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創作中融合感情之實現
時間:2022-02-23 06:17:00
導語:藝術創作中融合感情之實現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藝術作品是由內容和形式兩個要素構成的,在藝術理論中長期以來把"形式決定內容"看作是一個現實主義創作必須遵循的規律,藝術作品是由藝術家創造的,藝術作品是由可觸、可視的形體、色彩等構成的。從宏觀的角度看,任何時代、任何民族的藝術都是這個時代、這個民族的社會生活的反映。特定的社會生活首先造就了屬于特定時代的藝術家,而且,不管藝術家自身怎樣離群索居,他仍然是屬于社會的人,是屬于社會生活這個有機體上一個活生生的細胞。因此,藝術作品作為人的精神產品,就不可能不反映這個特定的社會、特定的時代,藝術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形式,也就不可能不為社會存在所決定,這里要弄清藝術與生活的這種關系,即生活對藝術的先決地位,并不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因為它們不是同一事物,不是統一體內的兩個方面。我們肯定生活與藝術是決定與被決定的關系,是因為它們之間是存在與意識的關系,而不是內容與形式的關系。因此,生活本身不等于藝術的內容。藝術內容不是客觀存在著的生活,而是對這種客觀存在的反映,它僅僅是一種意識、一種審美意識,它來自客觀而不是客觀自身。因此,在藝術中,內容與形式的關系不能被誤認為是存在與意識的關系,進而推演出決定與被決定的關系。
作為一種意識的藝術內容,在沒有形成藝術作品之前當然還是假定的、非現實的,當它需要回轉到客觀時,那就必須借助于物質材料來加以體現。而這種體現的方式,就是所謂藝術的形式。正如藝術的內容來自客觀一樣,藝術的形式也同樣來自于客觀,一方面,藝術家在進行創作的時候充滿情感活動,另一方面,情感也是客觀的藝術對象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藝術形象中的情感因素也就同時來自主觀與客觀兩個方面。從客觀方面講,藝術形象的情感因素就是藝術對象情感因素的反映。藝術是以人的精神世界作為重點反映對象的。這樣,人的情感也就不能不反映在藝術形象之中。但是,藝術形象的情感又是藝術家賦予它的。藝術家沒有不帶著強烈的感情來描寫自己的對象的油畫藝術的創作過程無疑就是在創作實踐中將自己城立的藝術觀念、創造性思維、審美意識以及個人的藝術追求進行最集中的體現和展示。凝聚著藝術家的藝術觀念、創造性思維、審美意識以及個人的藝術追求的“藝術個性”,構成了繪畫藝術的生命,無疑也是繪畫藝術最為恒久的動力之所在。
藝術創造力的培養離不開人的認知水平及探求新穎表達方法的努力。在水彩畫創作課上,經常有學生問我該怎么畫?畫些什么?我認為問題不在于他們技巧的高低,而是他們想知道自己想法好不好。這就是說他們應該探索在審美對象面前如何用恰當的技法去表現自己的思想和對現實世界的認知,將技法與自己獨特的內在感受創造性地結合起來,這就是藝術創造力。一個藝術家如果沒有創造力,其創作就如無源之水,再多也沒有新鮮感,也會干枯??障氘a生不創造力。創造力來源于對生活的觀察,并把觀察所得加以篩選和重新組合。任何一個水彩畫藝術家都需要觀察、熟悉生活,這需要全身心的投入。只有在充分了解客觀對象的基礎上,才能對客觀對象產生自己的思想和表達意圖,才能更好地表現客觀對象及自己對客觀對象的認知和真實感受。讓自己獨立的的思維和客觀對象相互融合,進而行成獨特的藝術表現,這樣就形成了自己的藝術創造力。羅丹說道:“你看一看藝術的杰作吧!藝術的整個美,來自思想,來自意圖,來自作者在宇宙中得到的思想和意圖。
藝術的偉大之處就在于如何超越生活,創造出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藝術真實。伴隨著現代主義藝術的浪潮,藝術也逐漸被看成一種人類所特有的認識世界(區別于現實世界的一種“觀念的世界”)的方式。藝術作品的創作過程體現為藝術家依靠自己所特有的感性方式,通過認識的深化,進而完成從素材向繪畫語言的轉化,并最終塑造出可視、具體的藝術形象。在這一過程中,藝術家的思維方式,構成了藝術創作所特有的想象力和創造力。這種藝術化的思維方式無疑是由藝術的本質特性所決定著的,藝術家的這種思維能力越強,感受能力也就越敏銳,判斷力與創造力也就越強。
時代的發展已使我們逐漸認識到,只有發揮創作個性,開發藝術生產力,才能擴展藝術的種類,達致藝術的多樣性。因此,藝術間的相互借鑒、吸收、滲透、融合,將導致藝術的多樣化、交叉化,使當代藝術發生很大的質的飛躍,許多藝術創作藝術上的問題也才能相應得以解決??傊瑳]有藝術個性的創作行為,會使藝術停留在無法創新、無法變通,沒有民族意識和風格、沒有文化心理、時代精神,導致藝術形式上的單一化,甚至產生藝術創作的枯揭,逐漸失去藝術的恒久生命力。
內容是指構成事物的諸要素,而形式是指這些要素的結構關系。從藝術作品的形成過程來看,我們會發現這樣一個事實:作為藝術作品自身,它并不能結構出一個可供觀照的對象,它必須借助于某些物質材料才能體現自身。然而,這些物質材料(如石頭、泥土等),對于那些“借助者”卻是獨立存在的,它自身就是一個既有內容又有形式的可供觀照的“實體”。這就不能不使我們想到,當它成為某種“意象”的體現者而進入藝術的范疇之后,它到底扮演著一個怎樣的角色?一些觀點認為,它的存在就是藝術的存在,它的毀滅就是藝術的毀滅。筆者認為,在藝術作品中,作為基礎性的東西不是一個而是兩個。它們是相互借用的兩種材料,即物質材料和感性材料有序和有機的融合。這兩種材料,一個是藝術家的觀念世界,一個是體現觀念世界的物質構成形式?!耙庀蟆蓖ㄟ^“物象”的繪聲繪色方式顯現為可供觀照的藝術形象,從而使藝術成為一個個客觀存在的“實體”。因此,這個轉化過程對于“意象”來說,它因得到了一個物質的形式,從而顯現為藝術作品,對于“物象”來說,它因得到了一個形象的形式,從而使它以藝術面貌出現。于是,作為感性材料和物質材料的各種要素交融在一起,達到了同一。
我們從人對自然物質的加工改造方面看,如果藝術家憑借自己的手和自己的想象力、創造力把物質(如:一塊石頭或一塊畫布等)改變一種形態,賦予它們一種新的結構、一種新的形式。那么,這些物質由于在形式上起了變化,它們在觀照者的眼中就不再是它們自己,不再是石塊和畫布,而可能是一個動物、一組靜物或者其他可視形象。這種由形式結構的改變所引起的“內容”的質變是驚人的,它們從無生命物質變成了有生命物質。
當然,并非這些物質材料本身發生了質變,而僅僅是在觀照者的心目中引起一種“質變”的幻覺。而從這種幻覺中,人類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自己創造的價值,看到了自己改造物質世界的能力,因此也就看到了美。然而,按形式主義的概念,造型藝術作品本身是由可觸可視的形體和色彩構成的,認為形和色是藝術作品的血肉生命,這種“形式和結構”就是藝術的精髓,這種說法有悖于事物的一般規律,淡忘了藝術品的創造者的觀念或意愿。筆者認為,物質材料作為藝術的物質基礎,作為藝術產生的物質要素是不容忽視的。藝術生命只有靠這些物質材料的結構組合才能誕生,藝術的靈魂也只有“有體可附”的時候,才能成為可以感受到的活的靈魂。
在英國現代水彩畫之父保羅.桑德比之前的水彩畫,大多是色彩單調的單色畫。桑德比在水彩顏料的研制和繪畫技法方面作了很多嘗試,從而提高了對水彩藝術的認知水平,將水彩畫的技法推進了一大步,他以新的技法創作了大量的水彩風景畫。桑德比是最早給風景題材以全新生命力的水彩畫家,把地形水彩畫當作吟詠自然的彩色之詩,將他自己的真情實感和自然景象的變幻巧妙地組合成了夢幻般的境界。這種藝術境界的造就,不僅使他的作品超出了一般風景畫的范疇,成為水彩畫領域的翹楚,而且還成為抒情水彩風景畫的先驅。
那么情感是人們在社會實踐中,在認識和改造世界過程中產生和發展的一種極其復雜的高級精神活動。情感往往體現為人類內心生活的最深層次,是人的生命本體的動力。由于情感的主觀性最強,因而也就最容易被幻覺化和詩意化,同時,情感也才能引起欣賞者的審美幻覺,使之深深沉浸在自我創造的主觀幻象之中。強烈的情感會使人們分析能力和自控能力急劇減弱,大腦皮層的興奮過程導致情緒激化而放縱了想象機能。
因此,當人們情感沖動時,起初都苦于找不到適當的詞和言語來表達自己的心情,從而有一種緊迫感,這就是藝術語言的蓄勢。
這種蓄勢所蘊含的能量越大,就越使語言出現畸形??梢钥闯?,藝術語言的產生是為了適應人們情感活動的需要而創造的一種言語形式。我們也應該看到,一方面,賦予藝術語言的情感信息是客觀的,但由于人們的情緒記憶不同,經過主體化了的情感信息就會有一定的差異性。個性化的藝術情感的價值也正體現在:藝術語言的交際價值。從藝術創作與欣賞的全過程看,就觀照者而言,他必須理解藝術語言的情感信息之后才能產生自己的情感。可見,觀照者情感模式的重新建構,是他的情緒記憶與藝術語言的情感信息之間同化與順應的相互作用的結果。換言之,正是創作情感的個性化,才使藝術在人類的觀念世界得以永生。
藝術語言是情感的反映形式,情感是藝術語言運思的內趨力,它是創造藝術語言最重要的因素,它激活審美感受。審美感受的動因和目的是情感的表現化,它使整個審美感受過程的心理活動都融匯在情感的體驗之中。在這體驗中,既體現了發話主體情感的特點,也反映了發話主體認識問題的個勝。藝術語言是情感體驗激發下的產物,它與常規語言表達思想、認識的功能不同,它是一種復雜的表情、體驗系統。油畫藝術的語言形式主要是經由藝術家在畫面形式、色彩以及筆觸等諸方面構成。個性化藝術語言價值的實現就在于打破語言的局限性,使話語充分體現出藝術魅力。借用符號學的理論,藝術語言在語言規則與語義設置上的特征為藝術語言的可接受性提供了基礎,可接受性的最終實現還要依賴于在具體表達中、在特定語境中與情感體驗的融合。
藝術的無盡魅力存在于其作品的獨特風格之中,而風格的獨特性,主要來源于個性化的創作手法。油畫藝術的創作過程無疑就是在創作實踐中將自己獨立的藝術觀念、創造性思維、審美意識以及個人的藝術追求進行最集中的體現和展示。藝術家們在他們的形象思維能力與藝術靈感的程度上的天才表現,決不可能來源于他們業已僵化的創作與表現模式。事實上,一部風格多樣的繪畫藝術發展史,離不開那些天才藝術家們極富藝術個性的藝術創造。時代的發展已使我們逐漸認識到,只有發揮創作個性,開發藝術生產力,才能擴展藝術的種類,達致藝術的多樣性。因此,藝術間的相互借鑒、吸收、滲透、融合,將導致藝術的多樣化、交叉化,使當代藝術發生很大的質的飛躍,許多藝術創作藝術上的問題也才能相應得以解決。總之,沒有藝術個性的創作行為,會使藝術停留在無法創新、無法變通,沒有民族意識和風格、沒有文化心理、時代精神,導致藝術形式上的單一化,甚至產生藝術創作的枯揭,逐漸失去藝術的恒久生命力。藝術個性不同于現實生活中的個性,它能充分的發展,不受束縛。當作者將自己思想感情熔鑄于自己筆下的形象時,由于它們飽含著生活氣息,又高于生活,給人的啟示、聯想,往往會大于超越作者原來的思想,而具有更廣、更深的、更為普遍,更為豐富的意義。在西方繪畫發展史上,作品的個性問題一直為人們所重視。
中國傳統藝術的發展對于意識和外部感受的認識一直都期望得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在藝術創作的前期階段一些列的采集之中會立即得到最初的感受,就好像是和你所處的環境產生一種共鳴。藝術作品的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是藝術創作過程的一體性“建造”。如果說藝術作品是一個“生命”,那么,那些按照一定秩序建造構成這生命的“生命物質”,可謂是生命信息的“載體”。所謂藝術的靈魂,藝術的思想內容只有通過這些“載體”才能顯現出來。因此,內容與形式不能獨立存在,它們只有表現為徹底的統一,藝術作品才能真正產生實現。
- 上一篇:新區土地執法專治工作方案
- 下一篇:領導在千村百鎮規劃會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