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濕致瘀的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17 09:59:00

導語:因濕致瘀的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因濕致瘀的研究論文

【摘要】“因濕致瘀”是臨床上常見的病機演變。近年來,中國眾多醫家從學術思想和臨床實踐對“因濕致瘀”導致有關疾病形成機理提出新的見解,這對指導臨床與防病治病具有積極意義。本文作者綜述了1996年至2007年“因濕致瘀”導致有關疾病形成機理研究,促進闡明“因濕致瘀”理論的完善和發展。

【關鍵詞】因濕致瘀;研究進展

1因濕致瘀病因病機的理論基礎

因濕致瘀系指外濕→內濕→氣機阻滯→血瘀→濕瘀交阻的濕邪致病途徑[1]。《靈樞·百病始生篇》所論“濕氣不行,凝血蘊里而不散,津液澀滲,著而不去而積皆成也”。本世紀80年代,全國名老中醫羅致強教授根據長期的臨床實踐和嶺南地區的高濕高溫的地理環境,由此提出“濕瘀相關,因濕致瘀”的假說,這一假說當時也得到了陳可冀院士的肯定。在此觀點的影響下,一系列的臨床研究及實驗證實逐步開展起來[2]。

2因濕致瘀與有關疾病

2.1因濕致瘀在內科系統中的體現

2.1.1呼吸系統疾病羅鳳鳴等認為支氣管炎型肺氣腫主要病理改變為嚴重慢性支氣管炎伴小葉中央型肺氣腫,易反復發生呼吸道感染,有明顯咳嗽和咯大量黏液膿痰,在中醫辨證中多屬痰濕證。同時,氣道炎癥引起的氣道阻塞明顯,故氧分壓降低氣腫型為甚,因缺氧所致血流變學異常相應較重,表現為較明顯的血瘀[3]。

2.1.2消化系統疾病齊京認為黃疸或為外感濕熱疫毒,或為濕熱內蘊,日久釀毒,濕熱夾毒膠固難解,瘀阻血脈而發病。濕熱邪盛助其毒勢,毒盛濕熱鴟張,兩者成為互助之勢。毒邪不去,濕熱難解,黃疸難消。黃疸為濕熱瘀阻血脈而成,病在血分,濕郁化熱,熱煎液成痰,痰阻血絡,血液瘀滯,而致痰瘀互結,氣機阻滯,脈道不通使黃疸加重[4]。

齊洪軍及胡曼菁認為慢性肝病及其導致的肝纖維化的始動病因為濕熱毒邪外襲,肝病日久,毒邪深入,乘脾犯胃,損傷肝腎,毒邪未盡,而正氣已虛,致使病情纏綿難愈,病久入絡,肝絡阻滯。另一方面,正虛邪戀,毒滯經絡,日久化熱,灼津生痰;正氣虧虛,水濕難運,聚濕生痰;毒邪留戀蘊于脾胃,脾胃失和,痰濕更盛,失于正化,終成脂濁;痰濕與瘀血互結,阻滯肝絡,最終導致肝纖維化的形成與發展。因此,我們認為肝纖維化的病機關鍵在于痰瘀互結,阻滯肝絡[5]。

2.1.3泌尿系統疾病蔡惠芳、陳景章研究中醫治療慢性腎炎蛋白尿,及王琛、鐘菁研究腎小球腎炎,均提出發病機制是本虛,其核心在脾,脾虛可致腎虛,陽氣虛則陰無以化而生內濕,而致血瘀[6-7]。而孫世竹,孫偉更詳細描述發病機制是肺、脾、腎三臟功能失調,水液代謝障礙所致。或感受風邪熱毒,蘊結于肺,下損及腎;或皮膚濕熱瘡毒,浸淫于脾,壅阻三焦,致水液不歸正化,腎不主水,氣化失司,津液代謝失調,聚而成為水濕之邪,濕郁化熱,釀生濕熱,蘊結于腎。水濕泛溢肌膚而水腫;濕熱留羈腎府則腰痛;濕困中焦,脾不升清,或濕熱流注下焦使腎失封藏,精氣外泄,則見蛋白尿;傷及血絡則尿血。氣虛易留濕,濕郁易蘊熱,濕熱留戀,每每耗傷正氣,乃致病情纏綿難愈。“慢性腎病”濕熱與瘀血互為因果,互結為患。濕熱壅塞,氣機不暢,血行受阻,致瘀血產生。既有氣虛運血無力,又有“水病血亦病”,脈絡不利,積而為瘀之因[8]。鄭天明等研究慢性腎衰病機由于脾主運化,腎主開合,與水液代謝關系最為密切,如果脾腎虧虛,則水液代謝就會出現障礙,潴留體內[9]。

趙智強研究慢性前列腺炎提出,①濕熱瘀滯下焦是本病的基本病機:a濕性趨下,故病位在下焦;濕性黏滯,則病程較長;濕性穢濁,故尿末常有白色分泌物從尿道口溢出。b熱則尿頻、尿急、尿痛及排尿時尿道有燒灼感;前列腺液鏡檢、前列腺液培養、細菌學定位檢查等提示慢性炎癥與細菌性感染。c久病多瘀,相關部位疼痛,痛位固定;直腸指檢前列腺不平整,或稍腫大,質地略硬,或質地硬,有結節。②濕熱瘀滯,日久成毒,本病毒邪全由濕、熱、痰、瘀之邪,久滯下焦,從而形成熱毒、濕毒、痰毒與瘀毒,故使本病遷延難治,轉為慢性。前列腺體組織炎性細胞浸潤、纖維組織增生、腺體腫大變硬等局部慢性炎性改變,均可視為瘀毒滯著佐證。③邪甚傷正,耗陰損陽,病位在下焦,與肝腎二經密切相關,若濕熱久稽,傷陰損陽,窮必及腎,導致腎陰、腎陽兩虛。臨床表現為性功能障礙和精液液化不良、精子活力低下、活率減少、畸形精子增多以及精液凝集等現象[10]。

林松認為腺性膀胱炎相似于中醫淋證中的熱淋、濕熱淋、血淋,臨床上急性期或慢性急性發作者多以濕熱下注或瘀熱蓄于膀胱多見,病機為濕瘀阻胞,阻滯氣化、下焦不利而導致尿頻、尿急、尿痛或伴血尿[11]。

2.1.4生殖系統疾病牟吉榮及徐剛研究精液不液化癥,其精液黏稠成團成塊,精液黏度較高,包裹并限制了精子的活動,使其難以穿透卵子受精。本組患者有嗜酒、喜甜食及油脂厚味者,易釀濕生痰,痰濕之邪,重濁黏膩,其性凝積,阻礙氣機,氣行不暢,不能推動血液,便成瘀證。痰濕、瘀互結,致使精液黏稠不化,久之亦致濕濁阻滯,瘀血內生,乃致不育[12]。

2.1.5循環系統疾病高健元等研究中醫治療高脂血癥,提出機體痰濕的產生,是由于飲食失節、嗜食肥甘、臟腑功能失調所致。其病位在脾,與肝有著密切的關系。脾在生理上主升、喜燥而惡濕。濕邪為患,首困脾土,脾陽阻隔,運化失常,因而痰濕內生,所謂脾為生痰之源是也。濕郁化熱,可表現為濕熱之證,濕熱阻于經脈,影響氣機升降,致使氣滯血瘀,痰瘀互結,故有“因濕致瘀”之說[13]。楊傳印提出關于高脂血癥的中醫病機,肥胖之人多痰多濕,痰濕內蘊則阻礙氣機,氣機運行不暢則痰濕更易停聚,如此反復,則氣滯痰阻,日久氣血運行亦受影響,形成痰濕阻滯,痰瘀互結之變[14]。

趙恒俠研究高尿酸血癥討論其中醫病機,高尿酸血癥與肥胖者,飲食及體質有密切關系。飲酒過度、偏食膏粱厚味、甘美甜膩食品,使脾運失健,痰濕流注肌體,形成肥胖。高尿酸血癥也是代謝紊亂所致尿酸產生過多或排泄減少而使過多的尿酸停于體內形成有害之物,與“濁”相似。高尿酸血癥多見于中老年男性及絕經后婦女,均為正氣漸衰之齡,臟腑功能失調,其中以脾腎兩臟清濁代謝的紊亂尤為突出。因脾失健運則升清降濁無權,腎失氣化則分清別濁失司,于是痰濁內生,滯留血中,不得泄利,瘀結日久,閉阻經絡而發病[15]。

2.1.6結締組織疾病張淑紅等研究“頸痹”治療。久濕則傷及脾陽,引發內濕,久則釀痰,病甚則為瘀。故筆者根據本病病情及病機變化,將此歸結為濕、痰、瘀為患,并從濕、從痰、從瘀論治,獲效頗為理想[16]。

林亮及惠豐乃等認為膝骨性關節炎屬中醫學痹證范疇。多為肝脾素虛,長期勞損,腠理空虛,風寒濕雜至,凝滯經脈,氣血痹阻不通,發為痹證。虛實夾雜,本虛標實是本病的病理特點。氣血郁阻,運行不暢是重要病理改變,但氣血、痰濕瘀阻是重要的病理因素[17,18]。

陳光澤認為疼痛的主要病機為不通則痛。其病因有氣滯、血瘀、濕阻、寒熱、郁病等。寒、濕、瘀同屬陰邪,致病的特點為經絡血脈運行失調,出現疼痛。濕與瘀關系密切,濕邪阻滯經脈,氣血運行不暢,日久成瘀,故在濕邪致病過程中常可出現因濕致瘀,濕瘀互結的病理變化。水濕內停,阻礙血行而成瘀,瘀血阻滯津液外滲而為濕。濕瘀互為因果,終致濕瘀互阻。可見無論外感濕邪,或濕自內生,皆因濕邪黏滯,易阻遏氣機,以致血脈運行不利,濕滯瘀生,濕瘀互阻經絡血脈,不通則痛[19]。

2.1.7神經系統疾病雷宏斌等研究缺血性中風從痰瘀論治,痰和濕均為津液不歸正化所形成的病理產物。濕性重濁,痰性稠厚,濕聚成飲,飲凝而成痰。可見痰邪是濕聚的結果,濕瘀是痰邪形成的前期階段,形成后,二者互為因果,加速了病情發展[20]。

2.2因濕致瘀在婦科疾病系統中的體現

林海峰試論婦科之濕瘀,認為濕瘀之成當責之脾腎兩臟。蓋脾主運化水濕,為氣血生化之源,腎主水,主管水液的代謝。脾氣虛弱,健運失司,水濕停聚,脈道受阻,則血行不暢。腎陽虛則氣化不利,水濕不化,阻遏氣機,氣滯血瘀;腎虛脾土失于溫養,更增水濕不運而留聚為患。婦人或外感濕邪,或攝生不慎,內傷七情,脾失健運,腎不氣化,水濕內停,其性趨下,留注下焦,影響沖任,損傷帶脈。濕性重濁黏滯,易阻氣機,使三焦氣化不利,血行不暢而為瘀滯;瘀積壅滯,影響水液輸布,化而為濕,濕注胞宮,氣滯不通,加重血瘀,且濕為陰邪,易遏陽氣。同時,濕郁日久化熱,迫血妄行,離經之血則為瘀,濕瘀互結,病情纏綿無終日[21]。陳慧儂論婦科疾病提到沖任阻止為婦科疾病的主要病機是脾虛生濕或濕邪內侵,濕留肌體,傷陽氣而滯血,使沖血運行阻止,瘀阻不暢,致經孕失常,產生婦科病證[22]。李莉認為胞宮位于下焦陰濕之地,主月經;濕為陰邪,其性重濁趨下,易襲陰位。若經行產后,胞脈空虛,或人流、放環、取環手術創傷,或起居不慎,或經期性交,冒雨涉水,濕濁之邪極易浸淫于胞宮胞脈,損傷脈絡,與離經之血搏結成濕痕。濕瘀互結,氣機受阻,導致胞中沖任失調、帶脈失約,既可出現因水精不化之濕濁帶下,又可因沖任紊亂而出現月經不調,甚則崩漏諸疾。濕癖蘊久化熱,熱毒壅盛,腐蝕血絡,胞絡損傷,血癖氣滯,可出現腹痛、帶下如膿或赤白腐臭,陰癢,經血淋漓不絕,血色穢濁;濕痕占據血室,氣血不暢,久則瘀積癥瘕內生[23]。付金榮論婦產科疾病病理轉歸提出因濕致瘀及因瘀致濕兩種病機。因濕致瘀的發生與腎、肝、脾三臟關系最為密切。腎氣虛則氣化功能失常,腎陽虛則氣化不利,水濕不化,著而不行,阻礙氣機,氣滯血瘀導致月經量少、閉經、胎萎不長、習慣性流產等。脾氣素虛或飲食不節、勞倦過度傷脾,脾氣虛弱,運化無力,水濕停聚下焦沖任,脈道受阻,則血行不暢,導致癮瘕、經行浮腫、妊娠水腫、帶下諸癥。肝郁乘脾,脾失健運,濕從內生,濕郁化熱,蘊結胞中與血相博結,導致疼痛、崩漏、閉經、帶下、陰癢等。因瘀致濕病機,氣血失調導致因瘀致濕,氣滯、氣虛形成血行瘀滯,也可導致水液停聚,此外血寒、血熱、血虛、出血、久病、腎虛等均可導致血瘀,瘀血內停,日久反過來影響氣機,導致水濕代謝失常,最終形成濕瘀交阻,疾病纏綿。如子宮內膜異位癥、子宮肌瘤、不孕癥、閉經、難治性功血、流產、產后惡露不凈等[24]。

劉曉娟,程群認為慢性盆腔炎屬于祖國醫學癥瘕、婦人腹痛、帶下、痛經等病的范疇。盆腔炎發病初期主要是外感濕熱之邪。常困治療不當、體質較差、反復感染導致病情遷延不愈,損傷脾陽,脾失健運,脾虛則生內濕,濕濁下注,阻滯氣血運行。瘀阻胞宮,不通而痛[25]。李莉論盆腔飲精方提出其病機基本相同[26]。

3因濕致瘀的現代研究

羅致強提出,痰濕型冠心病患者存在與瘀血型患者相似的病理生理基礎,表現在相類似的血液流變學、微循環、血脂、氧自由基、血管活性因子等改變,即均表現為血液高度的“濃、黏、凝、聚”狀態,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的降低和丙二醛的升高,血栓素/前列環素(TXA2/PGI2)和心鈉素/內皮素(ANP/ET)的異常等,說明痰濕存在向瘀血轉變的病理過程,只有當痰濕發展到一定程度,這種改變越明顯,臨床才會表現出瘀血的外在征象,而出現濕瘀共患的特征,表現為濕瘀癥。動物實驗也表明高濕環境可對大鼠血液流變學一氧化氮及內皮素產生影響,高濕環境可以導致血瘀證相關指標出現變化。化濕和祛瘀治療均能對上述因子起調節作用[2,27]。

宋劍南認為痰是機體物質代謝過程失控生成并過量積累的各種病理性產物,且可以在一定條件下轉化成新的致病因素的那些物質的總稱。痰瘀既是同源,但并非同物。從各自的理化性質來看,痰屬于病理性生化物質在體內堆積的結果,存在一個量變過程,在其物理化學性質未發生變化之前尚不是主要的致病因子,而只是痰病的表現形式和物質基礎。瘀則是病理性生化物質的物理化學性質和生物學功能發生了改變或同時伴有相關細胞形態結構和功能改變的結果[28]。宋劍南等推測脂質過氧化作用可能是中醫“痰瘀相關”的中心環節,LDL-C的過氧化物LPO可能是基物質基礎,內皮細胞損傷是由痰致瘀的主要病理特征,脂質代謝率亂及引起脂質代謝紊亂的內外因素是痰瘀共同為病的病因所在。不同治法方藥的反證進一步證明,治痰可以化瘀,痰瘀存在相互影響消長的關系。因此,在臨床上應以洽痰為主,痰瘀同治為佳[29]。

痰濁、血瘀是冠心病的重要證候。歐陽濤等在研究ApoE第4外顯子多態性與冠心病痰瘀證候的關系中發現,公認的導致血脂水平升高的危險因子∈4在痰證中出現多于瘀證,而apoEIE1G/G基因型與∈4關聯密切,在痰證和痰瘀互阻證中的比率明顯高于瘀證和非痰非瘀證[30]。

從蛋白質水平看,由正常到冠心病“痰凝”、“痰瘀痹阻”,VSMCactin表達逐漸增加,它貫穿于冠心病整個過程中,誘發VSMC增殖,但以“痰瘀痹阻”細胞凋亡為最嚴重[31]。

現代醫學證實,免疫反應可誘導血小板聚集,導致凝血系統功能的亢進,亦即腎臟免疫病變形成的同時即伴有凝血系統的異常,故孫世竹等可認為濕熱與瘀血并存是腎臟免疫性疾病的主要病機特點[8]。

4小結

因濕致瘀是臨床上常見的病機演變,在濕邪致病過程中常可出現因濕致瘀的病理變化,濕瘀互為因果,終致濕瘀互阻。在臨床上應注意到“因濕致瘀”這一病機變化,或化濕,或濕瘀分化,以阻斷疾病的發展。經過近三十年的探索研究,“因濕致瘀”由當初的假說逐步演變為理論,指導著臨床實踐。同時,病證結合進一步探討“因濕致瘀”的病理生理基礎,對促進“因濕致瘀”理論的完善和發展尤為迫切并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呂文亮.“濕熱致瘀”理論及其臨床意義淺探〔J〕.湖北中醫學院學報,2004,6(3):21

〔2〕羅致強.因濕致瘀理論及中西醫結合探討〔C〕.中山大學中西醫結合研究所成立10周年暨第2屆中西醫結合學術研討會資料匯編,1996-2006.60-62

〔3〕羅鳳鳴.慢性阻塞性肺氣腫痰濕證與非痰濕證血液流變學、血脂代謝研究〔J〕.中醫研究,2001,14(4):25-26

〔4〕齊京.從2例疑難黃疸的治療體會關幼波治黃思想〔J〕.北京中醫,2006,5(2):77-78

〔5〕齊洪軍,胡曼菁.從痰瘀角度淺析肝纖維化的病因病機及治療〔J〕.四川中醫,2004,2(6):26-28

〔6〕蔡惠芳,陳景章.腎炎寧膠囊治療氣虛濕瘀型慢性腎炎蛋白尿的療效觀察〔J〕.中華醫護雜志,2006,3(4):307-308

〔7〕王琛,鐘菁.消自沖劑對氣虛濕瘀型慢性腎炎患者血液動力學的影響〔J〕.新中醫,2004,36(4):13-15

〔8〕孫世竹,孫偉.慢性原發性腎小球疾病“腎虛濕瘀”病理探析〔J〕.北京中醫,2005,24(6):346-348

〔9〕鄭天明.益腎湯治療慢性腎衰竭氣陰兩虛兼濕瘀證臨床觀察〔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2004,24(2):11-12

〔10〕趙智強.痰濕瘀毒與慢性前列腺炎辨治〔J〕.江西中醫藥,2003,4:28

〔11〕林松.從濕瘀論治腺性膀胱炎〔J〕.江西中醫藥,2003,9:8

〔12〕牟吉榮,徐剛.從痰濕瘀論治精液不液化癥30例.四川中醫,2002,20(3):41

〔13〕高健元.脂必消膠囊治療高脂血癥的臨床及實驗研究〔J〕.山西中醫,1998,14(3):41-45

〔14〕楊傳印.二術二陳湯治療痰濕型高脂血癥94例〔J〕.河南中醫學院學報,2005,20(119):54-55

〔15〕趙恒俠.高尿酸血癥與痰濕瘀濁綜合征辨析〔J〕.河南中醫學院學報,2003,18(108):41-42

〔16〕張淑紅.從痰濕瘀論治頸肩部痹證〔J〕.浙江中醫雜志,2005,2:76

〔17〕惠豐乃.從痰濕瘀論治膝骨性關節炎的臨床觀察〔J〕.中醫正骨,2007,19(2):12-13

〔18〕林亮.傷科消炎膏外敷治療寒濕瘀阻型膝關節骨性關節炎的I臨床觀察〔J〕.現代醫藥衛生,2006,22(18):2786-2787

〔19〕陳光澤.疼痛從濕瘀論治〔J〕.新中醫,2006,38(12):73-74

〔20〕雷宏斌.祛濕通絡湯治療急性缺血性中風83例〔J〕.陜西中醫,2005,26(7):663-664

〔21〕林海峰.婦科“濕瘀”論治〔J〕.廣西中醫藥,2002,25(5):38-39

〔22〕陳慧儂.婦科疾病因濕致瘀之我見〔J〕.廣西中醫藥,1996,19(2):44

〔23〕李莉.論濕痕與婦科經帶并病〔J〕.廣西中醫藥,2005,28(6):29-30

〔24〕付金榮.試論濕瘀并存是婦科疾病的病理轉歸〔J〕.上海中醫藥雜志,2005,39(12):39-40

〔25〕劉曉娟,程群.除濕化瘀方治療脾虛濕瘀型慢性盆腔炎臨床研究〔J〕.湖北中醫雜志,2006,28(12):2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