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雜劇對文人創作的影響
時間:2022-01-18 05:04:22
導語:元雜劇對文人創作的影響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一、雜劇中的文人氣質大放異彩
一方面是戲曲演出的社會化和商業化成熟,另一方面是苦悶文人無處申訴的情懷,頻繁進出瓦舍勾欄的文人終于找到了一個施展才華、表達悲憤與抗爭的天地。“以抒其怫郁感慨之懷,蓋所謂不得其平而鳴焉者也”。元雜劇作家對雜劇興盛所做出的貢獻是研究者們所公認的,“不少具有正義感和富有才華的文人便投身到雜劇劇本的創作中來”,“對于北雜劇在元朝之能成為一代的文學(俗稱元雜劇),曾起了很重要的作用。”鄧紹基在《元雜劇的形成及繁榮的原因》中說道:“眾多的知識分子從事或參與戲劇活動是元雜劇繁榮的又一個重要條件。”陸文圭《墻東類稿》卷五《送李良甫同知北上序》便有這樣的記載:“山東兵難,衣冠轉徙。士族子弟失其故業,流為吏商,降為農隸者多矣。”在這樣的困境下,讀書人同市井中人朝夕相處,共同面對苦難的人生,體會著下層社會的悲歡憂樂、世態炎涼。《錄鬼簿》收錄當時的雜劇作家152人,嗣后《錄鬼簿續編》又收錄元明之際的雜劇作家71人,兩書合計共收錄223人,可謂名家云集。鐘嗣成曾在《錄鬼簿》序言中寫道:“今因暇日,緬懷故人,門第卑微,職位不振,高才博藝,俱有可錄,歲月糜久,湮沒無聞,遂傳其本末,吊以樂章。曾有學者李春祥總結過,元雜劇作家們的貢獻,一是編寫了大量劇本,使得劇團有戲可演;二是組織雜劇書會,推動創作與演出。這一時期,有大量的才子佳人的韻事涌出,常出入勾欄瓦舍,使得這些文人“能詞章,通音律”,“明曲調,善謳歌”,不僅有較高的寫作水平,對雜劇業務也很熟悉,如關漢卿,會吟詩,會彈絲,會品竹,也會唱鷓鴣,舞垂手。明臧晉叔在《元曲選》序中亦說他“躬踐排場,面傅粉墨,以為我家生活,偶倡優而不辭”。
二、雜劇是文人情緒的宣泄
元文人與青樓女子的關系也是一個講不完的話題。對于縱情聲色的元代劇作家來說,前代同樣沉湎于溫柔鄉的杜牧和柳永自然成了他們歌詠的對象。在生活中不如意,而在風流場上卻較為得意,這使得文人們樂在其中。白樸曾在散曲《[中呂]陽春曲·題情》里寫道:“笑將紅袖遮銀燭,不放才郎夜讀書,相偎相抱取歡娛。”他還在《梧桐雨》中,對唐明皇珊瑚枕上、翡翠簾前的風流生活作了細致的描寫。關漢卿也是對風月場中的浪漫贊不絕口,他在《[南呂]一支花·不服老》中說:“我是個普天下郎君領袖,蓋世界浪子班頭。我玩的是梁園月,飲的是東京酒,賞的是洛陽花,攀的是章臺柳。”也許這種外在的放浪是為了掩飾其內心的羞辱和不平,但是在劇作家的眼中,青樓女子不再是應當輕歌曼舞供文人雅士借酒助興的工具,更非可以肆意玩弄的對象,而是有情有義的“人”。雜劇作者塑造了一個個獨具性格的女性形象,著重表現她們的覺醒和抗爭,如《救風塵》中的趙盼兒,她一反傳統女性的惟命是從,文雅嫻靜,而是敢愛敢恨,俠骨柔腸。作者通過這個角色表現出對傳統道德籬的突破,閃耀著反傳統的新的思想光芒。元雜劇作者通過寫歷史劇借古諷今,用歷史上的悲劇人物來書寫自己的苦悶。例如,鄭光祖《王粲登樓》中的王粲,才華橫溢卻無人賞識,在動亂的漢末,他奔荊州投劉表,卻不被重用。羈留異鄉,功名不遂,于是生不逢時、命運不濟的感慨頓由心生。在一個蕭條的暮秋,他登高遠眺,借酒消愁,感嘆“空學成補天才卻無度饑寒計”、又“登樓意,恨無上天梯”。在很多歷史劇中,雜劇作者一旦涉及“仕途”這一題材時,便充滿了壓抑悲涼的情緒,在沒有科舉、文人備受歧視打壓的大背景下,作品中的人物都被塑造成了失意而郁郁寡歡的形象。元雜劇作者也寫登科及第這樣的題材,但是所表達的卻是另外一個意思。這類劇目,通常講一個文人在得志之前主要是玩味愛情,陶醉在佳人對自己才華的欣賞之中,而得志后則高高在上地占有,甚至于玩弄女性,如《破窯記》、《瀟湘雨》等。文人在不得志、窮困潦倒時是別人嘲笑、侮辱的對象,一旦高中,他們又反過來對他人睚眥必報,如在《凍蘇秦》、《王粲登樓》、《裴度還帶》、《漁樵記》等幾部雜劇中,主人公對曾經羞辱過自己的人所說過的話又一字不差地還于對方,可謂以眼還眼,以牙還牙。
在《舉案齊眉》中甚至出現了文人當官后公報私仇的情況。這表明劇作家們想通過“報復”來紓解屈辱的生活,在劇中抒發能改變在家庭和社會中的地位的希望,夢想能謀得一官半職,改變現狀。元雜劇給予文人增飾文采、賣弄學問的機會,文人的才學和滿腹經綸在劇本里表露無遺。眾多歷史劇的劇本今天看來仍然熠熠生輝,正所謂“文的作用是渲染史,史的功能是點綴文”。元雜劇也正是有了這些落魄失意文人的介入,才到達了中國戲劇史上的巔峰。在每一部雜劇的嬉笑怒罵中都流露出文人的情調和寄情于史的心聲。承接兩宋的元雜劇,世俗化的特點更為明顯,不但演出的場所在市井坊間,演出的人員是娼妓戲子,不僅在內容方面更多地反映下層人民的生活狀況,而且在一些元雜劇作品中,下層人物甚至成為主角。傳統文人在元代外族入侵的大背景下喪失了以往的優越地位,同時卻使得他們更為接近底層人民和底層生活,“文人受到統治者的歧視和迫害,與廣大人民同其命運;他們和藝人在一起,深入民間,從事《雜劇》的創作,對《雜劇》的充實和提高,起了重大的作用。”文人參與到元雜劇創作,在豐富了雜劇的形式和內容的同時,也把雜劇的藝術水準提高到了更高層次。這種世俗化的載體加上文人創作,把元雜劇推向了中國戲劇史的巔峰。
作者:孫辰晨單位:上海大學影視學院研究生
- 上一篇:探微制造業內控問題及路徑
- 下一篇:原生態音樂對師院音樂教學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