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刺心血管疾病研究論文

時間:2022-03-18 01:04:00

導語:針刺心血管疾病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針刺心血管疾病研究論文

【摘要】目的觀察針刺干預心血管疾病伴發抑郁的臨床療效。方法將98例心血管疾病伴發抑郁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55例采用針刺加支持性心理治療和一般藥物治療;對照組43例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療加一般藥物治療。2組均28日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統計療效。結果2組治療后自評抑郁量表分值(SDS)、自評焦慮量表分值(SAS)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甘油三酯(TG)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三碘甲狀腺原氨酸(T3)、甲狀腺素(T4)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通過針刺干預心血管疾病伴發抑郁,可以改善負性情緒,降低血脂水平及T3升高。

【關鍵詞】抑郁;心血管疾病;針刺療法

Studyofcardiovasculardiseasewithdepressioninterferedbyacupuncture

【Abstract】ObjectiveToresearchtheeffectofcardiovasculardiseasewithdepressioninterferedbyacupuncture.Methods98caseswithcardiovasculardiseasewithdepressionwererandomlydividedintotwogroups.Fiftyfivecases(treatmentgroup)weretreatedwithacupunctureplussustainpsychotherapyandgeneralmedicine.Otherfortythreepatients(controlgroup)underwentsustainpsychotherapyandgeneralmedicine.Beforeandaftergivingtreatment,thechangesofbloodlipid,T3,T4,SDSandSASweremeasured.ResultsAftertreatmentsymptomsofdepressionandanxietydisorderwereimprovedinbothgroups.TGdecreasedandT3andT4increasedinbothgroups.DecreaseofCHD,LDL-CandTGintreatmentgroupwereobvious.ConclusionTherapyofcombinationofacupunctureplussustainpsychotherapyandgeneralmedicinecanimprovenegativityemotion,decreasebloodlipidandT3,abateseverityofcardiovasculardisease.

【Keywords】Cardiovasculardisease;Depression;Acupuncture

心身疾病是心理—社會因素在發病、發展過程中起重要作用的軀體器質性疾病。在許多心血管疾病中,如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以下簡稱冠心病)、高血壓病均屬心身疾病范疇。此類疾病除與遺傳因素、肥胖、營養因素及生活習慣等因素有關外,患者的人格、情緒及心理應激與疾病的發生發展也密切相關。目前,人們越來越重視心血管疾病伴發抑郁、焦慮的問題。用針刺干預抑郁障礙,可以改善臨床癥狀,同時血脂及甲狀腺功能等也有相應的變化。

1資料與方法

1.1診斷標準[1]高血壓病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診斷及分期標準明確診斷;冠心病根據臨床癥狀、心電圖、超聲心動圖明確診斷。抑郁障礙根據臨床癥狀、自評抑郁量表分值(SDS)≥40分及自評焦慮量表分值(SAS)≥40分明確診斷。

1.2一般資料98例均為2002-2005年天津市南開醫院心內科住院或門診患者,隨機分為2組。治療組55例,男30例,女25例;年齡36~45歲3例,45~55歲25例,55~65歲17例,65~78歲10例;病程<2年10例,2~5年29例,5~10年9例,>10年7例;中醫分型[2]:肝陽上亢型20例,痰濕壅熱型35例。對照組43例,男25例,女18例;年齡36~45歲2例,45~55歲19例,55~65歲13例,65~75歲9例;病程<2年8例,2~5年25例,5~10年7例,>10年3例;中醫分型:肝陽上亢型15例,痰濕壅熱型28例。2組病例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3治療方法

1.3.1對照組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療加一般藥物治療。一般藥物治療:硝苯地平控釋片,30mg/日,或再加上洛汀新10mg/日。心理治療:心理醫生治療,1次/周,20min/次。具體做法:①接受原則,建立良好的醫患關系。②理解原則,傾聽、關心患者。③鼓勵原則,反復鼓勵、增強信心。④保證原則,在以上基礎上,進一步分析患者致病的外因與內因,對疾病的心身相關性給予通俗、科學的說明、解釋,增強其保護意識,促使疾病早日康復。

1.3.2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加用針刺治療。肝陽上亢型,取穴:印堂、百會、上星、太沖、陽陵泉。針法:印堂穴平刺0.3~0.5寸;百會穴平刺0.5~0.8寸;上星穴平刺0.5~0.8寸;太沖穴直刺0.5~1寸;陽陵泉穴直刺1~1.5寸。痰濕壅盛型,取穴:印堂、百會、上星、足三里、豐隆。針法:印堂穴平刺0.3~0.5寸;百會穴平刺0.5~0.8寸;上星穴平刺0.5~0.8寸;足三里穴直刺1~2寸;豐隆穴直刺1~1.5寸。針刺得氣、無不適后,留針30min。隔日1次。

1.3.3療程2組均28日為1個療程,1個療程后統計療效。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1統計軟件,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進行t檢驗,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

2結果

2.12組治療前后SAS、SDS分值變化比較見表1。



表12組治療前后SAS、SDS分值變化比較(略)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1



由表1可見,2組治療后抑郁、焦慮皆出現了好轉,分值明顯下降,2組比較治療組SDS、SAS下降更明顯,說明針刺和支持性心理治療均可改善患者的情緒,兩者配合治療會取得更好的療效。抑郁狀態可以明顯改善。

2.22組治療前后血脂變化比較見表2。

表22組治療前后血脂變化比較(略)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

由表2可見,治療組中TC、TG減低,LDL-C升高,對照組中只有TG、HDL-C有所減低,2組治療后TG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2組治療前后甲狀腺功能變化比較見表3。

表32組治療前后甲狀腺功能變化比較(略)

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P<0.01;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

由表3可見,治療組中治療后T3、T4數值升高(P<0.05,P<0.01),而對照組T3升高(P<0.05)。2組治療后T3、T4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西醫多認為,心理因素是導致高血壓病的一個重要因素。焦慮、抑郁性情緒反應和心理壓力是高血壓病發病的重要心理因素,經常性的情緒緊張會使大腦皮層及血管運動中樞興奮性增高,兒茶酚胺釋放過多,導致血壓升高[3]。血壓長期升高造成細小動脈的痙攣、內膜纖維組織及彈力纖維增生,管腔變窄,導致高血壓病。同時冠狀動脈的變窄加上脂質的沉著,增加了冠心病的發生[3]。中醫學認為,此類疾病主要與情志、飲食或體虛年老有關。病情有虛實兩端,虛者多為肝風內動,實者多為痰濕壅阻。綜上所述,中西醫均認為高血壓病發病均與心理因素有關。百會穴為手足三陽經督脈之會,可寧心安神;印堂為經外奇穴,具有調神醒腦之功[4];上星穴具有主治眩暈頭痛等功能,常用于神經衰弱等疾病的治療。上穴被臨床廣泛應用于治療抑郁癥,主要用于情緒中的抑郁狀態、焦慮障礙的改善,這些穴位臨床早已證明對焦慮及反應性抑郁障礙,尤其對早老年、老年期抑郁狀態中抑郁情緒、焦慮狀態、焦慮軀體化狀態有顯著療效[5,6]。上星、太沖、陽陵泉、足三里、豐隆對單純的抑郁癥有明顯的療效[7]。同時對心身疾病的抑郁障礙同樣有效。

我們發現存在抑郁狀態的患者幾乎95%以上合并焦慮障礙,與文獻相符[8]。2種治療方法均可改善情緒障礙。隨著情緒的改善,加上冠心病、高血壓病的系統治療,2組血脂均可顯改善。針灸治療后更能長久改善患者的抑郁、焦慮障礙,更好地控制甘油三酯。其原因有待于進一步研究

在冠心病合并高血壓病的患者中,臨床有許多低T3、T4的患者,而RT3、FT4、FT3皆無變化[9],我們稱為低T3綜合征。病情越嚴重,下降越明顯。T3、T4的減低預示著疾病的嚴重程度,說明T3、T4的變化是冠心病時繼發或伴發改變,是保護性的反應[10]。隨著疾病的好轉,T3、T4可恢復正常。在抑郁障礙的患者中,同樣存在T3、T4的減低。冠心病或冠心病合并高血壓病患者伴抑郁障礙時,病程進展較快,死亡率增加[11]。我們觀察的患者中,均存在低T3、T4,與文獻報道相同[12]。經針灸治療后,隨著抑郁狀態的改善,2組T3、T4均有所增加,治療組T3、T4升高明顯,說明針灸干預抑郁障礙的作用更明顯,降低疾病的嚴重程度。

【參考文獻】

[1]姜乾金.醫學心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1:109

[2]周仲瑛.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3:312-320

[3]李廣平.實用臨床心臟病診斷治療學[M].北京:中國醫藥科技出版社,2002:491-523

[4]楊卓欣,虢周科.針灸治療抑郁癥的臨床療效觀察[J].針灸臨床雜志2003,19(8):28-29

[5]呂梅,王玲玲.針刺治療抑郁癥選穴頻次的分析[J].針灸臨床雜志,2003,19(8):15-16

[6]沙巖.抑郁障礙的針灸治療概況,針灸臨床雜志,2003,19(6)55-56

[7]李麗萍,華金雙,孫忠人.近10年針灸治療抑郁癥的研究進展[J].中醫藥信息2003,20(4):30-31

[8]袁勇貴,張心保,吳愛勤,等.焦慮和抑郁障礙共病的血脂水平研究[J].中國精神神經疾病雜志,2002,28(1):33-35

[9]劉國慶,許瑩,姜秋菊,等.高血壓病患者血清甲狀腺素水平變化的臨床意義[J].中華心血管雜志1992,20(4):206

[10]蘇穎,宋廣榮.冠心病甲狀腺功能的改變及意義[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3,37(1):26-27

[11]宋觀志,謝思陽,鐘國強,等.冠心病與高血壓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甲狀腺功能變化比較[J].廣西醫學,1999,21(6):1083-1084

[12]宋觀志,鐘國強,朱樹雄,等.冠心病患者甲狀腺功能變化及意義[J].廣西醫科大學學報,2000,17(1):47-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