方面是宗教社會作用的積極方面,同時我們更要正視它的消極作用,對宗教有全面的了解。
(二)宗教的消極作用。
1.心理上麻痹作用。對宗教產生以依賴,甚至逃避現實。不能正確看待困難,不去積極的改變現實。一些人相信命運是注定的,或說一切都是神安排好的,這使一些人迷信命運,產生宿命論的消極思想。
2.宗教狂熱。宗教的保守性特點,使得信徒往往強調自身宗教的教義。時代在發展,但宗教教義的改變是較慢的,跟不上時代的發展,便有許多的方面與現實不一致,這樣信徒可能會產生宗教狂熱,為了維護宗教原有體制,而無視現實的法律制度等。對社會產生破壞性的沖擊,甚至社會動蕩。
3.排斥異己。宗教的社會整合作用,讓信徒團結在宗教的內部周圍,它的這種團結使得他們排斥非本教人員,把其看作異信徒。不同宗教受不同的教義約束,有不同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往往形成宗教相互間的排斥。宗教戰爭和教派斗爭在歷史上都有所發生。
4.政治斗爭活動。宗教屬于社會上層建筑的一部分,統治階級往往把它作為統治人民的工具。被統治階級也往往借助宗教的外衣進行斗爭和反抗。一些地區沖突也往往和宗教有關,給社會穩定造成破壞。
二、宗教對和諧社會建設的影響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以及改革的深入和全方位的對外開放,社會處在激烈變動之中,社會利益關系更為復雜,宗教的社會影響力增大。因此,要通過積極主動的工作,使信教群眾成為建設國家的積極力量,充分發揮積極因素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服務。
(一)促進民族團結。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當是緊密團結的社會。在一個民族基本上全民信仰某一種宗教的地方,宗教問題不僅是一個信仰問題,而且是民族問題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些民族中,宗教對民族的社會生活各方面有著特別巨大和深刻的影響。因此,要正確對待和處理這些民族的宗教信仰和宗教在民族中的影響問題,采取正確的政策。在反對任何形式的民族歧視的基礎上,堅持所有民族一律平等。在民族之間和民族內部,在不同的宗教信仰之間,在信教群眾和不信教群眾之間,求大同,存小異,促進民族的團結。警惕各種敵對勢力利用群眾的宗教感情,煽動民族主義情緒,制造民族之間的敵視和對立,進行分裂祖國的陰謀活動。
(二)促進社會安定有序。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當是穩定有序的社會。當今世界,宗教問題成為社會的熱點問題,也是社會矛盾集中爆發的方式之一,宗教方面的穩定已成為社會穩定的重要內容。由于我國正處于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型時期,社會生活各方面的矛盾比較多,許多矛盾也反映到了宗教領域。特別是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宗教問題和由宗教問題引發的社會問題、民族問題時有發生,矛盾糾紛解決難度大,處理中稍有不慎和偏差就有可能使矛盾擴大升級。要全面貫徹黨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依法加強對宗教事務的管理,積極引導宗教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充分調動廣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眾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宗教團體和宗教界人士積極加強自身建設,堅決抵御敵對勢力利用宗教進行的滲透活動,維護健康安定、平穩發展的社會形態。
(三)促進社會和諧文化建設。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當是文化豐富的文明社會。宗教對人類文化的發展、文明的創造和傳播起過重要作用。同時文明社會必須有基本的普遍的道德規范,才能保證人與社會的動態穩定。各宗教都確立了抑惡揚善的道德原則,有約束力很強的道德要求,對維護社會穩定和創造健康的社會氛圍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過程中,要發揮宗教的積極因素,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設服務。
(四)促進社會經濟發展。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當是經濟和諧的社會。我國正處于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型期,經濟領域存在著各種弊病。在這方面,宗教倡導的自律從善、勤勞致富、愛崗敬業、誠信守法、服務社會,都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所需要的。從具體的社會行為來看,宗教可以引導信眾勤勞致富,實現人與經濟社會和諧。
(五)促進政治建設的完善。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當是政治民主的社會。宗教參與政治也是現代社會政治民主化的一個方面。在政教分離的制度環境中,宗教是作為一個社會團體來參與和影響政治發展的,宗教團體也可被視為一個利益集團,代表信徒的利益和政治訴求。但是,宗教作為一個特殊的社會團體,有其特定的信仰體系和結社方式,因而宗教的政治參與對社會政治穩定具有錯綜復雜的影響。
三、結語
雖然我國宗教問題具有信教民族分布不均勻、宗教信仰多樣化、宗教對社會影響復雜化等特點,但現階段處理好宗教信仰和社會和諧之間的問題,最根本還是要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的主題,按照各區域各民族的特點和規律,加對大少數民族人口的服務和引導力度,加強信教群眾同不信教群眾、信仰不同宗教群眾的團結,積極引導宗教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做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