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機械通氣患者護理論文
時間:2022-03-07 03:28:00
導語:成人機械通氣患者護理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隨著急救醫學的迅速發展,機械通氣在臨床應用越來越廣泛。機械通氣中的科學管理是危重患者搶救成功的關鍵。護士長作為管理者應重點掌握以下幾方面的護理與管理工作,總結分析如下。
1臨床資料
總結2005年10月~2008年5月78例行人工氣道機械通氣患者,其中氣管插管35例,氣管切開53例,包括氣管插管后改行氣管切開10例。
2術前準備
2.1環境管理病室內應光線充足、安靜,經過有效的空氣消毒,室內濕度要求18℃~22℃,相對濕度60%~70%。床邊備有搶救包、氣管切開包、氧氣、監護儀、呼吸機、吸痰器、鹽水、皮膚消毒用品、無菌手套、紗布、搶救車及急救藥品等。
2.2病人準備按常規和醫囑做術前準備工作。對于神志清醒的患者在術前2~3min進行簡要的講解,向患者介紹手術的目的和必要性,讓病人了解建立人工氣道的基本知識,幫助病人建立一個清晰、能實現的目的體系,讓病人樹立高度的信念,避免有害意念和防止意外拔管。
2.3醫務人員培訓醫務人員嚴格掌握氣管切開的適應證,操作步驟,掌握各種搶救設備的使用方法,各參考正常值及臨床意義,故障的排查及各種應急處理工作,嚴格無菌操作,選派工作能力強、有責任心的護士做責任護士。及時掌握病人現存的和潛在的護理問題,督促檢查護理目標的實現情況,不斷調整護理計劃,準確記錄生命體征變化,保證各項治療護理工作的安全有效進行。
3氣管切開術后護理
3.1一般護理設專人護理,保持室內溫度、濕度的相對恒定,室內定期紫外線照射消毒,地面用500mg/L“84”消毒液拖地,每4h一次。嚴格控制探視制度,醫務人員應加強無菌觀念,操作前后洗手,進入病室內應穿工作衣,戴帽子、口罩,更換拖鞋,以減少感染機會。
3.2密切觀察呼吸情況如發現呼吸困難或血氧飽和度低于90%時,應立即檢查氣管及呼吸道有無梗阻、有無套管自氣管脫出或壓迫氣管,注意創緣及套管內有無出血,如有出血情況應警惕窒息,必須立即通知醫生采取相應措施。
3.3切口處理切口常規換藥,2次/d。遇有污染應隨時更換。套管固定帶系牢,松緊度以能容一指為度,注意觀察系帶松緊度并及時調整防止脫管。觀察有無感染和皮下氣腫發生,發現異常及時做細菌培養。
3.4氣管內套管的護理保持內套管通暢是術后護理關鍵,套管口覆蓋1~2層無菌濕紗布,紗布干后要及時更換。內套管也是細菌寄生的重要部位,每天取出清洗、消毒2次,痰多時每4~6h清洗消毒一次[1]。我們采用煮沸消毒法。吸痰后將內套管取出煮沸15min,徹底清洗后再煮沸15min即可。
4呼吸道管理
正常人上呼吸道有濾過、調節濕度及混合空氣作用,機械通氣期間人工氣管的建立使吸入氣體繞過上呼吸道,因此必須濕化氣道。
4.1氣道濕化我們采用持續濕化法:將濕化液以靜脈輸液的方法排氣后,剪掉針頭將頭皮針軟管插入氣管導管內5cm,以0.2~0.4ml/min的速度滴入,注入量應在200~250ml/d[2]。濕化液一般選用生理鹽水250ml+慶大霉素16萬u+α-糜蛋白酶4000u。痰液黏稠者可用生理鹽水100ml+沐舒坦30mg+慶大霉素8萬u。持續滴入濕化液更接近氣道的生理濕化狀態,并且滴入速度緩慢均勻(<10ml/h),對氣管刺激性小,減少了刺激性咳嗽,患者感覺舒服,呼吸道感染也明顯減少。
4.2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危重患者不能有效及時排痰,護理人員應定時翻身、胸部叩擊,適時有效吸痰。
4.2.1吸痰指征包括以下指征:(1)床旁聽到痰鳴音;(2)患者咳嗽或有呼吸窘迫癥;(3)氣管壓力增加有警報;(4)氧分壓和氧飽和度突然下降。有以上情況之一者應立即吸痰。
4.2.2吸痰方法嚴格執行無菌操作,吸痰前后各給予高濃度吸氧2min,以提高氧儲備和防止缺氧及窒息。先吸氣管內的分泌物后吸咽部再吸鼻咽部分泌物,以防把細菌帶入氣管內。吸痰時插入動作要輕柔、迅速,嚴禁導管在氣管上下提插,每次吸痰不宜超過15s,連續吸痰最多不超過3次,以免引起劇烈嗆咳加重病情。
5小結
在機械通氣患者的護理管理中,除術前準備、醫護人員培訓外。合理有效的氣道濕化、準確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是保證氧療有效進行的有力措施,氣道濕化以持續氣道濕化效果好,供給患者的空氣和氧氣必須加溫加濕,護士要掌握吸痰的指征和方法[2]。密切觀察患者的生命體征,并及時準確記錄,加強消毒隔離管理,及時判斷各種意外的發生。加強心理護理,爭取早日拔管、促進康復。
- 上一篇:PPH術式臨床應用論文
- 下一篇:甲狀腺淋巴瘤分析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