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與二胡相關聯

時間:2022-04-13 03:24:00

導語:戲曲與二胡相關聯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戲曲與二胡相關聯

二胡是樂器中很重要的一種,它的形成與發展經歷了一定的歷史階段。但是它應該晚于戲曲,我國早在先秦時期就有了戲曲藝術,二胡逐漸被戲曲所接受。二胡是由唐代的胡琴發展而來。在宋元明時代,民間說唱藝術很繁榮,它的伴奏樂器就是胡琴。早在清吳太守(燕蘭小譜)中就有記載:友人言,蜀伶新生出琴腔即甘肅調,各西秦腔,其器不用笙笛,以胡琴為主,月琴副之”,但是長期以來胡琴只能作為伴奏樂器,在一千多年的發展歷史上始終不能以其獨奏的方式登大雅之堂。雖然胡琴作為樂器種類很多,在形制、音色等方面也別具特色,自成風格,但是由于沒有獨奏的創作,一直沒能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直到劉天華先生對其進行了改革,胡琴從此擺脫了“寄人籬下”的命運,并以阿炳先生的一曲《二泉映月》享譽世界,二胡的地位與影響力迅速得到了提高。到了20世紀50年代以后,二胡藝術發展迅速,創作的曲子超過了800多首。當然,很多曲子還是受到了地方戲曲的影響,二胡獨奏曲《江南春色》、《新婚別》等樂曲創作深受地方戲曲風格的影響。突出圓潤、柔和的二胡音色,表現出江南音樂柔媚、小巧、細致的特征。二胡曲《蘇南小曲》的旋律就是根據江蘇地方戲曲錫劇曲牌“老簧調”改變而成。二胡與戲曲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1、二胡是戲曲音樂的組成部分

戲曲音樂在其發展歷史上與二胡保持著密切的聯系,甚至是密不可分。中國的戲曲藝術是一門綜合性的舞臺藝術,它包括戲劇、音樂、表演等多種藝術手段。中國戲曲藝術發展歷史的使其門類繁多。中國戲曲有四五百種之多,各種劇作都有其自身的風格與特點,但是所有劇作其不同之處,主要在于音樂風格的不同,各有各的音樂腔調。也就是說音樂的不同造就了不同風格的戲曲。作為劇本來講,同一個劇本可以排成評劇、京劇、越劇等。在戲曲這個綜合藝術的概念中,既重于編導、表演、服裝、舞美各藝術門類,又重于手、眼、身、法、步等其它表現手段,可以說音樂是區別劇種之間的生命線和識別標志。民間有句俗話:看戲不叫、“看”,而叫“聽”戲,蓋因于此。同時,由于戲曲音樂是用音樂來表達感情來描寫戲曲中的故事。而在文場中,表.達感情最主要的樂器是二胡。二胡戲曲中最基本的功能是伴奏,然而,若要恰到好處地發揮好這一功能,絕非易事!它與單純的獨奏截然不同,除了扎實的基本功,還要十分熟練地掌握戲曲音樂、唱腔的基本特點,諸如:戲曲的各種板式、曲牌、調式轉換以及演員流派的演唱風格等等。戲曲的流派風格至關重要,如果不能正確地把握風格基調,那么,你所伴奏的音樂唱腔、必須是生硬呆板,毫無個性,更無韻味可言。如豫劇《清風亭上》張元秀尋子哭訴一場“奴才全將良心悶”之核心唱段,這是豫劇中極富特色的“二八”板,情感跌宕起伏較大,豫劇韻味十足。為此,在二胡伴奏中,我充分運用了“輔、襯、補、托”等伴奏技法,隨著旋律與人物情感的不斷變化,巧妙地運用不斷拉弓、揉弦、換把等手法,恰到好處的表現了舞臺人物的鮮明個性和情感力量,進而產生極其強烈的劇場效果。作為一名二胡伴奏員,在充分以揮二胡伴奏功能的同時,更應注重它的表現力。所謂表現力就是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舞臺氣氛的渲染等方面,應有更為獨特的烘托作用。多年的舞臺藝術實踐證明,作為豫劇樂隊的二胡伴奏員,除了具有高超的伴奏能力外,更要具有一定的文化素養和厚重的音樂知識基礎。總之,二胡在戲曲樂隊中起著重要的、無可替代的作用。既要突出“個性”,又要服從“共性”一只有投入到意境之中掌握正確的方法,配合默契,協調一致,方能錦上添花。

2、戲曲音樂不斷提高二胡的地位

二胡藝術不斷提升地位,戲曲音樂給予了很大的支持。我國戲曲藝術非常豐富,唱腔唱法不盡相同,地域特區明顯,音樂風格迥異,其豐富多變的音樂為二胡藝術提供了發展的空間。我國戲曲音樂種類繁多,其音調查內涵、技法表現等為三胡藝術發展提供了基石。由地于不同的戲曲,其表現手法不同,情趣各異,其音韻唱腔多彩多姿,其豐富性已非語言所能表達,有時只能意會而不能言傳。二胡藝術與其有相同之處,二胡因此吸收了戲曲的有益成分,使其在樂曲的表現方面,猶如戲曲唱腔,弓法變化慢連綿不斷,氣息悠長,其跌宕起伏、酣暢流利,仿佛是演員的演唱異體同身,這是其他樂器所不具備的品性。我國許多藝術家尤其是二胡藝術表演家,都得到戲曲的熏陶和滋養,有“胡司令”美譽的二十世紀我國弓弦巨擎劉明源先生,從五歲開始學習京胡、板胡,七歲便登臺表演京胡獨奏《夜深沉》,并專業從事過評劇的創腔、配器和二胡、板胡的演奏工作,又遍學江南絲竹、廣東音樂、河北梆子、秦腔、迷糊等,可以說是見什么好就學什么,幾乎掌握了我國的各種拉弦樂器,被譽為是在民族民間音樂的“染缸”里“浸泡”出來的音樂家,特別是他的板胡和中胡的演奏藝術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至今無出其右者。又如當代在二胡藝術上有杰出成就的阿炳,《二泉映月》是其最杰出的代表作。這首樂曲,內涵豐富、結構嚴謹。每當旋律響起,總會讓人情不自禁地想到感情、經歷、幻想、現實等問題。阿炳所創作和演奏的《二泉映月》,深沉內在、委婉流暢、剛柔并蓄、跌宕起伏、富有神韻,具有較強的藝術感染力。阿炳,原名華彥鈞,江蘇無錫人,身世悲涼,一生苦難,出生于1893年。母親秦氏,出身農家,在阿炳幼年時便去世。阿炳從小就酷愛音樂,中年時期雙目失明,此后不得不經常在無錫以沿街演奏各種樂器、演唱民歌、說唱民間故事為生,過著極為悲苦凄涼的生活。其創作《二泉映月》深得戲曲的藝術精華。應該說戲曲藝術不斷助推二胡藝術的水準。劉德海曾撰文說:“今天,在我所演奏的音樂中,已經大量滲透進戲曲音樂的表現手法——中國戲曲音樂那種絕妙的韻味,入微的情趣、虛實結合、抑揚頓挫的藝術表現手法是西洋音樂所無法比擬的。”

二胡藝術在今天已成為一門優秀的音樂藝術,它有著獨特的藝術魅力:深沉蘊藉、陰柔敦厚是二胡傳統音質的最大特色。這主要緣于其特殊的構造所致,二胡的琴弦懸空而無指板、弓子置于兩弦之間、琴筒由蛇皮蒙制而成,演奏時通過馬尾弓子磨擦琴弦及蛇皮音箱振動來發出樂音,這些特殊的物質基礎和構造,決定了二胡獨特的音色魅力:一是以細膩、纏綿、哀戚、柔美而聞名于世。二胡的音色天生具有一絲憂郁、內斂的氣質,音域往往處于聽覺界限的最中心部位,仿佛琴弦與心弦是一脈相通的,絲絲入扣的樂音簡直能直接滲進聽者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