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究外傷性硬膜下積液30例CT診斷

時間:2022-03-18 03:03:00

導語:深究外傷性硬膜下積液30例CT診斷一文來源于網友上傳,不代表本站觀點,若需要原創文章可咨詢客服老師,歡迎參考。

深究外傷性硬膜下積液30例CT診斷

筆者回顧性分析2006年10月~2009年12月30例外傷性硬膜積液患者病例資料及CT影像學表現,報道如下。

一、資料與方法

2006年10月-2009年12月期間的30例外傷性硬膜下積液患者,男25例,女5例,年齡18-91歲,平均57.3歲,其中60歲以上12例。病程一般為受傷后數小時到2周左右。30例患者均有頭部外傷史,其中車禍傷25例,跌打傷5例。全部病例均采用通用GE-1800PLUSct機掃描,層間距和層厚均為10mm。

二、結果

CT顯示額、顳或額顳、額顳頂甚至額顳頂枕顱骨內板下方與腦表面間新月形、弧形腦脊液密度影,其中單側/雙側額部4例,單側/雙側顳部3例,單側/雙側額顳部17例,額顳頂2例,額顳頂枕2例,另有2例表現為大腦鐮旁條帶狀腦脊液密度影。病變早期密度較均勻,邊緣較光整。本組病例有8例顱骨骨折,5例蛛網膜下腔出血,8例腦萎縮。本組病例均以頭痛、頭暈,惡心、嘔吐及意識障礙為首發癥狀,6例首次檢查未見明顯異常或僅見頭皮血腫,24h~1周復查才出現典型CT表現。1例為慢性硬膜下血腫清除術后1周出現,1例腦萎縮伴額顳頂硬膜下積液患者于傷后5個月出現慢性硬膜下血腫。

三、討論

外傷性硬膜下積液又稱外傷性硬膜下水瘤,在基層醫院比較常見,由Mayo于1894年首先報道,發生率約占顱腦損傷的0.5%~1%。主要在傷后數小時至數周內出現,好發于雙額顳區。顱骨骨折,特別是顳骨骨折及蛛網膜下腔出血與腦萎縮時容易發生。其發病機制可能為:(1)外傷特別是顱骨骨折后容易引起小的蛛網膜破損或撕裂,形成活瓣,腦脊液流人硬膜下腔后不能回流;(2)腦外傷后發生蛛網膜下腔出血與腦萎縮時硬膜下間隙增大,易使腦脊液充填于硬膜下腔;(3)傷后血腦屏障遭到破壞,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漿成分滲出到硬膜下腔。(4)臨床上脫水劑的不合理使用將促成硬膜下積液的形成。部分病例可并發慢性硬膜下血腫,可能由于原發皮質小血管或靜脈竇旁橋靜脈損傷引起,也可能由于蛛網膜撕裂形成活瓣,腦脊液在硬膜下腔潴留,使橋靜脈被過度牽拉,撕裂而引起出血。

外傷陛硬膜下積液應與腦萎縮引起的蛛網膜下腔增寬相鑒別,廣泛性腦萎縮或局限陛皮層萎縮,其腦溝多呈對稱性增寬,腦回凹凸不平,皮髓質界限無移位;而硬膜下積液,則局部腦回輕度受壓,皮髓質界限常受壓推移。外傷性硬膜下積液還應與慢性硬膜下血腫相鑒別,前者密度較均勻,接近腦脊液密度,對腦組織擠壓較輕,而后者由于蛋白含量增加,CT值常高于腦脊液,且密度欠均勻,占位效應較明顯。對于外傷性硬膜下積液患者,動態觀察很重要。絕大部分患者可經保守治療而獲得治愈;少數臨床癥狀較重,硬膜下積液量較多的患者可采取顱骨鉆孔引流。因此,定期CT復查可為臨床制定正確的治療方案提供可靠的依據。

參考文獻:

[1]馮亮,陳君坤,盧光明,等.cr讀片指南[M].南京:江蘇科學技術出版社2000:61.

[2]白人駒.醫學影像診斷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72.

[3]李果珍.臨床CT診斷學[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2:72.

[4]祁華林,張立勇,姚志明.外傷性硬膜下積液53例治療體會[J].南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07,27(6):559-560.

[5]劉斌,蔡學見,陳錚立,等.外傷性硬膜下積液271例診治體會[J].人民軍醫2003,12:704—705.

[6]陳利群,張志杰,鄭鈞,等.創份性硬腦膜下積液的治療分析[J].浙江臨床醫學,2005,7(5):474.

[7]朱立乾,尹寶蘭,藍海洋.硬膜下積液的CT診斷[J].醫用放射技術雜志,2006,2:96.