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蕁麻疹研究論文
時間:2022-12-28 11:19:00
導語:兒童蕁麻疹研究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182例患兒均來自海寧市人民醫院兒科門診及過敏原測試門診,男87例,女95例,年齡2~15歲,平均6.7歲,病程2個月~5年。所有患兒符合《諸福棠實用兒科學》制訂的診斷標準[1]。所有患兒在3~5天內未使用激素、抗生素和抗過敏藥。
1.2方法應用德國摩拉生物共振治療系統(德國Med-Tronik公司生產),利用隨機所帶的上千種過敏原樣本,包括食物及添加劑、吸入類、接觸類、金屬、病原菌等。通過遠紅外掃描檢測系統進行檢測,確定信息點,選擇測試程序,逐一測定過敏原標本。
MORA-Super變應原檢測:患者去除金屬物,留取尿液或唾液標本放在MT2杯中:保持安靜,把柔性電極放在身體的相應部位,雙手各拿一柱狀電極雙腳赤足踏在鍍金板電極上。根據不同年齡、能量象限值選擇相應的基礎治療和淋巴排毒治療,小于7歲用104程序,7~14歲用105程序,大于14歲輸入生日信息。檢測過敏原:選擇ALL-Test程序,通過ELH程序進行檢測。在左右手大拇指內側點左右手中指末節靠拇指側找檢測穴位點,共4個點;調節穴位測量敏感性因子擴大穴位測量值到100。將梅筆(MEBE)放入蜂窩杯內,等數值下降到85時,連接電腦逐個檢測過敏原,大類過敏原陽性反應時應用一分二排除法功能尋找過敏原。當檢測出患者對某種物質反應超過基礎波閾值(100)時可確認為對該物質過敏。
2結果
見表1。182例蕁麻疹患者中變應原陽性率最高的是螨蟲,占70.88%,其次是魚類58.79%,其中對一類過敏4例(2.20%),對兩類物質過敏24例(13.19%),三類過敏15例(8.24%),四類過敏22例(12.09%),由于同一類過敏原中包含多種過敏原,結果均對兩種以上物質過敏。表1182例蕁麻疹患者的過敏原種類及陽性率
3討論
蕁麻疹是一種常見且頑固難治的皮膚病,病因復雜,尤其是兒童蕁麻疹,因其可使兒童的許多活動受限,特別是戶外活動受限;盲目限制飲食,也會影響營養物的攝取;瘙癢又會影響睡眠質量,從而影響生長發育等,因此盡可能明確病因是防治的關鍵。
應用摩拉生物共振檢測過敏原,結果顯示182例患者中螨蟲、魚類、花粉、紡織物、真菌,稀釋劑、環境化學等是常見的過敏原,變應原陽性率最高的是螨蟲,這與以往報道文獻[2~5]相一致,由于檢測方法不同,陽性率有一定差異。塵螨與花粉廣泛存在于人類居家及自然界,螨蟲類的身體及分解物、花粉顆粒等很容易隨風飄散造成空氣中存在大量過敏原,導致大量過敏人群,而且很難完全避免。患者要重視對居住環境的清理與維護,盡量不用地毯、羽絨被,不養寵物,室內保持通風,溫度適宜,以減少和防止室內蟲螨生長。對魚類過敏者可盡量避免食用水產品。在春秋植物開花最多的季節,盡量減少戶外活動,不到公園野外游玩,家居陽臺盡量不種植花卉盆景以減少變應原接觸幾率。
研究還顯示結果患兒均對兩種以上物質過敏,說明患者在高敏狀態時可同時對多種變應原產生過敏反應,這種現象提示單一變應原脫敏治療蕁麻疹效果不佳。
德國摩拉生物共振儀通過生物物理學的方法檢測變應原,不僅操作簡便、準確率高、可檢測的過敏原種類多、無創傷、無痛苦、患兒易于接受,而且還可以根據檢測結果接受摩拉生物共振系統的脫敏治療,值得臨床推廣使用。
【摘要】目的探討蕁麻疹與過敏原的關系,尋找該疾病常見的過敏原,為患者的脫敏治療及預防提供依據。方法應用德國摩拉(MORA)生物共振儀對182例蕁麻疹患者進行過敏原檢測。結果蕁麻疹常見的過敏原有螨蟲、魚類、花粉、紡織物、真菌,稀釋劑、環境化學等。結論摩拉生物系統可用于蕁麻疹病因的檢測。
【關鍵詞】蕁麻疹;過敏原;摩拉生物共振
【參考文獻】
1胡亞美,江載芳.諸福棠實用兒科學,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646-647.
2葉筱燕,田群,龔麗妹.130例慢性蕁麻疹點刺試驗結果分析.中國熱帶醫學,2007,7(4):552-557.
3趙梓綱,趙華.蕁麻疹1000例變應原皮膚點刺試驗結果分析.中國皮膚性病學雜志,2008,3(22):149.
4王曉云,韓雪峰,閻建華,等.濰坊地區蕁麻疹濕疹患者的過敏原檢測結果分析.濰坊醫學院學報,2007,29(1):82-83.
5金笛,王進軍.117例慢性蕁麻疹患者常見變應原分析.衛生職業教育,2008,26(8):140-14
- 上一篇:氧化還原電位研究論文
- 下一篇:醫學專業導師制研究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