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藝術普及及人才培養模式

時間:2022-07-19 02:39:29

導語:琵琶藝術普及及人才培養模式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琵琶藝術普及及人才培養模式

在世界經濟一體化不斷加速的大背景下,如何提升全民族的科學文化綜合素質,培養適應國際社會溝通與交流相的復合型人才,已成為國內教育界普遍關心的重要課題.解決這一課題的具體步驟之一,就是從中小學階段全面介入素質教育的內涵,而美育便是其中至為重要的一環.普通學校的所謂美育,雖然涵蓋了相當廣泛的內容,但在現階段的其體操作中,藝術教育仍是當前普通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國家教育部早在20世紀九十年代,針對全國普通學校美育課程的狀況,向全國頒布了《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總體規劃》.而作為藝術教育重要組成部分的音樂教育,具有其他學科教育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是為了培養人的音樂審美能力,發展人的藝術審美感知力,這一點已為當今國際教育界和音樂界所認同.作為一名音樂教育工作者,筆者所從事的專業是琵琶教學,深感開展琵琶藝術教育普及工作的重要性和人才培養工作的緊迫性.

1普及琵琶藝術應與素質教育有機結合

從20世紀九十年代開始,隨著素質教育理念的提出,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無論是中小學或是藝術專門院校還是教育工作者或是家長,都開始關注藝術教育.于是“學琴熱”、“學舞蹈熱”盛行,琵琶、二胡、古箏、美術、書法等藝術學習走進千家萬戶,也是在這階段,時展的需要與市場的建設完美結合,我國各地的藝術培訓迎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期.日本當代著名音樂教育家鈴木鎮一認為:“所有的孩子都能夠培養到巴赫和莫扎特的音樂感的高度,從人格到各方面,整個人都融到音樂之中,兒童在不知不覺之中,培養起很高的人格”.早在青年時代就與鈴木先生結為摯友的世界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我從6歲開始,跟父母學習小提琴,音樂世界賦予我的直覺,對我的新發現(運動物體光學),有極大的幫助”.現實告訴我們,必須努力汲取發達國家在音樂教育改革的理論與實踐方面的有益經驗,逐步探索適合我國國情和青少年成長規律的音樂教育新體系.筆者所在的韶關市是經濟欠發達的中等城市,雖說在廣東省內,毗鄰廣州,交通越加便捷,但是,經濟狀況長期以來不盡人意,許多家庭的收入情況并不寬松.即便如此,韶關的“學琴”熱竟然絲毫不遜色于其他地方.據筆者觀察,許多家庭寧可降低生活標準,也要盡一切辦法也要為孩子購置樂器并參加興趣班.正如有報刊評論的那樣:對大多數城市家庭而言,養兒育女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成為某種人生樂趣和情感訴求方式.隨之變化的是,獨生子女在物質和精神方面的全方位變化,絕大多數家庭都把他們視為自己家里“明日之星”而精心呵護,并且希望他們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人才.[1]正因如此,我們就不難理解那些經濟條件并不寬裕的家庭,為什么還要千辛萬苦地攢錢購買樂器.這種現象的背后可能隱含著某些盲目的、非理性的沖動,有一些家庭不惜血本投資購買的樂器,最終淪為一種家居擺設,但是,每個家庭“望子成龍”的心情和對素質教育所寄予的厚望,對藝術教育工作者都是一種鞭策.為此,筆者專門在韶關市的3所中學(初中)、7所小學組織過問卷調查,統計結果表明,約有95.6%的學生家庭希望自己的孩子掌握一門藝術特長,由于升學壓力或興趣轉移等諸多因素,這一比例在中學階段有所降低,但依然占到接受問卷調查人數的82.9%.另外,據不完全統計,有大約23.4%的小學生和17.8%的中學生,對琵琶藝術表示有較為濃厚的學習興趣,其中有5.1%的小學生和8.6%的中學生,傾向于把琵琶藝術作為長期不變的專業項目和未來選擇的職業方向.其余學生則表示雖然喜歡琵琶藝術,愿意作為一項業余愛好來學習,以提高個人的藝術修養和對民族音樂的鑒賞能力,但不一定把琵琶視為不可或缺的專業技能,其學習周期將視個人興趣、時間和精力情況而隨時調整.通過對這些問卷調查的綜合分析研究我們可以得出如下三點啟示:一是素質教育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應試教育那種只追求學習成績的觀念已不被人們所接受,絕大多數的學校、家長都認為提高學生諸方面素質是現代教育的目標,其中就有學生音樂素質的培養;二是在中小學廣泛普及藝術教育,滿足中小學生對藝術學習尤其是音樂的興趣培養,是符合中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重視個性發展的需要.在中小學教學大綱中要明確藝術教育的課時和教學標準;三是琵琶這種古老的民族樂器,依然保有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尤其是近年來,許多電影、藝術作品中出現的琵琶造型使其愛好者在廣大中小學生中不斷增加,琵琶藝術的光大普及有著深厚的社會經濟、文化和群眾基礎.有鑒于此,筆者以為,我們應該站在繼承和弘揚民族優秀文化傳統的高度去推廣藝術教育的普及工作,努力把琵琶藝術的教育工作與素質教育內容有機結合起來,讓琵琶這一古老而燦爛的民族“藝術之花”在今天綻放地更加絢麗奪目.

2培養專業人才與藝術普及工作應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2.1藝術人才培養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人才培養是一門科學,特別是藝術人才的培養要尊重藝術教育的自身規律,就是必須遵循由量變的積累到質變的飛躍這一客觀規律,古今中外凡有成就的音樂人都有一個從一無所知到略知一二,再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廣的漸進式的成長過程.因此我們培養藝術人才不僅使他們得到知識和能力的提升,而且還應將態度、理念、思維和行為方式等的教育和培養放在重要地位,藝術貴在創新,使每一個學生都學會學習、學會創造.

2.2藝術普及要貼近基層筆者因工作原因,會經常參加群眾性的藝術活動,韶關歷史悠久,是“馬壩人”的故鄉,石峽文化、廣府文化的發祥地,人文薈萃.筆者發現在基層群眾文藝骨干分子當中,蘊藏著大量藝術人才.正如當年的流浪藝人阿炳,在使其一夜成名的機會到來之前,他(她)們的藝術潛質和卓越才華無緣登上藝術的大雅之堂,受到專家學者的關注或大眾媒體的追捧,而只能在民間的藝術活動中聊供街頭巷尾的群眾自娛自樂.每念及此,筆者便常為一些頗具藝術天賦卻無法進入專業藝術行列的民間藝人深感惋惜.因此,一些單位或學校邀請筆者講課或演出.即使沒有報酬,筆者都欣然前往,希望盡其所能地把琵琶藝術推廣普及到基層群眾中去,并在普及的過程中發現和培養優秀的藝術人才.

2.3從娃娃抓起,培養琵琶藝術后備人才在面對那些報名學習琵琶的小學生的時候,既要保護孩子們學習的積極性,鼓勵他們大膽地從民族音樂的沃土中汲取豐富的營養,通過學習琵琶而開啟心智,提高藝術鑒賞和綜合素質水平;與此同時,還要注意挑選那些音樂感好,藝術潛質佳的學生加以培養,有意識地向專業方向引導.這樣,在普及和推廣琵琶藝術的同時,也為打造專業琵琶藝術人才奠定了基礎.筆者認為,那些自幼(5-7歲)開始學琴,后來走上專業道路,考入音樂學院的學生,在初期接觸琵琶的時候,雖然不一定有很高的智商,但其對音樂的感覺比其他孩子顯然更為敏銳和細膩.她(他)們對包括旋律、和聲、節奏、曲式、結構、音色、力度等在內的音樂要素,有較高的感知能力,而這正是從事琵琶或其他音樂專業所必備的音樂審美認知的基礎性能力.當然,在為數眾多的琵琶愛好者中,酷愛琵琶藝術并經過刻苦學習最終脫穎而出,走上專業藝術道路的學生畢竟只是極少數,對大多數孩子來說,學習琵琶的經歷將成為她(他)們七彩人生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而有幸進入音樂院校專修琵琶的學生,無疑將成為琵琶藝術傳承的生力軍,琵琶藝術將在她(他)們的手中發揚光大和走向新的輝煌.她(他)們在琵琶藝術上所取得的任何一點成就,都將成為琵琶藝術推陳出新的前進動力,并產生良好的社會示范效應.同時,應該指出的是,那些后來沒有走上專業道路的大多數孩子,對于琵琶藝術的普及和傳播同樣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正是由于她(他)們的存在,才把琵琶這一古老藝術帶入了千家萬戶和全國的中小學及各類高等院校的校園,乃至世界各地天涯海角.如果一門藝術沒有社會公眾的普遍參與和價值認同,最終必將成為無本之木、無源之水,其生命之花將日趨枯萎.因此,無論是對琵琶專業人才的選拔培養,還是對廣大業余琵琶愛好者的普及性教育,對于琵琶藝術本身的生存和發展而言,都是至關重要和不能偏廢的,者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相輔相承,缺一不可.

3琵琶普及教學中的授課模式及效果評估

如果我們以現代科學的觀點和嚴謹的治學精神看待琵琶課的講授、學習的話,那么,琵琶教學的整個流程其實恰似一個程序邏輯十分嚴密的系統工程.因為“中國琵琶是一件演奏技法復雜而艱深的樂器,它對音樂的詮釋是以十個手指精妙、和諧的動態形式為專業語言的.其演奏藝術的音韻美與形式美,始終是與高度和諧的狀態同步發展的,是藝術的技巧,也是技巧的藝術.”此外,它較之現代科學別具獨特意義的,還在于其所包含的民族學、生態學和社會遺傳學的內涵,由于“琵琶音樂所蘊含的美學風格、美學品格、美學形式、美學信息等等,都與中華民族總體的心理特征、審美期待、精神氣質、文化認同有著血脈相承的關系.中國文化的多源性、多維性,在與琵琶相關的諸多方面都深深地烙下印記……”[3]所以,在琵琶教學中,本著科學的方法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因地制宜,因勢利導,因材施教,科學合理地設置授課模式就顯得十分必要了.在中、小學校園開展普及性的琵琶教育,由于受各方面條件所限,無法采取專業院校傳統器樂教學中“一對一”的授課形式,而只能采取上“大課”的形式,即在單位時間(約60分鐘)里,同時給4—8個學生進行技術講解、樂理傳授和動作示范.講課當中,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不存在任何障礙,有時課堂氣氛甚至比“一對一”的授課模式更為活躍.而且每個孩子都有為大家表演的機會,這樣在強化技術訓練的同時,還鍛煉了心理素質,為今后的登臺演出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大課”歸納起來有如下四個方面的優勢:一是,這種授課模式營造了一個相對寬松的學習環境,在“從眾心理”的作用下,孩子們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完成了角色切換,因此,在初學階段采用“大課”的講授形式顯得尤為必要.二是,在這種授課模式之下,學生之間自然形成了某種交流、競爭與協作的互動關系,這種關系之中既包含著個人競爭帶來的推動力,也附帶著集體交流與協作所必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這些又都與素質教育的核心內涵密切相關.三是,這種授課模式加大了民間普及推廣琵琶藝術的力度,同時,也提高了在廣大中、小學生當中選取和培養琵琶專業人才的概率,為那些具備藝術潛質卻投師無門的孩子提供了一條步入藝術殿堂的捷徑.四是,在經濟欠發達的地區,這種授課模式可以相對減輕學生家長的經濟負擔.基于上述四個方面的因素,大約85%左右的學生家長對此種授課方式表示十分滿意,另外,還有15%左右的學生家長表示基本滿意,但希望在“大課”的基礎上增加“一對”的授課.這部分家長或許著眼于孩子的未來,考慮把琵琶藝術與孩子未來的職業方向聯系起來,雖然未免操之過急,“望子成龍”的迫切心情也可以理解,但事實上,他們對于“大課”的認識起初的確存在某些局限性和片面性,后來隨著課時的不斷積累和孩子們演奏水平的日益提高,這部分家長對于大課的認識也逐步發生了變化.但是,經過數年不間斷的琵琶藝術的普及性教育,不同學生的音樂感覺和演奏水平會出現某些實質性的差距,其中既有主觀因素,也有某些客觀因素,正如其他專業的情況一樣,琵琶專業人才的產生必然出自“金字塔結構”的頂端.這時,琵琶藝術的普及性教育周期便接近尾聲了,與其緊密銜接的專業性教育周期即將展開.經過嚴格的招考與篩選,專業成績優秀的學生將進入各類藝術院校深造,不同等級的專業性教育將把這些學生培養成優秀的專業人才.處于“金字塔結構”中下層的學生,雖然不一定適合從事琵琶專業工作,但由于她(他)們具備了相應的音樂素養,在日后的個人發展中往往都能得到應有的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