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注射液臨床安全用藥論文

時間:2022-08-20 03:19:00

導語:中藥注射液臨床安全用藥論文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中藥注射液臨床安全用藥論文

【摘要】用藥差錯涉及醫生處方、護士操作、藥師調配發藥、患者用藥依從性等多方面因素。在此,我們希望結合常見的用藥差錯,從醫院的角度出發,談談減少中藥注射液ME,促使中藥注射液安全合理使用的必要措施。

【關鍵詞】中藥注射液;合理用藥;安全用藥

用藥差錯涉及醫生處方、護士操作、藥師調配發藥、患者用藥依從性等多方面因素。在此,我們希望結合常見的用藥差錯(MedicationError,ME),從醫院的角度出發,談談減少中藥注射液ME,促使中藥注射液安全合理使用的必要措施。

一、中藥注射液在臨床使用存在的問題

1.1缺乏臨床辨證,盲目醫囑用藥

臨床不按照中醫理論辨證用藥,而是將中藥功能主治生搬硬套在西醫的疾病診斷和癥狀表現上,造成不合理用藥。例如補益類中藥參附注射液的主要成分是人參、附子提取物。該組方在中藥方劑學中歸屬于溫里劑范疇,用于回陽救逆,脈絕暴脫之亡陽癥。該方藥性辛熱,虛寒患者不宜使用。

1.2稀釋劑選擇不當

在靜脈用注射劑與輸液的配伍過程中,由于中草藥成份復雜,制備工藝不同,在提取、精制過程中,一些成份如色素、鞣質、淀粉、蛋白質等,以膠態形式存在于藥液中,藥物與輸液配伍后發生氧化、聚合。也可能有一些生物堿、皂苷在配伍后由于pH值改變而析出,從而導致沉淀、變色、不溶性微粒的出現。

1.3使用劑量與療程不合理

可能覺得中藥注射液比較安全,有些醫師不區分患者年齡、心腎功能等差異一律高劑量起始用藥是引起用藥錯誤的又一因素。查看相關中藥注射液的使用情況,大部分按說明書最高劑量使用,有的甚至超最高劑量使用。

1.4臨床操作不規范

有些中藥粉針如雙黃連、穿琥寧、丹參等靜脈滴注時,應先以適量注射用水充分溶解,再用稀釋劑稀釋,但臨床上常常發現直接用稀釋劑溶解,導致溶解不充分而使微粒數增加,容易導致不良反應的發生。

二、中藥注射液的合理使用

2.1臨床應用應加強法律意識

中藥注射劑的配伍禁忌問題是比較特殊的。由于中藥成分復雜,中藥針劑的研制及應用時間相對較短,與許多藥物的配伍都缺乏系統、長期的研究與觀察,尚缺乏充分的科學依據與權威性的結論,至今中藥注射液與其它藥物的配伍尚屬科研項目,雖然取得一些結果,也出版了一些中藥配伍禁忌圖書與表格,但涉及到的中藥注射劑品種及與其它配伍藥品的情況等,還遠不能適應臨床需要,特別是成為法律認可的東西也尚需時日。因此,配伍應嚴格遵守藥品說書。

2.2掌握合理的使用方法

中藥注射液靜脈制劑都有深淺不同的顏色,在檢查藥液質量時,要掌握其每種藥物的正常顏色以便比較,認真對光觀察藥液有無渾濁、沉淀、絮狀物、漏氣等。加藥時,將藥液抽入注射器內,再沿瓶壁緩慢注入液體瓶內,避免快速注入而產生大量氣體和泡沫。如果操作不慎出現大量氣泡,應將注射器和針頭脫開放氣片刻(注意針尖不能超過瓶內液平面),再迅速拔出針頭。加完藥后應稍停片刻,再觀察瓶內顏色、沉淀、絮狀物等,一切正常方可給患者使用。

2.3預防顆粒污染

中藥制劑每次靜脈輸入應用制量多為20ml~60ml,有時病情需要時可達80ml甚至更多,而臨床20ml注射器應用較為廣泛,為了避免反復穿刺瓶塞,應選擇50ml注射器加藥。同時注意刺入瓶塞時注意瓶體傾斜針頭斜面朝上,選好進針點快速刺入,以免瓶塞碎屑掉進入液體內造成顆粒污染和致熱原。

中藥注射劑雖在制備時已經過濾,但因其成分復雜,且在存儲過程中常因溫度等條件改變而產生大量的微粒。在臨床用于靜脈滴注時,雖都使用了帶終端濾器的一次性輸液器,但因各廠家的過濾裝置各有不同,因此過濾效果也不同。據報道,各廠家的一次性輸液器質量差異較大,有的幾乎不起過濾作用。另外,大部分廠家的輸液器過濾裝置對粒徑≥2μm、≥5μm的微粒的濾除率較低。種種原因使得注射時大量的微粒被帶入人體內。公務員之家:

2.4謹慎聯合用藥

中藥注射液應單獨使用,嚴禁與其他藥物混合配伍使用。同時謹慎聯合用藥,如確需聯合使用其他藥物的,應謹慎考慮與中藥注射液的間隔時間以及藥物相互作用。

【參考文獻】

[1]朱宇歡,陶建青.淺析中藥注射液不良反應發生原因和應對措施[J].中國實用醫藥,2009,(11):9495.

[2]薛艷麗.78例中藥注射液的不良反應報告分析和評價[J].中外醫療,2009,(04):220221.

[3]譚曉安,肖克岳,賀書武.8種常用中藥靜脈注射液微粒情況考察[J].中南藥學,2007,(01):4850.

[4]呂強,李靜,崔嶸,等.中藥靜脈注射液不溶性微粒研究[J].中國藥房,2002,13(9):556.

[5]劉偉,包麗麗.一次性輸液器終端濾器對輸液中微粒影響的考察[J].中國醫院藥學雜志,1998,18(1):4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