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議藥物治療高血壓的副作用
時間:2022-02-19 10:47:00
導語:小議藥物治療高血壓的副作用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摘要:高血壓疾病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疾病,同時也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目前我國高血壓患病總數已達1億1千萬。占全球總數的1/6還多,當確診為高血壓病,即使是無合并內臟損害的一期高血壓,在單獨使用非藥物療法,如控制飲食,增強運動,心理調適等未能使血壓穩定在140/90mmHg以下,就要進行藥物療法,在使用藥物控制患者血壓的同時,難免造成藥物對患者健康產生副作用和危險因素。
關鍵詞:原發性高血壓
近年來,抗高血壓藥物發展迅速,根據不同患者的特點可單用和聯合應用各類降壓藥。目前常用降壓藥物可歸納為六大類。現就就六大類:利尿劑,β阻制劑和ACE1和CaA、α1腎上腺素受體拮抗劑和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等常見降壓藥物的副作用和危險因素綜述如下。
1利尿藥
利尿劑用于高血壓患者的治療已有近40年的歷史,目前較廣泛的認識是利尿可以引起代謝紊亂,如低血鉀,高血脂和高尿酸血癥,并降低對葡萄糖耐受性和胰島素敏感性,現在臨床治療中所用的利尿藥往往劑量很小,(如氫氯噻嗪,每日一次,12.5或25mg)因此并無明顯的上述癥狀出現。
2β受體阻滯劑
β阻滯劑的發現和臨床應用是藥理學的重要進展之一,β-受體阻滯劑的副作用主要是心血管系統不良反映,如負性肌力作用,負性頻率作用和負性傳導作用,以及過度收縮外周血管而導致的手足冰冷。
β受體阻滯劑也可以引起代謝紊亂,導致高血脂和低血糖。β2受體阻滯劑的副作用主要是支氣管痙攣,使用高選擇性的島受體阻滯劑如氨酰心安和美多心安,可以避免上述不良反映。
3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
ACE1是一類通過抑制血管緊張素酶,從而減少血管緊張素Ⅱ的合成,達到降壓效果的藥物。由于緩激肽濃度在用藥后增加5%-15%的病人在使用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后出現干咳癥狀。血管神經性水腫是罕見然而很嚴重的不良反映。體位性低血壓是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的另一不良反映,與利尿藥合用可以使這一癥狀加劇,在治療充血性心力衰竭時應予以注意。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的長期使用安全性比較高,并能防止糖尿病性腎病和心肌梗死后心力衰竭的發生。
4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
病人對短期使用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具有良好的耐受性,與安慰劑相比亦無顯的不良反映,長期使用的安全性尚有待考證。
5α1腎上腺素受體拮抗劑
α1腎上腺素受體抗劑可引起體位性低血壓,反射性心率加快和體液潴留。與作用迅速的傳統藥物哌唑嗪相比新型的α1腎上腺素受體拮抗劑多沙唑嗪緩慢舒張血管,病人的耐受性顯著增強。
另外,α1腎上腺素受體拮抗劑對葡萄糖耐受性、胰島素敏感性和血脂成份也有一定程度的改善作用。
6鈣拮抗劑
雙氫吡啶類鈣拮抗劑的常見副作用有頭痛、臉部潮紅和反射性心率加快。很可能由于微循環的原因,關節出現水腫,但是這并不是體液潴留的表現,顯然雙氫吡啶類鈣拮抗劑具有很強的血管舒張作用,但同時也作用于腎小管并產生輕微的利尿作用,因此并不引起體液潴留。
維拉帕米(戊脈安)和硫氮卓酮可引起房室傳導障礙及輕微的負性肌力作用,頭痛也是這兩種藥物的共同不良反映,但比雙氫吡啶類少見。維拉帕米的常見副作用還有便秘。
當前,對于鈣拮抗高血壓藥物和和防止心肌梗死再發作藥物長期使用的安全性有一些爭議。尤其是舊的雙氫吡啶類鈣拮抗劑(非緩釋型哨苯地平)被認為會增加心血管疾病和其他原因引起的死亡率。所以仍然建議臨床醫生不再使用非緩解性鈣拮抗劑,改用緩釋劑型或起效緩慢的新型鈣拮抗劑。
7結論與展望
用藥時應遵照以下原則:(1)遵守個體化的原則,合理選用降壓藥;(2)從最小的有效劑量開始,逐步遞增劑量至獲得最佳療效;(3)最好選用長效降壓藥,以減少24h血壓波動,防止靶器官損害;(4)有效小劑量聯合用藥,以達到最大的降壓效果而毒副作用最小,同時有利于并存的各種危險因素與疾病的治療;(5)對中低危高血壓患者先監測血壓及其他危險因素,并加強非藥物干預措施治療3~12個月,如血壓仍高者可同時開始給予必要的降壓藥物治療,降壓治療的最終目標是減少心、腦、腎等并發癥的發生率和死亡率,為達此目標,必須長期有效地控制血壓。
合理選擇聯合用藥治療方案:聯合用藥已成為降壓治療的新趨勢,血壓控制率較單一用藥明顯增加,而且小劑量藥物聯合使用還可減少藥物的不良反應。本組患者采用能協同作用的聯合用藥,如β-受體阻滯劑或ACEI分別聯用利尿劑,β-受體阻滯劑聯用鈣通道阻滯劑,能良好控制血壓,且有較高的經濟學價值。對于經濟條件很差的老年患者,我們用尼群地平加雙氫克尿噻,每天只需0.05元,效果又較好,深得患者歡迎,費用低,依從性好。尋求最佳的治療方案是高血壓治療經濟學的靈魂所在,對于一些頑固的高血壓的患者在應用ACEI的基礎上加用吲噠帕胺或長效鈣通道阻滯劑能起到良好的協同作用,有效的控制血壓,對于其他抗高血壓藥療效不佳又不能耐受ACEI者可試用ARB,雖然這些藥的價格較高,但對于降壓而獲得長期療效來講是值得的。
在不到半個世紀的時間內,人們運用藥物治療高血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臨來上目前使用的藥物都能有效地降低血壓而只有輕微的副作用,基本上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抗高血壓藥物(至少傳統的抗高血壓藥物)可以糾正過高的血壓,有效的預防卒中和心力衰竭的發生,這些保護作用對老年患者甚至更為顯著。目前,對新型抗高血壓藥物的保護作用尚未得出定論。但是,已有充分理由認為,血管緊張素轉化酶抑制劑、鈣拮抗劑、α1受體阻斷劑和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拮抗劑防止心力衰竭和卒中的作用至少與β受體阻滯劑和利尿藥同等有效。總之,抗高血壓藥物治療的有益作用遠遠超過危險因素,而且個體化的治療方案使長期使用抗高血壓藥物的危險因素減至最小,而且完全能被病人接受。
參考文獻
[1]李莉.高血壓治療:從臨床指南到臨床實踐.中國臨床醫生,2007,35:67-71.
[2]貢瑾,呂國良.高血壓病綜合康復治療的近況.心血管康復醫學雜志,2001,10(5):473-475.
- 上一篇:初探法的作用和分類特征
- 下一篇:試探社保基金監管原則健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