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證異治研究論文
時間:2022-11-30 02:42:00
導語:同證異治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同病異治與異病同治是中醫治療的兩個法則,而同證異治的提法卻很少見,在古籍當中也未見明確記載,但是無論是從理論的角度還是臨床的角度,同證異治都是客觀存在的,也應是中醫治療的法則之一。
【關鍵詞】同證異治;同病異治;異病同治
1同證異治的理論依據
對于同病同證異治,一鳴鳴[1]認為,疾病同,證也同,但由于地理、水土的不同。或素體的強弱,情志的喜憂,因而病機上有區別,治療也就不同。張濟民[2]則認為同病同證如異質或異因則應異治。孫世發[3]則從“證”與“治”的關系出發,闡述同證異治內涵。主為同證之所以異治是因為證形成中遺漏了許多與治療有關的重要因素,諸如體質、性別、年齡、職業、居住環境、發病時令等。諸如此類,要求我們對相同“證”型的不同個體采取“同證異治”的方法。李順民[4]提出,證同病不同治有不同,證同病同治有不同,病同人不同治有不同,亦主為同證異治分異病同證異治和同病同證異治兩種情況。對于異病同證異治,是因為病變基本矛盾的不同,決定了傳統辨證下的“同證”,在微觀病理改變上必有不同之處。臨床上也必然相應而異,從而必須異治。舒鴻飛[5]具體從病因不同、病理不同、病位不同、癥狀不同4個方面做了說明。認為這種異病同證異治實質上體現了異病異治的精神。《中醫證候鑒別診斷學》提出:“證候的內容常由一種或多種病機要素所構成,這是一切證候賴以存在的基礎。……臨床所見的具體證候,多半以復合的形式出現。”構成證候的各因素相互制約、相互依存,環環相扣,結為一體。故斷其一個或多個環節,則可能導致證候解體,而針對不同環節的治法自不相同。證候既是多因素多環節之高度整合,就可能難以反映病情之全貌,僅反映疾病某一層次之本質,而更深層次之內部聯系不能全面揭示。是故同一證候,其內部關系尚有差異,而治法因之各異。機體自身調節作用,作為治療方案中的一個重要因素,在臨床過程中往往易被忽視……治療不求除惡務盡、斬草除根,緣于機體自身之調節功能可賴也。而同證異治正是借此機能,在證候解體之后,以終其善[6]。
2同證異治的實驗研究
實驗結果表明,同證之間是有區別的。如上海中醫學院于1979年發現同是陰虛火旺證,10例心火旺尿兒茶酚胺值高于正常值,尿17羥值正常,而11例肝火旺者尿17羥值高于正常,尿兒茶酚胺值正常;6例心肝火旺者,有4例尿17羥值和兒茶酚胺均增高[7]。有學者還從病與證的結合上,指出異病同證必須異治。如王階[8]等提出,血瘀證因病種不同,癥狀體征和實驗室檢查都反映出差異。如舌質紫暗,舌下靜脈曲張,口唇齒齦暗紅等是血瘀證的共同表現,但顯示該病特異反應和指導臨床用藥的卻是另外的體征。如冠心病心絞痛是其特異癥狀;腦栓塞和腦出血,以肢體麻木,癱瘓為特征;干燥綜合征則以口燥渴,但欲漱水而不欲咽為特征,婦科疾患以經血色黑而有血塊為特征。在血液流變學檢查上,同是血瘀證,因病種不同而有差異。如冠心病心絞痛多表現為全血粘度和血小板異常型血瘀;腦栓塞和腦出血多表現為血栓型血瘀,有的病人全血粘度,血小板正常,但體外血栓形成和血栓彈力圖卻表現異常;心肌梗塞前或梗塞初多為各類指標增高的血瘀的綜合征,梗塞后粘度多降低。據報道[9、10]氣虛血瘀患者在用參芪類補氣藥后,心功能明顯改善,異常血液流變學指標亦有改善(二者分別是氣虛和血瘀較特異的客觀指標);用活血藥丹參后,臨床心功能、氣虛證與血瘀證分級均有改善,加用補氣藥黃芪后則進一步改善。血虛證,理當補血,治以四物湯,此乃正法正方。然氣血相關,臨床治療亦有補血、補氣養血、補氣之劑。另有實驗表明[11]對失血性血虛證,用八珍湯氣血雙補療效優于四物湯之單純補血,而用四君子湯補氣與用四物湯補血療效相同補氣法尚能迅速改善脫血機體的虛弱狀態。上述例證說明不同治法、方藥對同一證候均有滿意療效,由此可見,同證異治是有客觀物質基礎的。
3同證異治的意義與應用
程指明[12]認為,《金匱》第一篇所說:同一肝虛證,可用直接補肝法治療,亦可用補脾不間接益肝治療,就是同證異治的典型示范。所謂“余臟準之”,就說明同證異治可以合理廣泛地應用于臨床。孫世發[13]指出:“翻開歷代廣大醫家的治療經驗,稍加分析,大量同證異治取效的病例屢見不鮮。黃星垣[14]指出:“運用同病同證異治的辨證論治形式,以總結疑難個案的證治規律和經驗,是古代中醫臨床治療研究常用的有效形式。具有簡便易行、理論聯系實際,能較集中地把醫者理論水平和技術專長反映出來。因此,“深入探索”同證異治取效的原因。找出規律,既可以更好地指導將來的臨床治療,普遍提高中醫藥的療效,又可使辨證論治理論在形式上和內容上均得以完善。更重要的是我們可以從同證異治取效的結果,提出反問,以便取得理論上的突破,推動整個理論體系的發展與升華”。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是客觀存在的現象,同證異治和異證同治也是客觀存在的現象,我們研究他的規律,不僅可以提高防治水平,而且有利于中西醫結合在理論上的探討[15]。萬曉剛[16]認為同證異治可為臨床提供更寬闊的治療思路。相對單純的證候,其治療思想相對單一;而復雜多變的證候,其治療思路則相對靈活,因此同證異治對醫者素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結語
同證異治是臨床上客觀存在的,深入探索同證異治取效的原因,找出規律,既可以更好地指導臨床治療,而對中西醫結合尤其是病癥結合,在理論上的探討也有重要意義,更重要的是還可以進一步完善辨證論治理論體系。
但就筆者所及,對此進行的研究者甚少,特別是機理的研究不夠深入。因此筆者認為,在當前,西醫診病中醫辨證的治病模式在臨床上被廣泛應用,而在證候研究過程中,單純從證候進行研究不但難以找到研究的切入點,從異病同證異治的角度,采用病證結合的證候研究思路,深入探索異病同證異治取效的原因和規律,有望解決上述證候研究面臨的困境,從而使中醫證的研究在應用現代科學技術研究手段的同時也不脫離中醫特色。
【參考文獻】
[1]一鳴鳴.讀“略論同病異治,異病同治”后[J].江蘇中醫藥,1963,(3):31.
[2]張濟民.試從《金匱要略》探討同病異治異病同治的規律[J].浙江中醫雜志,1964,(3):1.
[3]孫世發.簡述中醫治則的分類[J].北京中醫學院學報,1987,(3):12.
[4]李順民.并非證同治也同[J].醫學與哲學,1986,(5):43.
[5]舒鴻飛.試論同證異治[J].新疆中醫藥,1989,(4):14.
[6]趙金鐸,主編.中醫證候鑒別診斷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
[7]沈自伊.從《傷寒論》與《內經》的不同學術淵源來研究“證”的本質[J].中醫雜志,1984,(1):71.
[8]王階.關于血瘀證診斷研究的若干方法學問題[J].中醫雜志,1989,(1):511.
[9]朱伯卿.氣血理論研究———補氣藥治療氣虛血瘀型心力衰竭[J].中西醫結合雜志,1986,6(2):19.
[10]朱伯卿.補氣活血藥治療氣虛血瘀心力衰竭的臨床觀察[J].中西醫結合雜志,1987,7(10):25.
[11]黃廣平.補血法、補氣法、益氣補血法治療小白鼠實驗性血虛證療效觀察[J].新疆中醫藥,1987,(3):48.
[12]程指明.“同病異治”與“同證異治”后[J].江蘇中醫藥,1963,(3):31.
[13]孫世發.論治同證異治[J].全國首屆中醫治則學研究會《論文選輯》,1986,93.
[14]黃星垣.辨證論治形式和應用的探討[J].中醫雜志,1985,(4):63.
[15]徐木林.對中西醫結合的兩點建議[J].新醫藥學雜志,1978,(7):10.
[16]萬曉剛.同病異治的內涵及其臨證意義[J].中醫藥學刊,2003,21(6):73-75.
- 上一篇:再生資源回收管理規定(縣)
- 下一篇:流通領域食品安全管理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